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清华团队提出多孔膜中催化剂取向生长策略,制备碱性电解水的有序化膜电极,将1m³氢气电耗降至3.83度
清华大学王保国教授团队从事膜分离和电化学工程的交叉领域科学研究,迄今已有近 20 年时间。他们从降低能耗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体化”膜电极的概念,其核心是通过在多孔膜中,电催化剂原位取向生长策略,降低电子/气体/离子的传递阻力,从而提高电解水产氢速率。
清华大学 2023-08-09
集成电路管脚三维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电路管脚三维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单元(2,3)、平面反射镜(4)、光源(5)、反光板(6)和图像检测处理单元(1),待检测的芯片(8)设置在反光板(6)下方,所述光源(5)发出的光束经反光板(6)反射后照射在待检测的芯片(8)上,再经平面反射镜(4)发射后入射到图像采集单元(2,3),该图像采集单元(2,3)与图像检测处理单元(1)连接,图像采集单元(2,3)采集获得待检测的芯片(8)的图像,传送到图像检测处理单元(1),经处理后即可实现对芯片管脚的三维检测。本发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PCTCRP检测试剂盒、SAACRP检测试剂盒
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拟采用干式荧光免疫层析、电化学、分子诊断等检测技术,将陆续研发完成PCT/CRP检测试剂盒(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SAA/CRP检测试剂盒(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凝血时间检测试剂盒(电化学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等项目及对应的干式荧光免疫层析、电化学手持式检测仪器。本项目计划采用免疫POCT+分子诊断的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监测。前期采用手持式免疫POCT产品对CRP/PCT/SAA三个炎症指标进行快速检测,判断是否为病毒感染,而后采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对病人样本中的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判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确诊为感染阳性后,在日常治疗过程中,利用手持式仪器快速检测感染情况、监测病人CRP/PCT/SAA炎症指标、凝血状态的变化情况,分析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出院前,再对病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判断是否感染阴性。该项目可以对感染疑似病例全流程进行监控,包含了初筛排除、核酸确诊、日常监测、出院检查四个过程。 重点:该技术是依托基因芯片(依赖进口,国内无法生产),通过碱基互补的原理,在引物或探针上标记可检测的物质,将所需的探针挂载于基因芯片上,与待检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杂交的信号进行结果判读,其中挂载的好坏体现出了高校科研力量。 该技术核心是挂载工艺,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检测要求挂载不同探针,非常具有普适性,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和江苏一家企业对接并着手产品化,但挂载技术类似汽车组装技术,可以作为重点推广对象对接其他类似需求的厂家,快速提升各地方诊断设备自给能力。
东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光辐照强度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辐照强度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其中光辐照强度检测器包括光伏电池组件以及与其串联形成闭合回路的分流器,所述光伏电池组件用以将光辐射转换为电流量,所述分流器用以将所述电流量转换为用以计算光辐照强度的电压值。本发明以低成本实现光辐照强度数据采集,且结构简单可靠,安装便捷,适合大量工程项目的推广使用。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版权检测视频显微镜 防伪检测视频显微镜
产品详细介绍版权检测视频显微镜 防伪检测视频显微镜   手持式视频显微镜3R-WM401PCTV以其精致小巧的便携设计,快捷方便的一键式拍照与录像功能,让使用者不断称奇;而无线传输的巧妙配置,可以实现现场检测现场观看、考证,突破了时空限制,让鉴定效率最大化最简单化,且设计了人性化的调焦方式,操作简单便捷,任何人拿到设备就可以使用,无需任何学习适应过程!型号:3R-WM401PCTV显微镜头:35万像素COMS卫星分辨率镜头倍率范围:1 -200倍的显微镜(对于一个15英寸液晶)静止图像尺寸:720*480 640*480 320*240视频分辨率:720*480 640*480 320*240(高达每秒30帧)光源:内置8个可调暖LEDx8白光无线电系统:2.4GHz无线电系统(发送/接收器)连接方式:USB2.0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5米电源:充电式(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锂电池特征:3小时左右工作时间:5小时左右系统要求:WindowsXPSP2/VISTA以上CPU:PentiumIII1Ghz相当以上。设置技术标准:R203WWJN000066液晶显示屏专用电缆组型号:3R-WMMOTV显示屏尺寸:3.5TFT-LCD解析度:960×240分辨率传输频率:2414MHz.2432MHz.2450MHz.2468MHz(兆赫)充电时间:3小时工作时间:2个小时视频大小:2700字节/分钟外形尺寸:100 ×70 ×25毫米重量:140g设置PC连接内容:显微镜软件光盘 USB电脑连接接收器软件启动环境:Vista 7或以上的Windows XP SP2(仅适用于32位可用)接收器连接系统:USB2.0丰富多彩的应用领域 » 一、工业检测:电子制造业(集成电路、半导体、SMT、PCB电路板、TFT-LCD/LED等)                磨具行业(磨具电蚀、磨损、缺陷等)                精密机械行业(精密零件缺陷、裂纹以及数据测量分析等)                印刷行业(印刷品质检测、油墨观测分析、印刷设备调试等)                纺织行业(质量检测控制等) 以及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塑料行业,玻璃陶瓷材料,印刷影像,钟表齿轮检测,,皮革树脂检查,焊接切割检查,粉尘检测等等。 二、科学鉴定:刑事鉴定取证,文件鉴别,伪钞鉴别,珠宝鉴别,文物古董鉴定修复。 三、学术研究:科研机构,农林业研究,数码教学。3R中国将不断加强科研钻尖,力争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简单的现场检测解决方案。Anyty(艾尼提)力争做便携式数码显微镜领域的领导品牌,Anyty(艾尼提)始终致力于普及移动检测、现场检测。更多产品信息及服务请登录:www.3r.com.cnAnyty(艾尼提)官方直营中心:北京爱迪泰克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1号硅谷亮城2号楼B座603室咨询电话:400-680-6765、18612523824(值班电话)在线咨询QQ:2474503657固话:010-62668602或010-62041107
北京爱迪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电子检测显微镜 液晶屏检测显微镜
产品详细介绍电子检测显微镜 液晶屏检测显微镜放大倍数: 10x-200x该款LCD检测数码视频显微镜是令人惊喜、十分易用的全新型数码显微镜。它打破了传统显微镜的概念,真正实现了观察物体图像的测量、保存、复制、传送以及对图像的测量等功能,这对传统显微镜 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它集美观、易用、便携为一体,做到“工作即娱乐”。 产品详细技术指标型号3R-MS2020USB(USB 视频显微镜)相机类型彩色 CMOS相机图像传感器1/4 " 彩色CMOS传感器图像最大分辨率200万象素图像象素320(H)x 240(V), 640(H)x480(V), 1280(H)x1024(V)照明8个定制可调暖白发光管动态图片帧率每秒15帧@1280x1024每秒30帧@640x480和320x240光学特征自动/手动伽玛校正自动数字化光圈调整自动曝光自动/手动白平衡自动闪光消除自动补正象素缺失自动调整彩色饱和度自动调整彩色对比度电脑信号接口USB 2.0/1.1电源电脑USB5.0V DC功耗最大0.75瓦可调放大倍数10倍至200倍物距0~30厘米USB数据线2米产品尺寸36毫米(直径) x 120毫米(长)应用软件功能软件/硬件拍照视频录制定时拍照刻度尺和时钟显示测量校正功能测量:长度、面积、直径、角度等   产品特征       * 手持式数字显微镜。       * 自主开发的视频图像捕捉应用软件,功能强大       * 简洁易用的应用软件:拍照, 视频录制, 测量等。      * 高达200万象素清晰图像。      * USB2.0高速数据速率。       * 在电脑显示器上可以全屏观看清晰的图像。    电脑系统最低配置要求               * Pentium Ⅲ 600MHZ 和 256MB 内存或以上            * 视窗Windows XP SP2/Vista/7                    * 可用的USB1.1或2.0接口                           * 推荐 17寸电脑显示器                    
北京爱迪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基于配电网物理模拟的故障指示器检测平台的建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配电网物理模拟的故障指示器检测平台 的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建立双电源模型;(2)建立线路 模型,并在每条线路的末端接入故障模拟单元和模拟负载;(3)利用经 过所述步骤(1)中的电源模型和经过所述步骤(2)中获得的线路模型组 网搭建低压配电网模型;(4)在所述步骤(3)中获得的配电网模型中的模 拟电缆线路、模拟架空线路上加装升压器、升流器,将线路运行参数 转化为实际配电网运行参数,由此完成故障指示器检测平台的建模。 按照本发明实现的基于配电网物理模拟的故障指示器检测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多探针平面度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探针平面度检测仪及其相应的检测方法,该检测仪包括测量探针阵列、测量物镜、干涉显微镜、CCD 成像装置、垂直扫描工作台和水平工作台,其中干涉显微镜和 CCD 成像装置设置在垂直扫描工作台上,分别用于形成光的干涉条纹和干涉条纹的成像;测量探针阵列包括多个探针,这些探针各自的前端具有探针针尖,后端具有平面反射镜;测量物镜固定安装在干涉显微镜下部并处于探针平面反射镜上方,用于对光线进行汇聚;水平工作台设置在测量探针阵列下方用于放置被测样品。按照本发明,能够实现多探针同时测量,充分利用光干涉的高精度特性并有效避免测量时被测表面材料光学性能的影响,相应能够实现结构简单、测量精度高和成本低的效果。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大型回转支承滚道磨损自动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185916.4)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型回转支承滚道磨损自动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属于检测技术领域。该检测系统包括高精度超声波测厚探头、数据采集卡、控制器及显示器、继电器、声光报警器、信号通讯模块、驱动控制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报警模块,在指定时间间隔内,测量回转支承外圈的厚度,通过比较厚度差得到相应时间段内回转支承滚道磨损量。本发明检测系统能自动检测大型回转支承滚道磨损量,磨损量大于磨损允许值时将及时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智能状态检测的超音速旋流净化系统
项目成果/简介:摘要超音速旋流净化技术是湿烟气经超音速分离器绝热膨胀至超音速,降温50-100℃后,其中夹带的水蒸汽、SOx与溶解性盐、凝胶粉尘、微尘等成分发生非均质凝结后予以分离的一种新型气体净化技术,脱除效率最高可达90%,能够高效地实现烟气脱白。该技术同时借助多传感器融合方法智能诊断和动态测量流场数据,优化烟气“脱白”过程,必要时辅以高压微雾增强技术,强化分离净化效果。相较于传统的电磁法、烟气加热法、烟气喷淋法等脱白工艺,独创的基于智能状态检测与诊断控制的分离效率增强技术能实现烟气的高效率稳定脱白。团队创新成果与技术应用展示本项目团队,近十几年一直从事超音速旋流分离技术和多相流流场参数检测与电学成像技术的研究,已分别构建了超音速分离装置和电阻成像(ERT)、电容成像(ECT)及电磁(EMT)等多套系统。现有成熟技术已为国内多家单位,如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门子(北京)研究院等,提供了相应的电学成像系统。本项目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提出的方法均为自主设计和开发,对于已研制超音速旋流分离技术和流场参数检测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已申请了专利,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同时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所有部件和器件没有限制级产品,可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争端,以及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独创的基于智能状态检测的超音速旋流净化系统利用静电(Electrical Tomography,ES)传感器和电学层析成像(Electrical Tomography,ET)传感器,结合多源信息融合算法,实现管道内气体的非侵入式流场参数测量和状态诊断。系统将检测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融合,分析超音速分离器内的流场情况和湿气出口的成分变化,并建立异常状态检测与诊断方法,诊断系统状态。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建材、食品等工业,如烟气脱白;石油工业中油/气/水混输过程;冶金、电力工业中各种气力物料输送过程;以及化工、医药、能源等领域中的干燥过程、混合过程、流态化过程、扩散过程、反应过程等普遍涉及多相流测量问题。相较于传统的处理工艺,超音速旋流净化技术中的设备可靠,工艺过程简单,投资成本和维护成本很低。核心传感器和技术包括静电(Electrical Tomography,ES)传感器、电学层析成像(Electrical Tomography,ET)传感器和超音速旋流分离技术。静电传感器静电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可以非侵入测量等特点,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英国贸工部认为在煤粉的流速、浓度或质量流量测量手段中,静电法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在检测机理方面,目前静电法气固两相流检测可分为接触电荷转移法与静电感应法两条路线,对于应用最广泛的内壁嵌装电极式传感器结构,本团队发现转移电荷和感应电荷经电荷放大电路后,不仅体现出不同的信号波形特征,而且从频域来看,转移电荷形成的信号在整体信号中也占有重要比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的感应电荷信息和转移电荷信息的解耦方法,提高了颗粒流动参数测量精度。本团队建立了带式静电感应实验装置与气固两相流计量实验装置。带式静电感应实验装置用来模拟带静电颗粒流动情况以及相关测速方法标定。气固两相流计量装置为参数可调的气力输送系统,用于气固两相流研究以及颗粒质量流量计量标定。两套装置计量精度均经过了天津市计量监督检测科学研究院的测试。图1 静电法技术成果展示电学层析成像传感器电学层析成像技术类似医学的CT技术,通过外围测量,重构截面电学参数(电导率/磁导率/介电常数)分布信息。电学层析成像技术根据测量模态的不同,主要分为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简称ECT)、电阻层析成像技术(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简称ERT)和电磁层析成像技术(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简称EMT)。系统具备高速测量、多电极组合、多测量模态切换、可视化、高信噪比和可定制化等特点。本团队针对重质劣质油的加工转化的核心设备——三相流化床,转化效率和产量还存在难以突破设计瓶颈的问题,在首次提出基于TMR的磁导率EMT方法的基础上,结合ECT 和ERT 等多种模态的电学层析成像系统,设计了基于电/磁双模层析成像的高固含率气液固三相流态化实验装置,可实现高固含率条件下,气液固三相的识别和分相分布参数的实时测量。图2 电学层析成像技术成果展示图3 ERT/ECT/EMT系统展示图4 ECT对油气润滑系统中油膜厚度检测 超音速旋流分离技术超音速旋流分离技术是结合旋流分离技术和冷凝分离技术的多组分气体冷凝分离法,具有工艺流程简单、稳定性好、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成为近二十年来非常有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的新分离技术。该技术集膨胀机、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于一体,主要由旋流发生器、超音速喷嘴、分离段和扩压管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经过前级处理后的含湿气体导入到超音速分离器内,经过旋流发生器,产生加速度为106m/s2的旋转流场;旋转的气体通过拉伐尔喷管时,会绝热膨胀至超音速,同时降温降压,温度最大可降低50-100℃,低温的流场环境能够使气体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产生相变,出现小液滴;在旋转流场中,凝结产生的小液滴不断碰撞、聚并,在强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至壁面,并在气体的带动下,从湿气出口排出;经过处理的干气在管道中心流动,经过扩压器内降速升压,进行排放。本团队首次采用Young经典成核理论和C-C相平衡方程推导获得了水蒸汽自发凝结Wilson位置解析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液滴成核和生长模型的非均质凝结模型和跨声速湿空气凝结SST湍流模型,揭示了跨音速两相凝结现象“非稳态”不同振荡模式的流动特性,获得了使分离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外界核心半径,深入研究了超音速分离器的流场特性、处理效率和分离特性。图5 超音速旋流分离器流场测量系统图6 凝结液滴参数测量图7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图8 超音速分离器液相分布仿真预测 针对烟气的智能状态检测与诊断控制的超音速旋流净化工艺湿法脱硫后的湿烟气直接排放会产生“白色烟羽”,由于在脱硫过程中,脱硫浆液与高温烟气直接接触,发生传热传质;一方面水分蒸发,增加烟气的含湿量;另一方面,烟气温度降低,烟气携带水蒸汽的能力降低。烟气达到饱和状态后,会携带部分小液滴,这些携带小液滴的饱和湿烟气经除雾器除去绝大部分液滴后,直接经烟囱排入大气,由于环境温度比烟气温度低,饱和湿烟气中的水分就会凝结成小液滴形成“白色烟羽”。白烟中含有较多的溶解性盐、SO3、凝胶粉尘和微尘等成分,会造成环境污染。针对上述问题,本团队首创的基于智能检测与诊断的超音速旋流净化工艺解决了传统烟气脱白技术(如烟气加热方法、烟气冷凝再加热技术和电磁脱白技术等)成本高,工艺流程复杂,维护费劲的问题,具有设备可靠,工艺过程简单,投资成本和维护成本很低的特点。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超音速旋流分离器的增速降温原理,将烟气中的水蒸气进行凝结并旋转分离,通过引射器将液滴引至超音速分离器入口,辅以高压微雾增强技术,强化脱白效果。在超音速分离器分离段和湿气出口处安装本团队自主研发的多相流可视化及参数测量系统(静电层析成像系统和电学层析成像系统),结合智能化成像算法和多元信息融合算法,对管道内烟气的流场参数进行非侵入式智能测量。系统可根据测量结果,分析超音速旋流分离器内的流场情况和湿气出口的成分变化,建立异常状态检测与诊断方法,诊断脱白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指导引射器对液滴量引入的精确控制,进而实现高效稳定的烟气脱白。图9 针对白烟气的智能检测与诊断控制超音速旋流净化工艺流程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编号:2018114554307,2020102445880,ZL2016106973850技术成熟度:已有样品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国家级计划/专项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经费:61.00万元
天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 24 25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