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星间组网通信终端物理层软件
01、项目背景 应用于卫星星间远距离组网通信,同时可以用于隐蔽通信场景。星间组网通信终端物理层软件是星间组网通信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建立卫星之间双向低速率星间数据通信链路,完成相互间情报数据和其他信息传输任务。 02、项目简介 星间组网通信终端物理层软件包括来自上层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和调制,对接收到的基带数据进行同步、解调和译码。发射功率4W,通信距离>1000km,解调信噪比<-23dB。 03、关键技术 面向突发通信的超低信噪比同步技术:同步信噪比<-26dB,即噪声功率比信号功率大400倍情况下实现精确同步。 抗干扰技术:抗干扰容限最高可达23d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07-11
一种原子层沉积前驱体输出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子层沉积前驱体输出装置,该输出装置由装载前驱体的钢瓶(101),缓存腔(103),连接所述钢瓶(101)与缓存腔(103)的第一开关阀(102),位于所述缓存腔腔体内且与所述缓存腔腔体气密性良好的运动活塞(104),以及控制输出主管路的第二开关阀(105)构成。本发明通过固定空间的气体体积变化,每次稳定的排出等量前驱体,保证定量输出前驱体,能够更好的适应于前驱体用量优化分析及在线监测系统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红千层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
针对红千层常规繁殖效率很低的问题,研发建立起了3种红千层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使其苗木繁殖不受时间、季节、气候及场地的限制,极大地缩短了育苗周期,极大地提高了育苗效率,育苗周期由1年缩短到3至4个月,每年育苗批数由1批提高到4至8批,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组培工厂化育苗是苗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红千层的常规繁殖育苗效率低,组培工厂化育苗市场前景广阔。一个小型的组培育苗工厂,每年可繁殖红千层组培苗100万株以上。 成果完成时间:2014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复层扁平上皮组织模型XM-836
XM-836复层扁平上皮组织模型   XM-836复层扁平上皮组织模型示各细胞顶面与侧面的形态与连接关系,紧靠基底部的一层细胞较小成低柱状,杵呈椭圆形,中间为多层多边形细胞,越接近表层,细胞逐渐变扁呈鳞片状,其与深部结缔组织连接面凹凸不平,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尺寸:放大,31×22×9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836复层扁平上皮组织模型
XM-836复层扁平上皮组织模型   XM-836复层扁平上皮组织模型示各细胞顶面与侧面的形态与连接关系,紧靠基底部的一层细胞较小成低柱状,杵呈椭圆形,中间为多层多边形细胞,越接近表层,细胞逐渐变扁呈鳞片状,其与深部结缔组织连接面凹凸不平,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尺寸:放大,31×22×9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LA-S植物冠层图像分析仪
产品详细介绍一、用途:用于植物(各类林木、果树等)冠层图像进行多参数、批量化的自动分析二、主要功能特点:1)、小巧便携,方便操作者随地非破坏性采集冠层半球图像2)、★电动调节方位和水平,自动保持方向和锁定水平(手机APP辅助找准后)3)、可以任意定义图像分析区域(天顶角可分30区,方位角可分30区)4)、★对较粗树木的树干遮挡,可在8-24个分位角上分别拍照,来自动合成忽略树干遮挡的冠层图。可以手动、自动屏蔽不合理分区5)、可自动分割冠层与天空,支持手动微调6)、★内置多达9种分析方法,可多参数、批量化的自动分析7)、可记录采集地的经纬度、海拔,并根据经纬度解析具体地址8)、可根据采集地GPS在地图上定位,并标注结果9)、★支持高德地图、高德卫星地图、谷歌地图、谷歌卫星地图等多种地图源三、可测量指标:1)、叶面积指数2)、叶片平均倾角3)、总孔隙度4)、丛生指数5)、冠层开阔度6)、冠层郁闭度7)、场地开阔度8)、UOC模型、SOC模型表示的光线分布9)、不同太阳高度角下的植物冠层孔隙度10)、不同太阳高度角下的植物冠层消光系数11)、叶面积密度的方位分布12)、位置信息(经纬度、地址等)13)、PAR光合有效辐射计(感应光谱400nm~700nm,量程0~2000μmol/㎡•S)(需选配)四、仪器主要技术参数:1)、镜头成像角度:180°(180°鱼眼镜头)、120°广角镜头2)、测量范围:天顶角由0°~90°可分成3~30个区,方位角360°亦可分成3~30个区3)、手机前置摄像头分辨率:≥800万像素,工作温度:0~55℃五、仪器基本组成:1)、手持式自动稳定器,180°鱼眼镜头、120°广角镜头2)、LA-S植物冠层图像分析软件光盘及软件锁3)、智能手机(64G华为/小米/OPPO/VIVO品牌1年内出的新品)4)、PAR光合有效辐射计(感应光谱400nm~700nm,量程0~2000μmol/㎡•S)(需选配)5)、品牌电脑(酷睿i5 CPU/8G内存/无线网卡,Windows 10完整旗舰版)(需选配)
杭州万深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氧化铁黑
氧化铁黑是一种带有磁性的黑色颜料,由于性能优异,应用广泛,且深受商家的重视。在我国,此种产品研究和生产使用的历史较短,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办公用品的不断更新,使带磁性的黑色印刷,复印材料的迫切需要,使氧化铁黑等黑色磁性颜料的开发研究及应用备受重视,研究和生产的商家看到这一不可多得的商机,纷纷上马。由于新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致使较多的生产厂家质量或生产成本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致该产品上不去,产品市场供应较紧缺。 氧化铁黑产品是黑色或黑红色粉末,具有磁性,相对密度为5.18,熔点为1594℃。不溶于水及醇,但溶于浓盐酸,耐光,耐候性良好,着色力和遮盖力都很高,在有机溶剂中十分稳定,耐碱性良好,但颗粒易被氧化变成红色的氧化铁,在200-300℃时灼烧则易形成γ-Fe2O3。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仿生催化氧化技术
以酶类结构的金属卟啉为催化剂,模仿生物氧化历程,突破温和条件下高效、专一活化氧气的技术难 题,实现高附加值含氧有机化物的合成,并致力于实现该技术的工业应用,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从本质 上解决化工领域氧化过程的安全隐患。
中山大学 2021-04-10
微弧氧化技术
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技术是通过电解液与相应电参数的组合,在铝、镁、钛及其合金表面依靠弧光放电产生的瞬时高温高压作用,原位生长出以基体金属氧化物为主的陶瓷膜层。 微弧氧化工艺克服了硬质阳极氧化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膜层的综合性能。微弧氧化膜层与基体结合牢固,结构致密,韧性高,具有良好的耐磨、耐腐蚀、耐高温冲击和电绝缘等特性。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和易于实现膜层功能调节的特点,而且工艺不复杂,无废水废气排放,不造成环境污染,是一项全新的绿色环保型材料表面处
常州大学 2021-04-14
甲酸电氧化技术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王定胜教授、李亚栋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甲酸电氧化领域取得突破,相关工作以“负载在氮掺杂碳上的单原子Rh:一种甲酸氧化的电催化剂”(Single-atom Rh/N-doped carbon electrocatalyst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为题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 燃料电池是一种理想的能量来源,它可以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氢氧燃料电池作为航空飞船的主要燃料,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发展,近年来氢氧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然而氢氧燃料电池需要用体积大且危险的高压氢气作为其燃料,这限制了氢氧燃料电池的发展。而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s)由于其体积小,毒性小,nafion@膜的穿透率低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便携式电子设备最有前途的电源之一。在之前的研究中,负载型纳米级钯和铂通常被认为是DFAFCs的阳极反应甲酸电氧化(FOR)中最有效的催化剂,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然而,由于FOR催化剂质量活性较低和一氧化碳抗毒性较差, DFAFCs阳极材料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瓶颈,极大地阻碍了其应用。 SA-Rh/CN的合成路径示意图及其表征 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使用主-客体合成策略成功地合成负载原子分散Rh的氮掺杂碳催化剂(SA-Rh/CN),发现尽管Rh纳米颗粒对甲酸氧化活性很低,但是SA-Rh/CN却具有极好的电催化性能。与最先进的催化剂Pd/C和Pt/C相比,SA-Rh/CN的质量活性分别提高了28倍和67倍。有趣的是,在CO剥离实验中,我们发现虽然纳米级Rh催化剂对CO毒性十分敏感,但是SA-Rh/CN很难吸附CO并且可以在很低的电压下氧化CO,这说明SA-Rh/CN对CO毒化几乎免疫。经过长期反应的测试后,SA-Rh/CN中的Rh原子具有抗烧结的能力,并因此在30000s的CA测试或者20000圈ADT测试后活性几乎没有改变。在组装电池的实验中,SA-Rh/CN的质量比能量密度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是商业钯碳催化剂的8.8倍(30oC),14.8倍(60oC)和14.1倍(80oC),这也说明了SA-Rh/CN在DFAFCs的应用中具有很高的潜力。最后,研究者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Rh单原子甲酸氧化的机理。研究者发现在SA-Rh/CN上,甲酸根路线更为有利。和Rh纳米颗粒具有较低的CO吸附能垒不一样,SA-Rh/CN上的Rh单原子吸附CO能垒较高,以及与CO的相对不利的结合,使SA-Rh/CN具有极高的CO抗毒性。 这一发现将传统的甲酸电氧化催化剂的质量比活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纳米催化剂的CO毒化问题。该发现有助于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并有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上。 本论文的通讯作者是王定胜教授、李亚栋院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熊禹是本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经费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665-x
清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92 9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