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小区中水景观水改性沸石生物滤池处理系统
该系统是为中水景观水体的水质净化新技术提供一套经济高效无污染的处理装置。通过构建改性沸石生物滤池这样一种结合了生物与改性沸石优点的处理系统,实现小区中水景观水体的水质净化,解决当前景观污染水体处理方法所无法根治的氮和溶解性污染物的问题。 小区中水景观水改性沸石生物滤池处理系统,包括中水景观池、进水泵、进水储水箱、计量泵、水量调节池、改性沸石填料区、沉淀池、出水池、曝气机,其特点是:受污染的中水景观池污水由进水泵打入进水储水箱,经计量泵及其进水管汲入水量调节池后,从底部穿孔板流入改性沸石填料区,并与改性沸石及其附着的生物膜进行充分的接触,使污染物得以去除,然后溢流出沉淀池进入出水池,经出水管重新排入中水景观水池。 小区中水景观水改性沸石生物滤池处理系统,中水景观池由进水泵经进水管与进水储水箱连接,计量泵经进水管与进水储水箱和水量调节池连接,改性沸石填料区与水量调节池之间的壁板底部连接穿孔板;改性沸石填料区与沉淀池、出水池依次连接,沉淀池低于改性沸石填料区,出水池低于沉淀池;水量调节池、改性沸石填料区、沉淀池、出水池底部的出口与放空管连接。 水量调节池的进水管连接在池的侧壁,出水池的出水管连接在出水池的侧壁。 改性沸石填料区其侧壁上均匀间隔连接有至少3个曝气支管,曝气支管全部并联在一个曝气管上,与曝气机连接。 该装置中,改性沸石填料区液面保持与改性沸石面相平,污水通过改性沸石良好吸附作用、离子交换性作用和生物膜生物作用联合去除中水景观水体中的污染物,出水水质达犁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 1 8921-2002)。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工业废水生化尾水膜处理回用技术
本项目技术以膜分离技术为基础,针对特定化工园区深化尾水的特征,进行水质详细分析,提出合理预处理工艺和整体工艺设计;反渗透膜多段式组合工艺研究;反渗透浓水处理技术开发;单元技术的匹配与集成;整体工艺试车与连续运行。根据水质差异,园区水回用率可以达到70~80%,出水可分质使用,可以应用到锅炉、工艺用水等,吨水处理成本2.1元/t。应用概况: 本项目技术解决了化工园区生化出水的排放问题,同时有利于化工园区总水量需求的难题和总排放量的瓶颈,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XZ-0178 78参数自来水/污水检测仪
XZ-0178型水质分析测试仪可用于测定自来水、循环水、污水中的浊度、色度、悬浮物、余氯、总氯、化合氯、二氧化氯、溶解氧、氨氮(以N计)、亚硝酸盐(以N计)、铬、铁、锰、铜、镍、锌、硫酸盐、磷酸盐、硝酸盐氮、阴离子洗涤剂、COD、硫化物等参数,化学法和电极法一体机,用户可根据自己的要求,以百分比的形式标定使用,为客户提供方便。本仪器可广泛用于水厂、食品、化工、冶金、环保及制药行业等部门的检测,是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上海海恒机电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2021-12-08
一种偶氮类铜配合物水氧化催化剂
(专利号:ZL 201410545691.3)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偶氮类铜配合物水氧化催化剂,属于化学催化剂技术领域。该水氧化催化剂为1‑(2‑吡啶偶氮)‑2‑萘酚(PAN)铜(Ⅱ)配合物,其为1‑(2‑吡啶偶氮)‑2‑萘酚与Cu2+配位形成的五配位化合物,含一个三氟甲基磺酸根配位,分子量为477.97。本发明合成的1‑(2‑吡啶偶氮)‑2‑萘酚(PAN)铜(Ⅱ)配合物水氧化催化剂,其结构稳定、价格低廉。该催化剂在催化水氧化制备氧气的反应中效果良好,且在不同溶剂体系中,均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超临界水热合成纳米金属及其氧化物粉体
高校科技成果尽在科转云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甲醇水液相重整制氢与燃料电池的联用
针对水和甲醇液相制氢反应的特点,采用 铂-碳化钼双功能催化剂 (其中铂以原子水平分散于立方相碳化钼纳米颗粒表面),在 低温下(150~190 ℃)无需强碱即可实现对水和甲醇的高效活化和催化重整 。在190 °C时,催化速率高达18,046 mol H2 /(mol Pt *h),活性较传统铂基催化剂提升了两个数量级。首先比较了立方相碳化钼(α-MoC)和六方相碳化钼(β-Mo 2 C)在载体碳化钼中的不同比例对负载金属铂的结构和甲醇水液相重整制氢活性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载体中立方相结构α-MoC比例的增长,甲醇重整活性急剧增加,Pt负载于纯α-MoC上(Pt/α-MoC)表现出了最高的甲醇重整活性。利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和单原子分辨率的球差校正电镜对催化剂进行系统研究表征,证明在2 wt% Pt/α-MoC催化剂上存在着高密度原子级分散的铂。将Pt负载量降至0.2 wt%时,可实现所有负载金属铂呈原子级分散,极大提高了贵金属铂的原子利用率,TOF达到了18,046  mol H2 /(mol Pt *h) 。据估算,仅需含有6克金属铂的催化剂即可使产氢速率达到1 kg H2 /h,已基本达到商用车载燃料电池组的需求。而且,Pt/α-MoC具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经历了11次模拟类真实情况的“启动-停止-启动”循环反应仍维持原子级分散形貌和较高的催化活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音乐水型同步的可扩展喷泉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音乐水型同步的可扩展喷泉控制系统和方法。系统采用EPA主干网、微网段组成的可扩展架构的控制网络;网络按需划分为若干控制区域,每个控制区域设1个微网段,微网段通过网桥/关与其它微网段隔离。EPA网络层支持多种主流的物理/数据链路层协议,可保护喷泉业现有投资;同时微网段提高了带宽利用率和实时性。参照步进电机矩频特性,设计步进电机S形加减速曲线,S曲线无加速度/力突变,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系统控制流程分为离线预编和在线音乐、水型、灯光三同步的控制流程;以音频数据的同步信号为基准:调节灯光、应用GPC预测控制算法控制水型,使水型、灯光的视觉感受和音乐的听觉感受溶为一体。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高炉熔渣水淬废汽余热回收系统
简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炉熔渣水淬废汽余热回收系统。该系统包括高炉渣水淬装置、冲渣水循环装置和废汽余热回收装置;所述高炉渣水淬装置由熔渣沟、水淬装置以及排渣输送带组成,所述冲渣水循环装置由水淬装置、循环水池、水淬泵以及补水管组成,所述废汽余热回收装置由水淬装置、三相分离器、风机、换热器、热水泵以及低温用户组成。与以往采用回收冲渣废水余热来回收熔渣余热不同的是本发明采用回收水淬熔渣产生的废汽中的余热,废汽水质好于废水,克服了废水中硬度大、设备结垢、堵塞等缺陷。本发明有效回收了冲渣废汽余热,具有节能减排、环保的优点,收集的余热可用于满足低温用户的需求。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3
高浓度印染废水及污泥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简称SCWO)是利用水在超临界状态下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使氧化剂和有机物完全溶解在超临界水中并发生均相氧化反应,迅速、彻底地将有机物转化成无害化的CO2、N2、H2O等小分子化合物。与其它传统处理技术相比,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有机物去除率可达99.9%以上;有机物质量浓度达到2%以上时,系统能够实现自热;反应空间密闭,不带来二次污染;反应时间短,设备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 2011年,我国印染废水的年排放量达到19.26亿吨,待处理的印染污染物量巨大,处理量500t/d的SCWO设备将需要100万套,富余热量可用来加热饱和蒸汽,年蒸汽收益可达到720亿元/a;反应后的出水可100%回用,年回用水收益约16亿元/a;节省污泥处置补贴6.9亿元/a。  SCWO处理印染污染物,可在几分钟内达到99.9%以上的去除率,无二次污染,有效地解决印染行业污染物处理难题,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常温常压水相电催化合成氨的研究
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每年全球氨产量已超过亿吨,其中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以解决粮食与温饱问题,其它部分用作重要的工业原料。此外,氨还具有含氢量高(质量比达17.6%)、易液化等优点,有望成为重要的清洁储氢与储能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氮气分子非常稳定且难以活化,温和条件下合成氨反应难以迅速进行。工业上广泛采用的Haber-Bosch方法通过高温高压(300–500摄氏度,100–200个大气压)等苛刻条件来促使高纯氢气和氮气在铁基催化剂表面进行反应生成氨,其能量和氢气都来自于化石燃料(如甲烷等),表现出高能耗、高化石燃料消耗和高二氧化碳排放等缺点。合成氨工业消耗全球每年3–5%的甲烷与1–2%的能源供给,并产生1.6%的二氧化碳排放。寻找合适的绿色替代方案,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高效、低能耗、低排放合成氨,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挑战。 电催化氮还原反应(总反应为N2 + 3H2O  2NH3 + 1.5O2)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合成氨的新路径。该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以大量易得的水与氮气(空气)作为反应原料,以可持续能源(太阳能,风能等)产生的电能作为能量来源,即可实现“零排放”合成氨。因此,不论是作为传统Haber-Bosch方法的潜在替代者还是作为新型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化学合成氨技术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电化学合成氨技术仍面临重大挑战,其发展严重受制于现有催化剂非常低下的选择性与活性。若要将该技术实用化,就必须同时大幅提升催化剂的选择性与活性。然而,现有研究经验与理论表明,该反应催化剂普遍面临严重的“选择性-活性”两难问题:具有理论高活性的催化剂通常会导致激烈的析氢副反应,从而表现出低的反应选择性;而可能具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对氮的吸附又过强,导致产物难以脱附,表现出过低的反应活性。因此,为取得电催化合成氨研究进展,大幅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与活性,就必须突破现有理论,发展新型催化剂与催化体系。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36 3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