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改善高速钢强韧性的热处理工艺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高速钢强韧性的热处理工艺方法,包括对高速钢件经等温球化退火预处理后再施以等温淬火、分级淬火及深冷处理和回火复合最终热处理,等温球化退火预热处理后,以便于机械加工,并为后续淬火处理做好组织准备;在预热处理完成后进行最终热处理,其步骤为:在下贝氏体转变温度等温油淬,然后深冷处理24小时或以上,再经二次循环处理:520~600℃分级淬火+深冷处理,最后在520~600℃保温1-2小时回火。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四氯化钛清洁生产及精制除钒综合利用工艺
“四氯化钛泥浆的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工艺”:含 TiCl4 约 50%的泥浆,经该工艺处理 TiCl4 得到回收,泥中残含 TiCl4 不大于 5%,不增加明显的二次污染;投资少效益高。“四氯化钛精制除钒的清洁生产及综合利用工艺”:精制质量、效率及回收率高于铜丝球法,精制成本明显低于铜丝球法,酸水及烟雾污染不高于铝粉法或有机物法,含钒渣浆便于回收利用;可利用现有铜丝球除钒设备并经少量整改而逐步实施并迅速推广;投资少效益高。“高纯 TiCl4 的深度精制及贮存工艺”:适宜与上
江苏大学 2021-04-14
一种高强高导电铜 -稀土合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导电铜 -稀土合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合金各 成分的按质量比为:铜:铬:钕为 97.6-98.8:0.4-1.1:0.02-0.08.本发明制 备工艺包括合金的熔铸工艺、合金熔铸后的处理工艺,合金熔铸后的处理 工艺中直接对合金铸锭冷轧,再进行时效处理。本发明所述制备工艺在合 金熔铸时,直接添加纯金属 Cr 颗粒,浇铸温度为 1100℃-1250℃。 本发明合金材料具有
南昌大学 2021-04-14
生物法制备医药中间体甘草次酸的绿色生产工艺
本项目开发了酶法制备甘草次酸的生产工艺及分离纯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化学键选择性好、收率高等优点。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甘草酸是甘草的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是一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物局(FDA)公认的安全物质,在医药、化妆、食品、保健品、烟草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甘草次酸是甘草酸的衍生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保肝降血脂等作用,在国际上产品的应用广泛,年市场需求量超过200吨,每年均已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目前甘草次酸的主要生产途径为:以甘草为原料直接萃取或以甘草酸(或其盐)为原料进行酸化裂解、碱化裂解和化学合成制得;存在反应条件剧烈、能耗高、有机溶剂大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等弊端。本项目开发了酶法制备甘草次酸的生产工艺及分离纯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化学键选择性好、收率高等优点。 该生产工艺甘草酸转化率在95%以上,产品收率在90%以上,甘草次酸HPLC纯度可以达98%以上,符合欧盟和国家生产标准,酸碱和有机溶剂的用量降低了90%以上,解决了甘草加工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7
复合材料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与仿真软件(CPSD)
复合材料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与仿真软件(CPSD)源于军工科研项目,是一款集成在全三维数字化环境下的集工艺设计与仿真于一体的软件系统,解决复合材料零件铺层工艺设计模式改进、精细化水平和设计效率提升的问题。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复合材料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与仿真软件(CPSD)源于军工科研项目,是一款集成在全三维数字化环境下的集工艺设计与仿真于一体的软件系统,解决复合材料零件铺层工艺设计模式改进、精细化水平和设计效率提升的问题。该软件集复合材料零件的模具型面生成、铺层工艺设计、仿真分析、工艺验证及可制造性评价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高效铺层设计、高精度仿真和全过程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知识化、集成化的特点,为实现复合材料零件的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航天、航空、汽车、能源等行业大量采用复合材料零件,需要专业的基于三维模型的复合材料快速设计与制造软件,实现从经验的手工设计到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的转变,从而提升复材零件的智能制造水平。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7
一种利用乳酸菌静息细胞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乳酸菌静息细胞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GABA)工艺,利用经过诱导的乳酸菌活性静息细胞体,分散于含有底物的转化缓冲液中,在合适的条件下转化生产γ-氨基丁酸。利用该方法可以大幅度缩短转化时间,提高转化效率,产物成份简单,利于分离提纯。且转化无需无菌条件,设备要求简单,耗能低。经条件优化,本工艺已适合工业化生产。附图说明:附图2为pH对乳酸菌株的生长与发酵生产GABA的影响(▼生长影响;▲发酵影响)。
四川大学 2016-10-26
造纸黑液中有机质提取与废水低成本处理工艺
成果简介造纸工艺中的高浓度废水成分复杂、 有机质极高, 难以达标处理, 导致部分中小型企业直接排放, 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问题。 所提出的复配混凝沉降+空气催化氧化+两级电催化氧化处理技术, 可以实现有机质的有效提质, 达成水资源和有机质的返生产循环消纳或是商品化高效利用目的。成熟程度和所需建设条件已完成实验室研发, 如下图所示; 在现有废水处理设备基础上加以改进即可。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包括以 下步骤:1)刻蚀;2)光阳极的制备;3)碳对电极的印刷成膜:采用烘干·114·温度在 150℃以下的导电碳浆,利用丝网印刷法在柔性导电基底上制 备成膜,即得到太阳能电池的碳对电极;碳对电极的一端与 ITO 导电 层接触,另一端与 ITO 之间存在间隙,生长的 ZnO 纳米线在该间隙处; 4)钙钛矿的添加。本发明采用一种低温的制备工艺在柔性导电基底上 制备电池的光阳极。接着采用有机溶剂烘干温度在 150℃以下低温导 电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合成工艺的绿色化研究
设计废水处理方案时,采用了“生产工艺废水套用-蒸发回用-结晶”这样的一个内循环过程,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工艺废水的处理成本,而且回收绝大部分的水以及无机盐。可以实现水回用,基本达到废液“零排放”,满足了节能环保的要求。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是超高效、广谱、安全的绿色化农药品种,分别于2007、2013年通过农业部审核,获得农业部正式登记证。其中单嘧磺隆适用于小麦、谷子、玉米等主要作物,尤其是作为谷子除草剂,它的作用无可替代,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5.1亿亩,小麦4.5亿亩,谷子3000万亩,市场相当广阔。目前单嘧磺隆、单嘧磺酯原药生产废水量较大,亟需对它们的合成工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实现合成工艺绿色化,使整个工艺废水达到“零排放”。 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设计单嘧磺隆生产工艺路线时,对氨解工段反应进行改进,用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反应溶剂,使生产工艺更为绿色化;对氨基酯工段后处理进行了改进,通过蒸馏回收了丙酮;对关环工段后处理进行了改进,在近回流情况下通过水萃取除掉无机盐,水可以通过蒸发回用,既保证了中间体的纯度,又减少了废水排放。设计废水处理方案时,采用了“生产工艺废水套用-蒸发回用-结晶”这样的一个内循环过程,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工艺废水的处理成本,而且回收绝大部分的水以及无机盐。可以实现水回用,基本达到废液“零排放”,满足了节能环保的要求。该方法操作简便,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运行成本低。 社会贡献和经济效益:可降低单嘧磺隆生产工艺废水的处理成本,而且回收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以及部分原料,能基本达到废液“零排放”。同时,可能将该方法应用于同类产品单嘧磺酯等的生产工艺废水处理中。该项目不仅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基本实现生产工艺“绿色化”,这对单嘧磺隆、单嘧磺酯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开大学 2022-07-29
高活性固体酸催化高酸值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绿色合成工艺
生物柴油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生物质洁净能源,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其发展,并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扶持。由于需以精制后的动植物油为原料,其生产成本过高而导致生物柴油的推广应用受阻。若以煎炸费油、地沟油等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则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但由于煎炸废油、地沟油等原料的酸值很高,必须经过硫酸催化预酯化降低酸值后,才能采用传统的碱催化酯交换方法制备生物柴油。这个工艺同时存在着硫酸对反应器的腐蚀、大量含酸废水排放污染水环境、催化剂与产物分离困难、催化剂不可重复使用等弊端。采用非均相固体酸催化剂则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并且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工艺。 采用酸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对高酸值棕榈油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活性。固体酸在醇油比9:1、催化剂用量7 wt%、65 oC条件下,催化棕榈油的甲酯化反应时间2 h,产物的甲酯含量和甲酯收率分别可达96.3%和93.2%。制备了有添加剂的SZMN型固体酸,对脂肪酸的酯化反应表现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在65 °C、醇酸比9/1、催化剂用量10 wt.%、反应时间4h,油酸转化率可达98.5%。最优反应条件下,SZMN固体酸在重复使用6次后认可保持约96%的油酸转化率。
四川大学 2015-12-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6 97 98
  • ...
  • 110 1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