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用于同时去除水污泥中多种重金属的改性污泥活性碳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同时去除污水污泥中多种重金属的改性污泥活性炭,其原料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含量为海藻酸钠0.01~13.00wt%,污泥87.00~99.99wt%。制备步骤为:①制备海藻酸钠溶液;②制备污泥活性炭;③制备海藻酸钠改性污泥活性炭。本发明首次采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改性污泥活性炭,并将其用于同时去除污水污泥中多种重金属的改性污泥活性炭。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 B/S 架构的灌区配水综合管理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 B/S 架构的灌区配水综合管理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终端、网络服务器 端、客户端和无线网络;系统集成灌区水情数据采集与检测、灌区实时灌溉预报与配水决策和灌区水情 信息管理与分析等功能。系统具有 B/S 构架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维护方便、成本低,同时可以方便利 用网络气象数据,注重数据的实时通讯能力,使系统克服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访问方便。系统浏览器 端开发采用新兴网站开发技术,页面简洁、交互友好,降低了管理人员专业技
武汉大学 2021-04-14
免水处理的一体化地表水水源热泵机组
地表水水源热泵的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对于含沙量较大的水体,水质处理上占用了很大的增量成本。降低水处理措施,让地表水直接进入机组是降低能耗,降低系统投资的有效途径。以长江为例,长江的水质仅仅是含沙量不能满足水源热泵机组的要求,而传统的旋砂过滤器不能除掉粒径较小的沙粒。目前的水处理方法复杂且成本高,而采用特殊机组改造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将水源热泵的冷凝器换热管束两端由管板固定于壳体上,两端的管板和封头分别围成两个管箱,冷凝换热管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管箱相通;两个管箱上
重庆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吸附重金属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吸附重金属的水凝胶,所述水凝胶为 2-乙烯基-4,6-二氨基-1,3,5-均三嗪与 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以 1:3~2:3 的摩尔比组成的共聚物,所述水凝胶为多孔结构,且所述多孔结构的孔径为 12μm~28μm,所述 2-乙烯基-4,6-二氨基-1,3,5-均三嗪的部分胺基与三嗪基通过氢键形成六元环结构,从而增强了水凝胶的机械强度,所述水凝胶中的磺酸基用于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同时所述水凝胶中的胺基,用于螯合重金属离子。所制备的水凝胶具有多孔的网络结构,有利于水分子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多孔ECC带肋筒及沸石陶粒透水混凝土填料的导水暗柱
主要技术指标:(1) ECC 筒筒体上设置多个渗水孔及增强肋,筒一端设置连接口;(2)ECC 筒筒体上包裹透水土工布;(3) ECC 筒内填充透水混凝土。
扬州大学 2021-04-14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制备及其应用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基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真正实现清洁氢气来源的“绿氢”技术。然而,目前制约电解水制氢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贵金属基电催化剂高昂的价格。近年来,研究者开发了多种廉价、高效的电解水阴极析氢非贵金属电催化剂,其中硫化钼(MoS2)基催化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析氢性能最好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之一,其具有类铂活性。然而,这类高活性催化剂往往更易受到复杂催化反应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催化剂表面发生重构并破坏其几何/电子结构,造成催化剂失活。 基于此,本团队提出了具有分子选择性的栅栏工程,解决了高活性Co掺杂MoS2析氢反应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权衡问题。这一策略为设计高效、稳定的非贵金属基电催化剂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当将该MoS2基(Co-MoS2@CoS2)阴极催化材料与实验室自制的高活性钴镍双金属硒化物析氧反应阳极配对用于实验室自制的碱性电解水(AWE)双电极电解系统时,在电流密度400 mA/cm2下持续分解500 h没有明显的衰减。 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进去碳化,电解水制氢有望成为能源变革的核心。在此背景下,只有大力推广电解水制氢,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绿氢需求。为此,需要大幅扩大电解水制氢装置规模,让电解水制氢在国民经济去碳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9-16
一种利用收集空调冷凝水和雨水的节水灌溉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收集空调冷凝水和雨水的节水灌溉系统,包括有冷凝水集水箱、雨水收集池,冷凝水集水箱的进水口连接空调冷凝水排水总管道,冷凝水集水箱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与雨水收集池连接,雨水收集池的灌溉供水通过供水管与供水压力控制器连接,灌溉供水经供水压力控制器调节水压后一个分支通过低压灌溉水管与低压灌溉末端连接,另一个分支通过高压灌溉水管与高压灌溉末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夏季空调在制冷运行时产生的冷凝水和收集的雨水供给节水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避免冷凝水无序排放造成的室内或室外环境的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一种树径生长量的自动测量装置
一种树径生长量的自动测量装置,通过无线网络节点远程监测装置实现实时监测树径的实时生长量和生长状态;包括装置固定模块和测量模块;装置固定模块将测量模块固定于树干上需要测量树径变化量的位置上;测量模块包括带有弹簧的直线位移传感器、测头端滑轮、转向滑轮、导向滑轮、无弹性细钢丝绳、卡头和测头端滑轮与带有弹簧的直线位移传感器的连接部分;无弹性细钢丝绳通过转向滑轮、导向滑轮和测头端滑轮后,无弹性细钢丝绳环抱于需要测量树径的位置上,通过卡头将无弹性细钢丝绳两端卡紧;根据带有弹簧的直线位移传感器的位移量来确定树径生长的变化量。
北京林业大学 2021-02-01
激光多模式跟踪机器人误差测量系统研究
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是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作业精度和应用水平。本项目瞄准机器人动态误差测量中的关键问题,原创性的将级联棱镜多模式跟踪方法引入机器人动态测量中,结合单站双视场三维重建方案,不仅可以实现粗精顺序跟踪、时变跟踪和连续跟踪等动态测量要求,而且能够产生直线形和圆弧形等多种跟踪样式,同时满足大视场、高分辨率成像和大范围、高精度定向的动态多自由度测量要求。研究内容包括:建立级联棱镜粗精耦合跟踪和双视场成像联控的测量方案和数学模型;研究粗精跟踪和双视场成像的参数匹配、模式转换、测量信息提取与图像处理方法;根据测量要求,建立机器人动态误差测量的理论模型、误差模型和实验方案,并实现测量系统的精确标定;通过机器人动态误差的测量实验,为机器人误差测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测量精度进行评定。本项目提出的单站多模式跟踪测量方法具有独创性和可行性,旨在攻克激光多模式跟踪机器人误差测量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测量系统的原理样机实验和应用示范研究,有望为机器人动态误差测量提供全新的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近二三十年来,激光跟踪技术发展迅速,在机器人测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据ElectroniCastConsultants发布的市场研究报告,对光电跟踪行业的全球消费量进行了调查分析。2010年,光电跟踪设备的全球消费价值为5.95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该行业的消费价值将以9.83%的平均年增长率在成长,2016年将达到9.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96亿元。本项目提出的测量系统以其结构紧凑、准确性高、速度快、偏转角度大、动态性能好、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测量新技术,可以广泛用机器人动态误差测量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我国需要努力提升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而测量技术是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端光学测量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国外对其关键技术严密封锁。国外每台激光跟踪仪的售价高达百万元,严重制约一些我国中小心型企业的购买。因此本项目研发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而可以推动先进装备制造的产业化进程,对促进我国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项目研发中的创新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将极大提升机器人作业的技术含量。合作单位江阴纳尔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机器人产业联盟第一届理事单位,具有雄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实力。该项目在研究实验阶段,就可以将成果应用到现有产品的开发中;项目完成后除了该公司以外,研究成果还可以应用到其他自动化机器人装备企业的产品开发中。尤其通过产学研结合,将会极大的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并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前实现批量化市场销售,有望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1
一种树径生长量的自动测量装置
项目成果/简介:一种树径生长量的自动测量装置,通过无线网络节点远程监测装置实现实时监测树径的实时生长量和生长状态;包括装置固定模块和测量模块;装置固定模块将测量模块固定于树干上需要测量树径变化量的位置上;测量模块包括带有弹簧的直线位移传感器、测头端滑轮、转向滑轮、导向滑轮、无弹性细钢丝绳、卡头和测头端滑轮与带有弹簧的直线位移传感器的连接部分;无弹性细钢丝绳通过转向滑轮、导向滑轮和测头端滑轮后,无弹性细钢丝绳环抱于需要测量树径的位置上,通过卡头将无弹性细钢丝绳两端卡紧;根据带有弹簧的直线位移传感器的位移量来确定树径生长的变化量。
北京林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6 77 78
  • ...
  • 113 11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