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超强空气水捕获材料
成果介绍开发了一种基于超薄二维MOFs纳米片的空气水捕获材料,其显示了超强空气水捕获能力以及超低吸附水解吸温度,在空气水捕获装置及湿度控制玻璃窗发明具有重大应用潜力。技术创新点及参数通过范德华异质结组装,实现了材料的强空气水捕获能力以及超低吸附水解吸温度。1. 材料的空气水捕获量达到自身质量的500[%]以上;2. 吸附水解吸温度在45oC以下,解吸时间在15分钟以内;3. 时间短于1h的空气水吸附-解吸过程。
东南大学 2021-04-13
无能耗空气水捕获
成果介绍水资源匮乏是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地球周围空气中的水含量预计有1300万亿升,相当于全球湖泊淡水总含量的10[%]。对于这一“零成本”资源的综合利用,一方面,将有效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将实现对空气湿度的调控,为人类活动和生活居住提供舒适的空间,并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基于上述挑战,本项目拟研制基于超强吸水二维纳米片的无能耗空气水捕获材料,并搭建相关水捕获装置。在水捕获装置中,超强吸水二维纳米片可以高效、主动地吸附空气湿度中的水分,吸附饱和后,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吸附水将蒸发释放并收集,从而实现可循环的、无额外能量输入的空气水捕获。技术创新点及参数本项目的技术优势在于,超强吸水二维纳米材料的空气水捕获容量达自身重量的658[%],且捕获水可以在45ºC左右(即太阳光触发下)解吸,从而实现了理想的、无额外能量输入的、淡水捕获和供给。在理想情况下,1Kg超强吸水二维纳米材料可以在1天之内捕获21.5L的安全淡水。此外,本项目的超强吸水二维纳米材料可以用于研制可旋转湿度控制玻璃窗。玻璃窗朝空间内的一侧旋涂超强吸水二维纳米片,在调节空间内湿度达到一定程度后,180度旋转玻璃窗,空间外的太阳光将刺激吸附水的释放,从而实现了一种无能耗的空间内湿度可循环控制策略。这种湿度控制玻璃窗对未来的建筑设计、武器装备等领域将产生颠覆性影响。市场前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空气水捕获材料主要存在吸附量低、循环利用能耗高、材料制备复杂等缺点,本项目的超强吸水二维纳米片将有效弥补这些缺点,实现安全、绿色、无能耗的空气水捕获挑战目标,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和应用。这一装置将为军民在山区、沙漠、海洋等安全淡水资源短缺地区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无能耗淡水供给策略。
东南大学 2021-04-13
高效人工光捕获体系
近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陈旭漫博士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题为“Efficient Near-Infrared Emissive Artificial Supramolecular Light-Harvesting System for Imaging in Golgi Apparatus”的学术论文。光捕获过程作为将自然光进行捕获、能量转化并利用的步骤,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第一个也是十分重要的过程。构筑人工光捕获体系对于光能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构筑具有高效人工光捕获体系仍存在很大挑战。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杯芳烃诱导聚集”策略,设计合成两亲磺化杯芳烃和阳离子型萘基吡啶衍生物作为荧光给体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并引入尼罗蓝作为荧光受体分子,成功构筑了近红外发射的超分子人工光捕获体系。通过进一步研究,团队发现该体系在细胞内依然保持很高的光捕获效率和高度稳定性,同时证明了其对高尔基体染色的选择性。该研究对于人工超分子光捕获体系传感、成像、诊断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论文第一作者为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陈旭漫,东南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东南大学 2021-04-11
细胞互作的原位捕获技术
不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在包括 免疫 响应 、 器官 发育、神经传导 在内的众多生命活动中都扮演 着 关键角色 。目前, 研究 细胞互作 的方法 大 都 需要 已知参与 的 细胞类型 ,难以在复杂的活体环境下发现或研究未知的细胞 间 相互作用 。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陈鹏课题组 借助“定向进化”技术和“ 邻近标记 ”策略,实现了 细胞 之间 动态相互作用的 原位捕获。这一被命名为 EXCELL ( Enzyme- m ediated proximal cell labeling ) 的技术,通过将 作者 定向进化得到的分选酶( mg SrtA ) 展示在 待研究的 细胞表面, 能够对与其 相互作用 的 细胞 进行原位捕获与鉴定 ,为研究细胞 - 细胞相 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源自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 分选酶 Sortas e  A   ( SrtA ) 能够 催化 分选肽 ( LPETG ) 和寡聚甘氨酸 的 共价连接。近期有文献报道将 SrtA 用于监测小鼠体内特定受体 - 配体介导的免疫 细胞互作 过程 1 。但是该方法 需要将 SrtA 与 寡聚甘氨酸分别融合在相互作用 的 配体和受体 细胞 上, 因此需要预知 相互作用的 细胞 类型,并对两类细胞 同时进行 基因 改造 ,因此无法捕捉未知的细胞间相互作用 。本研究突破了这一瓶颈, 建立了 对 SrtA 进行定向进化的高通量 荧光 筛选 平台,并成功 获得 了 对单一甘氨酸进行标记的 高活性 SrtA 突变体 - mgSrtA , 能够 实现对 任意 细胞类型的有效标记。
北京大学 2021-04-11
水滑石插层结构紫外阻隔材料的制备技术
太阳光中过量的紫外福射对地球上的生物及材料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每年材料的紫外老化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水淆石(LDHs)作为一类无机超分子结构功能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药材料、阻燃材料、催化材料等领域。近年来LDHs材料在耐紫外老化沥青的应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可明显减缓沥青的老化。为进一步提高LDHs材料的紫外阻隔性能,有必要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LDHs材料的超分子结构对紫外光的阻隔机理及构效关系,从而为开发性能优异的新型超分子结构层状紫外阻隔材料及进一步探索其在高分子材料抗紫外老化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本项目针对高分子材料的紫外老化现象和目前紫外阻隔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结构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基本原理,探索了FLDHs材料的紫外阻隔技术,对LDHs层状材料的超分子结构、能级特征、缺陷结构、主客体相互作用W及协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高分子材料的老化机理和LDHs材料的结构特征,对LDHs的层板结构和层间客体进行了调控,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超分子结构紫外阻隔材料。进一步将其添加到沥青和聚丙稀(PP)中进行紫外加速老化实验,考察了其对高分子材料的抗紫外老化效果,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一种高水材料强度快速检测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水材料强度检测仪,该检测仪由支架系统、动力系统、贯入系统和测算系统四部分构成。该发明的新颖之处在于采用球冠状测头贯入,并在测算过程中测量球冠状测头在材料上撞出的圆坑直径而非深度。鉴于测量直径更为直观便捷,采用球冠状测头所测数据更为准确稳定,本实用新型实现安全便捷快速测量高水材料强度的技术效果。
四川大学 2016-10-10
氯化废气分子捕获与资源化集成工艺
针对氯化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机无机混合废气(主要有氯气、氯化氢、有机化合物等),研发了氯化废气分子捕获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吸收和吸附技术的柔性耦合,通过优化捕获的内部结构,采用自主研发的多级多孔填料,增加了物相传动,实现对有机成分的大容量、高选择性地捕集,并通过控制空塔流速与滞留时间保证这一过程的充分与稳定。且同步制得高品质的副产盐酸,饱和后的捕获剂可以再生,实现循环利用。该技术还可直接应用于有回收价值的VOCs的治理。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挡水板|挡水条
求购挡水板_挡水板价格_ 挡水板厂家 - 到育人教仪,欢迎来电咨询。 备注:以上是挡水板|挡水条的详细信息,如果您对挡水板|挡水条的价格、型号、图片有什么疑问,请联系我们获取挡水板|挡水条的最新信息。 咨询电话:0577-67473999
温州市育人教仪制造有限公司 2021-08-23
新型水和废水处理用混凝剂与吸附材料
新型水和废水处理用混凝剂与吸附材料是针对我国水和废水处理的需求而 研发出的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经济的水处理产品,产品包括: 无机复合混凝剂、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等 三大系列新型混凝剂,阳离子聚合物改性膨润土、改性农作物秸秆阴离子等两 类新型吸附剂。所开发的上述产品制备方法先进,工艺简单易行,安全高效,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获得 2013 年度山东省科 技进步一等奖。 研发出的上述产品已在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山东大学 2021-04-13
水渣
水渣是指炼铁高炉矿渣。它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经过用水急速冷却而成为粒化泡沫形状,乳白色,其质轻而松脆、多孔、易磨成细粉。它是泡沫硅酸盐建筑制品和矿渣吸音砖及隔热层、吸水层的松软材料。 水渣是把熔融状态的高炉渣置于水中急速冷却而形成的,主要有渣池水淬和炉前水淬两种方式。
山东国铭球墨铸管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3
1 2 3 4 5 6
  • ...
  • 223 2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