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太阳能原位电化学生物复合黑臭河道治理技术与装置
黑臭河道治理是目前各级政府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城市黑臭河道面大量广,治理难度大,治理效果易反弹,传统的物理法、生物法、化学法都不同程度存在成本高、易反弹以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利用电化学处理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速度快、降解彻底、效率高等优点,但是电极材料的低稳定性使这一技术难以投入实际应用。本项目在提高电极材料的稳定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使得电化学-生物复合黑臭河道治理技术的成本降低到可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水平,同时治理效果稳定,治理速度快,治理过程中不投加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目前本技术已经完成实验室小试、样机制备和中试,等待风投进入将本技术做大做强。
江南大学 2021-04-13
板带粗轧机轧机件扣头的治理
本项工作通过在线工艺参数、力能参数及轧制温度的综合测试和试验,找出了轧件扣头生成的主要原因。摸清了形成扣头的条件和下扣变形的规律,首次提出了轧件扣头与上下辊之间力矩不无均匀分配、轧制线高度、辊径差之间的定量关系。上述成果填补了轧制理论中的空白,对完善轧机设计和控制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为控制轧件扣头的措施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上述理论提出了控制轧件扣头问题的技术措施方法。该方法在不改变钢坯加热条件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调配轧制制线高度,并匹配轧机的压下量和辊径差等参数即可控制轧件扣头问题。 这一方法不需增加设备投入,即可基本消除轧件扣头现象,并将上下辊力矩不均控制在10%以内。该成果曾通过湖北省技术鉴定,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武汉市成果二等奖。自1996年4月起此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生产。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环保及污染治理合作开发项目
分子筛回收液中模板剂应用的分析技术 项目介绍:该项目对ZHP分子筛赶胺水和母液进行氧化钠、氧化铝、正丁胺等组分准确定量的分析,排除相互干扰及挥发性的影响,建立赶胺水中的正丁胺浓度技术,具有快速和分析偏差小的优势。该项目获得2013年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
湖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多功能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
 YSC-Ⅲ型多功能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俗称“环保黑匣子”,以下简称记录仪),是集数据采集、数据储存、数据传送、远程控制、强制采样输出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环保远程终端设备(即RTU),专门用于工矿企业中记录、上报污水排放数据,如流量数据、CODcr、BOD3、PH等浓度量数据,以及记录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的开关量数据。计算机可以通过PSTN公共电话网对记录仪进行远程通信,实现计算机对记录仪的远程实时监控、历史设置和强制采样(“反控”)、报警等操作。主要技术指标:一、模拟量输入接口 1.输入通道:8路 2.输入信号范围:DC 4~20mA,DC 1~5V 3.A/D转换分辨率:10Bits 4.输入阻抗:250Ω 5.总的非线性误差:±1.0LBS Max 6.采样速率:38kSPS二、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入接口 1.输入通道:8路   2.隔离方式:光电隔离 3.输入信号种类:2种(DC 4~20mA传感器输入方式,无源触点输入方式)三、RS-232串行通信端口 1.通信通道:4路    2.符合RS-232电气特性四、继电器输出 1.触点容量:AC 250V,1A或DC 30V,2A 2.隔离方式:光电隔离五、储存器 1.容量:256k储存,每1小时为1组计,每天24组数据,共可储存数据4464组(半年)数据。 2.数据掉电保持10年六、电流传感器 1.额定输入范围:0~200A 2.其它详见传感器技术指标七、内部时钟精确度 <±2(秒/天)八、工作环境 1.温度:-10~70℃         2.湿度:<95%九、电源 AC 220V±22V,50Hz±1Hz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农作物秸秆原料生产L-乳酸和D-乳酸成套技术
L-乳酸或D-乳酸是重要的多用途精细化学品,目前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可降解塑料-聚乳 酸 (Polymeric Lactic Acid, PLA) 的合成单体,但90%以上的乳酸单体都是由淀粉基或糖基原料发 酵得到。利用丰富的、可再生的玉米秸秆农作物秸秆生产高光学纯度的L-乳酸和D-乳酸,是木 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的重要方向。本技术的产业化实施将对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更新换 代具有重大的提升作用,并大幅减少因秸秆焚烧带来的雾霾等大气污染因素。然而,高额生产 成本严重阻碍了本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目前,秸秆乳酸的生产成本具体表现在过程的高能耗、 大量废水排放、产物浓度低等环节上。 本项目的农作物秸秆原料生产L-乳酸和D-乳酸成套技术采用华东理工大学研发的干法生物 炼制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干法稀酸预处理、固态生物脱毒、高固体含量糖化与发酵等主要工 序。其中,干法稀酸预处理技术使用新型的螺带搅拌式预处理反应器,实现了过程零废水排 放,新鲜水和蒸汽用量比典型的预处理技术降低80%以上;固态生物脱毒则采用生物降解法脱 除预处理原料中所含的各种有毒物质,实现过程的零水耗和零能耗;高固体含量糖化与发酵 技术则通过自主研发的螺带型反应器处理固含量达40%以上的乳酸发酵,与常规发酵反应器相 比,电耗降低80%以上。通过该成套技术可以得到不低于10% (v/v) 浓度L-乳酸或D-乳酸的发 酵液,纤维素转化率达75%以上。本技术的实施将会大大降低纤维素乳酸单体的生产成本,为 纤维素乳酸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国产碳纤维/聚醚醚酮特种热塑预浸料成套技术
本项目基于团队多年连续碳纤维热塑性预浸料制备及复合材料成型、聚芳醚酮(PAEK)树脂(含聚醚醚酮(PEEK))研发、半结晶型热塑性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的技术积累和相关项目成果,通过自主设计搭建连续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线及相关关键成型模头和特殊工装的设计,掌握了连续碳纤维聚芳醚酮特种热塑性预浸料单向带、LFT 粒料和高纤维含量拉挤棒材的关键制备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封锁,拓展了聚芳醚酮材料的应用形式,在我国航天、军工等轻量化零部件替换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预期在连续碳纤维特种热塑预浸料、LFT 长纤维粒料、拉挤型材及 1-2 个具体产品(航空航天、医疗)几个方面进行同步产业化落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开发国际领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高效连续热压技术,实现 3 分钟内单成型制造周期的织物层合板在线浸渍和长尺寸结构型材的连续化生产制造,建成从“树脂原材料→预浸料/LFT/棒材→成型工艺→复合材料制品→评价方法”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引领行业发展,助力连续纤维特种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我国快速、大规模的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应用
项目团队从1996年开始,率先提出自平衡法理论,发明了自平衡测试方法,研制了系列核心加载设备,形成了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突破了传统静载法反力小、测试效率低等瓶颈,破解了新型深基础测试手段缺乏的困境,成功应用于复杂场地(江河湖海、高山峡谷、狭窄空间)及超高吨位的高层建筑、大跨桥梁等国内外12000多个工程深基础承载力测试,并创造多项世界纪录。该项目成果对建筑、公路、铁路、水利和电力等行业技术具有重大影响,对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推进作用。
东南大学 2021-04-10
农林废弃物提取植物色素及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设计出以水或水/酒精为绿色提取溶剂,采用合适的提取温度,借助合理的物理强化技术组成提取农林废弃物提取植物色素工艺;利用树脂吸附、柱分离、超滤膜、高效逆流色谱等技术,并优选合适的流动相分离出植物色素中的染色有效组份,利用HPLC-MS、IR、SEM、TEM及NMR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有效组份的主成分及结构特点;根据天然色素组份的结构特征寻求生态应用方法,植物染料应用于天然纤维棉毛丝麻上的绿色染色技术,开发了附合生态要求的天然染料染色的纺织品;以提取过色素的板栗壳残渣为原料,开展
常州大学 2021-04-14
国产碳纤维/聚醚醚酮特种热塑预浸料成套技术
本项目基于团队多年连续碳纤维热塑性预浸料制备及复合材料成型、聚芳醚酮(PAEK)树脂(含聚醚醚酮(PEEK))研发、半结晶型热塑性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的技术积累和相关项目成果,通过自主设计搭建连续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线及相关关键成型模头和特殊工装的设计,掌握了连续碳纤维聚芳醚酮特种热塑性预浸料单向带、LFT 粒料和高纤维含量拉挤棒材的关键制备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封锁,拓展了聚芳醚酮材料的应用形式,在我国航天、军工等轻量化零部件替换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预期在连续碳纤维特种热塑预浸料、LFT 长纤维粒料、拉挤型材及 1-2 个具体产品(航空航天、医疗)几个方面进行同步产业化落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开发国际领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高效连续热压技术,实现 3 分钟内单成型制造周期的织物层合板在线浸渍和长尺寸结构型材的连续化生产制造,建成从“树脂原材料→预浸料/LFT/棒材→成型工艺→复合材料制品→评价方法”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引领行业发展,助力连续纤维特种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我国快速、大规模的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基于“RO/SEDI”全膜法的超纯水成套技术产业化
电膜分离过程在水质净化、纯化、废水深度处理和特种化工分离中的应用;膜法清洁生产技术;新型集成膜过程的开发及应用研究(纯水与超纯水制备、水深度软化、海水及苦咸水淡化、基于“膜144bp 本项目属于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第五代全膜法超纯水技术。与第四代的“RO/RO/EDI”全膜法相比,前处理仅采用单级反渗透,SEDI可直接获得电阻率 15 兆欧厘米以上的超纯水。预处理的 UF 膜用量节省 40%,RO 膜用量节省 60%,RO 浓水排放量节省 45%,整个系统酸碱零消耗、废酸废碱零排放。单堆制水量最大 8 吨/小时,系统制水量无限制。
南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 25 26
  • ...
  • 747 74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