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沉淀法制备白炭黑技术
白炭黑的生产方法可以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主要是指气相法,湿法可以分为沉淀法和凝胶法。气相法的优点是产品纯度高、分散度高、粒子细而形成球形,表面羟基少,因而具有优异的补强性能,但原料昂贵,能耗高,技术复杂,设备要求高,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凝胶法制的产品特性类似于干法产品,价格又比干法产品便宜但工艺较沉淀法复杂,成本亦高,该法应用较少。沉淀法是硅酸盐通过酸化获得疏松、细分散的、以絮状结构沉淀出来的SiO₂。该法原料易得,生产流程简单,能耗低,投资少。 目前沉淀白炭黑的制法大多数是采用硫酸或盐酸溶液与硅酸钠溶液进行化学反应,此法所制得的沉淀白炭黑的性能比较优良,成本也比较低廉。沉淀法制备白炭黑技术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如水玻璃浓度、硫酸浓度、水玻璃和硫酸的反应比、反应温度和添加剂种类等,控制产品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改变添加剂种类和加入量来调节产品的吸油值、折光系数,使制得的产品性能指标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特点: 1.制备过程中改变添加剂种类和加入量对产品吸油值、折光系数以及产品原级颗粒大小的影响,同时采用合适的固液分离、产物清洗以及干燥手段,制得分散性很好的白炭黑粉体; 2.根据该白炭黑所应用的领域选择表面改性剂,使其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3.产品性能指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节:粒度d50,2~20μm;吸油值,130ml/100g~380ml/100g;折光系数,1.4~1.5;摩擦系数,0.0540~0.1010。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混合碳四综合利用技术
国内乙烯工程的混合碳四在设计中未考虑其综合利用,少数企业有少部分利用,主要作为民用液化气出售,把高价值的丁二烯、正丁烯、异丁烯这些宝贵的资源浪费了。混合碳四中的有效组分含量高达95%以上,将其分离出来价值可增加2~3倍。由于正丁烯和异丁烯的沸点仅相差0.65℃,一般没法分离,近几年曾开发了异丁烯水合做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醇,但因转化率一般在60~80%,剩余混合碳四中含有大量的异丁烯、正丁烯不能直接利用,还是再作为民用燃料,没有将混合碳四资源综合利用。 本技术经过多年研究已开发出一条新的工艺过程,即对混合碳四抽提丁二烯,抽余混合碳四采用杂多酸催化反应萃取水合制叔丁醇,其转化率高达99.5%以上,选择性高达99.9%以上,剩余碳四的纯度很高,可直接返回系统作为丁二烯的原料,也可以分离得到高纯度的正丁烯,解决了混合碳四资源综合利用这一难题,可使混合碳四的价值提高2~3倍。 该技术的关键是异丁烯水合的催化剂、反应萃取工艺及其专有反应萃取多级反应器,确保反应的高转化率和高选择性;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年加工7万吨混合碳四,总投资16000万元。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选煤厂煤仓瓦斯监控技术
选煤厂煤仓瓦斯监控技术,是我院承担的淮南矿业(集团)选煤分公司科研项目,在对望峰岗选煤厂瓦斯富集区进行充分时空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全部采用本安型设备实现了瓦斯浓度自动监测,风机启停自动控制等功能。当某处的瓦斯浓度到达规定值时可以自动闭锁相关设备该系统采用本安型可编程序控制器为核心,用本安型低浓度瓦斯浓度传感器采集现场信号,通过 200-1000HZ 传输。通过本安型输出继电器实现瓦电闭锁和报警。符合国安标准。现场操作采用触摸屏通过 RS485 与 PLC 通信,调度室操作采用工控机通过光缆与 PLC 通信。该系统数据采集、显示准确,对风机的控制快捷,操作方便、简洁。,并伴随声光报警。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混合碳四综合利用技术
国内乙烯工程的混合碳四在设计中未考虑其综合利用,少数企业有少部分利用,主要作为民用液化气出售,把高价值的丁二烯、正丁烯、异丁烯这些宝贵的资源浪费了。混合碳四中的有效组分含量高达95%以上,将其分离出来价值可增加2~3倍。由于正丁烯和异丁烯的沸点仅相差0.65℃,一般没法分离,近几年曾开发了异丁烯水合做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醇,但因转化率一般在60~80%,剩余混合碳四中含有大量的异丁烯、正丁烯不能直接利用,还是再作为民用燃料,没有将混合碳四资源综合利用。 华东理工大学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已开发出一条新的工艺过程,即对混合碳四抽提丁二烯,抽余混合碳四采用杂多酸催化反应萃取水合制叔丁醇,其转化率高达99.5%以上,选择性高达99.9%以上,剩余碳四的纯度很高,可直接返回系统作为丁二烯的原料,也可以分离得到高纯度的正丁烯,解决了混合碳四资源综合利用这一难题,可使混合碳四的价值提高2~3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OLED高纯有机材料技术集成
在对蓝光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中,通过对LUMO轨道的空间限制,发现了窄光磷光发光效应,并且设计出红绿蓝三种窄光磷光材料。其中绿光现证明器件使用寿命在100cd/m2光强下可达70000小时,外量子效率25.8%。首次报道了高效率的超纯蓝光的器件,CIE(0.14,0.09),最高量子效率达17.6%。后续工作将在此基础之上,增加蓝光分子稳定性设计考虑,将能级降低0.1eV,并探索此类蓝光磷光分子的极限寿命或者稳定性。 完成商用的红光材料新的合成方法和生产工艺的中试,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的红光材料,发光效能提高50%。目前,这类新发现的高效红光材料正在进行专利布局和技术应用的验证和推广。 开发出新一代电子传输型主体材料,目前材料在验证和推广阶段。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鳜鱼人工饲料可控养殖新技术
该项目运用实验生物学方法揭示鳜鱼专吃活饵料鱼而拒食死饵及人工饵料这种奇特食性的感觉神经机制;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利用微卫星与SNP分子标记进行了鳜鱼饲料利用与生长等优良性状的基因辅助选育,通过表型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方法,从易驯食翘嘴鳜与易驯食斑鳜后代进行了筛选,已建立易驯食翘嘴鳜与斑鳜养殖种群;研究开发鳜鱼人工饲料,通过鳜鱼营养需求和诱食剂的研究,完善鳜鱼饲料配方。同时优选偏爱摄食人工饲料的鳜鱼配套品系,提高人工饲料的摄入量和摄食状态的持久性,并保种扩繁,使群体进一步扩大且稳定。在人工饲料和配套品系开发的基础上,通过从养殖环境与设施、水质、苗种培育、投喂方式、养殖密度及肠道菌群控制等方面进行控制,建立了鳜鱼人工饲料可控养殖技术体系。已通过进一步筛选、扩繁,建立了鳜鱼人工饲料可控养殖新技术及其示范基地。将推动鳜鱼产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同时减少配套饵料鱼苗种作为鳜鱼商品鱼养殖饵料,从而带动水产饲料及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已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累计推广养殖面积18000亩,新增产值和新增利润来源于3家合作单位新增产值12800万元,新增利润6200万元。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12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城市生活垃圾气化熔融技术
技术创新性和领先性 与国内外其他垃圾分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主要具备以下技术优势及创新新: (1) 针对我国垃圾特点的工艺路线选择及参数优化。本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垃圾含水率高、热值低的特点,通过将前处理技术与工艺路线相结合,充分地利用了工艺流程中的余热、余气、余能。并且通过选择富氧作为反应介质,提高气化反应速率和能量转化效率。 (2) 通过对垃圾气化熔融的核心装置进行了创新设计,使得系统高效、稳定。由于我国垃圾成分复杂,国外已有的系统装置易出现“水土不服”,本技术通过综合分析,优化设计,开发出适合我国垃圾状况的垃圾气化炉、飞灰旋风熔融炉等核心装备。 (3) 通过集成优化并有机结合多种环保技术实现整个处理过程的绿色环保。本技术有机结合炉内脱氯、高温燃烧、飞灰熔融固化的手段,实现了二恶英的低成本控制;通过重金属分区固化、增加助融剂等手段提高飞灰熔融过程中重金属的熔固率,实现了整个系统重金属排放的低成本控制;通过优化反应参数、有机结合炉内脱硫脱氯、SNCR 等技术,实现了低成本的脱硫脱氯脱硝。 (2)技术成熟度 (3)市场及效益分析 以日处理 300 吨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气化熔融处理系统为例,投资额约为 1亿元,每吨垃圾可获得毛收入约 580 元,刨去运行成本 285 元,每吨可获得净利润 295 元。综合下来,单台气化炉每年可获利约 2600 万元, 3 年多即可收回投资。 (4)合作条件 (1) 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企业法人,具有良好的信誉基础和积极向上的事业激情。 (2) 有相应的投资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 (3) 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和市场经验,具备较强的品牌经营意识。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分子筛膜溶媒回收技术
分子筛膜渗透汽化脱水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通过膜一侧引入含水有机溶剂,而另一侧抽真空的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溶剂脱水,获得高纯溶剂产品。与传统精馏、吸附等技术相比,该技术可节约能耗50%以上,收率达99%。除此之外,该技术操作方便、过程易于控制并且环境友好,无废弃物排放。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光电读出技术的浓度检测
浓度是衡量工业产品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采用光学原理测量浓度的方法如旋光法、分光光度法、干涉法、折射率法等,光学方法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手段能够方便快速测量液体浓度,但诸多光学方法存在成本高、灵敏度低和测量范围窄等不足之处,为了避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电读出技术的浓度检测仪,在降低装置成本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光电检测透明溶液浓度的灵敏度,并实现设备小型化。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惯性导航系统运动对准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惯性导航系统的运动对准方法,即如何在运动情况下借助GNSS信息提供惯性导航系统的初始姿态。在舰载机、制导弹药、水下无人潜航器和地面机动车辆等应用中,要求INS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对准。目前运动对准的主流方法借鉴了静态或准静态情况下的实现思路,即通常包括粗对准和精对准两个阶段。粗对准用于得到粗略的初始姿态,为精对准提供初始值。精对准通常采用基于泰勒级数展开的非线性滤波方法,如一阶线性近似的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等。采用EKF等非线性滤波方法进行精对准,需要知道较准确的惯性器件,例如陀螺和加速度计,以及外部速度/位置信息的噪声特性,而且要求粗对准提供的初始姿态误差不能过大,否则滤波器将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收敛到理想的精对准结果,有时甚至发散。  在本技术考虑的应用场合中,INS安装在运动载体上,INS的速度和位置信息由GPS或其他外部信息源给出。  本技术的特色和优势:在没有任何姿态先验初值的情况下可实现惯性导航系统的快速姿态对准,无需知道惯性器件及外部速度/位置信息的噪声特性,无需任何姿态初值,具有绝对的计算稳定性,不存在发散的情况,只要速度/位置辅助信息有效,能够在任意运动情况下实现姿态对准,大幅缩短载体导航前的准备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4 245 246
  • ...
  • 715 71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