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基于石墨炉体的绝热加速量热仪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绝热加速量热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绝热加速量热仪的石墨炉体用电磁感应加热方法以及智能算法控制系统。包括电磁线圈、电磁加热控制器、炉体上盖、炉体外壳、合金支撑底座、石墨炉体、底部镂空支撑、热电偶、工控一体机和计算机。石墨炉体置于缠绕好的电磁线圈的内部,所述炉体外壳依次包裹电磁线圈和石墨炉体,石墨炉体的底部具有镂空支撑。底部镂空支撑装置为石墨炉体提供稳定支承;所述电磁线圈通过其线圈端部与电磁加热控制器内部电源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合金支撑底座位于炉体外壳底部。在石墨炉体上的相应部位安装有热电偶,热电偶与工控一体机信号连接,工控一体机再通过TP‑LINK工业交换机与计算机信号连接。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ESP-NOW协议的直流有刷电机控制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ESP‑NOW协议的直流有刷电机控制系统,包括主节点控制端和至少一个从节点驱动端;所述主节点控制端,用于通过串口接收上位机的控制指令,并通过ESP‑NOW协议广播指令;每个所述从节点驱动端均连接有直流有刷电机,用于接收主节点控制端的控制指令并驱动所述直流有刷电机;所述主节点控制端和从节点驱动端均包括主控电路、电源管理电路、通信电路;所述通信电路基于ESP‑NOW协议实现主节点与从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支持多节点分布式协同控制。基于ESP‑NOW协议的多节点直流有刷电机控制系统,适用于高实时性、低延迟及多设备协同的工业自动化场景。
兰州大学 2021-01-12
一种处理完全未知状态的电路系统迭代学习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完全未知状态的电路系统迭代学习控制方法。该方法构造一种自适应增益状态观测器来估计电路系统的电流。将电路系统的矩阵参数不确定性转换为标量形式进行分析。构造一种基于迭代衰减因子的迭代学习控制器来控制电流完全未知的电路系统。与传统的需要精确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相比,本发明所提的控制算法更为新颖且应用条件简单。该方法用于重复任务操作时,有效地提高了控制精度,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高动态响应的经编集成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
项目属针织机械领域,主要研究高动态响应经编装备集成控制技术,这些关键技术覆盖了电子横移、电子送经、贾卡提花和品质监测等几个模块,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系统集成,可为经编装备的高速化和智能化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已经在高速电脑经编机和高速电脑多梳经编机上全面推广应用。 关键技术 (1)高动态响应柔性横移技术:构建了经编横移运动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无冲击加速度电子凸轮曲线,采用 DSP 运动控制技术和基于 FPGA 的双 FIFO 动态缓冲技术,实现了高动态横移驱动的柔性响应要求。 (2)高精度随动多速送经技术:建立了经纱恒张力控制模型,采用了准闭环反馈技术和主轴脉冲细分倍频技术,实现了对单速恒定送纱量的稳态高精度控制和对多速变化送纱量的动态高响应控制,减轻了主轴速度切换时的织物横条疵点。 (3)高速率存取贾卡提花技术:采用了大容量 flash 闪存技术实现贾卡花型数据的静态存储,设计了基于动态 RAM 与贾卡驱动电路间的数据高速直传技术,解决了大容量动态花型数据的高速传输难题。 (4)高分辨识别在线监测技术:采用了高分辨图像识别技术,开发了基于嵌入式 ARM 系统的在线监测系统,建立了实时的动态织物疵点图像库,完成了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疵点快速判别。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围绕高动态响应经编装备的集成控制技术,共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3 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1 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3 项,发表学术论文 22 篇。 项目成熟度 批量生产阶段。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1)效益分析 2011 年以来,项目成果已与常州润源、常德纺机、晋江佶龙和常州八纺等国内主要经编机械制造厂进行了新装备整体配套;对长乐永丰、长乐添利、广东彩艳、广东新生和海宁超达等 50 余家织造厂进行了旧设备技术升级。项目累积新增利润 9.5 亿元,新增税收 2.9 亿元。 (2)推广情况 项目成果在国内主要经编机械制造企业和国内主要经编织造企业都得到了应用,本项目开发的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市场推广。系统稳定可靠,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福建长乐等经编集散地,其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同类机型的第一,可以完全替代进口。 
江南大学 2021-04-13
XM/CPR780B计算机控制心肺复苏模拟人无线版
XM/CPR780B高级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计算机控制/配创伤四肢)   执行标准:执行美国心脏学会(AHA)2015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 XM/CPR780B计算机控制心肺复苏模拟人(无线版)在培训时间内可利用现有的资源办公电脑进行软件安装即可进行培训,退出操作程序就可以进行其他日常操作,采用蓝牙无线连接。   一、产品特点: ■ 本模型为成年男性整体人,采用高分子材质,肤质仿真度高。 ■ 解剖标志明显,具有仿真的头颈部,头部可水平转动,有利于清除异物。 ■ 胸部体表标志明显(胸骨角、乳头、剑突等),便于胸外按压的操作定位。 ■ 可触及颈动脉搏动,死亡状态下,颈动脉搏动消失,抢救成功后,颈动脉搏动恢复,颈动脉搏动与有效按压相关联。 ■ 心肺复苏术:仰卧位,头可后仰,便于清除呼吸道异物,可进行胸外按压。 ■ 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者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有效人工呼吸可见胸廓起伏。 ■ 瞳孔示教:死亡状态下,模拟人瞳孔散大,抢救成功后,双侧瞳孔由散大变为正常。 ■ 模拟人和计算机之间通信方式:蓝牙无线通信。 ■ 模拟人手臂关节灵活,可进行搬运练习。   二、软件功能: ■ 软件依据《美国心脏学会2015国际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的操作标准对心肺复苏操作进行评价。 ■ 软件形象的展示了心肺复苏急救流程,图文并茂的介绍了急救链中的每项操作要点。 ■ 操作模式:训练、考核、实战三种操作模式,每种模式均可自行设置操作时间、按压次数、按压深度、吹气次数、吹气量、CPR循环次数等,老师也可调节和变更按压和通气的考核标准值,建立符合当次考核状态的心肺复苏标准。 ■ 学员管理:可自由编辑学员名称及编号,用于存档。 ■ 人工口对口呼吸(吹气)时: · 动态条码指示灯显示潮气量大小:吹入的潮气量正确由条码绿灯显示,吹入的潮气量过小由条码黄灯显示,吹入的潮气量过大由条码红色指示灯动态反馈显示潮气量大小。 · 电子计数显示:详细记录吹气正确和错误的次数(吹气量过大、吹气力量过小)。 · 语音提示:中文语音提示,详细提示吹气错误的具体原因以便训练者及时改正。 ■ 人工手位胸外按压时: · 动态条码指示灯显示按压深度:按压深度正确由条码绿灯显示,按压深度过小由条码黄灯显示,按压深度过大由条码红色指示灯动态反馈显示按压深度。 · 电子计数显示:详细记录按压正确和错误的次数(按压力量过大、按压力量过小、按压位置错误)。 · 语音提示:中文语音提示,详细提示按压错误的具体原因,以便训练者及时改正。 ■ 全程心电图显示: · 抢救前:显示为濒临死亡的心电图, 呼吸图消失。 · 抢救中:进行按压操作时,显示按压心电图,频率与按压频率一致,呼吸监护显示潮气操作图形。 · 抢救成功后:显示为窦性心律,呼吸恢复正常。 ■ 依据《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操作标准,对心肺复苏操作进行评价,操作达标,模拟人复活,操作未达标,模拟人死亡。 ■ 模拟人3D动画:正常状态时,模拟人3D动画有瞬目,休克或死亡状态时3D动画为闭眼。 ■ 成绩单所有操作结果数据以表格形式清晰显示,并可保存成绩单,可连接通用打印机对成绩单进行打印。 ■ 按压与人工呼吸比:30:2(单人或双人)。 ■ 操作周期:先30次按压再2次人工吹气,30:2五个循环周期CPR操作。 ■ 操作频率:100-120次/分。 ■ 操作时间:以秒为单位计时。   三、创伤四肢功能: 创伤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安装于模拟人上进行创伤训练,模拟创伤部位的清洗、消毒、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三、标准配置: ■ 心肺复苏全身人体模型:1台 ■ 手拉推式硬塑箱:1只 ■ USB蓝牙适配器:1个 ■ 电源适配器:1个 ■ CPR安装操作软件:1套 ■ 复苏操作垫:1条 ■ 创伤四肢:1套 ■ 一次性呼吸面膜(50张/盒):1盒 ■ 可换肺囊装置:4套 ■ 可换面皮:1张 ■ 操作指南光盘:1张 ■ 急救手册:1本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西安交大全球健康研究院与合作者最新研究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 亟需加大防控力度
如果未来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超重肥胖率上升不能放缓,糖尿病疾病负担仍将加重,将影响“健康中国2030行动目标”的实现。
西安交通大学 2021-12-30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工业CT系统采购公开招标公告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工业CT系统采购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南京市建邺区嘉陵江东街8号综合体B3栋一单元16层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23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东南大学 2022-05-31
小转角双层石墨烯体系的结构和新奇量子物态研究进展
层间转角在层状堆垛的二维材料体系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自由度来调控其结构与性质。近几年,相关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早在2012年,何林课题组就开始关注转角对双层石墨烯结构和电学性质的影响,测量了不同转角双层石墨烯的两个范霍夫峰的峰间距能量与转角大小的关系[1],并预言该体系中的准粒子具有可调控的手征性[2],研究了应变结构在该体系产生的赝磁场和赝朗道能级[3]。2015年,何林团队发现双层转角石墨烯体系费米速度随角度减小而迅速下降,证明在转角为1.1度(第一魔转角)附近时费米速度降为零[4],并于2017年,在转角接近魔转角的双层石墨烯体系观察到强电子-电子相互作用[5]。2018年初MIT的Pablo课题组在魔角双层石墨烯观察到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导致的关联绝缘体态和超导态,魔角双层石墨烯物性研究迅速成为过去两年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最大热点。 近期,何林课题组发展了一套方法,能够可控地制备利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STM)研究的双层转角石墨烯,并利用STM研究了小角度双层石墨烯的性质,深入探索该体系由于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导致的平带简并度解除和新奇强关联量子物态的关联。例如,何林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当小转角体系的平带被部分填充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会解除平带的谷赝自旋简并度,在体系中产生很大的轨道磁矩(每个莫尔约10μ_B),由于轨道磁矩和磁场的耦合,谷极化态的劈裂能量会随着外加磁场线性增大[6]。同样的结果也在应变引起的平带中观察到了,当双层石墨烯的转角接近魔角时,体系中微小的应变结构可以使两个范霍夫峰之间出现一个新的零能量平带(赝朗道能级),何林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电子-电子相互作用会解除赝朗道能级的谷赝自旋简并度,产生轨道磁性态[7]。这些结果表明小转角石墨烯体系是研究二维轨道磁性态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理想平台。在角度大于魔角的小转角双层石墨烯中,何林课题组与合作者证明电子-电子相互作用依然会起重要作用,并有可能产生完全不同于魔角双层石墨烯的新奇强关联量子物态。例如在1.49度的样品中,他们证明电子-电子相互作用解除了体系平带中的自旋和谷赝自旋的简并度,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自旋和谷极化的金属态[8],这一结果进一步拓宽了转角体系新奇强关联量子物态的研究范围。 除了电学性质受层间转角的调制,在双层转角石墨烯体系,由于层间堆垛能与层内晶格畸变引起的应变能的竞争,其原子结构也会随着角度发生改变。最近,何林课题组系统研究了双层转角石墨烯结构随着角度的演化,发现当转角大于魔角时,体系可以看作两个独立的刚性石墨烯层发生扭转,层内晶格畸变几乎可以忽略(定义为非重构结构);当转角小于魔角时,由于莫尔条纹周期较大,层间堆垛能占主导,从而引起晶格畸变产生堆垛的畴界(domain wall)网格(定义为重构结构)。这种畴界的两边都是Bernal堆垛的双层石墨烯(分别为AB堆垛和BA堆垛),能传输谷极化的电流(图一)。我们利用STM证明非重构和重构的两种结构在魔角附近都能稳定存在。进一步,我们发现利用STM针尖脉冲可对魔角双层石墨烯的非重构和重构结构进行切换,从而开关其二维导电拓扑网格。同时,我们发现在强关联效应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魔角双层石墨烯平带的带宽也能在这一过程中被调控[9]。相关成果近日刊发在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何林教授课题组博士生刘亦文为第一作者,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苏赢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何林教授为通讯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东南大学科研团队在热电转换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倪振华教授和吕俊鹏教授课题组与新加坡科技局材料工程研究院吴靖研究员合作,发现在基于二维Bi2O2Se的场效应晶体管中施加门电压可以调控极化光学声子散射到压电散射的转变,实现了塞贝克系数与电导率的去耦合,达到了宽温度范围的高热电功率因子。 基于塞贝克效应的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转换,在绿色清洁能源和低温制冷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如何提高热电材料转化效率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热电参数之间的强耦合使得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具有挑战性。长期以来,由于载流子散射机制的复杂性,在调控载流子散射机制方面十分困难,因此常常忽略了载流子迁移率在独立增强热电性能(不牺牲塞贝克系数的情况下提高电导率)方面的作用。 不同于目前广泛研究的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黑磷等二维材料,二维Bi2O2Se的低声子群速度和强声子非谐散射使其具有极低的热导率(~0.92 W/mK APL 115, 193103 (2019)),同时兼具的高电子迁移率和良好的环境稳定性使得其在热电以及能源转化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基于二维Bi2O2Se场效应晶体管的热电输运,二维Bi2O2Se载流子迁移率在高温下由极化光学声子散射主导,在低温下由压电散射主导。当压电散射主导时,其迁移率显著提高。同时电导率的急剧上升并没有导致塞贝克系数的明显下降,表明散射机制的调控可以实现电导率和塞贝克系数的去耦合。这与之前通过调控载流子浓度来平衡电导率和塞贝克系数的策略完全不同。同时,这种散射机制的转变温度具有高度的门电压可调性,通过施加一定大小的门电压,可以显著提高极化光学声子散射到压电散射的转变温度。热电功率因子与迁移率在两个数量级的调制上展现出近似线性的相关性,最终实现宽温度范围(80-200K)的高热电功率因子(>400mW-1m-1K-2)。 该工作发现了通过门电压调控二维Bi2O2Se的散射机制可以有效的调节其热电性能,证明了散射机制的调控可以很好的实现热电参数之间的去耦合。高栅极可调性允许对散射机制进行精细的控制,从而揭示更深入的物理机制。对于探索低维材料应用于低温制冷和物联网自供电领域具有深远意义。
东南大学 2021-02-01
超特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背景 超特高压电网具有电压等级高,输电容量大,输送距离远,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电网故障带来的系统安全影响更加严重。超特高压系统故障后的暂态特征及继电保护与控制装置的配合关系复杂,超特高压工程带来的继电保护新问题对传统继电保护配置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研究超特高压电网继电保护新原理是当前超/特高压电网建设的重大课题。 主要成果 构建了超特高压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TDS)模型,揭示了超特高压系统故障机理及其电磁暂态特征。在超特高压继电保护新原理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提出dR/dt振荡闭锁原理,解决了电力系统振荡过程中距离保护容易误动的难题;提出“按相补偿”方法,改革了接地阻抗继电器的接线方式,有利于阻抗选相和距离保护的快速动作;提出“虚拟电流”的构成方法,解决了母线保护的故障判别及TA饱和、断线的判别难题;提出基于电压回路方程的变压器保护新原理,解决了励磁涌流引起差动保护误动的难题等。研究开发的微机保护、继电保护测试仿真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变组保护系统及故障录波装置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学术影响 研究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微机继电机保护装置,而后研发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率先在西电东送工程的首个500kV变电站投入应用;1000kV线路保护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成功投运;依托研发技术创建的四方公司已成为我国二次设备三大制造商之一,年产值超过20亿元。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电网中,先后2次2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9 240 241
  • ...
  • 334 33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