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3D打印网状过滤构件
采用3D打印先进加工技术,经过设计优化、参数优化和组织性能调控,制备不锈钢多孔网状复杂结构过滤组件。该组件对标核电站堆芯过滤组件,技术可以延伸至其他相关应用场景。该技术突出优势为解决了传统加工的技术难题,使多孔网状构件实现快速一体成形。该技术中,结合构件使用需求和3D打印优势,对构件原有设计进行了优化改进,大大提高了产品强度。该技术首创了工艺领先的核电堆芯滤网3D打印一体化设计及复合制造技术,产品综合性能提高100%以上。 相关技术指标:强度500 MPa,塑性延伸率40%以上、耐晶间腐蚀、20天水流冲击测试后无变形。 技术创新点:3D打印实现设计优化和复合制造。 3D打印核电堆芯不锈钢过滤组件
上海理工大学 2023-07-18
除铁除锰过滤器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名称:除铁除锰过滤器 产品描述:     我国有很多地区的地下水中,铁和锰的含量较高,超过或大大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工业用水标准。含铁、锰水有铁腥味,使用中能在各种家用器具上产生棕色锈斑,洗涤衣服会染成黄色或棕黄色污渍、沉淀在管道内壁的铁质可使铁菌生长,使水龙头放出“红水”;含铁(锰)水用于造纸、纺织、软片制造或制革等,可使产品产生污点,无法提高产品质量。   铁和锰在水中往往同时存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铁含量≤0.3mg/L,锰含量≤0.1mg/L,长期饮用含铁、含锰高的水对人体不利,对纺织、造纸、酿造、食品等影响产品质量,对物品生成斑点,且腐蚀设备,故要进行除铁除锰处理。 工作原理:   空气中的氧气将水中Fe2+和Mn2+氧化成不溶于水的Fe3+和MnO2,再结合天然锰砂的催化、吸附、过滤将水中铁锰离子去除。   适用范围:   进水Fe2+≦20mg/L,Mn2+≦10mg/L,出水Fe2+≦0.3mg/L,Mn2+≦0.1mg/L。   技 术 参 数 工作压力(Mpa) ≤0.6 含铁量(ml/L) ≤10mg/L 工作温度(C) 5~50 含锰量 (ml/L) ≤2mg/L 进水浊度(mg/L) ≤5 pH 值 >5.5
石家庄源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21-08-23
新型半水-二水湿法磷酸工艺
成果描述:新型半水-二水湿法磷酸系统(NHDP),可生产40%高浓度磷酸,副产洁净的高强半水石膏,磷矿适用性强,磷收率高。是湿法磷酸生产的重要进展。 其主要工艺性能为大量杂质在反应过程中被分离,生产线将副产洁白的高强度α半水石膏,此石膏可直接用于建筑材料,如做建筑石膏粉,石膏板等。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无水石膏晶须,作为纸张,塑料生产的原料。磷酸浓度可达到40%,省去了蒸发浓缩过程。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湿法磷酸生产过程。同时可以实现伴生稀土原矿的初次富集。已建2万吨P2O5/年生产装置。市场前景分析:目前国内湿法磷酸生产均用普通二水工艺,产能约1000万吨P2O5,磷石膏污染较大,采用新工艺消除磷石膏污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际领先 □
四川大学 2021-04-10
合金石墨-高压水热反应釜
主要技术指标 (1).工作温度:≤500℃ (2).工作压力:≤20MPa(表压) (3)、规格;25、50、100、200、500、800ml。另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做。 (4).操作方法                   1、高压水热合成反应釜用全不锈钢材料,外壳材质为304材质。 2、高压水热合成反应釜使用温度在500度以下,500度以下;工作压力≤20MPa 3、高压水热合成反应釜采用硬密封的原理,不会泄漏。 4、高压水热合成反应釜使用时将法兰上的螺栓松开,溶液杯取出溶液装入杯中,然后放在釜体内,将上盖密封槽与杯体上密封球面装在一起,注意:把紧螺栓时要对立面把紧,用力要均匀。不要一次性将任何一个螺栓把紧,当对立面螺栓均匀用力把紧时,再用力将所有螺栓对面把紧,方可进行操作升温。 5、高压水热合成反应釜当温度达到要求时,准备取出溶液杯将螺栓对立面均匀松开,不允许一次性将任何一个螺栓全松开,那样会损伤上盖密封槽和杯体上端密封面。 6、高压水热合成反应釜注意保护杯体上端密封球面,不能有磕、碰伤,或其它污物。 7、高压水热合成反应釜使用时注意清理上盖密封槽内的杂物,不能有污物和杂质,如不清理干净使用时会泄漏。 8、高压水热合成反应釜上盖外端中心带有密封丝堵,它是用来检验溶液杯密封进气试压接口。日常或使用过程中,不要将它打开,防止泄漏。 9、高压水热合成反应釜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泄漏现象返厂修复。   有下列情形的,不在保修范围。 (1)釜体磕、碰变形或严重损伤。 (2)溶液杯体上端密封球面有磕、碰伤痕 (3)釜体上盖密封槽有磕、碰划伤等。
巩义市城区众合仪器供应站 2025-04-27
软化水
山东格瑞水务有限公司 2021-09-08
水的循环
层次清晰的水循环效果,并以不同颜色表示海陆大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等不同区域的水循环过程。
苏州育龙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水实验箱
宁波浪力仪器有限公司(余姚市朗海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水实验箱
箱体为手提式一体工程塑料制作完成,外观尺寸(cm):55*45*15主要配置及用材:水的净化底座(水净化模拟装置),水的净化材料筒,水的净化连接件,模拟潜水球球体等,各种器材有序嵌放于珍珠棉发泡成型的空间内。 水的净化底座: (水净化模拟装置) 底座构件主要由底座和底座盖组成。底座规格:Φ100mmx55mm,材质:PMMA管材及板材,工艺:切削、胶合; 底座盖规格:Φ105mmx10mm,材质:PMMA管材及板材,工艺:切削、胶合; 组装底座后规格:Φ105mmx60mm。 水的净化材料筒: 材料筒构件由筒身及园形滤网组成; 筒身规格:Φ50mmx70mm,材质:PC,工艺:模具注塑成型; 圆形滤网;规格:Φ44mm,材质:(滤网)不锈钢、(滤网环)ABS;滤网封边成型工艺,模具注塑成型; 水的净化连接件:规格:Φ55mmx35mm,材质:ABS,工艺:模具注塑成型。
石家庄市艾迪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超大抗污染过滤膜水净化技术
成果内容:在6项国家级项目连续支持下,创建了在多种过滤膜表面构建仿细胞膜抗污染涂层的共性技术方法。获得了多种抗污染性能优异的水净化膜,建立了自清洁油水过滤分离装置及工艺技术。抗污染不锈钢网膜滤水通量10000-60000 L/m2h,除油率99%;抗污染超大尼龙网膜处理湖泊藻类污染的除藻率可高达95%,水体透明度及处理效率比其它处理分别提高3-5倍和100倍。抗污染膜构建技术及主要应用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成熟度:已进入中试产品阶段,需要合作进行产业化攻关。 转化方式:技术转让与合作开发。 产业化应用市场需求: (1)湖泊及水源水中藻类和其它悬浮污染物高效滤除; (2)游泳池水高效、快速过滤净化; (3)巨量含油污水自清洁过滤净化处理; (4)原油开采液抗污染油水过滤分离; (5)水面浮油快速、高效收集; (6)生活污水高效过滤处理。 有关奖项:2017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2021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号 专利名称 专利状态 知识产权权属 ZL201110203771.7 利用RAFT聚合技术在材料表面构建仿细胞外层膜结构涂层的方法 授权 独占 ZL201110205373.9 仿贻贝粘附蛋白和细胞膜结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授权 独占 ZL200910219143.0 一种仿细胞外层膜结构修饰涂层制备的方法 授权 独占 ZL201310469385.1 一种通过聚多巴胺涂层构建功能化表界面的方法 授权 独占 ZL201510013872.6 含磷酰胆碱和聚乙二醇的功能聚合物及其抗污涂层的构建方法 授权 独占 ZL201610120275.8 功能型仿细胞外层膜立体结构涂层的构建方法 授权 独占 ZL201810353089.8 一种抗生物污染的超亲水微滤膜的制备方法 授权 独占 ZL201610485203.3 一种滤纸改性制备油水分离膜的方法及应用 授权 独占 ZL201610485188.2 一种亲水/疏油型油水分离不锈钢网膜的制备方法 授权 独占 ZL201910027531.2 一种仿生聚合物及制作耐久性双仿生聚合物涂层的方法及应用 授权 独占 ZL201720628315X 一种滤水型油水分离器 授权 独占
西北大学 2021-05-11
具有过滤功能的无阀压电泵
具有过滤功能的无阀压电泵,包括泵体、泵盖及压电振子;泵体为圆槽状,泵盖形状与圆槽状泵体的顶部开口形状匹配,安装于泵体顶部开口处,与泵体形成一泵腔结构,圆槽状泵体侧壁上设置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泵腔内,设置有过滤环,包括过滤环本体;泵腔内设置有搭接台,过滤环本体置于搭接台上;过滤环本体上设置有过滤孔;过滤环包括一段环状侧壁,侧壁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向过滤环外侧延伸;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位于过滤环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过滤环与泵体内壁环绕形成过滤腔;内壁过滤环上设置有与流体出口相通的流出通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在泵送流体过程中完成对流体过滤的具有过滤功能的无阀压电泵,扩大了无阀压电泵的应用领域。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5 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