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小学、学前教育师资为主的市属高校。学校前身是山西省太谷师范学校和山西省太行师范学校。2010年3月,学校在全省16所中幼师学校中率先独立升格,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为师范专科学校,实现了跨越发展。建校69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崇德博学传统和艰苦创业精神,为社会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合格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一期建校工程占地261亩,二期预留地157.76亩,总建筑面积为1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142395.72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6278.329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3232.21万元,信息化设备资产值321.707万元。学校馆藏图书共61.81万册,其中纸质53.31万册,电子8.5万册。 现有在校生7257人(含2018届毕业生2347人)。面向全省及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招生。设有28个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非师范类专业14个。实习实训基地104个,其中校外37个,校内67个。 学校教职工626人,其中在编436人,劳务派遣111人,校内合同52人,自收自支4人,临时用工23人。专任教师390人,其中在编317人,合同制73人。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91人,中级职称143人,初级职称71人。现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2名,市拔尖人才1名,市级专业带头人12名,校级专业带头人31名,校级骨干教师45名,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的教师28名。 学校荣获国家教育部“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书法教育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省级示范校”;荣获晋中市“文明和谐单位”、“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四星级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面向未来,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始终秉承“爱满天下”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晋中,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坚定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新型师范专科学校。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本科,2019年列为湖南省本科第一批招生高校,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更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培养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任弼时、张国基等一批国家栋梁,涌现了段德昌、刘畴西、袁国平、郭亮、罗学瓒、方维夏等280余名革命烈士。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学校具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学校历史上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李达、易培基、周谷城、田汉、黎锦熙、杨树达、辛树帜等一批教育名师大家,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张百熙、陈天华、黄兴等湖湘英才也曾在此求学。目前学校师范生占比79.8%,其中公费师范生11629人,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小学教师教育和公费定向乡村小学教师培养高校。学校现有城南书院和东方红两个校区,占地1346亩。教职工1200人,在校生19556人,31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 校名,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作为校训。徐特立6次来校视察,并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作为校风。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栗战书、陈希、杨洁篪等来校视察。学校建校117年来,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服务地方发展”不动摇,坚守师范教育净土,构建了培养乡村优秀小学教师的“一师模式”,形成了师范教育特色突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两项优秀乡村小学教师培养改革创新成果分别于2018年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019年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数学、艺术学四个一级学科入选湖南省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小学教育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作为湖南省首批师范类试点认证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国家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承担单位、湖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2021-02-01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定西市定临路4号,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建校29年, 校园面积358亩,后山绿化面积450亩,校舍建筑面积11.6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亿多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143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28万余册。现有教职工222人,专任教师19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3人,占27.04%。研究生学历教师31人。先后聘请外籍教师8人,兼职教师10人。近三年来教师在地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编写或参编教材、专著48部,其中一部著作获2002年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部著作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开发教学软件12种;3名教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4名教师获得省、市优秀教师称号。学校现有10个教学系,设14个师范类专科专业和17个普通类专科(高职)专业。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3800多人。学校建有生物、化学、物理、地理、会计模拟等实验室。有8座微机室、1座接口技术实验室、18套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3套语音教学系统、2套现代远程双向网络教育系统(清华大学定西双向网络教学站、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定西双向站)。申请设立了天津师范大学甘肃函授站、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定西教学站、西北师范大学及甘肃农业大学定西教学站、清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定西教学站,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开办本科班和专科班。设立了甘肃省乡镇企业干部培训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点、中德合作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养项目甘肃基地、定西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定西市继续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工作,为定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了10000多名专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和地方经济建设实用人才,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8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办学声誉。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合肥市师范附小校园科技馆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坐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农科和代办的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组建苏北农学院和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其他4所院校也在同时期相继在扬建立或迁来扬州办学。1992年,学校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设有28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121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60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2000多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7个,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6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9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学校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打造“一院一品”,推动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本科教学改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教学白皮书》案例,连续五次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0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师资质态持续优化。全校现有教职员工5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多人,医护人员19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1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 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3个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院2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6.5亿多元,其中文科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共有10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十二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52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连续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推进智库建设,1项提案获批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获得700万元资助的《扬州通史》启动编撰。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有校企联盟80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00多个,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工作已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格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荣获国家和部省级表彰。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大学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47个国家(地区)的24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获批全国首个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获得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个,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9个,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7个。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广泛开展留学扬大行动计划,留学生2000多人,生源国58个,2所孔子学院3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集体。 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校获评“全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连续被评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党委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合并办学2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校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总值58.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6亿元,图书馆藏书428.9万册,拥有直属附属医院、实习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梦想开启新征程。扬州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对学校提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重要指示精神,发扬“坚苦自立”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聚焦一流,全面深化改革,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扬州大学 2021-02-01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历经4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作为中国内地146所高校之一入围2018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在2018年9月ESI综合排行榜中位居内地高校137位。 学校以“责任”为校训,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武进、白云、西太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498亩,校舍总面积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68亿元,纸质图书160余万册。学校设有16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计19800余人。另设有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 学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现有7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类别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涵盖7个领域)。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5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9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8部省级精品(重点)教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含建设点)、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众创空间;2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7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在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在近两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3项、银奖1项,2016年被评为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在近三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在近两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16年获得华为“专项奖”。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2017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素质优良。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5%(博士学位54%);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67人(教授214人)。拥有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3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推行“顶天立地”有效科研。“十一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118项。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4项(重点项目4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科技部86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7项(重点项目10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近五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487篇,获有效发明专利1650件(PCT1件),2016年授权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第37位。学校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9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355个、校企联盟396个。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在2017年发布的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中,学校最优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3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以校际合作、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学校现与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7年,300余名学生赴境外参加各类长短期留学项目,32个国家的48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专任教师中具有3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者占比35%。2013年,学校与泰国驻上海总领馆联合成立了华东地区首个“泰国研究中心”。2016年,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了我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并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8所孔子课堂。2017年,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学校成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同成立江苏省首家政府与高校共建的拉美研究智库;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及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批准,成为英语雅思官方考点之一。 学校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等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称号。 当前,常州大学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学校通过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进一步坚持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州大学 2021-02-01
渤海大学
渤海大学建于1950年2月,是辽宁省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学,位于渤海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锦州市。 学校占地2250余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设有17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经、法、教、文、史、哲、理、工、农、管、艺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在校生21900余人。 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教授近200人,博士近500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人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千人层次入选者、省级优秀科技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师等近百人。 学校有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项目1个、省一流特色学科项目3个、省重点学科培育项目7个。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省教育厅校企联盟2个、省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大学科技园1个、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个、省中小企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科普基地1个,其他省级平台2个。建设了国家火炬计划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公共检测中心,现有省高校创新团队11个。有国家级、省级特色(示范)专业、试点专业18个,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课程57门,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23部,教改立项105项,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0项,居省内高校前列。有7个省级教学团队,有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2014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渤海大学在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总排名位列第146位,在省内排名提升到第10位,食品科学与工程、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化学等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20%。2016年中国高校科研质量(FWCI)单指标排名全国第3位。根据汤森路透2017年5月份发布的最新ESI数据显示,渤海大学工程和化学两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是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单位),获“教育部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2014年,渤海大学成为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航海类教育院校,在全国航海类院校中排名第五。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渤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辽宁省一级期刊。 “十二五”以来,全校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和辽宁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2438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321项;发表论文11066篇,被SCI、EI、CPCI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534篇;出版专著685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20项。2011年至今,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6项、科技部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重点科技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45项。 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布隆迪等国家的23所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的外国企业16家。学校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委托培养院校,共接收4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互派学者讲学,同时选派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与布隆迪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受到国家汉办领导的充分肯定。2014年3月,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委托培养院校。 学校内涵建设明显加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武书连、网大网、校友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内高校评价机构对高校实力排名结果显示,渤海大学综合实力和专项指标,在全国近800所本科公立高校中排名接近二百强,省属高校前八强。 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图书馆馆藏图书282万册,仪器设备充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校园环境优美,林木葱茏,2010年在搜狐网第二届全国高校最美丽校园评比中位列第八,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辽宁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和辽宁省安全文明校园、辽宁省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渤海大学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思想,确定了坚持“一个中心”、打赢“两大攻坚”、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项工程”、实施“一三三项目”计划、实施卓越发展计划、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思路,确立了“建设拥有国家一流学科专业、以传统学科为基础,新工科为重要增长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突出、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到2030年即建校80周年,将渤海大学建设成为国家特色一流大学。
渤海大学 2021-02-01
大连大学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2008年12月,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并入大连大学。多年来,大连大学在先进大学文化的引领下,坚持“城市大学服务城市、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目标,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理念,发扬“立德树人、崇学笃行、兼容并蓄、创新超越”的连大精神,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团结奋斗,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实现了跨越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理学、工学、医学、管理10大学科门类,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办学实力进入辽宁省高校前列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单中,我校位居178名,位列省内高校第7名,大连高校第4名。学校现有教职工6400余人(含2所附属医院)。校本部教职工1600余人,正高职171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1人,专任教师981人。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金普学者”系列计划,大力强化“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的功能。目前,学校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特聘教授9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7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8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9名教师入选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大学现有19个一级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二级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共有7个省重点(培育)学科,8个学科入选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1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学校设有29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含研究生10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12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8万平方米,藏书170余万册。由综合体育馆、中心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等组成的体育场馆面积达2.07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达到国际比赛标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一流专业、新工科建设及卓越计划项目8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及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2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转型发展示范专业、国际化试点专业23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7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7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7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以科技创新推进事业发展,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和辽宁省创新团队6个,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2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始终处于省内高校的前列,年全口径科研经费超亿元;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标志性项目。学校先后获批7项国家科技奖,覆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批近百项省部级科技奖。在2018年,学校再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高质量奖8项,获辽宁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学校发表SCI、SSCI、EI、CSSCI等检索论文1300余篇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82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1项国防科研成果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14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参加“辽宁省第一届军民融合成果展”。学校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2018年中国大学教育部科技奖励排行榜中,学校位列全国高校第57名,省内高校第3名。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已步入全国地方高校的前列。学校发挥综合性地方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紧密围绕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为引领的优势学科群,积极服务大连“两先区”建设,推动了信息、软件、制造、材料、医药、旅游、自贸、现代农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为智慧大连、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民生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学校注重智库建设,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百人担任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各行业的智库专家,每年均承担一批政府委托项目,提交的资政建议获得中央、省、市等主要领导的批示和相关部门的采纳。在送文化下乡、科技扶贫、科学普及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肯定。学校注重教育国际化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外智力为我校及大连市服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的134所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多所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短期交流等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与多个海外团队开展了国际科研合作、智库合作等,每年均邀请一批海外知名专家到我校交流,并有部分专家被聘为客座教授。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承建了“教育部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并分别在塞舌尔大学和科摩罗大学建设了孔子学院。学校的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助力了大连市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大连大学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进入了加快创建“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与“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学校工作全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证,以“调结构、建特色、强管理、促服务”为核心,全面实施“文化铸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方略,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来五年,学校将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地方高校前列,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显著的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截至2020年5月8日)
大连大学 2021-02-01
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四川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首批文明校园,四川省绿化先进单位。学校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当时全国7个大区布点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整体并入。学校1982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校本部、彭州、人南、宜宾四个校区,校园面积近3000亩。图书馆面积5万余平方米,纸质文献260余万册,电子书刊800 余万册,是全国收藏《中华再造善本丛书》的100所高校之一。学校在省属高校中先行先试“首席科学家”模式,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60余名,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四川省“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专家140余人。聘请了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唐丹老师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吴昌东老师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一等奖。59年办学薪火相传。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秉持“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优良办学传统,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开 放办学、协调推进、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主动适应国家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内涵提升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 办学水平。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工、理、管、法、经、艺、文、教、农、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28 个学院,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9个本科专业。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4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招收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和边防军人子女预科。具有面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卓越农林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40余个,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双一流”建设支持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以及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其他厅局级平台。近三年承担了400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各类成果奖40余项。学校实施“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计划”和“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和创新教育学分,加强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被评为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干、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外重大学科竞赛中,学校获得国家级奖450余项,省级奖840余项。学生团队设计作品获得2017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总决赛唯一特等奖;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特等奖提名奖;学生杨文浩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银牌,实现了中国在这个赛项上奖牌零的突破,得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奥运会冠军陈龙灿执教学校,带领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获第28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乒乓球男团冠军,朱雨玲获第21 届乒乓球世界杯女单冠军;西华啦啦操获得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三名。参加央视春晚等多台文艺演出;获得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比赛两届冠军、一届亚军。学校是易班全国推广第一所试点高校,网络育人成果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交流资料;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九届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课堂+实践+网络”思政课改革被央视专题报道。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甘霖等上级领导来校调研指导易班工作。学校扩大开放办学。通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对接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天府新区建设,共建“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建设“宜宾研究 院”,推进开放办学。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捷克、波兰、匈牙利、黑山、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的70余所高校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学术及科研合作,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广泛渠道。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任志锋,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石清华,希望集团与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等校友为代表的各类人才26万余名,已经成为国家及四川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基地。学校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办出学科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西华大学 2021-02-01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学校由温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6年)和原温州大学(创办于1984年)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历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变迁,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在87年的办学历程中,温州大学始终秉承“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学校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成就了今日文脉绵延、奔腾浩荡的发展格局。2019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温州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门类。设有19个学院,举办瓯江学院(独立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特色显著,“工程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华侨教育”优势逐步凸显。截至2020年1月,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983.86亩;校舍面积100.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4亿元;校本部馆藏纸质图书203.5万册,电子图书约184.48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107个。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6754人、教职工1805人。一、历史沿革1933年,《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相继颁行,要求各省划定师范区,每区设置师范学校一所。浙江省教育厅当局“感浙南师资缺乏,教育落后,拟在浙南创办独立学校,已在计划中,因省库支绌,一时未能实现”。是时,溯初先生在上海经商,闻讯后即请将私立郑楼小学全部校产(估值约三万一千九百银元)捐归省有,浙江省教育厅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温州师范学校。1942年,浙江省瑞安师范学校创办。1943年,浙江省平阳师范学校创办。1956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办。1958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9月,温州师范学校与温州师范学院合并。1959年,温州师范学校从师院分出,仍独立办学。1964年,温州师范学院撤销,成立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1971年,在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基础上,成立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1971年,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合并定名为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74年,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名为温州地区师范学校。1974年,温州教育学院创办。1978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报告,决定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名列其中。1984年,温州大学、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创办。1987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1992年,温州教育学院与温州师范学院联合办学。2001年,瑞安师范学校、平阳师范学校、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温州师范学院。2004年,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温州大学,于2006年正式成立。2016年,教育部发文批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2019年1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浙江省教育厅与温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以“省市共建”方式支持温州大学创建浙江省“省市共建”重点高校,并创建生态学一流学科。二、办学条件(一)学院设置截至2020年6月,温州大学设有19个学院,举办瓯江学院(独立学院)。专业名录所属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工程商学院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与健康学院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历史学人文学院英语、翻译外国语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物理学数理学院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生物制药、环境工程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工业工程、机械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建筑学、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学院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学院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美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教育与管理部)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瓯江学院(独立学院)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意大利研究中心) (二)学科建设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生态学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根据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我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化学学科省内排名第5(含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省内排名第4(含浙大)。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9-2020),学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位居全国研究生培养高校的前35%。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序号一级学科名称学位点代码1应用经济学02022法学03013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4教育学04015体育学04036中国语言文学05017中国史06028数学07019物理学070210化学070311生物学071012机械工程080213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14电气工程0808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16音乐与舞蹈学130217设计学1305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序号专业学位类别名称学位点代码1金融硕士02512应用统计硕士02523法律硕士0351
温州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7 38 39
  • ...
  • 197 19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