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扫描电子声(热波)显微镜
扫描电子声显微镜技术是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热声效应的无损检测技术。当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探测电子束对样品进行扫描成像时,入射的电子会把入射的能量部分转化成热能,从而使样品表面及亚表面层的温度升高。通过对扫描电子束实现强度调制,从而使样品表面及亚表面周期性加热激发声波(电子声信号)。检测不同位置的声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可分析样品在不同深度的结构、性质和参量,实现分层成像。由于电子束能聚焦得比较细,其成象分辨率优于光声显微镜,特别适合于
南京大学 2021-04-14
扫描光声(热波)显微镜
   当固体物质受到周期性强度调制的光束照射时,物质吸收辐射能而受激发,然后通过非辐射去激励而将部分或全部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能。周期性热流使周围的介质热胀冷缩,因而激发声波。检测声波信号可得到声波携带的热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从而能分析样品在不同深度的结构、性质和参量,实现分层成象。可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特别是集成电路)的研究、分层检测及其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控制等;层状或不均匀材料的分层研究和检测;各种固体残余应力的研究;
南京大学 2021-04-14
有机固废清洁高效热转化研究
为解决有机固废来源广泛、热解特性差异大、热解装置运行不稳定等难题,针对不同来源有机固废,构建了差异性的热解策略,开发了气固双循环热解技术、静态回转热解技术、旋转步进热解技术以及旋转耙式热解技术等。已在新疆、重庆、湖北、黑龙江、江苏等地推广建立了20余套工业应用装置。用户认为,热解装置运行稳定性强、处置效率高、经济效益好。 目前,项目团队正与多家央企单位进行合作洽谈。该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其中授权14项。多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了行业发展壁垒,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等奖励5项。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6-08
绿色热浸锌工艺及装备技术
热浸锌是防止钢铁被大气腐蚀的常用方法。本团队将表面纳米技术引入传统热浸锌行业,研发了锌镍合金镀层技术、高耐蚀锌铝 及锌铝镁镀层技术、绿色热镀锌生产线技术、连续热浸锌合金钢筋生产线技术、无铬钝化技术、助镀液除铁再生技术、储锌罐技术等。 
华南理工大学 2023-05-08
瞬态加热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人们一生中患晚期癌症概率为22%。本产品主要针对严重影响病人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晚期癌症恶性胸,腹水症状,进行热循环灌注治疗,达到消灭腔体内癌细胞的目的。  项目团队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瞬态加热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该项目研发成果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可有效解决恶性胸腹水,明显改善肿瘤病人生存和生活质量。该系统热响应迅速,控温精度高,治疗精准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4
聚氯乙烯辅助热稳定剂
聚氯乙烯 (PVC)是世界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其制品具有质轻柔软,力学强度高、耐腐蚀、绝缘、透明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包装等领域。然而,PVC加工时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PVC加工过程中受热会脱出氯化氢,主链上随之出现不饱和双键结构,氯化氢对脱氯化氢反应有进一步的催化作用,最终生成不饱和共轭多烯,造成变色、变脆、烧焦,所以在PVC的加工中必须使用热稳定剂,它能防止PVC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热和机械剪切所引起的降解。 将微纳米级的水滑石引入PVC热稳定剂中,经表面修饰与改性
山东大学 2021-04-14
热成像体温快速筛检认证系统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第六镜科技”创始人、CEO刘闯向记者介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第六镜”在春节期间迅速响应,紧急开发了多型号、多用途设备。 针对各地推出的疫情管控办法,“第六镜”推出了无接触式人脸识别+实时测温模块相结合的产品及相应管理系统。出入人员可自主通过公众号上传照片,刷脸进出该场所。管理者可设置出入人员进出次数和时间。温度异常人员自动提醒,可匹配身份证和人脸比对功能。 主要功能:在人群密集场所进行人体表面温度快速检测,可有效的检测人体表面温度,对含有传播性病毒而引发人体体温偏高人群的筛检,从而达到避免病毒传播的目的。同时,设备筛选到高温人体后,会报警提示并即刻抓拍面部信息,进行人像比对,并将个人信息和图像进行留存,也可与声光报警设备、门禁设备等进行联动,使场景得到有效管控。 应用场所:主要应用于社区、车站、机场、医院、学校、幼儿园、出入境口岸、地铁、体育馆、演唱会、工厂矿区、娱乐场所、监狱、拘留所、教堂、影院剧院等。 此外,针对大流量人口密集度高的区域,“第六镜”搭载了多款热成像测温设备,如双目热成像测温仪、热成像摄像机、便携式热成像测温仪、快速测温安检门、双目热成像摄像机等,并推出了响应的管理报警平台。 第六镜还开发了后端软件系统——第六镜科技Rafo平安城市系统疫情防控子系统。具备移动端信息录入、数据可视化、体温异常报警、体温异常门禁联动限制、异常人员抓拍、身份认证、异常入员比对、异常人员追踪、以图搜图等系统功能。 系统类别:社区防控、校园防控、园区防控、卡口防控 部署形式:公有云服务或本地部署 服务内容:标准版本、快速响应定制化开发或支持二次开发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用于水质监测的手持仪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水质监测仪主要用于水的电导率、温度、PH值以及溶解氧等多种参数的监测,目前通用的方法是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不仅加大了成本,也保证不了监测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本项目涉及一种采用可伸缩式SDI-12接口总线、ARM微处理器、GPRS无线模块以及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等开发的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属环境监测领域。本项目利用SDI-12传感器对水的多个参数进行监测,并将数字信号传送给ARM处理芯片,ARM芯片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将结果显示出来。此外,将一段时间内的数据打包通过GPRS传输到终端处理器上,终端处理器将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本体论对该区域的污水处理进行分析。同时该系统还具有报警功能,当污水的某一指标值超出报警值时,直接产生报警,并借助GPRS模块讲发送报警信息到监测者的手机或Email上,方便监测者处理一些污水突发事件。该项目的关键技术有:基于SDI-12通信协议的传感器与主芯片之间的通讯、基于Linux的嵌入式污水监测系统的开发以及嵌入式系统与GPRS模块的通信、建立数据分析处理的本体模型。该手持式仪器的硬件结构简洁、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同时受到操作系统的支持,在多任务并行处理和进程实时处理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单点系泊监测系统现场应用
"浮式海洋油气结构是海洋油气生产、储存、运输的关键结构。为了满足我国当前海洋油气工程建设的迫切需求,天津大学余建星教授课题组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项目等8个科研项目,开展了浮式海洋油气结构时变可靠性优化及智能监测预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首次提出了深海浮式结构时变可靠性(腐蚀、疲劳)分析方法,揭示了深海工程结构腐蚀损伤机理,建立了复杂模式下深海浮式结构及系泊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计算关键节点的可靠指标,预测其剩余安全寿命,提出了基于可靠指标的深海浮式结构动态维修方法,为浮式结构系统安全保障和控制提供指导。 2.提出了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新型浮式结构及锚泊系统,通过优化锚链长度配比,将锚链缩短255m(约原有36%),并计算其在南海复杂荷载(包括海浪拍击、船体撞击、爆炸和南海畸形波等)下的动力响应,发现新型结构不仅减少了建造成本,还有效降低可变载荷的影响,提高了结构强度。 3.实现了海况、结构运动和系泊受力在线实时监测,建立集成智能监测预警数据库,提出了系泊系统运动受力的快速预报算法,预报结果准确度达到95%以上(行业平均水平90%)”
天津大学 2021-04-10
PCA-Lab智能体温监测系统
“PCA-Lab智能体温监测系统“由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杨健院长团队,利用团队在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实验室的现有设备研制而成。与市场上的多数测温仪相比,该系统的突出优点在于其准确的人脸检测能力。该系统首先能从红外图像中,准确找到人脸的位置。然后测量并语音报出人脸面部的温度。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只关注人脸的温度,大幅度降低红外相机视野内其他高温物体导致的误警率。比如,点燃的香烟、汽车的排气筒、照明灯等,不会导致测温系统报警。“PCA-Lab智能体温监测系统”使用的人脸检测算法是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该成果曾发表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CVPR 2019上,该算法在多个国际人脸库上取得了当时国际上最好的检测性能。该算法能同时在单张图片上同时检测出多张人脸,并且对遮挡、光照变化等表现非常鲁棒。在智能体温检测系统的实际测试中,对行人戴口罩、眼镜等情况下,依然能准确找到人脸的位置。而且算法检测速度快,整幅图像的人脸检测耗时仅0.2-0.3秒。 项目组将加紧推进可见光与红外相结合的“PCA-Lab智能体温监测系统”升级版的研制,期待着升级后的系统能够对车内的人脸检测与人体测温更加鲁棒可行。点击查看原文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7 28 29
  • ...
  • 251 2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