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土壤气体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就地取材、无需动力支持的土壤气体采集装置,包括采样筒体,所述采样筒体的下端设有圆形密闭硅胶体环,所述采样筒体的上端插接有橡皮塞,所述橡皮塞上设有两个通孔,其中一个通孔内插接有手动杆,所述橡皮塞的中部设有空心槽,空心槽内安装有与手动杆连接的发条结构,所述手动杆靠近采样筒体的一端安装有动力风扇,所述动力风扇的外侧等距设有扇叶,另外一个通孔内插接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远离采样筒体的一端安装有三通转换头。本实用新型无需额外电力支持,可将桶内的空气搅匀,便于取材,结构简单,能方便采集温室气体,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土壤颗粒物排放模拟设备
涉及颗粒物排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研究土壤颗粒物排放的模拟装置,适用于模拟研究旱地耕作过程PM2.5、PM10 等大气颗粒物排放的机制和排放量的估算。本模拟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运行成本低、工作效率高、控制灵活。 粒物排放的模拟装置,包括风机,还包括模拟装置主体,模拟装置主体一端为进风端,模拟装置主体的进风端设置有导风板,模拟装置主体的进风端通过导风管与风机连接,模拟装置主体内的顶部设置有降雨管和光照管,模拟装置主体内的底部设置有样品槽,样品槽内设置有搅拌器,样品槽的底部设置有槽底漏水孔,模拟装置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滤水池,模拟装置主体底部设置有与滤水池连通的底部漏水孔,滤水池上设置有排水管,模拟装置主体的两端的分别设置有上风向空气颗粒物采样器和下风向空气颗粒物采样器,可以通过控制箱、风速风向调节阀等辅助装置可以自主调控实验所需的风速、搅拌强度、降水量、光照等条件,操作方便易行。 市场前景及预期经济效益:我国地域辽阔,耕地分布广泛,南北方由于气候、土壤性质、耕种特性等的不同,而导致表土损失严重。本专利对研究不同地表土壤风蚀、水蚀、耕作等和颗粒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对大气颗粒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转化条件:转化所需的资金和场地较小,需要相关的加工设备和仪表等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2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便携式土壤水分速测仪
产品详细介绍技术规格:1.原理:TDR(时域反射)2.范围:0-饱和(体积含水量)3.精度:±3.0% (当EC< 2dS/cm和粘土含量<30%)4.分辨率:1.0%5.电池:4节AAA碱性电池6.数据存储量:4096个(连接GPS时为1488个)7.通讯接口:RS-2328.电池寿命:大约可以使用12个月左右9.重量:1.36 kg10.探头尺寸:10.41cm×7.11cm×1.78cm11.读数表尺寸:10.5cm×7cm×1.8cm12.探针尺寸:直径 0.5cm,间距 3.3cm13.测量模式:VWC和RWC
上海点将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指针式土壤紧实度仪
产品详细介绍基本技术指标:1.持久耐用的外壳,橡胶手柄;2.测量范围:0 ~ 600psi(1psi=6.89KPa);3.探杆锥头:小锥头(1/2英寸直径)用于坚硬土壤中,大锥头(3/4英寸直径)用于软土中的测量;4.防震不锈钢表盘,内置无毒不易燃的硅油。表盘上有两圈刻度,不同的锥头对应不同的表盘刻度使用。三种颜色指示:1.绿色刻度(0 - 200 PSI)2.指示良好的土壤生长条件;3.黄色刻度(200 - 300 PSI)4.指示一般的土壤生长条件;5.红色(300 PSI及以上)6.指示差的土壤生长条件。深度标识:不锈钢探杆上在3,6,9,12,15,18 英寸处有深度标识。(1英寸=2.54厘米)穿透深度:在3英寸(7.6厘米)的增量下,高达24英寸(60厘米); 使用:1.指针不能超过最大量程2.使用测试仪的最佳时间是在早春季节,耕作前。3.大,小锥头暂置在表头下方,使用时旋下,然后装到杆头上去;4.测量时先用小锥头试测几组数据,若发现土壤比较松软,再换用大锥头;5.在仪表背面有一个专门用于悬挂保存的孔,方便悬挂于横梁、墙等地方。
上海点将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便携式土壤水分速测仪
产品详细介绍技术规格:测量范围:0% VWC~饱和供电:3~5V @ 6~10mA输出:模拟电压0.5~1.5V(3V的激发电压),其他激发电压成比例关系振荡频率:80 MHz分辨率:0.1% VWC精度:3% VWC(EC<8mS/cm)感应范围:6×2×0.3厘米电缆长度:标准1.8米,可选6米,最大可延长到15米
上海点将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数显式土壤紧实度仪SC 900
产品详细介绍 数显式土壤紧实度仪SC 900用于土壤紧实度测量,采用超声波深度传感器能捕获精度为 1 英寸(5 cm)的读数,内置负荷传感器可测量贯入阻力,紧实度数据可按 PSI 或 kPa 显示,并可连接任意具有串口输出的GPS接收器,能够帮助作出与耕作区域、轮作变化、及覆盖作物种植有关的决策。 功能特性 帮助作出与耕作区域、轮作变化、及覆盖作物种植有关的决策 包括 1/2英寸及3/4英寸锥头 从0至18英寸(45 cm)之间,每英寸收集一次紧实度读数 专用超声波深度传感器能捕获精度为 1 英寸(5 cm)的读数 内置负荷传感器可测量贯入阻力 紧实度数据可按 PSI 或 kPa 显示(1 psi = 6.9 kPa) 连接任何具有串口输出的 GPS 接收器* 配备内置记录仪及 RS-232 端口 使用 FieldScout软件(内含)**配置测定仪和下载数据 兼容SpecMaps在线网络映射应用,为您创建2维数据地图(详情见网站) 包括数据线、手提箱及深度目标 * GPS 接口需两根电缆。GPS/DGPS 电缆(产品 2950CV5)Spectrum 有售。 需 GPS 接收器制造商提供的一根电脑串行接口电缆。 ** 电脑电缆连接至计算机 USB 端口。 系统组成 探头,读表,便携式手提箱,标定液,电池等 主要技术参数 测量单位:圆锥指数(PSI 或 kPa) 分辨率: 1英寸 (2.5 cm), 5 PSI (35 kPa) 精确度:±0.5英寸(25 cm)深度,±15 PSI(103 kPa)压力 范围: 0 至 18英寸(0 至 45 cm),0 至 1,000 PSI(0 至 7,000 kPa) 电池/寿命:4 节 AAA 碱性电池;约维持 12 个月 记录仪容量: 无 GPS,772 幅分布图;有 GPS,579 幅分布图 产地:美国
慧诺瑞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
2020年3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评估和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指出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该论文题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以减少PM2.5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 PM2.5污染是指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进而影响人类福祉与健康的现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9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质性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根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最新的测算结果,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PM2.5污染。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及其负面影响,国务院于2013年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到2017年将城市中的PM2.5浓度降低10-25%。该计划的整体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覆盖了中国三百多个地级行政区,横跨能源、工业、交通、法律和法规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布该计划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目标顺利达成。然而,“大气十条”相关的PM2.5污染防控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评价“大气十条”健康效益的难点在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受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往往使用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13-2017年的变化量来近似表示“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也有研究通过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量化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很难区分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部分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施行“大气十条”究竟产生了多少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为此,该研究结合长期的PM2.5监测数据和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型,对比了实施“大气十条”前后(2000-2013和2013-2017)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的变化趋势。同时使用解构的思路量化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因素对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大气十条”通过减缓PM2.5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00-2017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71.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97.1万人,增加了36.1%,年均增长率为1.8%。“大气十条”实施以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年均增长率在2013年以后有所下降。2000-2013年,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新增了2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而在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增加了3.6万人,其年均增长率为1.0%,明显低于实施“大气十条”之前的水平。进一步的解构分析表明,由于实施“大气十条”后PM2.5浓度降低,2017年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4万人。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2030年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两种不同的PM2.5控制政策情景(趋势情景和强力政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假设趋势情景中,中国会延续现有的空气质量控制力度,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逐渐降低到35μg/m3(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强力政策情境中,中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大幅度降低至10μg/m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人口和年龄结构按照现有趋势发展,而疾病死亡率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该研究的预测结果表明,趋势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95.3万人,仅比2017年降低了2%。而在强力政策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55.0万人,比2017年降低了4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延续当前政策趋势,虽然PM2.5浓度依然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老龄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9所提到的“实质性”降低的目标。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PM2.5污染致死人数“实质性”地下降(图2)。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
研究对我国的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提出的建议对规范企业行为,保证企业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 2021-02-01
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可定性定量解析环境受体中大气污染来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实现精准治污及重污染实时成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是环保部重 点实验室,多年从事颗粒物防治领域相关工作,拥有国内首个大气颗粒物源和受体样品库,积累 40 余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源与受体成分谱,保存 5000 余个颗粒物源与受体的样品及成分数据。 实验室拥有完备的颗粒物样品采集及化学分析系统。目前,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已在全国 40 余个城市推广应用。其中,自主研发的二重源解析技术、因子分析-CMB 复合受体模型和 CMB-Iteration模型等新型源解析技术被《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列为推荐使用模型。同时,因子分析-CMB 复合受体模型被写入美国EPA 官方公布的《EPAPMF5.0 使用指南》,相关论文被列为“关键文献”。实验室建有大气环境超级观测站,并研发了大气多组分在线源解析系统。应用范围:技术主要用于城市或区域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或改善规划,重污染成因分析及应急预案,大气污染防治决策管理支撑等。
南开大学 2021-04-11
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可定性定量解析环境受体中大气污染来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实现精准治污及重污染实时成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是环保部重 点实验室,多年从事颗粒物防治领域相关工作,拥有国内首个大气颗粒物源和受体样品库,积累 40 余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源与受体成分谱,保存 5000 余个颗粒物源与受体的样品及成分数据。 实验室拥有完备的颗粒物样品采集及化学分析系统。目前,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已在全国 40 余个城市推广应用。其中,自主研发的二重源解析技术、因子分析-CMB 复合受体模型和 CMB-Iteration模型等新型源解析技术被《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列为推荐使用模型。同时,因子分析-CMB 复合受体模型被写入美国EPA 官方公布的《EPAPMF5.0 使用指南》,相关论文被列为“关键文献”。实验室建有大气环境超级观测站,并研发了大气多组分在线源解析系统。
南开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30 3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