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扬州
大学
扬州大学坐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农科和代办的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组建苏北农学院和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其他4所院校也在同时期相继在扬建立或迁来扬州办学。1992年,学校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设有28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121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60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2000多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7个,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6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9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学校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打造“一院一品”,推动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本科教学改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教学白皮书》案例,连续五次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0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师资质态持续优化。全校现有教职员工5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多人,医护人员19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1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 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3个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院2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6.5亿多元,其中文科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共有10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十二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52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连续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推进智库建设,1项提案获批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获得700万元资助的《扬州通史》启动编撰。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有校企联盟80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00多个,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工作已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格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荣获国家和部省级表彰。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大学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47个国家(地区)的24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获批全国首个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获得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个,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9个,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7个。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广泛开展留学扬大行动计划,留学生2000多人,生源国58个,2所孔子学院3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集体。 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校获评“全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连续被评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党委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合并办学2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校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总值58.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6亿元,图书馆藏书428.9万册,拥有直属附属医院、实习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梦想开启新征程。扬州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对学校提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重要指示精神,发扬“坚苦自立”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聚焦一流,全面深化改革,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扬州大学
2021-02-01
南通
大学
南通大学坐落于素有“江海明珠”、“中国近代第一城”美誉的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南通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首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高校。 学校始建于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2004年,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南通大学。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等办学理念,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现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中国管理科学院《2018中国大学评价》中,学校列第130位;ESI中国高校综合排名,学校列第117位。 学校现有主校区、启秀校区、钟秀校区、启东校区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37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8.1亿元,纸质图书270余万册。学校设有24个学院,104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专业85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8000余人,研究生2300余人,留学生750余人。另设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独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直属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是江苏省首批教学工作先进高校、首批创新创业示范高校。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拥有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等,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建设长效机制。 学校坚持科技强校与自主创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省级工程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一批高端科技创新载体。五年来,共承担“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86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867项,荣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180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1521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10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奥运会冠军、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特聘教授、双创博士、省六大人才高峰、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广泛开展境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丹麦、乌克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8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个国际交流项目。 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江苏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优秀单位。校党委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党校获得“江苏省红旗基层党校”称号。 当前,学校正立足“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努力推动“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南通大学
2021-02-01
常州
大学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历经4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作为中国内地146所高校之一入围2018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在2018年9月ESI综合排行榜中位居内地高校137位。 学校以“责任”为校训,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武进、白云、西太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498亩,校舍总面积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68亿元,纸质图书160余万册。学校设有16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计19800余人。另设有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 学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现有7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类别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涵盖7个领域)。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5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9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8部省级精品(重点)教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含建设点)、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众创空间;2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7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在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在近两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3项、银奖1项,2016年被评为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在近三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在近两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16年获得华为“专项奖”。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2017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素质优良。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5%(博士学位54%);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67人(教授214人)。拥有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3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推行“顶天立地”有效科研。“十一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118项。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4项(重点项目4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科技部86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7项(重点项目10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近五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487篇,获有效发明专利1650件(PCT1件),2016年授权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第37位。学校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9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355个、校企联盟396个。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在2017年发布的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中,学校最优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3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以校际合作、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学校现与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7年,300余名学生赴境外参加各类长短期留学项目,32个国家的48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专任教师中具有3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者占比35%。2013年,学校与泰国驻上海总领馆联合成立了华东地区首个“泰国研究中心”。2016年,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了我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并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8所孔子课堂。2017年,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学校成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同成立江苏省首家政府与高校共建的拉美研究智库;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及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批准,成为英语雅思官方考点之一。 学校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等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称号。 当前,常州大学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学校通过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进一步坚持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州大学
2021-02-01
哈尔滨盐雾试验箱,尽在
沈阳
林频是您的不二选择
产品详细介绍盐雾箱主要用于电子电工行业、大学质检院及航空航天等单位做腐蚀性测试试验箱. http://www.sylinpin.com/product_show-13.html http://www.hjsysb.com.cn “诚信经营”是我们的原则,“品质第一,服务至上”是我们的宗旨.“本产品国内免费送货上门安装调试,保修一年,终身服务”是我司的售后承诺..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谋求广泛的合作与发展!联系电话:024-62108494/62108491 http://www.sylinpin.com 箱体结构 整体模压经高温焊接而成、耐腐蚀、易清洁、无泄露现象。 塔式喷雾系统,并装有盐液过滤系统,无结晶喷嘴,盐雾分布均匀,沉降量自由调整。 箱盖采用透明材料可清楚看到箱内测试物品和喷雾状况 箱盖和箱体之间采用水密封结构,无盐雾溢出。 线路控制板及其它元气件均固定在便于检查和维护的位置,采用门锁开启式边盖门,不仅美观,而且方便维护 控制系统 高精度P.I.D.控温仪表,误差为±0.1℃,富士、RKC、霍尼威尔表(选配)。 连续或周期喷雾任选;多重系统保护,使用安全可靠。 所有电路均装有断路器,所有加热器均带有电子和机械过热保护装置。 符合标准 GB/T2423.17-2008、GB/T 2423.18-2000《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规程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及GB/T10125-1997、GB/T10587-2006、GB10593.2-1990、GB/T1765-1979、GB/T1771-2007、GB/T12967.3-2008、GB/T5170.8-2008以及等效的IEC、MIL、DIN、ASTM等相关标准 规格与技术参数 型号(CM) LP/YWX-150 LP/YWX-250 LP/YWX-750 LP/YWX-010 LP/YWX-020 工作室尺寸 45*60*40 60*90*50 75*110*50 85*130*60 90*200*60 外型尺寸 70*120*110 95*150*120 110*170*125 115*210*155 125*280*160 功 率 1.3(kw) 1.5(kw) 4.0(kw) 5.0(kw) 6.5(kw) 温度范围 室温+5℃~55℃ 温度均匀度 ±2℃ 温度波动度 ±0.5℃ 盐雾沉降量 1~2ml/80cm2.h 喷雾方式 连续、周期任选 试验定时 1~9999(H、M、S)可调 温度控制 LED数显P.I.D+S.S.R.微电脑集成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铂金电阻.PT100Ω/MV 加热系统 全独立系统,镍铬合金电加热式加热器 喷雾系统 塔式喷雾装置加无结晶喷嘴(雾粒更细且分布均匀) 喷雾时间 1~9999(H、M、S)且周期可调 盐液收集 配标准漏斗和标准计量筒 盐液过滤 吸液管处装配水质过滤器(防止喷嘴堵塞终止试验) 盐液预热 盐液温度与箱内温度均衡(不致盐液温度过低影响试验温度) 箱体材质 进口耐腐蚀、抗老化、高强度P.V.C板 内箱材质 进口耐腐蚀、高强度P.V.C/进口耐腐蚀、高强度、抗老化、耐高温P.P板 箱盖材质 进口耐腐蚀、高强度透明P.V.C/进口耐腐蚀、高强度、耐高温透明P.C板 其它附件 均为不锈钢、铜制或防腐、耐高温的材料 标准配置 圆棒、V型样品架各1付、喷嘴2只、漏斗,计量筒2套 安全保护 漏电、短路、超温、缺水、试验结束、过电流保护 电源电压 AC220V±10% 50Hz AC380V±10% 50Hz 使用环境温度 5℃~+30℃ ≤85%R.H 密封 采用水密封结构,无盐雾溢出 注:本试验箱符合GB2423.17-2008,以及等效的IEC、MIL、DIN、ASTM等 相关标准本试验箱可延伸为湿热盐雾箱 湿度范围:85~95% 可单独做湿热试验或盐雾试验
沈阳林频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促进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
生创新创
业大
赛激励措施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激发广大师生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海南省教育厅
2022-10-17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
生创新创
业大
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正式启动
6月17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联线启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北京会场出席仪式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授旗。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出席重庆会场活动并致辞。
微言教育
2022-06-17
关于公布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
生创新创
业大
赛产业命题赛道入选命题的通知
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安排,现将产业命题赛道入选命题名单予以公布。
教育部
2023-06-27
转型时期
农业
生产方式调整与生产效率研究
浙江财经大学王建英副教授撰写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与生产效率研究》2018年12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获2019年“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该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粮食储备行为变化的机理和应对措施:基于农户储备和国家储备的研究”(批准号:7160322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转型时期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变化的内在机理及影响研究”(批准号:2018T110607)和浙江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转型时期创新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决策机制与绩效研究”(批准号:2018C35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中国农业生产环境发生的变化出发,该书抓住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发展、农业劳动力持续非农流转、农业机械化率大幅上升的显化特点,基于稻谷作为口粮消费的重要性,该书主要依据中国南方籼稻主产区江西省稻农的微观调查数据、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户微观调查纵向数据(RCRE数据)、以及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主要水稻生产和出口国(中国、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和老挝)多个地区稻米价值链参与主体的微观调查数据,在农户模型理论的指导下,从不同视角对转型时期稻农的水稻生产方式调整与生产效率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实证考察,勾勒出一幅综合的图景。
浙江财经大学
2021-04-30
多元化
农业
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
本书以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贝叶斯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及农业技术需求主体的分析,提出了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优化的措施.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5-04
农业
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通过研制和深化集成各类农业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网节点、应用系统平台,构建一体化的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项目部分成果已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进行推广应用示范。 项目来源:中国教育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技术推广意向:可具体推广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多种农业生产领域。 现状特点:已将多项科研成果产品化,包括12种农业传感器、10种采集器、8种无线网关、6种控制器、4类应用平台。并在江苏、山东、天津、新疆、河北、上海、北京、湖北、江西、浙江、海南等省市建立了水产养殖、农田灌溉、设施温室、畜禽养殖和土壤墒情监测等应用示范基地。 技术创新:将各种农业生产环境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设施化农业生产智能控制技术及装备、以及农业环境信息无线传输网络、种植养殖信息智能处理模型及方法、农业生态净化技术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环境参数的准确检测,数据的可靠传输,信息的智能处理以及控制机构的智能控制,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智能在线监测控制、种植养殖管理科学决策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成果所处研究阶段:产品总体处于深化研发、继续完善功能、提高性能阶段,部分产品已达到中试或推广应用阶段。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32
33
34
...
188
18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