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一所具有深厚工程背景、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也是湖北省“园林式校园”、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坐落于世界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北麓、汉江秀水之滨、南水北调源头、中国商用车之都的湖北省十堰市。 一、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1972年依托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组建的工人大学,1980年更名为二汽职工大学。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命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孟少农任首任院长。198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列入机械工业部院校序列,2006年底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划归至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5年获批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2016年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项评估。 二、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824亩,校舍建筑面积28.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总面积1.6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近80万册,电子图书总量近百万册。 三、人才培养 学校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现有在校本科生9300人,在校硕士研究生 163人,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和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综合改革专业,8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产业计划”)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湖北省综合改革专业。学校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拥有1个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和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52个,其中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6个。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着力打造“汽车特色”系列学科竞赛,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汽车方程式大赛等62项竞赛。尤其是东风商用车公司赞助的我校 “东风HUAT车队”在2012年、2015年、2017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摘得总冠军,并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德国举办的国际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近三年,学校学生获得省部级奖励949项,其中国家一等奖52项、二等奖91项,获奖学生达2361人次;学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近三年来,学校创业基地入孵创业项目200多个,参与创业人数达400余人,营业额近1000万元。获省级大学生创业扶持企业29家,市级一次性创业补贴的企业达34家,孵化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类企业。2010届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王江创办了蓝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年产值近1000万;2012级材料学院学生闫生杰创办几维网络科技公司,天使轮估值500万。 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学校在汽车、机械、材料、电子等方面具有较突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现有1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湖北省特色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 6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工程(车辆工程)、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控制工程) 、 工程管理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近30年的探索积淀。早在1988年3月,国家教委下达了由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东风汽车公司(简称“五校一厂”)参加的“应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的研究课题。同年9月首批招收的26名学生进入我校学习,经过四年的产学合作教育,取得显著教育成果。学校先后与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30余人,博士研究生5人。1995年,经湖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到2014年6月,共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4人。学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7年6月,首届独立培养研究生毕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 五、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918人,其中专任教师529人。高级职称223人;聘请“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人、楚天学子2人,组建“东风学者”团队4个,选聘“彩虹学者”7人,湖北产业教授4名。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4人、以及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十堰市“车城英才奖”获得者、十堰市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等15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教师”、“十堰市劳动模范”、“十堰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20余人次。有100多名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六、科研与服务 学校设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节能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十堰)基地等20多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和培训平台,拥有9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6项,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65项,市科技计划等市厅级项目63项;承接企业委托项目300余项,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奖励8项,市级科技奖励39项,获授权专利220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 多年来,学校以“围绕东风办学、服务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深度开展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在东风公司、十堰市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并与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2011年学校被省委组织部、团省委联合授予全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7年学校入选十堰市“双创战略团队”培育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扶持计划名单。 七、国际交流 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近三年派出约150名学生赴德国、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参加双学位、本硕连读、国际竞赛及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等活动。 八、桃李芬芳 学校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前列,迄今已为汽车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用人单位一致赞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生“留得住、用得上”,大多数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骨干和栋梁,学校因此被誉为“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九、发展目标 学校将立足湖北、服务行业、面向全国,在“十三五”末期,力争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021-02-01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2年,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国家教育部备案,招生纳入国家统招计划,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以电子信息和数控技术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下设计算机技术系、通信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数字控制系和中专部,共开设37个专业。学院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教学设施齐全,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实验设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管理学科规范,在教学中重应用,强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成效显著。2005年以来连续有学生分别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班。学院与时俱进,坚持“专家办学,严谨治校,教育领先,勇于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勤奋、博学、求实、创新”的院训,经过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院实施名牌战略,以培养深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己任。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构建了专业文凭+使用技能+职业资格的培养体系。再加上我院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设立了就业安置办公室,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开拓市场,提供全方位快捷服务。开通了校企合作的绿色通道,创建了辐射全国的就业网,与全国内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就业安置合同。与国外一些财团和院校签订了毕业生留学和就业协议,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学院将推荐其到国外留学深造或就业。毕业生就业率高,他们以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操作技能,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已成为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新形势下,我院将依据自身优势,广聚人才,与时俱进,争创“产、学、研”一体化名校。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美丽的青岛,有个诗意的别称——琴岛。在青岛,有一所以琴岛命名的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是由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盛世华侨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合作举办的全省首批、青岛首家独立学院。2004年1月被教育部确认并于当年正式纳入山东省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学院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引领,加大基础投入,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综合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培育校园文化,提升办学质量,努力建设一所学生成才、家长信赖、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截止2018年6月,累计入学58000余人,毕业生达45000人,其中3600余名专科生考取专升本,1900余名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30多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学院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东部,著名的崂山风景区北麓,占地1060亩,校舍建筑面积40.4万平方米。学院先后投入1.69亿元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设了69个实验室。截至目前,先后在校内建成了工程实训基地Ⅰ、工程实训基地II、动漫大厦(西校区实训中心)、NABA艺术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等14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和284个单位签订了校外教学与就业实践协议。学院图书馆目前有馆藏纸本文献116万余册,电子图书42万余种。学院建有基于802.11n的WLAN校园无线网络和由18台CISCO刀片式服务器和EMC存储阵列组成的云计算平台,更好的满足教学、办公及娱乐休闲等各方面网络需求。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 学院教学单位拥有八系三部一中心,八个系包括土木工程系、建筑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艺术系、会计系、经贸系、外语系,三个部是指基础部、公共英语教学部、体育部,一个中心是国际交流中心。开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建筑学、艺术设计、英语、会计学等34个本科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建筑设计技术、环境设计、商务英语等21个专科专业,涵盖工、管、文、经、艺五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专业结构体系。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本科10100余人,专科6000余人。学院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院现拥有专任教师860余人,90%的主讲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 两年来,学院科研团队共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等60余项;申请专利470余项。学院教师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著作教材60余部。2017年,参加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获二等奖三项。 学院自2016年以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世界机器人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十余项,获国家级奖项29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160项;省部级奖项167项,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49项,优秀奖27项。学院重视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育人成才、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工作方针,配备高素质专职辅导员队伍,建有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2017年,学院荣获第五届青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学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金秋读书节等文化体育活动,拥有102个学生社团,满足学生不同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本着“终身体育、人人体育”的理念,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目前学院设有足球、篮球、橄榄球、游泳、攀岩、瑜伽、自行车等18个体育俱乐部,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选择。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走在全国各高校前列,多家报刊、杂志、媒体等也对我院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报道。 学院拥有注册志愿者4000余人,先后参与了“2013年国际帆联世界杯”、“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2016年世界柔道大奖赛”、“2017年全国游泳冠军赛”、“2017年ATP中国国际网球挑战赛”、“2018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国际性赛会的志愿服务,“琴岛志愿者”的亮丽名片也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赞誉。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学生得到了锻炼,开拓了眼界,提升了综合素质。 学院努力为学生创造国际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积极为学生提供留学深造平台。已经有10年历史的中澳合作办学就是一个亮点。学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模式,学分互认,国内学习两年,国外学习两年后,可以获得我校专科学历和新英格兰大学本科学历。目前,学院赴澳学生中涌现出多名考取博士、硕士的优秀典范。每年有来自韩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300余人次留学生在我校接受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留学生人数在全省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目前我院与意大利、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35所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关系,与众多海外高校建立了互换生合作关系,形成了浓厚的国际化教育氛围。 学院贯彻党的办学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诚信铸品牌”的办学思想,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以培养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学院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每年有千余家企业来学院招聘,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良好,就业率、就业质量和考研率、专升本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山东省先进社会组织、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青岛市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8年7月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2021-02-0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国标码:13899以下简称东方学院)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唯一的中医药“211”工程建设高校)申办,200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设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 2007年建立中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委员会,设9个党总支、56个党支部。学院已建立校董会、院委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下设21个行政处室。 根据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加强实践教学,除校内实验楼外,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24家(其中附属、教学、实习医院68家,实习基地53家,国家级研究院3家)。在校生15000人,教职工1200余人,专职教师823人,教授、副教授比例为49%。 学院以立德树人、坚持党建、强化思政的办学理念和原则,创建“铸魂抓钢”、“东方精神”、“双禁四无”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及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25000名毕业生,凭借德才兼备优势,赢得了社会好评。北京海陆空三军、武警及各大兵种总医院,京津冀各地三甲医院等数百家与中医药相关的大中型国企、外企竞相聘用我院毕业生,使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 近年来,学院考研上线人数稳定在400名左右,分别考取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并且连年以40多名批量考入北京、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美国、英国等国内外3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生院。 学院启动科研基金,确定省、院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省级科研项目获得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学院出版《中医养生学》、《中医营养学》中英双语版供中医药高校使用教材,《二级Access与公共基础知识教程》等9部学术专著,形成了全院教学、科研、培训三足鼎立的局面。 学院曾多次被社会权威评价机构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独立学院”,2015年至2018年连续4年蝉联中国医科类独立学院排行榜榜首。董事长、党委书记、执行院长田宜春教授被国家老龄委授予“全国老有所为楷模”称号。学院办学成果及管理经验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青年报》和新华网等50多家国家级报刊及网站报道。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2021-02-01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成立的四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前身为创建于1914年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 学校现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主校区位于中国商业名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市中心15分钟车程,距火车站10分钟车程,距飞机场15分钟车程,总占地面积964亩,其中本部占地401亩,宁海校区150亩,慈溪校区413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1亿元,图书馆藏书191万余册(其中纸质91万册)。全日制在校生9800余人,成教学生5000余人。现有教职员工643人,专任教师39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0.1%,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7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13人。 学校现设有经管学院、智能电子学院、汽车服务学院、现代模具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字传媒学院、明智学院、创业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高职教育与区域研究中心、智能家电中心、模具工程中心和大数据研究所等4个独立科研机构,共有28个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优势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现有国家家电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一家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一家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等三个省市级科研平台,一个宁波市产业特色学院,一个宁波市试点特色学院,宁海产学研基地荣获“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2名省新世纪“151”人才,1名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3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1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教学名师、4名省教坛新秀,1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0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同时,学校是浙江省首批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之一,为浙江省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训基地。2008年荣获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二等奖,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四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6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中国普通高等院校2015年声誉指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学校在2015年度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声誉指数排名中,位居全省第一。 百年来,学校秉承“厚德、进业、明智、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服务兴校、管理促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为基、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传承和发扬百年商贸教育和宁波商帮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了“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育现代商帮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成为了一所“工、商”并重,对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被誉为“宁波商帮文化的摇篮”。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利用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学校和政府的合作交流,探索实践“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点、线、面”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多层次、多渠道合作办学。以订单培养、进厂建室、引厂入校等方式,与龙头和骨干企业开展“点对点”合作,如与美国GE公司合作,在校内建成了省内第一个自动化系统集成工程师培训中心和技能认证中心;以引协会(学会)入校、校会深度合作等方式,与行业协会(学会)开展“点对线”合作,已有宁波市工业设计学会等6家协会、学会落户学校,并与宁波市模具行业协会等多家协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宁海、慈溪、鄞州等地开展“县(市区)校合作”,先后建成宁海和慈溪两个产学研基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其中依托宁海产学研基地形成的“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创造性地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扩展到了人才培养、技术升级、服务社会、文化引领,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发展道路,实现了校、企、政、区多方共赢,被《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媒体评价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和“成为专家学者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的范本”。学校与慈溪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成立了适应余慈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业学院——慈溪学院。作为学校政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探索,学院将结合慈溪产业特色与优势及相应人才需求,设置相对接的专业群,推动慈溪职业教育发展,通过与余慈经济带的特色和优势产业的深度对接,推动余慈产业结构升级。 学校是浙江省首批获教育部核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历教育项目的高职院校。2002年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举办中澳合作办学项目,成立了霍姆斯格兰学院分院和国际化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引进TAFE教育模式。学校获得澳方颁发的“最佳海外教学成果奖”和“优秀管理奖”;中澳合作国际商务专业被评为省首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澳合作国际商务专业、中澳合作会计专业相继通过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委员会的认证。学校还与28个国家和地区得教育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国(境)外交流与合作。 今后,学校将更加主动服务浙江及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凸现“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育现代商帮人才”的办学特色,持续推进基于“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下的“县校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深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创建办学特色鲜明、与行业高度融合的优质高职院校,跻身国内领先的高职名校行列!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庆市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和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始建于1964年,历经江津地区水利电力学校、永川地区水利电力学校、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校名更替,2004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层次为全日制专科。 学校2012年实现新校区整体搬迁,总占地面积达936亩,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建成校内外实习基地272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6100余万元,藏书近60万册,固定资产总额突破7亿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539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人,副高以上职称200余人、博士35人。有市级优秀教师1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4 名;水利部职教新星6人、职教名师2人,双师型教师155人。 学校在校生人数9200余人,生源地扩大到全国26个省(市、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就业对口率达80%以上,职业期待吻合度达80%。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达9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0%。 学校开设47个高职教育专业,涵盖水利、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艺术8个专业大类。 学校紧扣国家和重庆发展战略,适应大数据和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与央企中国普天集团合作,组建大数据产业学院;与德国工商大会(AHK)合作,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组建中德工程师学院,打造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形成“一特一优三支撑、八大门类同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建有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一校一品”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围绕“两室一堂”,建立完善学生上课随机抽查、信息网络同步公示、“一课四责”、“一室四责”等制度,搭建“四级七维三测评”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建立纵横交错的心理健康“四季网络预警五级干预”机制。学生到课率稳定在99%以上,学生上课怠学率长期稳定保护在0.25%以内,课堂教学互动反馈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教学目标达成度为95%以上。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日益发展。近三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97项次、省部级奖项108项次。 学校建有功能齐备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培育孵化创新创业项目69个。是重庆市首批创新创业“双百”示范建设单位、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创业孵化基地、重庆市众创空间、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2项,市级金奖5项,银奖4项。其中“行车应急宝”和“巴山老坛独家风味陈咸菜”项目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金奖,作为全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2个项目均获得国赛铜奖。 学校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队伍、重服务”等多种有效途径,积极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近三年,学院对外技术服务到账额突破1000万元。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开设40余种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具有职业技能鉴定工种70余个。具有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院校、全国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重庆市水利行业干部培训中心、重庆市水电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资质。 学校文化特色鲜明,弘扬“上善若水,学竞江河”校训,构建水文化、名人与水、水哲学思想的环境育人体系,将水文化建设与人才人格品质培养相结合。学校是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近三年,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文体活动获集体荣誉30余项、个人奖项200余项。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泰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组织开展10余项对外合作项目,与泰国南邦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首批17名留学生到校入学,与泰国黎逸技术学院共建大禹学院,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学校将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水利发展、高度重视重庆经济发展的三大历史机遇,立足永川、服务重庆、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坚持教学和科研并举,实施“稳定规模,强化内涵,突出特色,文化引领”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发展战略,力争达到国家级示范高职办学水平,成为西部领先、全国有影响的水利类高职院校。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2002年由兰州交通大学申办,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兰州交通大学二级学院,2004年被教育部确认为甘肃省首批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招计划,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自2008年起招收的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颁发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继承兰州交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博采众长,十分注重吸收省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弘扬“博衍明德、文倡格物”的校训,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为工业强省服务,创一流独立学院”是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学院的服务方向。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电信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信息管理系、交通运输系、外国语系、艺术设计系等九个系35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1383人,教职工714人。2012年5月,学院经甘肃省学位办专家组批审通过,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院高度重视基本建设,现占地532.4亩,总建筑面积达35.218万平方米,总资产7亿多元。学院建有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语音、工程测量、CAD、电工、电子、单片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实验室和会计模拟、视听室、画室等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基础教学实验室和多媒体综合训练室,另外学院还可以共享兰州交通大学各专业实验室资源。校区内建有数字程控电话通讯网、校园电视接收系统、宽带校园网络及无线广播发射系统。 学院十分重视拓宽就业渠道,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均位居我省独立学院前列。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和西部大发展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和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学院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2021-02-01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6月经教育部备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中国凉都•六盘水美丽的梅花山麓德坞湖畔,校园依山近湖,青山环抱,空气清新,四季宜人。学院占地面积537亩,全日制在校学生8000余人,设有医学、护理、财经、商务管理、生物工程、工业、社会科学、信息工程8个教学系单位,建成煤矿开采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会计电算化3个重点专业群共50个专业。现有教职工46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 116人,省级职教名师2名。毕业生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获得率99.0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专业对口率83.1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6%。学院建有康复治疗一体化教室、护理操作一体化教室、解剖一体化教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一体化教室36个;建成煤质化验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电子电工电拖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车间、多媒体实训车间、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等生产性实训基地12个;校企合作共建汽车检测站和驾驶学校等“校中厂”2个,保证每个专业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室,设施设备数量满足教学需要,核心课程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学院还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建立起与专业相适应、与主要岗位相对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0余个。学院一直致力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院学子在2017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组)荣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项目二等奖和“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三等奖,打破了贵州省六年来参加该项目获奖零的突破;在2018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组)荣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均获一等奖;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在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比赛中取得 “四连冠”的好成绩,3次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项目比赛;在2018年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学院通过不同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和专本衔接的自学考试,进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遵义医学院等全日制高校本科深造,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站在新时代,面向新未来,乘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学院秉持“厚德精技 ﹒ 服务社会”的校训,积极探索与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二0一九年五月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智慧产教融合基地与智慧产业学院
以服务区域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校企双轮驱动数字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一同打造,大数据驱动下的产教融合基地、智慧产业学院、虚拟仿真实训室为在校生、行业产业人员双师培训等,支撑高质量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2023-04-25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48年。原名是哈尔滨技术专门学校;1960年2月,更名为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1998年3月,与原省建筑职工大学合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0年—2003年先后与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黑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合并。通过优势互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学院已由当初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发展为今日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建设部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职高专与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有8位专家是全国行执委委员,包括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理事会理事单位。2017年12月被列为黑龙江省高水平院校、高水平专业立项建设单位。近70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结出了丰硕成果,为祖国建设行业输送了12余万名栋梁之才。 建院以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德能兼融、行知合一”的校训精神,坚持“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传承奉献”的校风,恪守“敬业、善能、重导、爱生”的教风,倡导“惜时、善学、精技、求真”的学风;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本位,以巩固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成果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软硬件建设成果辉煌。2005年,学院在全国率先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2006年,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2009年10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技术等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重点专业,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地方财政支持的省级重点专业。经过教学资源整合和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及后示范性发展,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占地面积92万㎡,建筑面积38.6万㎡,馆藏图书70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854.93万元。学院拥有现代先进教学仪器设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3个,实验实训室246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348个。学院形成了以土建为优势,以建筑工程技术、设备、管理为特色,土建、制造、财经、材料、电子信息、艺术、旅游7大类44个专业协调动态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学院设有建筑工程技术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建筑系、机电工程系、建设工程管理系、工商管理系、艺术设计系、信息工程系、建筑信息模型系、创新创业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公共教学部、军事体育部、思想政治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教学实训中心(简称9系1院3部4中心)。专任教师492人,二级教授1名,三级教授14名,四级教授16名,五级副教授27名,六级副教授31名,七级副教授21名,博士8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省级名师8名,省级教学新秀2名,教学能手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日制在校生1.1万人。 伴随着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学院为我国建设行业输送了12万余名栋梁之才。学院从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校到后示范校时期,特别是“十二五”和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干部,砥砺奋进,团结拼搏,抢抓机遇,克难攻坚,追求卓越,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学院办学实力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园环境的改善,科研能力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壮大,见证了学院的又一次辉煌,学院的后示范性发展建设又揭开了一页新的篇章,学院于2017年12月跻身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行列,又一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重大突破;2017年5月,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立项和验收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为专业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改革示范。《水污染控制技术》、《建筑电气安装技术》两门课,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学院参加的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省级认定,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更强大的建设平台,学院在应用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的层次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环境艺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被省人保厅列入省级领军人才梯队行列;学院与大连无常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共建BIM技术应用学院,为实现BIM技术人才培养搭建了更高的平台;2017年学院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试点的现代学徒制项目,被评为我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和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单位;2017年我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分别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专业示范点。其中,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专业示范点。2017年学院被列为黑龙江省优质院校建设单位。 2008年以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黑龙江省和全国高职院校前茅。学院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授予招生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学院就业工作被教育部授予2011-201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院校。2011年学院被中国青年报社、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评为“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50强院校。2013年我院被中国青年报社、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50强院校。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被全国高职高专宣传部长联席会、中国青年报授予“魅力校园”荣誉称号。2015年4月26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单位。2016年学院被中国青年报、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授予“2016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院校。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日报、人民网、东北网、新浪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宣传学院办学特色,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4 215 216
  • ...
  • 251 2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