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安庆师范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这里是桐城派的故里、黄梅戏的故乡,有着“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的美誉。学校傍依浩瀚长江,毗邻宁安高铁、合安九高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便利,是皖西南地区唯一的省属师范大学。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897年,清代著名省学敬敷书院在此办学,揭开了百年育人的序幕。1901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成立安徽大学堂,后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创办,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菱湖校区现存的敬敷书院和国立安徽大学红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庆师范学院。2006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2017年,安庆师范大学进入安徽省一本招生行列。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龙山、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2845 亩。设有17个二级学院,8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00余人,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以上。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各类优秀人才11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 学校教学水平优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识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4项,承担省级重点教研项目、省级教研项目16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30余项。学校学科实力较强,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教育学、中国史、生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教育、化学工程、法律、体育、翻译、新闻与传播、艺术)。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实验室、共建国家认可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省部级平台。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3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项。学校开放办学活跃,与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韩国韩瑞大学等16所国外高校结成友好合作学校,开展联合培养商务英语专业“3+1”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双学位项目,在教师交流、学生互派、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还与国内一批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文化育人、服务立校”的办学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桐城派与桐城文化、黄梅戏传承创新、教师教育、石油化工新材料等地方主导产业、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学校育人成果丰硕,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敬敷、世范、勤学、笃行”校训精神,深入实施修德、修智、修行“三修”教育工程,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0余万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学生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类大型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100余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事业全面发展,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十五年全国大中专学生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六届安徽省文明单位,连续七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四年安徽省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先后多次被授予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等称号。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学校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双一流”建设机遇,强化服务地方使命担当,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 2021-02-01
伊犁师范大学
伊犁师范大学是一所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教育厅管理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学校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新疆省立伊犁专科学校,1949年更名为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1953年更名为伊犁师范学校,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定名为伊犁师范学院。学校坐落在享有“塞外江南”美誉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 学校有人文分院、数学与统计分院、中国语言分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分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分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分院、体育分院、艺术分院、教育科学学院等13个学院;有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和4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物理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被列入本科一批次招生;有自治区重点学科3个(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数学),自治区重点专业3个(生物科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200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有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工程硕士)。 截止2017年,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2926人,其中本科生11452人,硕士研究生522人,专科生825人,留学生127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81人(其中本校专任教师657人、天山学者24人),生师比为18.98: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4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1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3人,其中教授76人。学校现有兼职教师110人,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6.15%。学校凝聚态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础数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等5个学科获得“天山学者高层次人才特聘计划”团队岗位,聘任24名天山学者,引进1名天山学子。 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现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已建成近世代数、现代哈语、大学物理学、有机化学、外国文学、复变函数、文学概论等自治区精品课程7门;大学物理学、近世代数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有7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和7位自治区级青年教学能手;获批自治区高等学校地方特色和民文教材建设计划3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学生在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竞赛活动中获得420余项奖项。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学者专家十余人。 学校现有“新疆凝聚态相变与微结构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新疆碳化硅复合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科研基地。依托光学、凝聚态物理学与新疆鼎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与伊犁州统计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少数民族影视剧译制中心,合作建成4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近五年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18项,科研经费共计4884.38万元,在“97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均有立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200余篇,其中包括SCI一区在内的核心期刊以上论文554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等70余部;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学校占地面积1870.3亩,生均96.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78万平方米,生均26.13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3.83万平方米,生均10.70平方米;实训实习场地133.4万平方米(含农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570.72万元,生均7404元。拥有一批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和训练场馆设施;拥有各类纸质图书85.78万册,生均66.36册,电子图书40.3万册。学校各类教学场所及设施较为完备,并建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近三年就业率均保持在85%以上,非师范生就业率达90%以上,少数民族(主要为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就业率分别达到84%和82%。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战略,逐步实现学校在生源质量、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经过若干年努力,学校将建设成为一所地方特色鲜明,重点学科领先,教师教育优势突出,服务社会能力强劲,区内先进,国内和中亚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大学;成为北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地方社会治理和维护稳定的智库,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排头兵,科教文化、国际交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伊犁师范大学 2021-02-01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51年,为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学校,时名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60年,组建重庆交通学院。2000年,学校由交通部划转重庆市管理,为省部共建高校。2006年,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并增列为博士授予单位。办学条件较为完善。现有南岸、双福、大坪三个校区,占地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馆藏纸质和电子文献440余万册(种)、期刊杂志1500多种、中外文数据库100余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9亿元,拥有1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资队伍素质优良。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人,高级职称700余人,拥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交通运输部“十百千人才工程”、重庆市“两江学者、巴渝学者”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120余人次。聘有包括王光谦、郑皆连、孟凡超等两院院士、知名企业家、工程大师等150余位特聘或兼职教授。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有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土木工程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重庆市3个一流学科、12个重点学科 、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2个“人工智能+学科群”;设有土木工程学院、河海学院等19个学院(部),有62个普通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凸显“交通+”培养特色,打造“创新创业园”,开办茅以升班、英才班、卓越工程师班、海外项目管理人才班等实验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名,其中在校博硕士研究生3500余名,普通本科生2.4万余名。入选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34个省部级平台,西南水运科学研究所、沙漠土壤化研究院等20余个研发机构。学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12项,省部级科技奖300余项。国际交流合作富有成效。学校倡议成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是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核心成员,开办贝宁孔子学院,设有教育部备案的欧洲研究中心、贝宁研究中心,与欧美等海外50多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设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和5个全英文专业,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面向世界各国招收留学生。面向未来,学校将秉承“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弘扬“甘当路石、进无止境”办学传统,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01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始创于1952年,2002年1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全国知名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学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支持高校。 学校传承和弘扬“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重庆工商大学精神,秉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构建了涵盖7个学科门类、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设有19(不含MBA、MPAcc、通识学院)个教学学院,7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2 个市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项目(应用经济学),1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0个重庆市“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7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近1230余人。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特殊支持计划”人选、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百人计划”人选、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和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优秀教师代表。 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在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研究生3万余人。拥有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环境与资源化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500余项。建校66年以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各层次毕业生10余万名,大批学子已成为技术、管理、科研和教学等领域的骨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学校获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积极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拥有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5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20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00余项,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3100余项;在咨政服务、决策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向各级党政机关提交智库成果850余份,其中被中央领导人批示24项,被省部级领导批示35项;累计249项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移转化,2016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技术转让100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等多项全国性重要科研奖励。研制的野外环境红外火灾监测智能传感网核心技术、TY-II透平油滤油机系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部论坛》杂志同时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和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办学道路。设有两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商学院和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与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法国马赛大学等1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学士、硕士,与25个国家(地区)的9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开设了ACCA、CFA等国际特色项目班,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被评为重庆市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学校还与200多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学校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倾力打造花园式校园,是重庆市“十佳园林式”“文明单位”和重庆市首批“美丽校园”。学校现占地总面积2504.61亩,各种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及科研设备齐全。图书馆藏书纸质图书286.51万册,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321.0242万册,中外文期刊2550余种。校园网承载有多种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和数字资源。学校是重庆教育城域网主环节点之一,承担着为周边高校及教育科研单位服务的职能。学校被评为首批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2-01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冰城夏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是黑龙江省教育、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是黑龙江省属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中西部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我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松江省立行知师范学校,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1951——1956)、哈尔滨师范学院(1956——1980)时期,1980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0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并入,2002年黑龙江省物资学校(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以“行知精神”为代表的大学文化,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秉承“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质量、创新发展。学校先后荣获“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校有江南、江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3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亿余元。建有以文博馆为核心的四馆一体的展览中心。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890万册,是“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83个本科专业,建有一批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群)和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学校具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体系,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是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和中国语言文学4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 学校坚持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三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重点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8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3门。获批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教学改革成果奖百余项。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40余万名各类优秀人才,涌现出一批世界和全国知名的优秀人物:“全国优秀教师”宋立志、“全国道德模范”张丽莉、“全国劳动模范”王惠生、“感动中国人物”秦艳友、“世界小姐总冠军”于文霞、“中国象棋世界冠军”王琳娜、“世界速滑锦标赛冠军”王北星、“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速滑冠军”付春艳,一大批校友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和社会精英,为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龙江学者”10人,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9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3人,省文化名家暨“六个一批”人才24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7人。 学校学术研究实力雄厚。现有光电带隙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智库)27个。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近50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20余项。我校教师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万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被SCI、SSCI、EI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2200余篇。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28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1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40余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黑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以及黑龙江省文学学会等5个省级学会挂靠在我校。学校主办的《北方论丛》、《黑龙江高教研究》等14种学术期刊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充分利用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位优势,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韩国、巴西、埃及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学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联合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美术学院”。在海外创办了4所孔子学院,其中伦敦中医孔子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并成为全球首批示范孔子学院。学校被国家汉办评为“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招生院校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基地,是“黑龙江省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培训中心”机构所在地。学校是承担国家汉办海外巡演任务最多的高校之一。 学校大力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了覆盖全省的G-U-S教师教育联盟,推进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联合培养教师教育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期保持全国领先优势地位,支持建设的哈尔滨音乐学院、青冈实验中学和顺迈学校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连续32年承办“哈夏”音乐会专场演出,建成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和哈尔滨国际油画交易中心,积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学校在高教强省“五个服务计划”、“三支一扶”、“村村大学生计划”和扶贫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设高校高端智库,通过成果转化、政策咨询等形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黑龙江省“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国,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哈尔滨师范大学章程》为基本遵循,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国内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2-01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成立于2000年1月,由原温州师范学院创办,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2018年7月通过了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温州大学校长任学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担任学院名誉院长。 学院以“区域性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强校”为发展定位,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浙江省2015-2016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学院名列教学为主型独立学院第4名。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7年公布的“用人单位对2016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意度评价”中,学院以94.73%的满意度在独立学院中排名第一;在其公布的“全省2016届毕业生一年后创业率排名”中,学院以6.39%的成绩位居全省本科高校第一。根据武书连2017中国265所独立学院学科排行榜,学院多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强。 一、环境优美,厚积优质扎实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院位于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南眺罗山群峰,北蕴三垟湿地,校园占地面积504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32.37万元,馆藏纸质图书81.68万余册,并共享温州大学的各类图书和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学院下设6个二级学院,共有4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15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570余人。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42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9%,具有硕博士学位的占81%。根据2017《中国大学评价》,学院教师创新能力在中国独立学院位列第14位。 二、产教融合,构建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以区域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方向平台”四位一体、分层分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形成了班级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亚龙学院”等行业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示范载体。“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班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获批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首批获得省级该类项目立项的独立学院,以此为依托的《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高精度高效率减速器开发》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层次。 三、协同创新,提升对地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以“特色专业对接区域优势,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为原则,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学院现建有23个科研机构与服务平台,其中市级平台4个;与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浙江亚龙教育装备有限公司等科技型地方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及多家业内领军企业、中小骨干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推进“瓯文化”传承创新,深入研究与推广瓯窑、瓯漆、瓯剧等温州地域特色文化,同时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创意文化发展、校园文化传播,积极努力构建地方文化高地。建成了瓯剧艺术研究与推广中心,瓯剧文化创意体验馆,瓯窑、漆器研究所,国学研究院,温州非遗研究与推广中心等。 四、植根区域,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瓯江特色” 2018年,学院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普通高等学校创业示范性学院。学院秉承温商精神,专创融合,构建起“通识+专业+实训+项目”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众创空间+创客实训基地+创业虚拟实训中心”的三大创业实践平台(面积分别为6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校+政+产+行+企”孵化链的多点联动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打通专业课内外、创业园内外、学院内外的创业教育生态链。 学院培育了“专创融合、公益创业、师生共创、女性创业”四大创业教育特色,现为国家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列为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分园;建有全国首个规模型师生共创孵化器(3000余平方米)、浙江省内首个女子创业学院、专创融合的实验班5个和创客工作坊7个。近年来,为社会输送了160多家成长型企业,涌现出傅智建、孙建强等优秀创业典型;毕业生一年后自主创业率平均在6%以上。 五、放眼世界,拓展国际化教育的纵深度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与学院办学定位相匹配的国际高校的联系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引入师资、课程、教材等海外优质教学资源,以国际化视角创新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8年发布的《2017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我院位列浙江省独立学院第四。 学院与美国戴顿大学开展3+1+1本硕项目,并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德国欧福应用技术大学、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深入合作交流。每年提供近百项国外大学硕士直通项目、交流交换项目和游学项目。在校学生不仅可享受本院丰厚的海外交流奖学金,同时还能享受温州大学本部的国际合作办学资源。 卿云漫漫,光华灿烂;夙兴夜寐,风雨兼程。面对未来,瓯江学院已经明确发展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地方,为建成“区域性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强校”而努力奋斗。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2021-02-01
牡丹江大学
牡丹江大学始建于1983年,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由校本部、海林校区、青梅工业园实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学院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图书馆藏书56.6万册。 学校下设10个学院、2个教研部、1个附属中专。现有教职工558人,其中专任教师266人,教授、副教授142人,博士和硕士学历教师136人,外籍教师5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级劳动模范2人,省级名师1人,省级会计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新秀1人,市级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中青年专家1人。全日制专业在校生4886人。学校今年招生39个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一个,5门省级精品课,有2个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技术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数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牡丹江市数控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黑龙江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校现已建立4个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馆156个,校外实训基地56个,校办企业1个,学校先后与十几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设置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展实训,共同管理学生,共同招生就业,实现了学生就业数量与质量的双提高,实现了实习、实训、就业一条龙,就业基地遍布黑龙江、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近三年,教师主、参编教材(著作)74部,发表论文229篇,科研成果及科研成果获奖116项,专利49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与日、韩、俄罗斯等国互派留学生的基础上,专业建设上的紧密合作正积极开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牡丹江大学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十余万落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做出了贡献。
牡丹江大学 2021-02-01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现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世界史4个学科获评B+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学科获评B类学科。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涵盖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已建成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市级精品课程,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1支市级教学团队、2支天津市“十二五”综投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1项。 学校现有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职人员培养基地、天津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天津市首批新媒体建设示范校。学校定期出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博览》、《数学教育学报》、《中等数学》、《政治思想史》和《经济社会史评论》等9种期刊。全日制本科生2185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62人,博士研究生326人,各级各类留学生2482人。教职工2324人,其中专任教师1363人,拥有高级职称633人,具有博士学位751人。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积淀深厚,注重新型智库建设,主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努力发展自然科学学科,建设综合性大学。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养成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了以“课上课下、工作队伍、项目育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五个一体化为基础的育人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大学、机构或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首批国家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承办四所孔子学院,多次获得“先进孔子学院”和“示范孔子学院”称号,并被评为“孔子学院先进承办校”。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集体和个人荣誉近百项。 学校践行“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培育“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和“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校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和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争创“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人才水平、学科实力和管理效能”国内一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2-01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是一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以南开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基础,并从华北、东北地区高校汇聚一批经济学、管理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组建起来的。原名为河北财经学院,1969年10月1日划归天津市领导,更名为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5月17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财经大学。沧桑砺洗,春华秋实,历经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天财人的努力奋斗,学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成为天津市市属重点大学和我国北方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渤海之滨,校园内绿树掩映、湖光潋滟,建筑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谐相融、优雅宜人。校本部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25号,并设有马场道校区。学校现占地近1400亩,建筑总面积约54万平方米,包括藏书150余万册的数字化逸夫图书馆,18万平方米的教学楼群和16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公寓城等。 学校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我国最早设立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和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统计学、企业管理等硕士点的院校之一。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可以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或方向;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国语言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九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专业或方向,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等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开设有49个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42人,教授、副教授人数占教师总数44%。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评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评委、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学校聘请了二百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客座、兼职教授和礼聘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欧元之父蒙代尔博士,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博士等国际著名的经济学专家都曾作为客座教授来我校讲学。 学校拥有一支很强的科学研究队伍,尤其在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处于学科前沿,一些专家教授在国内本学科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0余人、研究生近3000人。学校把“培养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确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将“宽口径、厚基础”同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多个优秀学生集体获国家级、市级表彰;曾连续16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学生曾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天津赛区)、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曾获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第一名。学校女篮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八连冠,十届总冠军,2016年有两名球员入选中国奥运女篮,并参加里约奥运会,开创了大学生球员入选国家队新历史,2017年有一名队员再次入选国家队。学校定向越野队屡次在国内各重要赛事中夺冠,并代表国家队出征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定向运动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学生积极参与志愿、公益事业,在达沃斯论坛、融洽会、大运会等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学校已有3000余名学生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我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第二位女大学生均出自我校,截至目前,已有11位同学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学校着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是我国最早拥有与国外合作举办学历教育并授予美国MBA学位资格的院校之一;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项目资格。学校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在国内高校首创开设了四年制“中国经济通商”本科专业,并从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教学涵盖学士、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人才培养教育。是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学历生奖学金项目、中欧人文交流专项学分生奖学金项目培养院校,承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冬季汉语强化项目培训工作。同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合作关系。是英国公认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首批在我国设立的两个“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中心”之一,被授予白金级教育机构;此外,还开设有特许金融分析师、国际合作项目精算师、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等专业方向,国际执业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学校在英国、美国开设孔子学院,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能源金融)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严谨的校风学风。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合格毕业生。广大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优良的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一大批杰出的校友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领军人物,从而使我校的育人品牌得到社会公认。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被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与之相对应,招生生源质量屡创历史新高,在多数省、区、市新生录取分数线远远超过当地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形成了招生就业“入口”和“出口”的良性循环。 学校今后将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使命,主动有效地为国家和天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建成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2018年9月5日更新
天津财经大学 2021-02-01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城建大学是天津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天津大学第四分校,依托天津大学开办本科教育;1979年,更名为天津大学建筑分校,1987年,更名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3年,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1998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2007年,学校被批准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4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城市科学,培育建设人才”为办学宗旨,秉承“依托行业,强化特色,质量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践行“重德重能、善学善建”的校训精神,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已经培养了5.6万余名适任敬业的优秀毕业生。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有14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资格。全日制在校生16718人,其中本科生15526人,硕士研究生980人,留学生165人,预科生47人。设有54个本科专业,其中,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2个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和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和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6个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认证)。拥有3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市精品课程12门,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6部。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年均就业率90%以上。 学科特色鲜明,科研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学校有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经济、城市文化7大学科群,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4个工程硕士领域。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个天津市一流(培育)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3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5项;年均科技经费5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8项;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9个省部级工程中心等科技平台18个;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明专利授权129件。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实现了零的突破。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显著增加。学校现有教职工1207人,其中专任教师846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405人。教师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天津市“千人计划”人选13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2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5人,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3人,天津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0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拥有3个省部级创新团队,9支天津市教学团队。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与14个国家的31所院校及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与7所国外大学开展了12个合作办学项目,包括1个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其中与丹麦VIA大学合作举办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已招生四届。长短期留学生累积达500余名,生源国达22个。邀请国外知名大学专家学者100余人次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天津市“千人计划”外国专家2人、获批天津市外专引智项目56项,被评为“天津市外专引智示范单位”。支持80余名教师出国交流。向教育部申请与波兰比亚威斯托克工业大学和克拉科夫工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工程学院,联合兄弟院校共建巴基斯坦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 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和谐。学校占地面积61.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6亿元。图书馆及资料室共有纸质图书134.17万册,纸质期刊963种,电子图书183.64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9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平台85个,试用库54个,本地数据量45T。校园网用户为15561人、5个出口、总带宽6Gbps。敷设无线信息点4000余个,校园无线网覆盖了教学办公的主要楼宇及学生宿舍。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校园绿化率达41%;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校园环境文明有序、和谐稳定。 学校以服务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为己任,面向城建领域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形成“立足城建、紧贴行业、德能并举、培养适任敬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 未来,天津城建大学将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努力向建设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目标奋进。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1 62 63
  • ...
  • 234 23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