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是以招收普通高中、中等艺术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为对象,以培养从事文化事业管理、艺术创作与表演、影视传媒工作的艺术实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艺术职业学校。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曾任学校校长。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龙阳路和郑州市文化路79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6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教学实验设备价值2670万元、图书馆藏书41.2万册。学院以培养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创作与实践、广播影视传媒类等专业高等实用人才为主,设置有11个教学系(部),开设有31个专业(含方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00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职工532人,其中专兼职教师31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04人,教授8人。教师队伍中既有老一辈著名艺术教育家,又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着较高的艺术理论修养、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教学经验,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艺术界和艺术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和骨干力量。 建校以来,学院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鲜明的艺术特色,以严谨的治学精神,造就了大批坚守在传媒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骨干力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像刘忠河、汪荃珍、王惠、李娜(歌唱演员)、孟祥礼、杨帅学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和歌唱演员。丁岚、张立、李光洁、蒋欣等著名影视演员也曾师读于我院。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公立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艺术人才的摇篮”。2013年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院校。 办学近六十年来,学校秉持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的艺术教育理念,遵循艺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品德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技能培养与全面素质提高相结合、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国内外文化艺术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校友。如: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原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玉峰,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扬坤,原全国政协委员音乐教育家李未明、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何弦,著名钢琴教育家杨鸣、周铿,著名舞蹈编导范东凯、曾焕兴,著名影视编导夏蒙,著名歌唱家阮余群,戏曲表演“梅花奖”得主曾静萍、李敏、陈洪翔、周虹、陈琼,以及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超女叶一茜、快乐男生李炜、中国好声音郑虹等流行歌星。 一、办学条件与规模 学校本部坐落于素有“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地处风景秀丽的文化旅游及影视传媒小镇,毗邻闽江,人文荟萃、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是求学的理想之地。校区占地约200亩,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拥有各专业教学楼、综合剧院、音乐厅、舞蹈展演厅、美术展览厅、演播厅、图书馆、400米塑胶田径场、室内体育馆、游泳池等教学设施,建有音乐创作与MIDI制作室、古琴实训室、演播与录制实训室等20余个专业实训室。福建图书馆艺术分馆设于我校,馆藏图书资料20多万册。 校本部设有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社会文化系、服装设计系、公共教学部以及思政部等七个二级教学单位,在全省各地还有12个分校(班)。开设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室内艺术设计、包装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漆艺方向)、陶瓷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茶艺与茶叶营销、播音与主持、影视编导、艺术设计、美术、舞台设计与制作、戏曲表演、表演艺术等16个高职(专科)专业,其中福建省级示范专业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专业2个。学校同时开设音乐、舞蹈表演、戏曲表演、木偶表演和社会文化艺术等6个中职专业常年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92人,其中校本部学生数为2217人。 二、专业建设成果 2005年升格高职以来,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稳步拓展专业数量的同时,做强、做精各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07-2009年色彩、视唱练耳、福建民间舞、舞蹈艺术实践、木管、声乐表演、中国古典舞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音乐表演专业被评选为“省级精品专业”;舞蹈表演专业被评选为“省级精品专业”。 2010年“以实验艺术团为载体,构建高职艺术教育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教改项目被列入“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2012-2013年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专业被列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表演艺术实训基地被列入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舞蹈专业被列入福建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项目”。 201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基地”落户我校;舞蹈表演专业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评为“全国职业院校首批100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音乐表演、艺术设计、舞蹈表演等三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获得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主持的“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7部教材的主编资格;承办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次戏曲教育发展规划起草会议。 2014年2项教学成果分别获得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茶文化专业被评选为福建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 2015-2016年,美术(木雕方向)、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列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美术(陶瓷艺术设计)、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被批准为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表演艺术、美术(木雕方向)专业列入“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专业。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汇聚了一批有丰富经验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校本部现有专任教师164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9人,双师素质教师占65.2%,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协会组织,其中中国音协、中国舞协、中国美协、中国剧协等国家级协会会员40多人,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秘书长1人,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福建省服装版型技能大师1人,省音协副主席、省舞协副主席各1人。另外,省油画协会副主任、省钢琴协会主席、省音协古筝专委会会长、省提琴协会会长均由我校教师担任。从行业、企业聘请技能高手、能工巧匠40余人作为兼职教师,推动教学团队的建设,推动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聘请了吕艺生、茅为蕙、杨青、薛行彪、谢南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行业专家、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21人,担任客座教授。建设了省级服装版型技能大师谢良工作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金锁福建民间舞工作室、省级漆艺大师俞峥工作室、国家级陶艺大师占绍林工作室等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了名师引领、结构优化、专兼合理的队伍结构。 四、服务社会能力 近年来,学校每年承接各类演出40多场次,先后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五十周年国庆天安门彩车游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第六届泛珠大会、2011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2012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2013年福州月·中华情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2014年《丝海梦寻》舞剧、2015年首届青运会等以及福建省政府组织的各类重大文艺演出,承办了第一期福州脱胎漆器传承人群培训班、福建省第六届艺术节戏曲专场演出,举办了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专场“艺韵流芳”歌舞晚会、2015分校(班)教学调演。 作为福建省文化系统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大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活动,并被福建省人事厅授予“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艺术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艺术扶贫”工作,主动融入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五、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2013年我院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参加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2014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金六银一铜的好成绩;参加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2015年在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并获得1个团体二等奖;2016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奖1项,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在第三届福建舞蹈“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中获得3银3铜,名列全国同类职业院校前茅,充分展现了我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对外艺术交流 学校广泛开展海内外艺术交流活动,主动邀请海内外知名艺术家来校讲座、艺术团来校展演,积极拓展对外交流空间。2005年受文化部委派组团赴北非六国交流巡演;2007年组团赴美国交流演出;2010年派出教师赴毛里求斯传授中国传统音乐;2011年组团赴德国莱法州交流演出;2012年、2013年派出教师赴印度尼西亚传授中国传统舞蹈;2014年派出师生赴台湾交流学习;2015年1月赴联合国参加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演出。学校与加拿大多伦多音乐学院、德国来法州音乐学校、毛里求斯甘地学院、台湾中国艺术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戏曲学院、台湾和春职业技术学院、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86年的聂耳音乐学校。200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艺术类普通高校。学院下设聂耳音乐学院、演艺学院、传媒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研究中心、民族音乐研究所、公关舆情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设有20余个专业。 学院积极探索“集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传承、职业型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和市场拓展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倾力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2011年学院被云南省教育厅列为“综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给予“先行先试”的试点。 学院践行科学发展观、凝练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师生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49个、省部级奖项150个;艺术设计获中央财政支持,被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实验实训示范基地”;传媒 “综合实训教学中心” 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为“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学院“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培训基地”;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将学院列为“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 的人才培养基地。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一 、学院历史沿革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原为湖北省戏曲学校,1966年因“文革”停课,1970年停办;1977年11月恢复重建;1988年,湖北省戏曲学校更名为湖北省艺术学校;1992年,与湖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合并;199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文化部确认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与湖北省电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北省艺术学校”;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99年,湖北省艺术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成立华中师范大学艺术职业学院;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独立的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二 、学院现状 学院坐落在武昌珞珈山与伏虎山麓之间,是一所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艺术职业学院。高等艺术教育与中等艺术教育并存,在校生1827人。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场地与设施,校舍总建筑面积61322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行政用房45122㎡,09年将新增6500㎡教学用房,生均教学行政用房25.06㎡,学生宿舍及生活用房建筑面积16200㎡,生均9㎡。学院拥有小剧场1个,实训教室178个,图书阅览室3个,多媒体教室9间,语音室2间,240台教学用微机。学院教学设备总值1265.62万元,生均6709.15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2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建有学院专门网站及专有域名http://www.artschool.com.cn。对外采用电信宽带10兆、教育网2兆光纤出口,做到光纤到楼层、百兆到桌面较为完备的校园网络。2007年学院加入“湖北省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在信息资源共享上得到较大的提升。学院现有校外实训基地20多个,与省内10多个省属重点文艺院团保持合作关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18人,专任教师122名,其中高级职称43人(国家一级演员10人),中级职称79人,“双师型”专业教师87人占71%,是一支学科配套、业务精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学院现设有音乐系、舞蹈系、艺术设计系、戏(曲)剧影视表演系、音像技术系、文化事业管理系以及公共课教学部、教学研究室8个教学部门;办公室、教务部、学生工作部、总务部、人保部、财务部、艺术实践部(艺术团)、艺术培训部、图书信息部9个行政与教辅部门。现开设了舞蹈表演、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影视表演、戏曲表演、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影视动画、公共关系、旅游管理、音像制作方向、器乐演奏、播音主持、模特表演十四个专业方向。 学院建立了湖北唯一的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主要从事钢琴调律师、健美操教练员、数码录音师、中级调音师、形体训练教练员、舞蹈教练员等七大门类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学院坚持特色办学,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建校50年来,为社会输送了近万名艺术人才,其中优秀毕业生代表有朱世慧,两届“梅花奖”得主,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京剧院院长;刘丹丽,两届“梅花奖”得主,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徐帆,著名影视明星,“梅花奖”及第23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获得者;吴珍艳,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第九届法国国际舞蹈比赛现代舞女子组金奖获得者;李琼,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特别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汪金媛,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李铁,影视话剧双栖明星,自编自导的话剧和小品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等;陈笠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2008年文化部音乐剧比赛文华奖获得者;黄琳,中国舞蹈“荷花奖”民间舞表演金奖获得者;音乐系学生黄莺、黄燕参加日本第七届国际高中生艺术大赛,获古筝比赛并列第一名。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别教科研工作,现已建成10门省、院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在各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学院教师64人先后在政府组织的各类艺术比赛中荣获省级以上专业奖项,98名学生先后在各类艺术赛事中荣获省级以上奖项。 由我院担纲演出的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荣获2006年全国歌舞、杂技主题晚会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2007年荣获中国政府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大奖并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第一名”。 在2007年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成果展演中,我院荣获优秀成果奖。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文化厅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洪山区十佳文明单位,2006年我校获得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和湖北省教育厅表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05-2006年度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 半个世纪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沐雨栉风,勤勉拓新,走出了一条宽广的艺术教育之路,铭刻下一串串闪光的足印,展现出一幅幅美丽迷人的艺苑风景,在新世纪她将以崭新的风姿再创辉煌。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是200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湖北省潜江艺术师范学校,创建于1959年。学院坐落于素有“曹禺 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美誉的湖北省潜江市,占地面积507亩(33.8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8.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50万册。 学院设8个教学院部:音乐学院、设计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管理学院、表演艺术学院、饮食文化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专部,在校学生7800人。学院有教职 工390人,博士2人、硕士92人,教授、副教授86人,另有知名艺术家、教育专家担任的兼职教师40人。 学院以“树立人本理念,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艺术特色,实现科学发展”为办学思想,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传统优势,按照“艺术生活化, 专业艺术化”的思路,开设音乐、舞蹈、设计、教育、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类24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音乐表演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 舞蹈表演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学院拥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音乐表演专业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幼儿游戏与指导,3门省级精品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声乐、剧目排练。 学院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得多项一、二、三等奖。2017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舞蹈专业学生符进港获得舞蹈表演赛项一等奖,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雷周振获得钢琴演奏赛项三等奖,张萌萌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在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动漫设计专业学生杨聪获得一等奖(第一名),雷欢、徐宇杰分获二等奖、三等奖,谢沛君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邓雪童、龚晏平分获一等奖 、三等奖,蔡丽竑副教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谢应彪、梁鑫辉两位同学均获三等奖。在湖北省第六届高校普通话大赛中,文倩老师和胡晨伟同学均获 二等奖,学院获组织奖。在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中,女声三重唱、男声四重唱、合唱和群舞分获一等奖。在湖北省第四届“长江钢琴杯”青少年钢 琴比赛中,学院组织的参赛队伍在钢琴、弹唱、四手联弹等9个项目决赛中荣获14个一等奖,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毕业生素质全面、技能优秀,备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 率连年保持在93%以上,学前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酒店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被大量预订,供不应求。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是湖北省“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试点学校之一、湖北省“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幼儿园师资培训基地,是湖北省艺术职业教育集 团副理事长单位、湖北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 (校园)、湖北省普法先进单位称号。学院坚 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创建以艺术和学前教育为特色的职业学院,为服务江汉平原的经济、文化和教 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南岸滨江高教园区,是一所国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职业院校。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浙江艺术学校和浙江省电影学校合并筹建,2002年正式建院。学校有60余年办学史,曾五次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艺术学校。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5年经省编委办批复增挂“浙江公共文化管理学院”牌子,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职优质建设校。 学校是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基地、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浙江省文明单位。同时是文化部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 学校占地230多亩,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4000多人,教职工400余名。有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技术、文化管理6系和浙江艺术学校(学院附中)、基础教学部(公共体育部)、社会科学部、教学实践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开设27个专业,其中戏剧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影视多媒体技术4个专业被列为全省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戏剧影视表演、舞蹈编导、声像工程技术、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文物修复与保护5个专业被列为全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戏剧影视表演2个专业被列为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艺术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建设项目。 学校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中专到高职60余年办学过程中名师荟萃,有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竹笛艺术大师赵松庭、音乐教育家周大风等。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如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戏剧导演杨小青,央视主持人董卿,影视演员周迅、舞蹈家山翀、民族器乐名家詹永明、吴蛮、形象设计师毛戈平等。 学校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在文化部、省文化厅等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长期广泛地开展面向全国和全省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层次各异、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培训工作,形成了社会培训的浙江品牌;浙江公共文化管理学院在整合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和非遗保护等相关教学资源及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基础上,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学历教育和文化队伍培训“双轮驱动”。 学校积极面向浙江建设全国文化发展示范区需要,秉承“大文化视野、特色化办学”理念和“求真尚美 精艺 修为”校训精神,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专业结构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度,着力建设表演艺术类、文化科技和艺术设计类、民族文化和文化服务类三大专业群,巩固深化“教学与舞台实践相融合,教学与创作研究相融合,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涵育相融合”办学特色,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力争打造优质高职院校,为加快建设文化浙江、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培育更多文化浙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山西省艺术学校人民艺术家、著名版画家力群为首任校长。195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山西艺术学院,此后几经分合,几度易名。1998年,与山西省电影学校合并成立山西省文化艺术学校。2000年,与山西职工文学院联合改制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是全国第一所高职类艺术院校,这是山西艺术教育的里程碑,学院由此步入开拓创新、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学院校本部位于并州东街,占地面积32.5亩,另有西华苑校区。目前在校生3000多人,在编教职工3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于平、余秋雨、张继钢、廖昌永等在内的客座教授80余名。学院设有8个党政管理部门、16个教学系部、3个教辅机构、2个群众团体,有2个附属事业单位、2个文化公司。有本科、专科、中专三个办学层次,开设5个本科专业、13个高职专业。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个、实训基地建设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 学院教师承担多项国家和地方重点科研项目,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论著10多部,省级出版社出版论著2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编著出版《山西民间舞》等10多部艺术专业教材和舞蹈音像教材。学院坚持出人才,出作品,服务社会,成绩突出,学院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艺术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获“山西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西省文化产业创新活动先进集体”、“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等国家级和省级集体荣誉近百项,师生在各类教学、科研、艺术赛事中荣誉近500项。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改制建院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员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广大教职工拿出自己的房产证作抵押筹措资金,学院主要靠自筹资金先后建起了办公楼、音乐楼、美术楼、公寓楼、实习剧场等,改造校园环境,增加教学设备,建起文化墙,完善标识文化、橱窗文化,校园艺术特色鲜明,育人环境优美,获“平安校园”“绿色校园”称号, 坚持发挥优势、深化内涵,构筑了结构合理层次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学院立足音乐、舞蹈、美术等传统专业教育优势,不断拓展专业领域,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优专科教育,做强本科教育,逐年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11年成立的学院附属中专,通过省教育厅“管理四星级学校”评估。学院已形成一个以专科教育为主体,以本科教育为龙头,结构合理、层次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 坚持开拓创新、实践优先,探索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全国艺术教育领域的标杆和范例。学院是文化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艺术教育改革试点,坚持实践优先,通过打造剧目探索育人模式。出品电视剧《小村风景》获“飞天奖”三等奖,与太原电视台联合拍摄电视剧《生死之恋》获“飞天奖”中篇电视剧一等奖,填补了省内空白。与央视、太钢集团联合拍摄电影《李双良》入围电影“华表奖”,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国内10部优秀影片。承办大型交响音乐会《矿工大合唱》走进北京音乐厅。打造舞剧《一把酸枣》和《粉墨春秋》获得巨大成功。通过打造剧目、演学结合,锤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探索出一条“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舞台实践—市场检验”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2012年7月30日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于平司长撰文《实践优先的艺术职业教育--从两部舞剧看一所高职的育才追求》专版登载在《中国文化报》,充分肯定学院在全国艺术职业教育领域走出了新路,树立了楷模。几年来,山西省教育厅对学院先后进行了两次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均取得优秀,成为艺术人才培养的理想摇篮。 坚持敢为人先、打造剧目,为山西文化建设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突出贡献。学院抢抓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机遇,立足艺术教育资源优势和山西深厚传统文化积淀, 成功打造舞剧《一把酸枣》荣获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化部“文华剧目奖”和“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一等奖”等多项国内大奖,先后赴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巴林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是第一部登上美国国家文化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的民族舞剧,目前演出千余场。打造舞剧《粉墨春秋》荣获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等,先后新加坡、法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进行文化交流,2012年赴澳大利亚参加中澳建交40周年中国文化年闭幕式演出,是中国第一部走进悉尼歌剧院的舞台剧,其精彩舞段亮相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参加了中泰建交40周年及泰国“欢乐春节”和香港“欢乐春节”演出,目前演出近二百场。两部舞剧作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走进世界顶级演出场地,在国内外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已经成为山西文化、中华文化的靓丽名片,学院成为山西文化走出去的领头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 坚持彰显品牌、服务社会,学院社会形象和影响力达到新高点。学院参与了建国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10余项(次)国家重大活动演出和对外文化交流等任务。承担了山西经济贸易洽谈会、平遥国际摄影节、华夏文明看山西等山西省重大活动演出和主持、礼仪服务等近40项(次)。多次参加央视春晚演出、承担山西卫视大型晚会的策划、演出和舞美制作。学院在“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中多次摘取重要奖项,被誉为“开在八大院校外的奇葩”。学院已发展为一所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艺术院校。李力院长被评为“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12年被文化部推荐当选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会长,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学院成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丰沃土壤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64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扎根三晋沃土,主动融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创建全国一流艺术院校为目标,构筑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艺术人才的理想摇篮。著名词作者张枚同,画家亢佐田,作家王东满,书法家陈巨锁、田树苌,电影导演宁浩,电视戏剧导演牛建荣,舞蹈家武巍峰,奥运会场标设计者王捷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改制建院以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85%。我院华晋舞剧团是国内一流演出团队,星光剧院是省城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场所,学院青年交响乐团、青年合唱团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舞蹈系的精品小班教学、影视传媒分院的主持礼仪服务等都享有盛誉。优秀的剧目、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场所,学院成为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 坚持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积淀了“探索、创新、开拓”的学院精神。改制建院以来,从默默无闻到硕果累累美誉全国,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拓展,基本建设、教学评估、剧目创排、60周年校庆、文明创建、对外交流等,每一个新突破都体现了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每一步新跨越都凸显了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团队力量,学院不仅出人才、出作品,还出思想、出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坚定了追求卓越、超越梦想的发展信念,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在观看舞剧《一把酸枣》后指出:“《一把酸枣》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中,突出体现在服务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担当中,是学院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宝贵财富。 学院将继续立足山西,服务社会,打造一流的艺术作品,创办一流的艺术教育,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新贡献。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是国家公办艺术类高等院校。2002年由1951年成立的湖南省艺术学校和1979年成立的湖南省电影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目前是湖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学院座落在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松雅湖东岸。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德艺双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不厌平凡”的校训和“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道路,加强产、学、研融合,拓展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视野,大力弘扬文艺“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人才。 学院现设有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美术、文化旅游6个专业系和公共教学部、艺术实践部、艺术培训部、湖南省艺术学校(中专部),共开设26个专业。学院以表演艺术专业为特色,以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播音主持等专业为优势,打造了以表演艺术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广播影视专业群、文化旅游专业群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专业集群。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在高职招生的同时招录五年制、六年制中专学生进行长期艺术培养教育,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多人;专任教师255人,正高职称25人,副高职称94人,“双师型”教师107人,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入选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同时,学院还外聘国内外一大批艺术名家来校任教授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逐渐增强。 坚守艺术为本,本立而道生。在近7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积淀了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为社会各界培养艺术人才近5万人。学院师生、校友活跃在国内外艺术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表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的辉煌。 学院加强与国内外艺术类高校和团体的密切联系和合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学院走出国门,远赴意大利、葡萄牙、突尼斯、约旦、科威特等国家,与国外艺术院校或民间团体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同时每年都接待来自法国、意大利、韩国、以色列、黎巴嫩、刚果(金)等国家艺术教育同行的访问演出和文化交流。 新时代,新征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更加开放的办学理念,推进建设湖南艺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服务国家艺术发展,为文化强省做出新的贡献。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其前身是安徽艺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学校1958年升格为安徽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皖南大学艺术系并入后成立安徽艺术学院,1963年为贯彻八字方针,安徽艺术学院调整恢复为安徽艺术学校。1996年安徽艺术学校与安徽大学联合开办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本、专科生。2003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安徽省电影学校并入,成立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建校60年来,学院肩负着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艺术,培养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重任,根植于安徽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安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 学院下辖宣城路和丹霞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0.4亩,建筑面积97130平方米。在校生3000多人,包含本科、专科、高职、中专四个办学层次。现设置美术、戏剧、音乐、舞蹈、综艺、基础教育部六个系(部)和一个国际与继续教育学院,开设音乐表演、戏曲表演、舞蹈表演、表演艺术、美术和艺术设计等19个专业(其中省级特色专业2个),构建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影视艺术、艺术设计6大专业群。戏曲表演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学院英才云集,名师荟萃。在编教职工3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6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60多名。先后聘请周小燕、姜若瑜、梁伯龙、朴东升、余秋雨、彭家鹏、袁运生、宋飞、徐昌俊、徐淑英、王中山、崔新琴、马梅、焦小健、李文、解晓东、吴亚玲、黄新德等40余名专家学者为学院客座教授。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许多人已成为国家和省内外文艺单位的艺术骨干和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先后涌现出我国第一位琵琶女博士李景侠,第一位扬琴女硕士李玲玲,第一位唢呐硕士隋景山,著名作曲家、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著名民族管乐演奏家、教育家吴安明,著名歌唱演员马梅、迟黎明、张燕、王莉,著名歌星解晓东;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袁玫、吴亚玲,梅花奖得主黄新德、李龙斌、蒋建国、李文等;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中国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年舞蹈家夏小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青年舞蹈家胡淮北,中央芭蕾舞团首席编导费波;画家朱松发、徐德隆、葛新民等一大批知名人士。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求实创新,严抓管理,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艺术专业优势的办学新路。学院先后与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安徽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艺术成人本科教育。2008年学院成立国际艺术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联合开办艺术类“3+1”专本连读、“3+1+1”本硕连读校际交流项目。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连续冲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 “桃李杯”舞蹈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校园戏剧节、“荷花奖” 全国舞蹈比赛、“戏剧小梅花”、“CCTV杯”舞蹈比赛、全国美展等一系列国内重大艺术赛事,并不断摘金夺银挂铜。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安徽省11届运动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全国第四届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博会文艺演出、铜陵市建市50周年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的暖场演出、建国60周年花车巡游、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花鼓灯会、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演出等,承办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系列大型文艺演出。学院多次代表国家和安徽省组团出访法国、德国、韩国、乌克兰、波兰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加强了国际间及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60年来,学院汇集了安徽文艺界的精英,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和艺术氛围,培育了 “勤奋、感悟、励志、创新”的学院精神。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建设“国内一流艺术职业院校”为目标,提升内涵与拓展外延并举,不断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始建于1979年,是在原宁夏艺术学校、宁夏电影学校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一所国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2014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建院,学院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宁夏职业教育园区。 学院秉承“德艺双馨、艺文相长”的院训,坚持“尚美、求真、创新、卓越”的院风,大力弘扬“敬业爱生、精艺善教”的教风,积极培育“尊师、勤学、励志、自强”的学风,坚持“立足宁夏、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目标。建院近40年来,先后为区内外输送了5千多名优秀艺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一批又一批学子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走上社会大舞台,进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已成为宁夏乃至西部地区各类艺术人才成长的摇篮。 学院现占地220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16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60余人,副高级职称50余人,双师型教师40余人,多位教师获全国和自治区级教育教学奖项、专业类比赛金奖。学院教学体系和设施设备完善,现设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艺术、传媒、文化管理5系和基础教学部、中专部、继续教育(培训)部、图书馆、实验艺术团等部门。开设专业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影视表演、戏剧表演、艺术设计和主持与播音等学科为主体,兼顾学前教育、杂技表演、影视动画、摄影摄像、舞台美术、非遗传承与保护,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20余个专业门类。 学院被文化部、自治区人社厅分别授予“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 和“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摄影师工种鉴定);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单位”、“中国艺术研究所美术专业考级单位”,被北京舞蹈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确定为教育教学实习基地。与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等8所全国著名艺术院校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与英国北安普敦大学、美国密苏里州大学艺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形成了特色吸引名校,名校支持学院发展的新格局,使学院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将秉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不断增强办学活力,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文化素质全面、用人单位满意的优秀艺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1 2 3 4 5 6
  • ...
  • 273 27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