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造纸碱回收苛化白泥渣生产陶瓷滤料技术
造纸碱回收苛化白泥渣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呈粉状、细度大,煅烧时粉尘污染严重。将白泥渣加入合适的添加剂,成球固化后自然养护再进行煅烧,使碳酸钙充分分解,二氧化碳气体不断逸出形成气孔的同时也减轻了滤料的质量,滤料密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原料属于钙硅铝体系,在煅烧过程中先生成钙铝黄长石,温度升高钙铝黄长石作为中间产物生成钙长石,这些矿物相的生成保证了滤料的强度。 性能指标: 堆积密度在0.7-0.9 g/cm3;表观密度1.2-1.8 g/cm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基于养分回收和达标排放的畜禽粪污废水/沼液处理技术
本成果采用微生物法结合环境工程措施先行回收废水或沼液中大部分养分,然后进行生化处理,使其达标,形成生物聚沉氧化新技术。该技术已完全成熟,在四川(奶牛场)、湖南(猪场)、广东(猪场)、江苏(猪场)等地进行过系列生产性应用。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大量高浓度的粪污废水或沼液亟待处理。本成果采用微生物法结合环境工程措施先行回收废水或沼液中大部分养分,然后进行生化处理,使其达标,形成生物聚沉氧化新技术。该技术已完全成熟,在四川(奶牛场)、湖南(猪场)、广东(猪场)、江苏(猪场)等地进行过系列生产性应用。2018年获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颁发的中国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称号。取得国家系列发明专利(如ZL 201510843625.9;ZL 201110158682.5)。 畜禽粪污废水/沼液生物聚沉氧化处理新技术可在极短时间内(1h左右)回收废水或沼液中90%以上的总养分(COD,TN, TP),使外观黑臭浓稠的废水很快变成透明的清澈废水,然后再经过2-5d的生化处理可达到行业排放标准或农田灌溉水标准。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聚丙烯基汽车零部件回收料改性技术
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聚丙烯 ( PP ) 基汽车零部件回收料, 难以高添加量
西华大学 2021-04-14
一种分体式空调冷凝水热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体式空调冷凝水热回收装置,包括有冷凝器、预冷箱体、行程转换器,预冷箱体外部连接一小型水泵,预冷箱体上部连接有冷凝水进水管,预冷箱体内部有换热盘管,行程转换器连接换热盘管与冷凝器,冷凝器上方设有直管,直管上安装有喷头,小型水泵通过冷凝水出水管与直管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二次冷凝及换热,对冷凝水进行热回收,降低冷凝器的工作温度,提高冷凝器工作效率,节约能源。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高温压电振动能量回收器件和高温驱动器
传统PZT压电陶瓷应用广泛,但在居里温度较低,环境温度较高时,PZT陶瓷样品极易退极化。随着压电材料的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一些极端条件对压电陶瓷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北京大学工学院实验室利用高居里点的钪酸铋 - 钛酸铅压电陶瓷制备了基于 d31模式和d33模式的应用于高温环境中的压电振动能量回收器,器件可以稳定地工作在 15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高温下由于电畴被活化,器件的压电系数和相应的输出功率比室温时提高一倍以上。 与压电能量回收器不同的是,压电驱动器是一种利用压电效应,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纳米级驱动的器件,压电驱动器利用压电材料的准静态逆压电效应实现10微米至100微米的微小位移;同时,还可以利用压电陶瓷的高温谐振动效应制备高温压电马达。
北京大学 2021-04-13
泌尿生殖系统模型
1、参照典型人体标本及国内外经典权威教材及图谱制作,如人卫出版社丁文龙主编的《系统解剖学》、人卫出版社南京医学院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图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姜同喻编著的《连续层次解剖图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丁自海主译《格式解剖学》、广东科技出版社胡耀民主编的《人体解剖学标本彩色图谱》等,造型自然准确、颜色自然,满足教学需要;
张家港市华亿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4-12-23
团体身心放松训练系统
团体身心放松训练系统     团体心理放松训练系统是一款基于生物反馈原理的高科技心理训练及测评系统。通过脑波头戴设备作为前端脑电测量设备,可实时获取被检测者的脑电数据以及反映测试者心理状态的多项参数。脑波头戴设备具有佩戴简单、使用方便、安全舒适、稳定可靠等诸多等优势,可适应于各类人群和各种日常环境。    系统通过穿戴式生物反馈传感器,采集人体前额部位的脑电信号(EEG),通过无线传输将受测者的每一瞬间的压力值变化传输到身心反馈训练系统软件里面。采用视音脑多维度音乐诱导技术,通过不同频段的音乐诱发产生定向的脑电波形,达到合理干预、疏导压力,平衡情绪的目的。可以消除焦虑、紧张、冲动、抑郁等负面情绪,减轻学习、生活压力,达到使用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北京京师慧智科技有限公司 2025-05-22
油气装备仿生织构设计理论与超快激光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仿生表面织构起源 传统摩擦学认为光滑表面具有较低摩擦力和磨损,反之,非光滑表面会带来较大的摩擦力和磨损。而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某些生物的表面微观结构具有优异的自润滑和抗磨减磨性能,如鲨鱼皮表面微沟槽表现的超低流体阻力,穿山甲表面微结构的优异耐磨抗磨性能。因此,如能掌握其机理,则可进行工业应用。 钻头轴承及压裂泵柱塞密封系统仿生织构润滑减磨设计及应用 织构化钻头轴承 钻头作为破碎岩石形成井眼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高温高压、冲击动载及贫脂润滑的恶劣环境下,其核心部件钻头滑动轴承易发生黏着磨损从而最终导致钻头整体失效破坏,亟需降耗增寿的新技术来为其安全、可靠使用和延寿经济运行保驾护航。 发明了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超快激光精准高效制备的冰霜辅助超快激光刻蚀分束技术(US17026096,ZL202011229792.1),形成了钻头轴承轴径曲面仿生织构的纳秒/皮秒的激光加工与表征评价方法;目前正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石化江钻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开展钻头轴承织构工业化的超快激光加工与质量检测流水线建设和现场应用研究测试,可满足织构化钻头2000支的年产量需求。 建立了织构钻头轴承润滑减磨性能优化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测试评价方法(ZL201310416270.6,ZL201710973537.X,.ZL201810946598.1)。以摩擦系数、磨损量、油膜厚度、温升和无量纲承载能力等为评价指标,基于理论研究、单元实验和全尺寸的台架实验,模拟测试工况下初步优选的圆形、椭圆形、人字形沟槽织构可使钻头轴承减磨性能和寿命提升50%以上。 织构化柱塞密封系统 柱塞动密封系统是油气增产压裂作业实施中压裂泵装备的关键部件之一,其在超高压、冲击动载及交变往复运动工况下,压裂泵柱塞动密封系统易发生磨损失效而导致密封刺漏等失效,是制约压裂泵工作性能、可靠性和作业成本的关键因素, 亟需创新的设计方法来提升压裂泵柱塞动密封系统的寿命及可靠性。 发明了柱塞表面仿生织构大尺寸拼接刻蚀工艺规划及参数优化设计方法(ZL201910892024.5), 创新研发了柱塞织构批量化激光分束加工的软件控制系统和配套夹具系统。 发明了表面织构化压裂泵柱塞及其动密封系统性能抗磨减磨性能优化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试验测试评价方法(ZL201310423514.3),基于理论模拟、单元及全尺寸台架实验,初步优选的圆形和椭圆形织构布置于压裂泵柱塞表面可实现柱塞动密封系统的摩擦系数和温升降低45%以上,寿命延长30%以上,目前正在与中石油第四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和中油国家钻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开展现场应用试验测试。 未来应用前景及市场规模预测 该技术垂直应用领域为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油气集输装备、通用机械装备的润滑、密封、抗冲蚀与减阻等领域,摩擦消耗了一次能源的1/3以上,80%的装备失效是由磨损引起的。两者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2%-7%,2019年我国的GDP为99万亿元,按5%计算约为4.95万亿元。
西南石油大学 2021-05-10
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能量气动回收再利用装置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能量气动回收再利用装置,属于轨道交通车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由安装在 车辆转向架车轴上的凸轮,安装在转向架构架上的其余部件组成。其中凸轮、滚子和气缸活塞杆构成凸轮 机构,将车轴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气缸活塞杆的往复运动;排气单向阀、吸气单向阀连接在气缸的无杆侧,在气缸活塞杆的往复运动下,实现排气和吸气功能,将机械能转换为气压能。该装置能够将制动能直接回 收成气压能,以供车辆系统使用。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自锁连接装置及其在无人艇回收布放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自锁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摇杆定位机构;第一连接件包括锥形凸台和定位槽,锥形凸台侧壁上设有卡孔;第二连接件设有与锥形凸台适配的锥形凹槽和与定位槽适配的定位销;摇杆定位机构包括直线杆和弧线杆;当锥形凸台插入锥形凹槽时,锥形凸台挤压直线杆,摇杆定位机构摆动使得弧线杆插入所述卡孔,定位销插入定位槽,此为自锁连接装置的锁紧状态;当定位销抽离定位槽,锥形凸台抽离锥形凹槽时,弧线杆与定位孔分离,为自锁连接装置的开放状态。本发明的自锁连接装置操作简单方便,对工作人员的技能以及环境要求低,可实现待锁定装置的快速准确锁定,且解除锁定方法简单,通用性强。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550 55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