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电镀废水回收装置的研究
本项目研究的电镀废水回收装置,是放置在电镀生产线的回收槽和水洗槽中。目的是降低水洗水中的离子的含量,减少水洗水的用量。 金属离子收集率达80% 以上,电镀清洗水量减少80%。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能量回收型新风空调
本成果较传统空调节能65%,技术指标已达欧洲同类产品标准。计划2年内建成投产,5年内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10年内达到20亿元。本成果已产品化。一体机已销售1000多套,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芯片热设计自动化系统
TDA(芯片热设计自动化)软件是清华航院曹炳阳教授团队全自主研发的国际首个芯片跨尺度热仿真与设计系统。TDA软件可实现芯片从纳米至宏观尺寸的热设计与仿真,支持芯片微纳结构内部热输运过程的模拟研究,直接提高芯片热仿真精度与结温预测准确度,进而提高芯片性能、寿命和可靠性。
清华大学 2025-05-16
锂电池管理系统AI算法研究
本项目聚焦于锂电池管理系统在智能化监测与预测中的关键痛点,尤其拟面向电池容量衰减预测、SOC/SOH估计不准、电池剩余时间不准确、MAP/SOP估算等方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融合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电池状态预测模型,拟实现高精度SOC(荷电状态)与SOH(健康状态)估计的优化,提升电池管理系统的智能水平与安全性。 解决方案方面,项目基于实地检测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数据构建训练集,采用轻量级线性回归模型及改进型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建模优化,并结合特征工程技术提高预测精度。同时,设计适用于边缘计算的部署方案,使模型可在BMS嵌入式硬件平台实时运行,降低对计算资源的依赖。 在竞争优势方面,项目成果具备算法轻量化、部署便捷、预测准确度高、兼容性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电力储能、电动汽车等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相比传统BMS方案,该AI算法可显著提升电池使用效率与寿命,精准估算SOC/SOH,降低维护成本。 目前项目成果已在合作企业内部储能设备中开展应用测试,初步反馈表明荷电状态预测准确度提升40%左右,电池健康度准确度提升40%左右,系统响应及时,具备较高实用性和推广价值。专家评审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智能电池管理系统方向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前景。
西南大学 2025-05-12
一种油气水三相超重力分离器
技术简介: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油气水三相超重力分离器,包括外壳、一个或多个气液分离器和一个或多个油水分离器,外壳用上隔板和下隔板形成集水腔、油水腔和集油腔,气液分离器从外壳顶部插入,经过集油腔,其排液口与油水腔相通,油水分离器上端通过油水分离器排油口与上隔板固定连接,下端通过油水分离器排水口螺母与下隔板固定连接,油水分离器排油口与集油腔相通,油水分离器排水口与集水腔相通,集油腔与集水腔通过回流管连通。本发明专利集气液分离和液液分离于一体,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不仅可用于油田采出液的油气水分离,特别是
常州大学 2021-04-14
SC-0232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测定仪
仪器概述  本仪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SH/T0232《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试验法》所规定的要求设计制造的,适用于测定液化石油气对铜片的腐蚀。 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AC220V±10% 50HZ 2、控温方式:数字显示温控仪 3、控温范围:室温~100℃ 4、控温精度:±0.5℃ 5、搅拌方式:电机搅拌,1200r/min 6、温度传感器:Pt100 7、浴槽孔数:2孔 8、环境温度:10~35℃ 9、相对湿度:≤85% 10、整机功耗:≤1800W 性能特点 1、仪器由浴槽、温控表、搅拌电机、加热器等组成。 2、浴槽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3、采用数显温控表控制,温控表调节温度方便直观,能直观显示浴槽温度并精确控温。 4、仪器整体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完全适应于试验室工作的需要。 网址链接 http://www.csscyq.com/proshow.asp?id=753
长沙思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2
能量受限条件下的全双工中继能量自回收通信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量受限条件下的全双工中继能量自回收通 信方法及系统,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每一个时隙被划分为两个子 时隙,第一子时隙为信息发送阶段,信源产生信息信号并发送给中继, 各中继尝试解码该信号。第二子时隙为同步信息转发与能量收集阶段, 系统从上一阶段成功解码的中继中选取一个最优的中继将解码的信号 转发给信宿;同时信源向中继发送能量信号,各中继接收信源发送的 能量信号以及最优中继转发的信号并转化为能量,实现全双工中继的 同步信息转发与能量收集。其中,两个子时隙时长由预设时间分割策 略确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平衡两个子时隙下中继和信宿成功解码 的概率,达到降低系统中断概率、提升系统能量效率的目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公路收费站减速带能量回收发电系统
一种公路收费站减速带能量回收发电系统,通过减速带下方的板簧上的垂向连杆与扇形齿轮相连;再由扇形齿轮分别驱动内啮合棘轮机构一、内啮合棘轮机构二,带动发电机一、发电机二分别在减速带下压和恢复过程中发电。该种发电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安全可靠、发电效率高、不污染环境。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大型龙门冲床落料回收装置
成果简介:在大面积铁磁背景下(铁基面上)机架工落料回收是世界性技术 39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难题,尤其是盲孔中、T 型槽中及横具加工时的落料更是难于处理。当前国际上 多采用真空吸取法、油冲洗过滤法、机械刮板法、吹吸法、电磁法等(注:大型 龙门冲床等专用设备不允许使用设备以外的电源,以免设备带电而损坏电子器件 或伤害操作人员),但以上方法都不能解决 100%落料回收的技术问题。由于落料 回收不彻底,不能分类回收,致使大型龙门冲床高压精密轨道伤痕累累、破坏了 轨道的精密度、模具损坏、工件精度下降、甚至停产维修等诸多问题。 “大型龙门冲床落料回收装置”是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该装置是汽车 制造行业、机加工行业急需的设备。已开发出笔式、滚简式、便携式和专用型落 料回收装置,其中专用型落料回收装置是专门为日本小松制作所进口的大型龙门 冲床而配套设计的(这是汽车制造厂大型龙门冲床不可缺少的配套设备)。目前 该项目属国内外首创、是我国自主创新项目,属国际领先水平。该设备和技术可 以向美国、苏联、日本、南韩、英国、德国、法国及欧洲其他汽车生产国和世界 各地出口。 成果水平: 国际领先 应用范围:它既可应用在汽车、机加工等行业,也可用在化工、军工、航天等领 域。该项目既可以出口设备,也可以出口技术,还可以在国内处办厂。由于生产 汽车的压力机床、机加工设备型号繁多,因此落料回收装置系列品种更多,以便 供应国内外的大量需求。 市场分析及前景:机加工落料回收是世界性技术难题,尤其是盲孔中、T 型槽具 加工时的落料更是难于处理,常造成大型龙门冲床高压精密轨道伤痕累累、汽车 模具损坏、工件精度不能保证,甚至不得不停产维修。 该项目属于自主创新成果。由永磁体产生交变磁场这一理论创新和应用技术难点 的突破,具有普遍意义。 主要技术指标:本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原理是:应用磁体同极相斥、异性相吸原理、 用永磁体的特殊排列组合而产生交变磁场、极靴磁聚焦而产生极强的梯度磁场, 由永磁体产生交变磁场这一理论创新和应用技术难点的突破,使铁磁落料在大面 积铁磁背景下(铁基面上)自由翻转后被 100%吸收,并采用提拉方式及杠杆原 40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理脱磁而使落料脱落回收。 此项技术解决了当前该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突破了在大面积铁磁背 景下的落料回收治理难点,特别是彻底解决了 100%落料回收这一技术要害问题, 使盲孔中、T 型槽中及模具加工时的落料回收充分无遗漏,使大型龙门冲床高压 轨道精密度被破坏、模具损坏、工件精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克服 了一般大型龙门冲床落料回收方法的“易产生噪音、造价高、耗能多、占地空间 大、不能分类吸收”的诸多缺点。 该装置的机构设计巧合理、工艺简单、操作安全方便、全自动化生产、技术 成熟,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对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节省能源,节约资 源有积极的理实意义。 目前该装置已在有关厂家试验,对保证该厂的自动化生产起了极好作用,具有显 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保证了汽车制造和其他机加工等行业的可持续性 发展,符合 21 世纪环保、节能要求。 投资规模:铁磁材料、钢材。 车床、铣床、钻床等。 厂房面积 500 平方米 投资规模 200 万人民币 人员 30 人 合作方式:面议
天津大学 2021-04-11
工业过程余能回收利用技术
提供一种余能回收利用的技术及装置。以回收硅冶炼反应生成气体的载热能及其携带的化学能为例:通过在炉内布置辐射受热面和在炉膛烟气出口处布置余热锅炉以回收硅冶炼炉的排气余能,利用余热锅炉产生的热蒸汽推动汽轮机组做功,并带动发电机组发电,最终把回收的余能转变为电能。余能回收装置的主要设备包括有炉膛辐射受热面、余热锅炉、除尘器、汽轮机、发电机及风机等配套设备。 能量回收方案的工艺原理如下图所示。
集美大学 2021-04-2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553 55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