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产优质多抗大麦新品种华大麦6号、华大麦7号的选育与应用
原理:在种质资源研究方面,注重种质资源鉴评和特异种质的筛选、创制与利用,注意多学科结合在种质资源鉴评和特异种质筛选、创制中的应用;在新品种选育方面,注重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注重引进新的遗传育种技术,注重新的特异种质的创制与应用;在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中,注重早熟、高产、优质、矮杆、多抗大麦新品种开发利用冬闲田与棉花、玉米预留行模式与技术体系研制,注重研制专用大麦高产高效保优栽培技术体系,注意专用大麦研、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建立。 指标:生育期比当地小麦品种早熟15天以上;产量比当地对照显著增产;株高90厘米左右;抗(耐)主要病害(1)率先将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特异种质应用于大麦育种实践,开辟了一条利用特异野生大麦资源改良栽培大麦品种的高效育种途径。(2)所育成的大麦新品种在三个方面有大的突破,表现为专用品质潜力大幅度提升;产量潜力有了大的提高;早熟、矮杆、抗性、产量、品质协同进步,较好地解决了产量与品质、早熟与产量、抗性与品质产量间的矛盾。(3)研制出了用早熟、矮秆大麦开发冬闲田与棉花、玉米预留行的大麦种植新模式与配套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完全成熟;没有安全问题;适合湖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早熟、矮秆、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大麦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使我国大麦生产向前迈进一大步,创造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麦开发冬闲田与棉花、玉米预留行新模式的研制与应用开辟了大麦开发利用冬闲田与棉花、玉米预留行的先河,为发展我国专用大麦生产开辟了新径。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早中熟高产高糖新品种福农43号(福农07-3206)通过国家鉴定
选自美国引进的花穗种子,植株高大,直立,中大茎,节间园筒形,露光部分黄绿色,芽园形,较易脱叶,57号毛群极少,叶片浓绿,萌芽快而整齐,出苗率高,分蘖较早,分蘖力强,主茎和分蘖差异小,蔗茎均匀。前中期生长快、中后期生长稳健,有效茎数较多,宿根发株率高,宿根性能好。高抗黑穗病;中抗花叶病。
福建农林大学 2021-04-29
长牡蛎“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新品种繁育及养殖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长牡蛎“海大1号”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牡蛎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牡蛎良种培育的空白。中国海洋大学自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始了长牡蛎快速生长系的选择育种,以山东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长牡蛎为基础群体,基于群体选育、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采用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选育群体世代遗传参数与选择效应评估以及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连续6代成功培育出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该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壳型规则等特性,目前在山东、辽宁、江苏等地养殖面积超过2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我国牡蛎养殖业的良种化进程。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中国海洋大学继培育我国第一个生长性状优良的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的基础上培育的长牡蛎第二个新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以金黄壳色和生长速度作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经过4代培育而成。该新品种体重和出肉率可分别提高38%和25%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亮丽的金黄色(养殖户喜称“金牡蛎”“金蚝”),在北方沿海进行了示范养殖,深受育苗企业和广大养殖户的喜爱,大大提高了我国养殖牡蛎的品质和档次。长牡蛎“海大3号”新品种是以2010年从山东沿海长牡蛎野生群体中筛选出的左壳为黑色的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黑色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9%,软体部重平均提高64.5%,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黑色,黑色性状比例达100%。适宜在山东和辽宁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牡蛎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水养殖种类,世界年产量为400多万吨,产值近40亿美元,也是消费量最多的贝类产品。我国是牡蛎的故乡,牡蛎居我国四大经济贝类之首,年产量480多万吨,占世界牡蛎产量的4/5。我国牡蛎产量虽然很大,但产值仅占世界的1/4左右。在我国牡蛎价格仅为2-4元/kg,而在美国和欧盟国家的牡蛎价格却高达1~2 美元/个。虽然国外牡蛎价格昂贵,但我国每年却要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大量的牡蛎,来满足各大城市高档市场的需求。长牡蛎“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新品种品质优良,可作为进口牡蛎的替代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预期投资500万元,养殖规模2000亩,产值2000~3000万元。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GS-01-005-2013 GS-01-007-2016 ZL201410120162.9 GS-01-007-2018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长牡蛎“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新品种繁育及养殖技术
长牡蛎“海大1号”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牡蛎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牡蛎良种培育的空白。中国海洋大学自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始了长牡蛎快速生长系的选择育种,以山东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长牡蛎为基础群体,基于群体选育、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采用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选育群体世代遗传参数与选择效应评估以及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连续6代成功培育出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该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壳型规则等特性,目前在山东、辽宁、江苏等地养殖面积超过2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我国牡蛎养殖业的良种化进程。 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中国海洋大学继培育我国第一个生长性状优良的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的基础上培育的长牡蛎第二个新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以金黄壳色和生长速度作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经过4代培育而成。该新品种体重和出肉率可分别提高38%和25%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亮丽的金黄色(养殖户喜称“金牡蛎”“金蚝”),在北方沿海进行了示范养殖,深受育苗企业和广大养殖户的喜爱,大大提高了我国养殖牡蛎的品质和档次。 长牡蛎“海大3号”新品种是以2010年从山东沿海长牡蛎野生群体中筛选出的左壳为黑色的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黑色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9%,软体部重平均提高64.5%,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黑色,黑色性状比例达100%。适宜在山东和辽宁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5-0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发布“草种优良品种选育”“油茶采收机械研发”2个应急科技揭榜挂帅项目申报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根据《“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解决林草生产实践迫切难题,我局决定组织实施“草种优良品种选育”“油茶采收机械研发”2个应急科技揭榜挂帅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2022-05-27
关于公开2023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品种培育和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形式审查结果的通知
按照《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品种培育)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规定的申报条件和要求,我们对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2023年度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品种培育和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进行了形式审查。
农村科技处 2023-07-12
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填报的通知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已完成“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3年度指南项目预申报受理和形式审查,形审结果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反馈,依规确定了进入正式申报环节的申报项目。请收到农村中心正式申报通知邮件的项目,按要求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
科学技术部 2023-07-05
关于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会的通知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年度项目评审工作安排,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定于2023年8月28日至9月8日组织召开“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以下简称“畜禽新品种”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会。现将视频评审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科学技术部 2023-08-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 22 23 24 25 26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