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智慧桥梁管理系统
主要基于在役桥梁数量庞大、病害严重、数据管理混乱、维修决策困难等背景,针对桥梁群服役期间的健康管养问题,建立了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桥梁群数据管理系统。项目展示包括移动端人工检测、无人机图像检测、水下检测、索力监测、桥梁动力特性识别及施工监控等多种实际应用场景,并依据桥梁的设计信息生成与实际桥梁一致的虚拟孪生模型。该模型能够实时集成、更新多源数据信息,及时反应当前桥梁构件、整体状况;并根据桥面交通荷载流量等荷载信息,通过数字孪生模型预测桥梁性能未来演化趋势,由此对实际桥梁管养提供预防性养护措施建议;本技术意在解决实际管养过程中纸质化、平面化的管养方法,优化数据管理混乱现状,并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实现桥梁群管养由被动养护向预防性养护转变过程。
东南大学 2021-04-13
轴流泵和混流泵水力模型
(1)轴流泵水力模型 基于叶栅理论、CFD 技术和模型试验方法研究变环量设计方法,建立多目标、多工 况、多约束优化模型,开发多组高效轴流泵叶轮模型。 轴流泵水力模型 (2)混流泵水力模型 基于理论分析、模型试验以及 CAD 和 CFD 技术的有机结合,应用逆向求解设计
江苏大学 2021-04-14
技术需求: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我国科学研究、生物医药研发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生物资源,尤其是面对2020 年初新发突发的 COVID-19 重大疫情,我国科学家创制的新冠病毒动物模型为我国迅速开展药物和疫苗研发、控制疫情做出了重大贡献。动物模型的作用,贯穿于疫苗研发的始终。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疫苗的免疫机制和有效性无从谈起。在药物或疫苗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动物模型代替临床病人,来筛选和评价药物、疫苗。而如果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就无法进行研究,对防止疾病感染将是很大障碍。这次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得益于我国率先建立动物模型(如小鼠、恒河猴等),开展传播途径、发病机理、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等研究,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先锋力量。动物模型,其实就是实验室里的特殊“病人”,是得了人的病的动物,它们就是模拟人的疾病的动物。在建立动物模型的过程中,我们要研究人类疾病病因和发生发展机制,再研究和分析每种动物与人的生物学差异。根据这些基础研究,模拟疾病病因,选择适合的动物,采用各种技术使动物得上人的病,成为动物模型。比如,针对这次新冠肺炎,建立动物模型,才能研究病毒如何感染、如何在体内复制,机体如何发病,病毒如何传播等,搞清楚这些才可以筛选药物、抗体和疫苗。可以说,建立动物模型是疫苗研发至关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江西中洪博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21-10-28
软骨细胞仿生培养模型及其制备方法
关节软骨损伤及其退行性病变-骨关节炎给社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劳动力损失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骨软骨生物医学研究日益深入,但另一方面,减少动物的使用又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因应这一挑战,体外模型,包括多种类器官,被开发出来并用于体外生物医学研究,有效减少了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提升了研究的准确性。本项目通过制备仿生模型,为骨软骨的缺损和再生研究提供了体外、准确的研究手段。
北京大学 2021-01-12
TX系列电喷发动机解剖模型
一、规格: 1、发动机型式、前驱动、直列四缸水冷。 2、曲轴、活塞、气门等部件在剖开的气缸中清晰显示。 3、进排气系统、冷却系、供油系、润滑系。 4、彩色的剖面,增强结构间的层次感。 5、采用优质钢管、烤漆柜架,靠其4个万向脚轮移动。 6、电机带动、观察发动机工作状况 7附使用手册,和安全防护罩。 二、重量:150g 外形尺寸:900×900×1300
芜湖中方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综合布线工程教学模型【GCT-WPMX04】
产品详细介绍  “华育”综合布线工程教学模型GCT-WPMX04为2011年计算机教指委立项课题。     该教学模型把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智能建筑的应用以实物化展示,通过透明建筑模型、微型交换机、微型配线架等器材,以及配套的综合布线系统、灯光控制系统、家具等产品,把复杂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等网络系统物理层清晰直观的展示出来,教学简单轻松,好学易记。     产品主要功能有:综合布线工程原理认识、结构演示、教学实训平台功能等。 一、产品名称:综合布线工程教学模型   一种双绞线端接测试实训装置,专利号:200910089129.3; 一种双绞线端接故障演示装置,专利号:200920110601.2; 一种双绞线端接测试实训装置,专利号:200920110300.X; 一种综合布线实训装置,专利号:200920110299.0; 一种打线端子快换装置,专利号:201020188141.8; 【外观设计专利】 多功能综合布线实训装置,专利号:201030165270.0 【功能简介】 多功能综合布线实训装置(实训仪)是用来进行综合布线工程实训类教学及学习的仪器,具备综合布线工程中基本技能实训和部分工程实训功能,同时能够检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线缆端接与打线的连接情况,并以彩色图形的方式形象的展示双绞线线缆中常见的各种接线故障。 【仪器特点】 1.由双绞线打线实训、双绞线跳线制作实训、双绞线端接测试实训和双绞线端接故障演示实训等装置组成,物理上与实训室中心设备间(CD)用5E类双绞线相连。 2.能满足2-6人同时进行双绞线端接实训,双面操作,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区域宽度不小于500毫米,彼此之间不会干扰;; 二、产品型号和技术规格:   序  类别  技术规格   1  产品型号  GCT-WPMX04   2  外型尺寸  高1.7米,宽1.7米,长2.7米   3  模型规格  三层,每层7间     三、产品特点: 1、全透明、大比例、微缩建筑模型,全面展示综合布线工程结构。 2、集成桥架、管槽、吊顶、地埋、隔墙暗埋等多种布线形式。 3、综合布线各个子系统对应灯光闪烁,易懂易记,轻松教学。 4、特制微缩交换机和配线架,全面展示网络结构。 5、特制透明底盒,展示模块端接。 6、微缩模型与实物结合,展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 7、模块化组合,体积庞大,美观漂亮,突出亮点。   四、产品功能: 1、综合布线工程原理认识平台功能。 2、综合布线工程结构演示平台功能。 3、综合布线工程教学实训平台功能。 4、综合布线工程项目设计平台功能。 5、综合布线工程测试考核平台功能。 3.可进行双绞线端接测试及故障演示实训,测试及演示的双绞线端接常见的故障现象包括开路、短路、交叉线对、反向线对和串对等。测试结果可以回放显示。 4.打线训练模组采用斜口专利技术、模块化设计,更换便,支持学生无限次重复压接线实训,无使用寿命限制。 5.实训操作机架可维护性强,各个训练功能和测试功能模组全部采用结构化设计,当其中一部分因磨损需要更换时可以采用最小化的方式,只需对单一模组进行更换,节约维护成本和教学成本。 【规格参数】 GCT-T06F:长1.8米,宽0.86米,高1.48米,开放式机架。配3组双面开放式机架1套,操作台1套,双绞线端接测试及故障演示装置GCT-MTP 1台,实训模组4套,24口网络配线架4个,理线环4个,双口地弹信息插座1个,地弹电源插座1个,零件盒2个,24口光纤配线架2个,可供6名学生同时操作(双面操作,互不干涉)。    
北京华育迪赛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2021-08-23
八大行星球体模型
产品详细介绍我公司研制成功内打灯光八大行星(九大行星),表面图文为印刷图文,图文精细,内打灯光可以真实模拟星球在太空中的真实状态。每个产品有一个安吊钩,可以吊挂在室内的屋顶天花板上面。是现代教师,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室的必备产品。八大行星产品获得国家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和美国NASA专业认证。目前,八大行星产品已经开始装备学校天文体验馆,天文科技馆等。 八大行星
深圳市普天文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康大夫”中心静脉穿刺注射躯干模型
产品详细介绍功能特点:■ 模拟一成年人躯干,仰卧位,头偏向左侧;  ■ 解剖标示明显,包括穿刺必要的解剖结构;■ 可模拟颈动脉、股动脉搏动; ■ 可进行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练习;■ 腹股沟部、颈部模块及内产中血管均可替换。 
上海康为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08-23
“康大夫”心包穿刺与心内注射训练模型
产品详细介绍功能特点: ■ 仿真模型取斜坡卧位,质地柔软,触感真实,外观形象逼真。 ■ 解剖位置准确:胸骨、剑突、肋骨、各肋间隙,可明显触。 ■ 可行心前区穿刺训练、剑突与第7肋软骨交界处下方穿刺训练,穿刺针进入心包腔(通过负压)有液体引出。  注:皮肤和模拟心脏囊腔可更换,供应耗材。 
上海康为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08-23
XM-612A带数字标识间脑直观模型
XM-612A间脑直观模型(带数字标识)   XM-612A带数字标识间脑直观模型放大3倍,可拆分为4部件,展示了间脑和部分端脑的结构,下丘脑内突显示了核团和相对关系,并且设计了背侧丘脑可拆,多个功能用不同的颜色来标示,以便使用者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共有28个部位指示数字标识标志及对应文字说明。 尺寸:放大3倍,25×18×25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5 166 167
  • ...
  • 266 26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