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端生长设备与新型微纳电子材料
新型微纳电子材料的不断涌现,尤其是最近几年二维材料(石墨烯、二硫化钼、拓扑绝缘体等)的出现,对生长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研生产领域,以分子束外延系统为代表的高端生长设备,长期被欧美进口设备所垄断。目前,国内的真空设备厂家的技术加工的硬件水平已经达标,所欠缺的就是一个整体系统设计。徐永兵课题组的青年千人何亮教授在超高真空薄膜生长领域,具有超过十五年的研究工作经验。熟悉物理
南京大学 2021-04-14
一种神经轴突牵拉生长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轴突牵拉生长装置,由培养与牵拉控制系统和机械装置两部分组成。其中,培养与牵拉控制系统包括有细胞培养箱、上位机、控制器和步进电机,机械装置包括有连接步进电机的联轴器、滚珠丝杆直线滑台、牵拉连接块、细胞牵拉生长装置、装置支撑架、底座。控制器连接并驱动步进电机旋转,带动联轴器一端的滚珠丝杆直线滑台产生位移,细胞牵拉生长装置固定在装置支撑架上,通过固定在直线滑台上的牵拉连接块而间接牵拉神经轴突。通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作物生长指标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
该成果突破了作物生长监测、诊断、调控一体化精确化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技术升级;并且促进了农学与遥感、信息、工程、物联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创了作物精确栽培与智慧农业的新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农业信息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带动了现代农业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开发应用。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作物生产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快速无损地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并根据实时监测结果对肥水管理方案进行定量调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环节。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团队将定量光谱分析方法与作物生理生态原理相结合,通过实施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不同管理措施下多年的田间试验,构建了作物冠层和叶片水平的反射光谱库,着重解析了不同条件下的作物高光谱响应模式和时空变化规律,提取了作物主要生长指标的特征光谱波段和敏感光谱参数,构建了叶片、冠层、区域等多尺度的作物生长指标光谱监测模型;同时,定量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作物生长指标的动态变化模式,构建了基于产量目标的生长指标适宜时序动态模型,进一步耦合实时苗情信息,综合利用养分平衡原理、氮营养指数法、指标差异度法等,集成建立了多路径的作物生长实时诊断与定量调控技术;将上述监测诊断技术与软硬件工程相结合,研制开发了面向多平台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装置和基于遥感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系统等简便适用的软硬件产品,进而形成了基于反射光谱的作物生长指标快速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体系,实现了作物生长的实时监测、精确诊断和智慧管理。 该成果突破了作物生长监测、诊断、调控一体化精确化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技术升级;并且促进了农学与遥感、信息、工程、物联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创了作物精确栽培与智慧农业的新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农业信息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带动了现代农业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开发应用。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SCI/EI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成果先后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的充分肯定,2011年的成果鉴定认为(罗锡文院士主鉴),该研究整体居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作为稻麦精确管理关键技术,入选江苏省主要农作物2014~2015年“四主推”推介名录,团队起草的《稻麦生长指标无损监测诊断技术规程》入选2014年江苏省地方标准项目。技术成果已在江苏、河南、江西、安徽、河北、浙江等水稻和小麦主产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应用,表现为明显的节氮和增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于推进精确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甘蓝型油菜双低杂交种10835
成果描述:10835为双低甘蓝型油菜三系杂交种。母本S13为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13是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双低保持系M13多代回交而成,M13为双低保持系S07-4与自育双低品系717-1杂交选育而成。父本为R513,系华杂3号×84100-18杂交培育而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10835已通过四川省预试及一年区试。采用三系法制种。高产优质,半冬性,中熟。市场前景分析:适宜于四川平坝、丘陵地区及生态条件相近的其他地区推广种植。应用于农业生产。优质高产油菜种子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四川大学 2021-04-11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SZ1126
成果描述:SZ1126为双低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S17A×R336)。母本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17A是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双低保持系M17多代回交而成,M17为双低保持系S07-4与自育早熟双低品系214-7杂交选育而成。父本为R336,系(中油杂3号×84100-18)×72-2(早)杂交培育而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SZ1126是经2011、2012两年正规品比试验入选。已进入四川省预试。采用三系法制种。高产优质,早熟。适宜于四川平坝、丘陵地区及生态条件相近的其他地区推广种植市场前景分析:应用于农业生产。目前生产上急需早熟油菜品种,优质高产油菜种子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先进
四川大学 2021-04-11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华皖油5号
可以量产/n该品种是由不育系8110A和恢复系恢-4256选育而成,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2003-2004、2004-2005年安徽省正式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171.79、177.22公斤,较对照皖油14增产8.05%、3.92%,增产皆极显著。综合两年区试结果,平均亩产173.87公斤,较对照"皖油14"增产6.39%,芥酸0.40%,硫甙含量22.44μmol/g,粗脂肪含量42.40%。菌核病发病率25.43%,病指10.23;病毒病发病率16.99%,病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华皖油4号
可以量产/n华皖油4号是由不育系245A与恢复系恢-4270选育而成的,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3天左右。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0.2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7.7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45.6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减产1.7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7.95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0%。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3.2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26%。于2004年通过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杂交油菜新品种华油杂9号
可以量产/n华油杂9号是利用不育系986A和恢复系7-5配制的高产、优质、抗(耐)病性强、抗倒伏、适应性广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02-2004年在全国长江下游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170.84kg,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4.57%,连续两年居参试品种首位,芥酸含量0.56%,硫苷含量22.57μmol/g,含油量41.34%。2003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04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贵州省和湖南省品种审定,2009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技术水平:专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华油杂15号
可以量产/n华油杂15号由不育系206A和恢复系7-6选育而成,其具体特点如下:(1)形态特征: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绿色,顶叶中等大小,有裂叶2~3对;黄花,花瓣相互重叠;株型为扇形紧凑;茎绿色;籽粒黑褐色,近圆形。(2)农艺性状:株高170~18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7-10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左右,主花序长75厘米左右;单株有效角果351.9个左右,主花序角果长5.5厘米左右,每果粒数20.7粒左右。千粒重3.0克左右。(3)产量性状:2003-2005年在湖北省正式区试中,两年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华油杂16号
可以量产/n华油杂16号由不育系8086A和恢复系L-6275选育而成,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全生育期225天左右。2005-2007年在河南省正式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量196.59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7.54%。在2006-2007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量198.13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3.32%。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分析,华油杂16号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17.38?mol/g,含油量44.84%。于2007年、2009年分别通过河南、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266 26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