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纳米材料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考虑到血液循环中的表达PD-1的T细胞(PD-1+T细胞)可以靶向结合aPD-1抗体,然后通过趋化因子的作用主动向炎症或者肿瘤部位聚集,他们设计了一种新的纳米药物递送策略(如上图),不仅可以利用纳米载体递送aPD-1抗体用于免疫检查点的阻断,而且还可以利用T细胞来递送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用于抗肿瘤T淋巴细胞的募集。由于纳米载体pH的敏感性,肿瘤浸润的PD-1+ T细胞结合的纳米药物在酸性的肿瘤微环境中释放,留下aPD-1封闭抗肿瘤T细胞上的PD-1/PD-L1免疫检查点,新产生的负载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的纳米药物被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摄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NF-κB信号通路,进一步增加抗肿瘤T淋巴细胞的募集,这些募集来的T细胞又可以再次作为纳米药物输送的工具输送纳米药物,这种良性的药物递送循环可以显著提升肿瘤内药物的聚集,改善肿瘤中T细胞的浸润,协同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为一些不响应免疫检查点治疗的肿瘤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中山大学 2021-04-13
中频微电流乳腺癌治疗
1 成果简介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 7-10%,发病率位居大城市女性肿瘤的第一位,已成为最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且呈逐年升高、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本成果立足于微电流能够在电极表面产生大量的氧化自由基,通过透化作用进入细胞,以及使得细胞内 Ca2+ 浓度大量增加,从而造成细胞死亡的特点,针对放疗、化疗等肿瘤治疗方法过程复杂、疗效不够理想、治疗后易复发、毒副作用大等问题,研发出利用中频交变微电流抑制乳腺癌的新方法, 所采用中频交变微电流的频率为 100-300kHz,电流大小为101-103μA,电场强度为 2-4 V/cm,相比较电化学疗法,减少了使用者的不愉快感及毒副作用;相比较陡脉冲电场的所采用的高电场强度( >10 kV/cm),使用更安全;而相比较肿瘤治疗电场需要长时间不间断治疗,作用时间更短,仅为 30 分钟,因此中频交变微电流拥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该方法证明: 1) 中频交变微电流可以有效地抑制体外人乳腺癌细胞株 (MCF-7) 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坏死; 2) 中频交变微电流杀伤肿瘤细胞的可能机制为影响细胞周期,改变细胞内部结构,改变细胞外部结构使细胞表面产生电穿孔; 3) 中频交变微电流可有效地抑制荷瘤鼠皮下肿瘤的生长,且辅助化疗的效果更好; 4) 中频交变微电流无化疗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好。 目前我们实验室已经完成了两代中频微电流治疗样机的研发, 样机具有双通道,频率范围为 10-500kHz,内置多种刺激模式,多种刺激波形,并且已经系统完成了细胞实验并且取得积极效果,目前正进行动物实验。 上图 样机图片 在中频微电流肿瘤治疗方面,我们是国内唯一的设备研发和实验研究团队,我们研究发现中频微电流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等细胞增生和动物肿瘤生长, 对此并发表多篇 SCI 文章,在中频微电流的药物增敏作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积极成果。2 效益分析各种乳腺疾病患者比率达 52.4%,大大高于女性其他慢性常见病,其死亡率在我国妇女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一,现有的乳腺癌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均存在残癌、术后并发症等问题。晚期乳腺癌出现多发转移、 放化疗效果差、 死亡率高。所以,开发新的乳腺癌治疗新技术意义重大,并且前景广阔。3 合作方式转让或者联合推广。4 项目所属行业领域医疗卫生。
清华大学 2021-04-13
精确放射治疗系统研制与应用
“精确放射治疗系统研制与应用”成果成功研制了用于肿瘤放射治疗的重要设备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和自动多叶准直器(MLC),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模拟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X射束的强度分布,首次用“特征线”法计算X束剂量,计算精度高、速度快,其结果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获得7项发明专利。研制的TPS软件已在国内外百余家医院应用,占有近20%的国内市场份额,为5万名肿瘤患者进行了放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川大学 2016-04-22
智能负压伤口治疗仪
智能负压伤口治疗仪是一种用急慢性患者伤口快速治疗的医疗设备。美国等国家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负压治疗的有效性。我国地域庞大,易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尤其多,可以大幅度减少急性和慢性性创伤的愈合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小型便携式负压伤口治疗仪还可以应用于紧急情况下伤员伤口的快速处理与治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人和动物结核病新型特异诊断试剂的研究
小试阶段/n成果简介:建立了三种检测结核病的诊断方法:(1)牛结核抗体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该技术是一种适合于“栏圈旁”快速检测的“傻瓜”技术,不需要特殊设备与经验,适于基层使用。可用于奶牛、黄牛和梅花鹿等不同动物的牛结核快速诊断。与韩国胶体金试纸条相比,敏感性达98.36%。(2)牛结核抗体ELISA诊断方法。采用四蛋白融合抗原20作为新型诊断抗原,建立了牛结核抗体间接ELISA诊断技术。该技术可实现高通量与自动化,适合于批量检测与检疫。适用于奶牛、黄牛、梅花鹿结核的抗体检测。(3)结核IFN-?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聚合物材料抑制银屑病的重要进展
 尽管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很复杂,近年有报道指出游离核酸(cfDNA)在银屑病进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临床数据显示在银屑病重症病人的血浆中cfDNA含量明显上升,而进一步的研究也表明在破损皮肤中大量存在的抗菌肽LL37可与银屑病病人自身DNA形成免疫复合物打破免疫耐受,引起非正常免疫反应。因此,陈永明教授和刘利新副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阳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cNP)涂抹到银屑病皮肤上进行局部治疗,利用cNP与cfDNA的高结合力来破坏DNA-LL37免疫复合物,抑制核酸复合物引起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原代表皮细胞的激活,达到了减缓银屑病模型中红斑、鳞屑、硬化等症状。值得一提的是cNP在银屑病样食蟹猴中仍然发挥出有效的治疗效果,且cNP在皮肤各层有较多的积累,却没有过多进入系统循环去各个脏器,因此没有产生明显的系统毒性,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这些研究结果展现一个结合游离核酸材料作为外用药治疗皮肤炎症的崭新策略,尤其是在非灵长目实验动物上取得效果表明该项研究具有很高的临床转化前景,有望进一步用于银屑病临床治疗中。
中山大学 2021-04-13
皮肤病无创检测的光学成像技术
 光学相干层析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利用宽带光波场的低相干性来探测被测组织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散射光信号,是继超声波、XCT、MR技术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医疗检测和成像技术。自1991年首次被提出以来,该技术便得到了国际生物医学光子学界和医学成像领域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并被证实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现代生物医疗仪器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热点,在眼睛、耳鼻喉科、胃肠病、妇科、牙科等等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主要指标:    OCT技术的探测深度为15~2毫米,分辨率为几到十几微米,可非接触、无创、原位及实时地诊断表皮、上真皮及皮肤附属器的一些病变特性,如活动性炎症、坏死和角化过度、角化不全、真皮内空洞形成、大疱性疾病、恶性黑色素瘤、湿疹、疥螨及银屑病等皮肤疾病,可精确给出病灶或可疑病灶区域的大小、形状和所在位置。    应用状况:    OCT技术涉及光、机、电、控制、图像处理、信号处理、光生物学及生物医学诊断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我校自2003年底以来一直从事光学相干层析术的研究,搭建了光纤型光学相干层析系统样机,在进一步优化系统各项技术指标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包括系统的噪声分析、图像处理及信号处理等,为皮肤病无创检测系统的实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金雀异黄酮防治根尖周病的新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金雀异黄酮防治根尖周病的应用。本发明通过体内实验发现金雀异黄酮可显著抑制开 髓所导致的根尖周病变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和骨质破坏;并通过降低 RANKL 表达水平、促进 OPG 表达, 动态调节根尖周病灶局部 RANKL/OPG 比值,达到治疗根尖周病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金雀异黄酮是一 种有效防治根尖周病的药物,金雀异黄酮可用于制备
武汉大学 2021-04-14
禽白血病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
成果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试剂盒可用于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种禽禽白血病的净化与根除,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高,费用低,适于大规模检测等特点。
扬州大学 2021-04-14
皮肤病无创检测的光学成像技术
光学相干层析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 利用宽带光波场的低相干性来探测被测组织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散射光信号,是继超声波、X-CT、MRI技术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医疗检测和成像技术,并被证实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现代生物医疗仪器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热点,在眼睛、耳鼻喉科、胃肠病、妇科、牙科等等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OCT技术的探测深度为1.5~2毫米,分辨率为几~十几微米,可非接触、无创、原位及实时地诊断表皮、上真皮
南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74 7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