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海南医学院
学校全称:海南医学院;学校代码:11810;办学性质:公办;办学层次:本科;办学类型:普通高校。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邮编:571199。 海南医学院位于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具有七十余年办学历史,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内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地区及南海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的重任。学校城西校区占地606.21亩,桂林洋校区规划占地近787.12亩;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编制床位7800余张;具备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等多层次教育资格;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生物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口腔医学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招收国际留学生,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英国英格兰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2827人;现有专任教师1095人,其中高级职称76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924人,博士学位者403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海南省高层次杰出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二级教授14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2018年,学校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成为海南省首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2019年学校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拥有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联合研究中心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各1个,国家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机构实验室1个,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个;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拥有一批国家认证的专业、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学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精品课程。是国家水上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项目牵头单位;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院校和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3.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丰富,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完备;学校主办的6本期刊中,《亚太热带医药杂志》(英文版)和《亚太热带生物医药杂志》(英文版)已进入包括SCI在内的国际所有著名的检索数据库,《急性病杂志》(英文版)进入ESCI,《海南医学院学报》在全国医学学报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位。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厚德、严谨、博学、和谐”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海医精神沉淀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宣布、亲自推动海南实施全面开放的国家战略,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加快建设,学院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美好前景。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求,集中力量建设新医科,争创“双一流”专业,打造富有热带特色的学科群;夯实本科教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招生专业1.本科层次:2020年共有29个招生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护理学、助产学、临床药学、药学、中药学、海洋药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应用统计学、应用心理学。2.高职(专科)层次:2020年共有7个招生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助产、药学、药品服务与管理。
海南医学院 2021-02-01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于1949年,其前身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1949年7月由山西临汾迁至西安市长安县兴国寺,更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后历经西北艺术专科学院、西北美术专科学院等阶段,于1960年5月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1994年学院整体迁至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 西安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广纳贤才、汇聚名师,立足卓绝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美术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生命,以繁荣文化为己任、秉承“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西部特色,率先将书法和民间美术纳入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并重视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间艺术、当代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和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教学,逐渐形成了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美术教育体系。 学院目前拥有校本部、临潼校区和正在筹建的长安新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213139.76平方米(其中校本部154285.50平方米、临潼校区46849.20平方米、长安新校区在征地1012005.06平方米)。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7个,设有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公共艺术系、设计系、建筑环境艺术系、服装系、实验艺术系、美术史论系、影视动画系、艺术教育学院、基础部、造型艺术部、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共15个本科教学系(部),下设50个专业方向工作(教研)室。学院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和美术研究所、黄土画派研究院、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研究中心、本原文化研究所、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西部油画艺术研究中心、西部画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信息艺术与产品造型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文创教学中心、当代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共13个研究机构。学院建有图书馆、西部美术馆、美术博物馆等机构。学院现拥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和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艺术硕士(MF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资格和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81年)和第九批博士授权单位(2003年)。2007年学院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学院被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十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大学行列。2014年,学院获得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近年来,学院坚持内涵发展,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不懈努力,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中,共取得30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殊荣:学院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5位省级教学名师,其中刘文西荣获全国首届“百位名师奖”,杨晓阳荣获全国第三届“教学名师奖”。学院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还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和国家级示范教育基地(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电部西北动漫教育基地等。 截至2016年,学院先后承担了77项国家级、教育部等研究课题,编写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国家级、省级优秀教材16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艺术基金39项;获国家级奖186人次。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陕西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项。我院出版学术著作219部,发表论文2844余篇,充分体现出近年来学院在全国美术专业领域科研发展中所取得的重要成绩。 截至2017年3月,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1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6105人,普通专科生22人,全日制博士生66人,全日制硕士生473人,留学生5人,成人脱产学生306人,进修生36人,按照教育部相关比例折合在校生7325.5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744人,其中专任教师近506人,教授59人,副教授16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4人,获得“突出贡献专家”称号7人,优秀归国人员1人,国家“三五”人才4人,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人,“三秦人才”津贴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文化系统第九批“六个一批”人才1人。学院还聘请了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在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院党委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进学院科学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依据“传统为基、当代为用、强化内涵、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学院在2015年7月核准颁布的《西安美术学院章程》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2016年7月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了高水平、有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学院聚焦本科教学,坚持本科教学核心地位。坚持质量立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实施《西安美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办法》,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三级”体系,保证和提高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先后出台实施《西安美术学院课堂教学纪律规范》、《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学习纪律要求及考勤规定》、《西安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检查暂行办法》、《西安美术学院考试管理规定》、《西安美术学院学生违反考试纪律处分规定》、《西安美术学院学生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管理办法》、《西安美术学院本科学生学籍预警实施办法》、《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奖励办法》、《西安美术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工作条例》、《西安美术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要求和创新举措,形成党政班子重点关注教学、教师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服务保障围绕教学的良好氛围。 学院国际交流工作在国际合作项目、外国专家授课、国际合作共享课程、学生派出、教学和学术交流、教师派出进修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院已与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等26所国外(境外)一流的美术学院和艺术机构建立了正式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 “巴黎美院教师进修项目”、“巴黎画室教师写生文化考察项目”、“英国巴斯帕大学学生2+2双学位派出项目”、“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2+1+1短期互派交流项目”、“台湾艺术大学学生短期交换项目”,“台湾世新大学学生短期派出项目”等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同时邀请校外、境外艺术家进行短期或长期艺术创作教学交流活动,如:近年来举办的“西安•国际版画工作室”、“中外美术学院院长论坛”、“西安国际数码艺术周”、“西安亚洲民间影像年度展”、等丰富多元的国际国内大型展览、活动,为我院迈向“国际化”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学院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挖陕西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项目建设,以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院先后承担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首都国际机场、国庆60年阅兵式陕西彩车和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西安地铁等20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和地方人文景观设计;在文化艺术项目方面,近两年来,学院签约30余项,项目区域涵盖陕西,青海,广西,河南、湖南等地区。在教学项目方面,我院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与韩城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加快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览以“时空留痕”为品牌,从2015年开始,升级成为 “开放的西美”毕业季系列活动,为毕业生打造展示自我才情、智慧与创意的平台;以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艺术机构、艺术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为参与主体,全面提升学院艺术对社会的开放度和融入度,集中向社会开放,汇报了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和办学特色。同时为了丰富教学环节学院举办了 “研究生学术月”、“学院大讲堂”、 “艺文天下”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品牌讲座,成为第一课堂有效的补充。
西安美术学院 2021-02-01
西安培华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坐落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古都西安,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女性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28年由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办、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由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在恢复原“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成立了新中国首家专门招收女性学生,开展女性教育的普通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男女兼收),2007年成为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 学校建有高新、长安、郭杜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0.4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3家附属医院,设有本、专科专业60余个,形成了以财经、医学为主干,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70.6%。学校现有教师 1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10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60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15万册,电子图书170.7万册,电子期刊1.8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3个,数字化文献资源总存储176TB。图书馆全面实现了24小时电子借阅、阅览。建成了万兆光纤互联的校园网,建有全橡胶标准体育场、体育馆等运动场所。 学校是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陕西省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先后和8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20个(220个分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427个,校外创业实训基地2个。美国心脏协会(AHA)中国西北第一急救中心、金融会计与财务审计实务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要素市场交易实训中心、金融衍生品智能交易国际服务外包中心、会计核算全实景全真实业务实训中心等40多个教学科研机构有力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人才培养。 学校是新时期女性教育的研究传播中心,依托“陕西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培训基地”、“陕西省妇女儿童维权示范岗”“陕西省科普示范基地”等平台,女性教育既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也为发展女性素质教育提供了高层次宽领域的主流平台,得到了中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2011年以来先后与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签订了共建对口帮扶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是“西北大学—西安培华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设站单位。学校与国内多所同类院校发起成立了“未来大学联盟”,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办学格局,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等部队院校有着密切的双拥共建关系, 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建立友好大学关系,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社会责任单位、中国十强民办高校、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创新创业示范学院等荣誉称号。 校训:校誉至上 质量第一 自强不息 开拓前进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培华精神:科学 民主 自由 公平 创新 学校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 西部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 ○ 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 ○ 西部首家纳入二本招生的民办高校 ○ 全国创新创业五十强高校 ○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 中国十强民办高校 ○ 第三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 ○ 中国最具社会责任单位 ○ 全国爱心工程示范基地 ○ 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 ○ 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 中国爱心大使单位 ○ 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名校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成功典范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大就业质量示范院校 ○ 中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 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 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 陕西省平安校园 ○ 陕西省文明校园 ○ 陕西诚信民办高校 ○ 陕西省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 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集体 ○ 陕西省社会实践示范学校 ○ 陕西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 园林式单位
西安培华学院 2021-02-01
西安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创建于 1954 年,坐落在古城西安小雁塔西侧,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6所体育院校之一,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2001 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 建院初期,贺龙元帅亲自为学院圈选校址并鼓励师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创业,由此学院确立了“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历任主要领导人荣高棠、李梦华、伍绍祖、袁伟民、刘鹏等先后莅临学院指导工作,关怀和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几代西体人不懈努力和历史积淀,形成了“诚厚俭朴、勤奋刻苦、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爱国荣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为国家培养造就了 5 万多名高素质体育人才。 学院现有本部、沣峪口校区、鄠邑校区,三个校区。教职工850人,专职教师578人:其中正高级72人,副高级16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390人,占教师总数的67.5%;具有博士学位67人,占教师总数的11.6%;具有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陕西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的专家学者5人;硕士生导师99人。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819人,本科生8148人,硕士研究生689人。现有8个系(体育教育系、运动 训练系、武术系、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系、健康科学系、体育传媒系、体育艺术系、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 2部(研究生部、思政部), 2院(继续教育学院、足球学院), 1 校(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学院1957年开始招收体育学类专业本科生,现有 21个本科专业(体育学类专业7个,非体育学类专业11个),涵盖了经、理、教、文、管、艺 6个专业门类;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应用心理学),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体育教育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1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田径),1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篮球、足球、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散打、武术套路、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经济、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3门省级精品课程(武术散打、武术套路、体操);7个省级教学团队(田径、篮球、健美操、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体操、运动康复与健康),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运动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运动康复促进、田径、体育艺术表演、武术表演(古典武艺)、体育产业)和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新闻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72余万册。校园网设备先进,贯通两个校区,布设了8500多个信息点。学院具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跆拳道训练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柔道中高级教练员培训中心、中国地掷球培训中心、西北地区田径高水平人才培训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迄今在国际和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328枚,为国家争了光,为陕西和学院添了彩。 西安体育学院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批硕士培养单位,现拥有2个一级学科(体育学、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艺术学、运动康复学、应用心理学、运动医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陕西省优势特色学科(体育学)建设点,2个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西部体育与区域社会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体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学学科在运动技术诊断与技能评定、运动与健康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体育法治理论与实践、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区域公共体育服务6个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特色。近几年建设成效显著。 2004年开始与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012年获批教育部西安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东西部对口支援院校。学院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申请体育学博士授权单位的准备工作。近几年我院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西安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商洛学院等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 学院现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陕西省高校体育法学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在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运动健康促进、体育产业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等研究领域已形成特色。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软科学科研项目3项,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2项,其中,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48项,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课题11项,省科技厅科研攻关课题6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7项等。 学院重视对外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等 30 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协作关系,加快了学院办学的国际化进程,扩大了国际影响。
西安体育学院 2021-02-01
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隶属陕西省教育厅。 学校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东临巍巍大雁塔,西通丝路起点,北依长安古城南门,南接大兴善寺。学校创建于1949年10月,与共和国同龄。前身是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军政大学音乐部”,是为适应解放大西北战略培养文艺干部应运而生。1950年改称“西北艺术学院”;1953年调整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1956年学校音乐、美术两系分别建校,音乐系改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57年学院整体搬迁至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安中路现址;1960年正式定名为西安音乐学院,至改革开放前一度更名陕西艺术学院;198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西安音乐学院建制。 学校艰苦创业,曲折前行,走过了漫长的风雨历程。在68年弦歌不辍、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秉承“明德教化、乐音至善”校训和“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在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断推进艺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学校占地总面积89547.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9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27人,全日制在校生4542人。目前,学校设有音乐教育学院、现代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基础部、艺术学理论研究室12个教学单位,另设有研究生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中心和附属中专、图书馆、陕西爱乐乐团等直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现拥有艺术学理论和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均为省级优势学科,其中“音乐与舞蹈学”所辖“长安乐派研究”为省级特色学科。开设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学校全部57个专业方向。课程建设方面现有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个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25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1人、“百人计划”艺术人才1人、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三五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2人被遴选为教育部音乐与舞蹈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6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254人。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金奖;意大利中提琴比赛特等奖;国际双簧管乐器协会比赛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金奖;中国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唱片奖;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银奖;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钢琴金奖;CCTV电视舞蹈大奖赛铜奖;文化部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一、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近5年,通过学校参加社会业余音乐培训考级人数达12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实践及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创刊于1982年的学报《交响》,是面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音乐学术季刊,现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入编期刊。 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 学校一贯秉承立足陕西、服务西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和发展路径。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道路。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以周秦汉唐音乐文化、陕北红色音乐文化、西北区域音乐文化和秦派风格音乐文化为代表的办学传统。一是立足历史文化研究,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史”“丝绸之路音乐文化”“陕北音乐文化研究”“唐乐舞”“中国琴学”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和高水平专家;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在“西安鼓乐”“陕北民歌”“秦派民乐”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成果和创造性科研力量。二是立足区域文化传播,在音乐创作与表演方面打造了“赵季平音乐工作室”“乔建中音乐地理暨中国音乐地理研究工作室”;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 68年来,学校为西北、为全国乃至世界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涌现出了赵季平、鲁日融、乔建中、和慧、闫慧昌、吕继宏等一大批活跃于国内外乐坛的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歌唱家和指挥家,为陕西和西北地区建立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普及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面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学校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文艺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深化综合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政治保障,聚焦“十三五”和“追赶超越”目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音乐学院努力奋进! (更新日期:2016年10月)
西安音乐学院 2021-02-01
中原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工、管、文、理、经、法、哲、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型公办大学。学校始建于1955年,原名郑州纺织工学院,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1998年划转为河南省管理,2000年更名为中原工学院。学校分龙湖校区、中原校区和西区三个教学区,占地1,610亩。校舍建筑面积84.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75亿元,共有藏书446.42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1886人,其中专任教师1296人,高级职称594人,博士489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河南省教学名师9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河南省特聘讲座教授6人,省级及以上教学和科研团队17个。学校设有纺织学院、服装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20个教学部门,现有63个本科专业,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河南省特色学科群A类项目,涵盖5个一级学科。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018年获批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河南省首批工业训练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学校秉承“质量立校”理念,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在近三届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共9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中原工学院学生成绩优异。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就业质量高,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工程,建成一批科研平台,取得了标志性研究成果。现有金刚石高效精密锯切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功能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44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201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防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3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社科项目181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6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638篇,出版著作68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703件。2017年,我校成功入选首批河南省双创基地、中原工学院众创空间备案为河南省众创空间。2018年,我校获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辐射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围绕“以国际化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开放活校战略,先后与俄罗斯、意大利、泰国、英国、德国、美国、台湾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55所教育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校是河南最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自2002年开始,我校先后与世界百强高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曼城斯特城市大学、新西兰国立理工学校等高校合作举办本、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7年,学校与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制造大学合作创办了“中原工学院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2018年7月,河南省省委书记王国生访问我校合作高校--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制造大学,中俄两校在省委书记见证下,签署了“航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议,该中心被列入河南省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学校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38名教师成为布鲁内尔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学校开展“留学中工计划”,设立外国留学生专项奖学金,俄罗斯、韩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攻读硕士研究生,校园国际化氛围浓厚。我校在国际化联盟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是河南教育交流协会的挂靠单位,是首届河南省高校交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我校积极开展国际高端引智工作,先后荣获“河南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集体”和“河南省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在创业时代网联合京领教育发布的中国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我校国际化竞争力在河南省位居第三。近年来,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被教育厅遴选为河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党委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五好”党组织、河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被教育部评为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对于未来一个时期,学校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学校要初步完成转型发展的目标,迈上转型发展的轨道,实现由教学为主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学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第三步,到2050年,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强国时,学校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骨干大学。
中原工学院 2021-02-01
新乡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河南省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学校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英属加拿大人、医学博士罗维灵在古城卫辉开办的西医诊所,医学教育肇始于1922年惠民医院护士学校,招收四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并由中华护理学会(1923年名为“中华护士会”)颁发文凭。1949年冀鲁豫卫生学校及哈励逊医院迁入,于1950年成立平原省医科学校。学校经历华北第二医士学校、河南省汲县医士学校、新乡专区医学院等发展阶段,1962年更名为豫北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新乡医学院;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专家组好评。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744.58亩(含临床学院),建筑面积129.396万平方米(含临床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69亿元,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212.4万册,电子图书3753.13GB。现有教职工12327人(含临床学院),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749人(含临床学院)。 学校设有21个教学院(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三全学院。开办有全日制教育、中外合作教育及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包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900多人。 学校学科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7个门类;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河南省特色学科(A类)1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技术等8个一级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29个;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和药学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10个、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1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获批为国家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建有3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国家全科医师临床培养基地,1个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 学校创办有《新乡医学院学报》《眼科新进展》《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等5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其中《眼科新进展》《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建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编制床位共9406张,其中4所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学校还拥有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百余个教学实践基地,多所医院获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连续入选全国地市级医院100强。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普通本科专业整体列入一本招生,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和录取分数连年位居河南省理科类院校前列。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等活动中屡获佳绩。获得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硕士研究生年底就业率多年保持100%,国家执业医师资格(临床类别)通过率达80%以上。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近年来,启动“265人才工程”,实施了“太行学者”和“太行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聘请法国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7人来校工作。现有3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个省级优秀省级优秀创新型科技团队。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原学者、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特聘教授、海外留学归国专家、知名学者等300余人。 学校坚持科技兴校。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干细胞与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生物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等近3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40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英国伍斯特大学、澳大利亚科文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建立河南省医用组织再生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免疫与模式动物国际联合实验室等8个国际合作实验室。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樊代明院士、戚发轫院士、徐建国院士等专家学者来校交流,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进修、讲学或开展学术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历代新医人秉承“明德博学,至爱致用”的校训,薪火相传,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逐渐积淀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被授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综合实力20强领军高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文明标兵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千秋大业,实干为基;宏伟蓝图,落实为要。今天的新乡医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朝着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阔步迈进。
新乡医学院 2021-02-01
武昌职业学院
武昌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军委国防动员部定向士官培养院校。近年来,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胜单位”、2017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称号;2018年被授予“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和“武汉市国防教育基地”。 学校秉承“厚德强能、励志创新”的校训精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 “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德育为先,素质为重,能力为本,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学真活、学生真忙、毕业真难、管理真严、教师真爱”的管理理念,以培养“四有新人”(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为目标,将“温暖、温馨、温度、态度、厚度”作为全体学工人的工作理念,做有温度的学生工作。学校占地面积861亩,在校学生1.3万人。现有教学行政用房16.3万平方米,设有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5.7万平方米,校内实训室达到81间,校外实训基地200多个。2017年,新建无人机、工业机器人、钢琴等实训室19个,改建实训室(中心)2个,与阿里巴巴、京东、东风乘用等400余家知名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位于武汉光谷腹地,汤逊湖畔。占地面积861亩,建有功能完备的实训中心及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在校学生1.4万人。现有校内实训室85间,校外实训基地200多个,与阿里巴巴、京东、东风乘用、九州通医药集团、交通银行、甲骨文、新华三、中铁建设等3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现正报批13万平方米建筑,包括士官综合楼、图书馆、教学楼、智慧教室、标准化考场,预计总投入5.6亿元,新征1400亩地,扩建体育场、无人机飞行场,完成扩建后校园总面积达2261亩。 学校共设士官教学部、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无人机技术应用学院、学前教育与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等教学单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开发、通信技术、学前教育、空中乘务等71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重点打造发展ICT专业群,学前教育、英语教育两个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国控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为省级品牌专业,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财经商贸、旅游、教育与体育等7个专业大类,形成了专业结构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部队技能人才需求融合发展的格局。 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上获奖名次始终在全省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17年,学校承担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餐厅服务(西餐))2个赛项的选拔和集训工作;2019年获批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选拔赛区4项赛事(平面设计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安全、餐厅服务)基地建设。
武昌职业学院 2021-02-01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自2005年建校以来,学校依托济南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主,以品牌立院”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在济南大学、大众报业集团的通力合作下,在山东省教育厅及省市各级政府的倾力支持下,于2011年迁址蓬莱。学校位于海滨西路34号,规划占地1816亩,校舍面积17.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3900余万元,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是一所环境优美的滨海大学。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设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7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现有本、专科在校生8500余人,其中本科6900余人。师资队伍以济南大学为依托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高级职称教师为主力,优秀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毕业生考研率名列同类院校前茅,多名同学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先后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和机械设计实验室等55个实验室,确保了实验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立足于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大力扶持我校科创品牌,形成了层级丰富又各具特色的科创竞赛平台,每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电路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取得省级以上奖项500余个,体现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特有优势。 学校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渠道,与美国普雷里维尤农工大学、美国美南报业与电视传媒集团、NEW REACH、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马来西亚林登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美国索诺玛州立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开展互动交流、互派学生交流学习。 同时,学校依托大众报业集团等教育资源,搭建起了由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厅命名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点院校”、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的“山东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由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授予的“山东省葡萄酒文化建设基地”等培训平台。成立蓬莱葡萄酒学院、登州文会馆研究会,建成登州文会馆纪念馆,中国日记资料馆(蓬莱书院)等文化场馆。 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科研和教研课题的研究。目前已承担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山东省社科联项目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5项,山东省统计局科研课题3项,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1项。 我校自成立以来,专业建设思路明确,措施得力,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学校顺利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是:巩固优势专业,扶持新办专业,突出专业特色。 我校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了三大专业群:面向服务文化产业的文学类专业群、生源好需求高的经管类专业群和立足服务地方产业的理工类专业群。在这三大专业群中,我们根据母体学校济南大学高水平传统专业的支撑、主投资方大众报业集团的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动和专业建设基础,确定了“广告学、影视摄影与制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设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十个优势专业,对其加强建设,促进发展,使其在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市场营销(葡萄酒方向)是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迁址蓬莱后,依托山东省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和“中国葡萄酒名城”“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的蓬莱产区区位优势,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我省葡萄酒产业人才市场需求,而开创的优势特色本科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和产学研互动等方式,为我省快速发展的葡萄酒产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同时我校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践环节。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比如,山东省加工中心操作工职业技能鉴定、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联合承办食品检验工技能鉴定、高级制图员技能鉴定、网络工程师技能考试。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执行国家普通高校的统一招生计划。学生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由济南大学泉城学院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历证书,享受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2021-02-01
山东职业学院
山东职业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省教育厅直属、省内唯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是1951年建校的济南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历经济南铁路学校、济南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济南铁道学院、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济南铁路局技术学校等办学时期。2000年3月,济南铁路局广播电视大学、济南铁路成人中专并入,2000年10月改建为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11月更名为山东职业学院。2004年11月,学院由隶属铁道部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14年7月,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 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学院秉承“知能共进,德道同优”校训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身正”的教风和“笃学、创新”的学风。实施人才可持续发展工程,倾力打造“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人才、一流设施”育人基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凝练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创”的独创精神;实施德育工程,开展春风化雨般的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得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发展,终生受益;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社会,回报家庭。学院为祖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当中既有默默奉献在生产一线的建设者,也有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科技精英,还有经过风雨磨练和长期工作奋斗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以身正、敬业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学院位于美丽的泉城济南,设有城市轨道交通系、铁道车辆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车与机电装备系、铁道供电与电气工程系、铁道信号与信息工程系、铁道工程与土木工程系、铁道运输与财经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基础部(思政部)9个二级教学系部,馆藏图书92万余册,电子图书资源5TB。学院立足“铁”字特色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四层多边”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紧密围绕铁路发展和轨道交通产业链,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和机电类特色优势专业,协同发展土建施工类、生物技术类、财经管理类专业,打造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专业群,形成以轨道交通类和机电类特色优势专业为主体的“路地融通”专业特色,辐射带动本地区和轨道交通领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院现有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2个省财政支持的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群)。轨道建在校园,火车开进校区,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成了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创设了集实验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满足了教学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有力地推进了育人过程的“产学对接、真岗实练”。 学院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敬业爱岗、潜心教学、充满爱心的师资队伍。许多教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大部分实践课由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纲主讲,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实行专家工作室制,聘请动车与城轨地铁技术专家、南京浦镇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文杰建立“黄文杰工作室”,聘请数控技术和制造装备自动化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佩青建立“叶佩青工作室”。专兼教师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目前,学院拥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014年,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教授李增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铁道车辆专业副教授艾菊兰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学院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地围绕“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创造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和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三条线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施了“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三证书制度,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毕业生获得技能证书人数比例为95.95%,为顺利就业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学生累计获得专利225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近300项。2015年获得市厅以上技能竞赛奖励112项,其中国家级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大赛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1项。 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各类竞赛奖励23项。学院鼓励师生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学术进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院教师课题层次和数量逐年提高。2015年省级课题立项取得量和质的突破,立项院级以上教科研课题40项,其中省级课题13项,厅级课题4项;批准立项学院教研课题24项,科研课题12项,特长生课题51项;完成6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51项学院课题结项工作,获得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优秀科学研究成果2项。 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进取、好学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华美德,发挥“火车头”文化、合作企业管理文化、花园式庭院环境文化、书香校园的读书文化、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勤俭节约的美德文化等文化育人功能,以爱校如家的奉献精神、质量立校的严谨精神、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构建山职人的精神家园。德育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在专业教学中贯穿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设通识课程,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思政课改革,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举办主题活动,聘请欧阳中石、纪东、许振超、林秀贞、乔安山、刘延宝、邱为峥等先进模范人物为德育讲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课内与课外结合,用中华美德引领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教育实践,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传统文化—中华美德—职业道德”的逐渐提升。2012年7月6日,学院“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正式启动,为万名在校生免费发放《中华传统美德警句名言》书籍,号召大家利用暑期积极参与家乡美德实践。同时,由100名优秀学生组成8支美德宣传实践小分队在暑期奔赴山东、河北等地市进行美德宣传实践活动,将学习美德、践行美德、传承美德、弘扬美德的德育新风推向高潮。活动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人民网等十余家媒体的关注报道,2012年8月27日,中央电视台在《身边的感动》栏目播出了此次活动的专题记录片。2013年暑期,学院“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与毕业生回访工作紧密结合,师生深入济南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南昌铁路局、西安铁路局、齐鲁软件园、齐鲁制药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了解毕业生工作生活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架起校企联通立交桥,让就业之路变成了通途。 学院创建了“全院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全年抓就业,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四大工程(“一把手”工程、“三到位”工程、“关怀”工程、管理提升工程),设立三级机构(学院就业工作指导中心、二级院系就业工作办公室、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就业指导小组),创设二个体系(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套创业支持体系),在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同时,对毕业生实施“个案指导”和“8215回访”(坚持对80%的毕业生2年内回访,对10%的优秀毕业生5年内回访),坚持市场开拓,稳定就业渠道,保障了就业工作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随着近年来铁路事业和轨道交通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学院还通过实施“多元招生、订单就业”,探索实践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自2010年以来,先后为济南铁路局、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山东鲁桥建设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设订单班62个,订单培养2800余人。同时抓住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机遇,截至2015年5月,与济南、青岛、杭州、宁波、无锡、苏州、石家庄等地铁公司合作共开设40个订单班,订单学生数量达1250人。近三年,学院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济南、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17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在学院累计招聘毕业生达5540人。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工作踏实,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器重,实现了“好就业、就好业、业就好”的就业工作目标。 学院荣获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两次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5年,学院荣获2015年度省直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在“新浪山东2015年教育盛典”评选活动中,学院获“2015年度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和“2015年度山东最受网民欢迎的高职院校”两项殊荣。 承载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山东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新起点上,将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提供人生出彩机会不懈奋斗!
山东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9 60 61
  • ...
  • 257 25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