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自动对靶喷施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对靶喷施系统,包括全方位移动平台,所述全方位移动平台上安装有图像采集装置、喷施装置,以及用于接收和分析图像采集装置输出的作物图像信息,并控制喷施装置、全方位移动平台工作的控制装置;喷施装置包括:药箱;出液管,一端与药箱相通,另一端连有喷杆,喷杆上固定有若干喷头;输送泵,安装在出液管上,用于将药箱中的肥料或农药泵入出液管;机械臂,喷杆固定在该机械臂上;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械臂上的CMOS相机和距离传感器。将CMOS相机、距离传感器和喷杆安装在机械臂上,既对作物进行全方位图像采集,也对作物进行全方位地、精细地喷施农药或肥料,从而提高了农药或肥料的利用率。
浙江大学 2021-04-11
多模态皮肤三维CT 系统
皮肤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主要负责人体内部与外部的隔离与沟通,起到保护体内环境、排汗和感受外部刺激的功能。由于直接接触紫外光、化学物质等,皮肤的病变机率非常大。皮肤病能给患者带来瘙痒、疼痛、及各种美容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因此,皮肤病的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 2021-02-01
残余应力原位高能声束调控系统
残余应力原位高能声束调控系统通过高能声束耦合模式能够实现对任意曲面固体材料内残余应力的进行消减,具有单通道和多通道阵列消减模式,利用高能弹性波的能量改变残余应力势能场,从而达到消减和调控残余应力集中区域的目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2-01
疫情大数据实时可视分析系统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袁晓如研究组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大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工具。针对目前在新冠疫情方面形势变化,通过处理、分析、接入多种数据,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交互式可视化。 项目组件包括1.疫情变化晴雨表,可视化各地每日新增病例和变化趋势;2.各类动态时空地图,提供在地图空间浏览分析和多角度对比国内外各地疫情趋势;3.相关舆情可视分析,分析媒体和社交媒体舆情影响;4.综合态势可视分析系统,支持面向专家或者决策判研。
北京大学 2021-02-01
未来网络媒体内容分发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视频、文件下载为代表的内容应用以及相应的数据流量开始成为主流。根据互联网流量分析机构CISCO发布的最新报告,在互联网流量高峰时段,以视频、网页、文件为主的内容流量已经超过互联网总流量的63%。海量的内容需求对互联网带宽带来巨大压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CDN(内容分发网络)。CDN通过将内容分发至网络边缘,实现就近数据服务,从而减少网络带宽压力和服务器压力。随着CDN技术的出现,目前CDN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按照CISCO预测,未来5年网络流量将增加5倍,其中70%以上的数据都将通过CDN进行传输。 未来网络媒体内容分发系统是下一代的流媒体CDN技术。传统CDN是一种集中控制、封闭式管理、私有的缓存技术。需要运营商投入巨大硬件和软件资源,搭建一个专用的内容分发平台,限制了CDN技术的性能和广泛使用。未来网络内容分发平台利用内容中心技术(Content-centricNetworking),实现泛CDN。网络上所有节点均可成为CDN缓存,自动管理和分发内容,无需专用硬件和软件平台。 北京大学网络视频实验室对网络视频传输、未来网络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内容中心网络、HTTP流媒体、未来网络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开发了HTTP内容中心网络系统。
北京大学 2021-02-01
超高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超导高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是利用超高场超导磁体(7.0T,9.4T,11.7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小动物、生物样品、有机材料、石油岩心等样品实现高分辨率的成像,它采用零液氦消耗、超高场磁体、软件无线电控制、高灵敏射频接收等技术大幅度提高核磁共振成像效果,项目将打破国外公司垄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北京大学 2021-02-01
太阳能高温热力系统
针对槽式太阳能高温热利用的集热器、混凝土储热技术、系统优化、标准化、太阳能高温热力系统的示范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研制了封闭型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搭建了封闭型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实验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集热器的热效率可达到71.35%。综述了中高温储能技术,利用Fluent 件对三角形截面、正方形截面、实验模型截面、六边形截面的储热体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结论六边形截面储热体储热效果最佳,实验模型截面储热体大大提高储热效率。从全寿命周期费用和全寿命周期CO2 排放两个角度对太阳能高温热力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计算了全寿命周期中系统各环节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和检修费用,绘制出全寿命周期槽式太阳高温热力系统的费用曲线,计算出与之对应的最佳集热器面积。详细统计了全寿命周期中系统各环节的CO2 排放量,绘制出全寿命周期系统CO2 排放量曲线,最终计算出与之对应的最佳集热器面积。提出了槽式热发电厂的选址模型,根据气象参数、土地利用参数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考虑是否适合建立槽式热发电厂,对我国大部分省份进行了分类。总结示范系统设计、建设、调试、研究经验和成果,针对槽式太阳能高温热力系统的集热器、储热装置、备用热源、热力系统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初步总结了标准化条款。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建设了太阳能高温热力系统,改系统包括:集热方阵、备用热源、储热装置、冷却装置、检测装置等。并对集热器方阵的效率和储热装置的储热过程进行了现场试验。
上海电力大学 2021-04-29
鲁棒大容量的数字水印系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4-26
智能应用片上系统(SOC)系列芯片
项目成果/简介:项目简介:针对设备如何正确理解人类的逻辑和时序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便捷的转换为当前计算机体系的执行代码的问题,设计了用于智能应用的SOC芯片。此芯片由当前通用微处理器和相应的固件构成,固件由操作系统、类似人脑树突学习和推理的新型思维模型和通用通信模块构成,SOC系列芯片可以解决认知人类逻辑、时序思维的问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智能。系列芯片可分无带代码编程的控制芯片,无代码编程的总线与网络通信芯片,低代码编程的运动控制芯片,制造业核心控制设备本质安全芯片等几个系列的芯片。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创新要点:01)、提出了类人思维计算理论方法02)、有别于冯诺曼和哈弗结构的计算机运行架构 a、传统的计算机程序由程序员完成,新的框架和机制要求计算机程序由使用者经过简单培训便可完成,改变了目前程开发模式。 b、应用开发过程可直接认知和理解以人类思维描述的开发目标几乎无需编写代码,与现有单片机、PLC等开发模式完全不同,具备了认知人类知识和经验的高等级人工智能功。c、与现有的开发模式和开发工具相比,对开发人员专业技能要求大大降低,应用开发效率极大提高。03)、以人类思维的视角而非二进制运算的模式进行计算机数据的处理。获奖情况:获201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应用范围:2019年工信部的报告中提到,2019年工业互联网产值达4800亿,并拉动2万亿的增长,而我们的芯片可以直接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我们的SOC芯片是支撑物联网的基础。此芯片不仅能够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提供不同功能的智能SOC,又可以以此为核心生产智能设备,还可以提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方案已经应用于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智慧建造智能管控系统,办公楼宇智能节能管理系统,智慧气象综合管理系统等,不仅能解决客户的智慧应用问题,还能完全替代国外控制领域的核心产品,从而不被卡脖子。技术成熟度:可以量产
山东大学 2021-04-10
输配电设备多参数智能传感系统
项目成果/简介:系统非接触式实现变电站及所有设备的异常监测,包括全景视频、温度和局部放电。对GIS、变压器、电抗器、开关、电缆、CT、PT等一次设备各部件温度及各类绝缘缺陷,违规作业、异物入侵等实施直接监测或计算外推,并实时智能预警。系统由多物理量值守机器人、智能云APP和大数据后台组成,值守机器人集成局部放电、红外测温、视频图像及声音诊断等传感器,并具备初步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设备异常诊断能力,后台包括设备管理和大数据评估功能模块,APP接收智能终端和后台信息,主要显示诊断结果、数据内容,并实现人机交互。通信方式有无线、有线两种。局放传感模块、红外传感模块、视频模块、气体传感模块、声音模块、油色谱等不同功能模块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减搭配使用。产品的集成度高,远距离非接触采集信息,高智能、高可靠、低成本。近5年来,使用该技术发现了48起变电站内潜在故障隐患,避免了多起停电事故。本项目经过十余年的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对应了目前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具有多个电网公司的应用案例,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上具有独创性的成果。适用范围广 能在高温、低温、高湿等环境条件下可靠运行,防水防尘。多物理量协同 集成局放、红外、视频、声音等传感器,同时监测变压器、敞开式开关、电抗器等变电站内一次设备的局放信号、红外热像、视频信息,实现多传感器的高效结合及协调诊断。使用方便 配备智能云APP,实时接收现场值守机器人采集的数据,实现人机交互,能够早期发现缺陷,判断缺陷位置,提高现场人员的工作效率。智能化程度高 监测的数据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或有线数据同步传输,嵌入人工智能算法,提高了监测数据及时率、准确率及有效性。安装方便 值守机器人体积小,重量轻,一键式安装。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系统自动切换,内部参数可以通过手机设置。性价比高 采用低成本、高可靠技术路线,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降低硬件的复杂性。目前该系统已获得14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项PCT专利授权、8项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高电压技术、电力设备智能监测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应用在国家电网、中国石化30多个变电站,有三百多套挂网运行。不同场景的实物及应用照片,或原理图解图1 长距离多参数智能传感器(视频、红外、局放、声音+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图2 短距离多参数智能传感器(视频、红外、局放、声音+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图3 用户报告图4 变电站安装监测图5 大数据后台应用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政府支持情况:国家级计划/专项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创新专项等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3 144 145
  • ...
  • 534 53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