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实验室注射泵单双通道LST01-1A
产品介绍 LST01-1B注射泵为灌注型单通道注射泵,触屏控制,一体式结构 适用场合:生物实验室领域,长时间动物药物微量注射实验.静电纺丝,化学反应注射实验等 技术参数 ◇ 流量范围:0.001μl-86.699ml/min ◇ 工作模式:灌注,抽取。 ◇ 通道数量:1 ◇ 行程范围:≤140mm ◇ 行程分辨率:0.156μm ◇ 线速度范围:5μm/min-130mm/min(流量=线速度×注射器内截面积) ◇ 线速度调节分辨率:5μm/min ◇ 行程控制精度:误差≤±0.5%(行程≥最大行程的30%时) ◇ 额定线性推力:>180N ◇ 注射器保护功能:通过调整限位块位置,可以防止注射器受损 ◇ 掉电记忆功能:1.EEPROM保存设置参数,重新上电后,无需重新设置。2.流量模式下运行时断电,恢复上电后可根据设置参数继续运行或停止 ◇ 堵车保护功能:当工作过程中注射泵的推进机构被堵死,注射泵会停止推进机构的工作发出鸣笛警报 ◇ 通信接口:RS485 ◇ 使用电源:AC 90V-260V/20W ◇ 工作环境温度:0℃-40℃ ◇ 工作环境相对湿度:<80% ◇ 外形尺寸:280×210×150 (长*宽*高  mm) ◇ 重量:3.8kg 微量注射泵型号 适用注射器规格 适用注射器内径(mm) 参考流量范围(μl/min-ml/min) LST01-1B 10μl 0.50 0.001-0.0255 25μl 0.80 0.0025-0.0653 50μl 1.10 0.0048-0.1235 100μl 1.60 0.0101-0.2614 250μl 2.30 0.0208-0.5401 500μl 3.25 0.0415-1.0784 1ml 4.72 0.0875-2.2747 2ml 9.00 0.3181-8.2702 5ml 13.10 0.6739-17.522 10ml 16.60 1.0821-28.135 20ml 19.00 1.4716-36.856 30ml 23.00 2.0774-54.012 60ml 29.14 3.3346-86.699  
慧宇伟业(北京)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2022-05-25
典型城市系统氮物质流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徐琳瑜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研究以广州为例,在城市生态系统层面构建氮物质流核算模拟模型,在不确定条件下全面刻画氮物质流过程,从活性氮产生、流动、积累、环境负荷等方面出发,分析了1995-2015年间氮平衡在源、通量和归趋上的变化。结果显示,人为扰动不仅强化了活性氮输入,而且极大改变了城市生态系统中活性氮的分布格局。以往全国尺度的研究认为活性氮主要累积于陆地中,而本研究发现在城市尺度活性氮大量富集于大气中,而不是陆地中。人工固氮(Haber-Bosch N fixation, HBNF)倾向于生产供人类消费的合成氨产品(如塑料、橡胶等),而不是用于生产农业用的化肥,进而导致合成氨产品在人类子系统中的积累。工业活性氮在人类子系统中迅速积累,这可能作为已有学者报道的全球未知氮汇的一种解释。 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应该更关注化石燃料燃烧、工业含氮产品、食品氮消费等引起的活性氮输入及环境损失。特别地,工业合成氨产品延缓了活性氮向环境的释放,这种由活性氮释放延迟引起的遗留效应(legacy effect)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要提高工业合成氨产品的再利用率,降低工业合成氨产品生产、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中的活性氮损失。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大规模并发数据流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一种大规模并发数据流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是提高流处理器处理效率的技术问题.该系统包括数据流单元缓冲区,数据流单元聚类队列池,数据流单元映射表,流处理器池,数据流读取部件,DSU聚类分配部件,任务调度部件,计算后处理部件,所述流处理器池由多个GPU构成,其中数据流读取部件用于将并发数据流写入数据流单元缓冲区,DSU聚类分配部件用于对数据流单元缓冲区中当前被处理的数据流单元进行分类,任务调度部件用于将数据流单元聚类队列池中的就绪队列加载至流处理器池中的GPU上执行流计算,计算后处理部件用于将GPU的计算结果返回到数据流.本发明提供的系统,能提高流处理器的处理效率.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5-04
典型城市系统氮物质流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徐琳瑜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研究以广州为例,在城市生态系统层面构建氮物质流核算模拟模型,在不确定条件下全面刻画氮物质流过程,从活性氮产生、流动、积累、环境负荷等方面出发,分析了1995-2015年间氮平衡在源、通量和归趋上的变化。结果显示,人为扰动不仅强化了活性氮输入,而且极大改变了城市生态系统中活性氮的分布格局。以往全国尺度的研究认为活性氮主要累积于陆地中,而本研究发现在城市尺度活性氮大量富集于大气中,而不是陆地中。人工固氮(Haber-Bosch N fixation, HBNF)倾向于生产供人类消费的合成氨产品(如塑料、橡胶等),而不是用于生产农业用的化肥,进而导致合成氨产品在人类子系统中的积累。工业活性氮在人类子系统中迅速积累,这可能作为已有学者报道的全球未知氮汇的一种解释。 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应该更关注化石燃料燃烧、工业含氮产品、食品氮消费等引起的活性氮输入及环境损失。特别地,工业合成氨产品延缓了活性氮向环境的释放,这种由活性氮释放延迟引起的遗留效应(legacy effect)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要提高工业合成氨产品的再利用率,降低工业合成氨产品生产、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中的活性氮损失。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流态化吸收式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装备
流态化吸收式烟气脱硫脱硝系统由脱硫吸收塔、脱硫剂制备系统、脱硫产物处理系统、控制系统、电气系统、水系统和烟气系统组成。锅炉尾部烟气预除尘后,向烟气中喷入雾化液滴,使烟气降温,同时颗粒长大,然后将烟气喷射进入吸收塔内的吸收液中,在液层上部形成一流态化反应区,在此区域内实现脱硫脱硝。脱硫脱硝后的烟气通过高效低阻惯性分离器除去水分和泡沫后由引风机、烟囱排出。反应塔下部通入空气形成氧化反应区,使脱硫反应产物CaSO3完全氧化成稳定的CaSO4。
东南大学 2021-04-10
三相流态化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
有效解决了对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和固体废弃物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粉尘颗粒、SOx、NOx等对环境有害成分的净化难题。
东南大学 2021-04-10
提高制冷空调换热器性能的流路布置设计技术
管翅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能源、机械、化工、空气调节等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在其产品设计中,制冷剂的流程布置是影响其换热和功耗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流路合理布置,一方面可以改善换热器整体换热温差和热负荷的均匀性,提高换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制冷剂管内流动阻力,降低运行功耗,从而在整体实现换热器的高效节能。由于流路结构自身的复杂性,以往的换热器设计中,通常采用样机的试验方式考察流路性能影响,设计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 本项目软件基于自主研发的流路计算技术,可以实现任意复杂程度的换热器流程设计和计算,同时提供包括各种制冷剂、翅片类型、管型的选择和定制,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各类管翅式换热器的流路设计与性能校核,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效率,降低成本。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一种实时流计算流速感知弹性执行容错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流计算流速感知弹性执行容错系统,将 传统流计算框架中元组发射、计算、状态保持与处理单元紧耦合关系 变成一种模块化、专职化的松耦合关系,结合流速感知、弹性执行、 状态管理等模块,使系统能够精细控制各阶段的处理时间进而保证整 个应用的延迟。流速感知使系统能够快速响应输入流变化或可用资源 变化。分发模块可灵活改变分发关系、并适时按批发送元组,进一步 减少了资源消耗和发送延迟。弹性执行使系统对用户透明地调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轨道交通列流图自动编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列流图自动编制理论及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22
一种质子束流强调制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质子束流强调制方法及系统,在基于回旋加 速器的质子治疗装置中,能量选择模块使得不同能量下质子束的传输 效率差异很大,而治疗端要求质子束保持较稳定的流强范围。本发明 方法首先在质子束经过能量调制后,获取不同能量质子束在降能过程中的束流损失和传输效率,得到低能量至高能量的流强比值。根据临 床要求的质子束流强动态比,对经过能量调制后的不同能量点进行扩 束及准直后,完成设计比例范围内的流强调制,可将流强比值控制在 一定值之内。本发明建立在蒙特卡洛计算方法及束流光学基础上,设 计方法可靠,实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6 37 38
  • ...
  • 365 36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