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催化臭氧化的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关键技术及设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对于经过物理、生化之后的废水深度处理,可以实现回用或者零排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难点在于,残留的污染物浓度很低、成分复杂,且不能引入二次污染。催化臭氧化可以实现高氧化性物种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将污染物成分高效去除,是经济实用的可行方法之一。在多年从事废水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催化臭氧化的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工艺、装备,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南大学 2021-04-13
炼油主体装置分馏塔顶离子平衡模型及中和剂评选技术研究
技术成熟度 1)通过中和剂评选技术优选得到的中和剂复配配方,与炼厂中现行的配方 比较后发现,新配方可以获得综合性能更为优越的中和剂。 2)依据离子平衡模型技术开发的软件,针对装置污水罐 pH 的计算与实际值 误差大部分在 3%以下,最大误差不超过 10%. 3)由预测模型中获得的铵盐结晶趋势预估情况,与实际生产中塔顶的实际 腐蚀情况基本吻合。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燃煤烟气协同脱硝脱汞催化剂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针对传统SCR脱硝催化剂难以适应我国高硫、高灰、高汞燃煤烟气而导致的 催化剂失活、使用寿命缩短、脱硝成本增加等问题,以及实现燃煤烟气协同脱硝 脱汞目标,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重庆大 学与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催化剂有限公 司通力合作,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集多项核心技术于一体、适应我国 恶劣燃煤烟气条件的脱硝脱汞催化剂配方及制备关键技术。主要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 (1) 率先建立了高硫高灰高汞燃煤烟气条件下催化剂中毒失活机理模型, 开发出适应我国复杂燃煤烟气的耐磨抗中毒钛鸽-堇青石复合催化剂载体; (2) 揭示了汞在燃煤烟气中的热力学特性和迁移行为,建立了汞在脱硝过 程中的吸附与氧化机制,开发出了适应高硫高灰高汞烟气的宽尺度协同脱硝脱汞 催化剂; (3) 建立了我国典型煤种汞分布与赋存形态数据库,开发了汞高效吸附氧 化设计平台,构建了针对不同煤质条件的协同脱硝脱汞催化剂设计与快速响应系统; (4) 开发出协同脱硝脱汞复合载体催化剂制备关键技术与生产工艺,建立 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脱硝脱汞试验平台,构建了催化剂运行智能监测管理系统。 本项目研制的新型脱硝脱汞催化剂脱硝率、汞氧化率、耐磨性、使用寿命等指标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它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重庆大学 2021-04-11
我校化科院周小四教授课题组与沈健教授课题组合作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南京师范大学的周小四教授课题组与沈健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多步模板法成功制备了蛋黄壳结构的FePO4(FePO4YSNSs),并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FePO4YSNSs由介孔结构的纳米蛋黄和坚固多孔的纳米蛋壳构成。另外,改变初始碳球模板的酸化程度,空心FePO4纳米球(FePO4HNSs)和实心FePO4纳米球(FePO4SNSs)也被相继合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多步模板法还可用于制备蛋黄壳、空心和实心结构的Fe2O3。 FePO4YSNSs在钠离子电池正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蛋黄壳结构和纳米颗粒构筑单元都可以有效地减轻在嵌/脱钠过程中的内部应力;大比表面积和小孔径可以减小钠离子/电子的扩散距离,从而提高储钠动力学。其次,介孔的纳米蛋黄可以改善FePO4YSNSs正极的电解质渗透,从而加速电荷转移和钠离子扩散;坚固的纳米壳可以增强FePO4YSNS的结构完整性,从而提高了循环稳定性。另外,高密度的FePO4纳米壳的带隙比低密度的FePO4纳米蛋黄的带隙小,导致在纳米壳和纳米蛋黄之间形成一个内置电场,这将提高电荷转移动力学并导致高倍率性能。将上述获得的FePO4YSNSs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电化学测试表明:与FePO4HNSs和FePO4SNSs相比,FePO4YSNSs的储钠性能最优(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逆容量为106.3 mAh g−1;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1.3%)。更重要的是,这种简单易行的多步模板法与独特的蛋黄壳结构,不仅使FePO4具有优异的储钠性能,还将为催化等其它领域提供新思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王国俊研究员与合作团队联合发现病毒编码蛋白新机制:病毒基因与人类基因融合产生新型嵌合蛋白
RNA病毒一直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分节段负链RNA病毒(sNSV)通过自身携带的RNA聚合酶抢夺宿主细胞mRNA的5’端帽子结构,转录为病毒mRNA,合成的病毒mRNA是由宿主基因和病毒基因组成的嵌合mRNA。此过程被称为“Cap-snatching”,是sNSV复制周期中的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病毒mRNA翻译的蛋白只包含病毒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宿主来源的mRNA序列的作用是其5’端帽子结构可供宿主细胞翻译体系识别,其他宿主源遗传信息没有合成病毒蛋白的功能。 该研究揭示了病毒编码蛋白的新机制。 研究发现,病毒抢夺过来的宿主源mRNA片段,不仅起到5’端帽子结构的作用,而且这些宿主源mRNA片段包括起始密码子(AUG),宿主细胞可以从宿主的AUG开始翻译,编码两类宿主与病毒的嵌合蛋白。若宿主源AUG与原有病毒蛋白ORF在同一读码框中(in-frame),产生的蛋白为 N 端延长的宿主与病毒嵌合蛋白; 若宿主源AUG与原有病毒蛋白ORF不在同一读码框中(off-frame),产生的蛋白为新型的嵌合蛋白(Novel host-virus encoded proteins)。 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以产生上述两类嵌合蛋白,这些嵌合蛋白可以诱导T细胞反应,并且与病毒的毒力相关。该研究提示,这种新的病毒蛋白编码机制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流感病毒,在其他人类病毒、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中也广泛存在这种宿主与病毒嵌合蛋白的编码机制。 本研究是由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牵头,多国科研工作者共同合作完成。
内蒙古大学 2021-02-01
关于举办“碳达峰 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年会的通知
为助力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推进绿色发展,经研究,将于2022年8月5日在西安举办“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年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07-2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召开第七届中国高等教育智慧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论坛的通知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有关要求,推进实施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升通用教室装备水平,支持互动反馈、高清直播录播等教学方式,打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新课堂,完善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教室、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举办第七届中国高等教育智慧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2-23
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项目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力打造创新生态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解决面向全省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根据《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晋政办发〔2021〕42号),现将凝练形成的2023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有关社会发展领域)申请方向予以发布,请根据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山西省科技厅大健康与生物医药科技处 2023-08-07
关于“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2023年度指南通过首轮评审的项目填报正式申报书的通知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相关工作要求,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已完成了“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预申报项目首轮评审工作,依规确定了进入正式申报环节的项目清单,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进行了反馈。请通过首轮评审的项目及时按要求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
科学技术部 2023-08-04
均一Fe3O4微球从纳米到微米级尺寸控制合成及癌症早期诊断与预警的血液肿瘤细胞快速检测
该成果采用两亲性多元醇还原的溶剂热法可控制备具有高度单分散性的 Fe3O4 微球,实现了微球尺寸在 50~1200 nm 范围的可调,其>500 nm 的高单分散性的大尺寸磁珠未见文献报道。以 SiO2 等包覆所获得的高单分散性磁珠易于氨基和羧基化,从而在偶联剂(如碳二亚胺)等作用下,易于实现纳米磁珠与 CD45 等抗体的有效结合。目前磁珠表面包被 CD45 等抗体的试验已顺利完成。 该成果提出了纳米磁珠的全尺寸控制合成新思路,在高效包被 CD45 等抗体阴性富集实体瘤循环血液中稀有癌细胞的检
扬州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94 895 896
  • ...
  • 937 9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