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23年4月,在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擘画了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7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7390613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808.6万册。截至2023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7656人、国际学生5514人、教职工955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全职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全职院士21人、文科资深教授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0人。2022年,浙江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绝大多数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进步。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3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产出了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致力于思想引领和知识创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浙江大学 2021-02-01
沈阳化工大学
1952年,承载着振兴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光荣使命,沈阳化工大学应运而生。1960年,为顺应国家工业繁荣发展和新兴学科建设崛起的需要,学校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1962年,为适应国家化学工业的大发展,学校隶属关系变更为化学工业部;1998年,国家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经过六十余载的建设与发展,沈阳化工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理、管、经、文、法、医等7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高等学府。学校为辽宁省“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八五”初期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学校是辽宁省石油化工技术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工程教育中心,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辽宁省科技创新与新技术转移推广基地。 学校占地近1500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校园融学术、园林、艺术于一体,被赞誉为全省最美的校园之一。现设有25个二级院(系)及直属机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4000余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等5人,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督学1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2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辽宁省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6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7人。 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类别(含7个工程硕士领域),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多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8个学科入选辽宁省重点学科。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新技术转移推广中心等37个。学校是“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联盟”和“辽宁省石油化工产业校企联盟 ” 的牵头单位。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以先进的成果导向教育(OBE)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建立“113”人才培养体系(即:1个理念—OBE理念,1种模式—CDIO模式,3化举措—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全国最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近年来,连续保持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年均在95%以上;在全国“挑战杯”、化工设计、数学建模、机械设计、计算机设计等大赛中获国家奖50余项;连续多年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生联合会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为服务化工行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撑。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百项,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数千项。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17项,获其它省部级科技奖近百项,授权专利成果1100余项,大批科技成果在辽宁及省外大型企业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在化工过程强化技术领域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该技术领域成功研发系列技术和满足该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优势。以全职引进的“腾飞学者”为带头人,学校成功打造5大高峰学科,使学校在装备可靠性与振动控制、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化工降能与污染控制、碳资源分级转化与利用等领域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将成为科技强国和科技强省建设的重要引擎。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现已与国外3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留学生来自世界30余个国家。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从严治党、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学校党委先后被授予“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委”、 “沈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沈阳市教科系统先进党委”、“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发展建设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世纪80年代,胡锦涛、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亲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 “十三五”开局以来,学校审时度势、谋篇布局,成功制定出台了 “423”改革发展战略(即:“顶层设计23条”、“综合改革23条”、“‘十三五’规划23条”和“党建规划23条”),“2个5”供给侧改革、“四位一体”服务辽宁振兴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举措。以这些战略举措为指引,学校成功入选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无论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还是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每一个领域,化大人都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沈阳化工大学正处于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肩负着国家化学工业腾飞以及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和科技强省建设的历史使命,秉承“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弘扬“修德、自强、求是、创新”的化大精神,学校正朝着“建成省属一流、全国著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蓝图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01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05人,研究生6768人(其中博士885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3675人,学历留学生318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3。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5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509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入选专家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 “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9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1人。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5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0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入选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中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院校之一。2017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18亿元,获专利授权483项,鉴定成果7项。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三权”改革。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114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学校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于2017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已经与30多所国外院校合作开展海外学习项目,2017年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362人,在校留学生总数601人。学校持续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2017年度,学校派出教职工158团组/286人次临时出国(境)公干,接待境外短期专家763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16名。2017年学校举办“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来自43所中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嘉宾共100余人参加论坛,参会的21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北化宣言》。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有25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8.30%。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现由金华(校本部)、杭州(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兰溪3个校区,18个学院(含独立学院)组成。 浙江师范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质量、提升特色、提升效益”为主线,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弘扬“务实、求实、扎实”育人传统,实施“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努力建设特色浙师、和谐浙师、美丽浙师、活力浙师、幸福浙师,朝着“建设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办学概况(数据截至2018年8月)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自建校以来向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有21万奋战在教育系统,近一半浙江省在职特级教师和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毕业于我校。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稳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5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近3000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近2万人。 学科门类齐全,有71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国家级课程16门,国家级专业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8人。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28项、全国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项。建有浙江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卓越教师培养”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建成附属中学19所。学校立足浙中,深化与金华战略合作,积极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发挥作用。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学校与5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40余个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入选“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海外建有5所孔子学院,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国家汉办非洲孔子学院研修中心、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选拔培训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01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创校之初即为我省商业教育之先驱,也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门学校之一。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百余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商科办学传统,尤其是1998年从原商业部直属院校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以来,学校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法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建大学。 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名单。 学校拥有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7600余人,含本科生228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留学生近1800人,其中学历生1000余名。 学校下设工商管理学院(含浙商研究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含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商学院、杭州商学院(独立学院)、章乃器学院(创业学院)、MBA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含法语联盟)、继续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等25个学院。 学校确立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着力体现“大商科”人才培养特点。现设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食品)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试点、17个省级“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6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实施“大类招生”,2017年首次“新高考”大类招生计划全部一段线上完成。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自2008年我省开展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以来,学校稳居前5位。 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门类(覆盖25个招生领域),设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统计学进入A类学科,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学科进入B类,评估结果位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批高层次科学研究平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基地,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2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行业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1个浙江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同时还拥有6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6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果突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成立了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有关政策建议获国务院、商务部、外交部和省委省政府等领导的批示或采纳。学校统计学科团队研发的义乌小商品指数、中关村电子产品指数等10多个指数具有市场风向标地位。学校主办的浙商博物馆,成为展示浙商成就、传播浙商文化、弘扬浙商精神的重要窗口。 学校出版的《商业经济与管理》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ASS)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被评为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杂志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载来源期刊。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是浙江省3个高校出版社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23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10余人,博士生导师89人,正高职称300余人,副高职称700余人,博士81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 国家级“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 2016年学校获批为“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学校国际学生近1800人,分别来自全球100个国家地区,分布在全校17个学院39个专业,已有17个本科、25个硕士和10个博士专业实行全外语教学。与美、英、德、法、加、澳、新、日、韩等50多个国家的10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在东亚研究、食品安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有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国与中国商务、商务汉语等多个培训、合作项目。2004年起,学校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项目管理硕士(MPM)。浙江工商大学法语联盟是法国法语联盟在浙江省的唯一合作伙伴。学校与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已成为比利时最大的汉语培训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165.80万平方米,分为下沙校区、教工路校区和杭州商学院桐庐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亿元,教学用计算机8353台。图书馆纸质图书328余万册,数字资源90000GB。 浙江工商大学秉承“诚、毅、勤、朴”之校训,正在大力实施“创新强校,特色名校,融合发展,力争一流”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2021-02-01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 学校设下沙、文华和长安3个校区,占地2300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现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51个研究机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24000余人(其中独立学院学生9651人)。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6.4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亿元,建有专业实验室71个。图书馆建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库、财苑文库、浙商文库等自建特色库,纸质藏书233万余册,中外文现刊2035种,电子图书467万余册,电子期刊近3万种。 学校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和统计学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会计、金融、保险、税务和资产评估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浙江省重点学科,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设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省重点专业、6个省优势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课程,10部国家级教材、44部省级重点教材,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是全国首批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1326人,其中专任教师910人,正高职称155人、副高职称32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5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占师资总量的85%。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余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9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0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人。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浙江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省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等22人。 学校近年来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4项;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级项目378项,哲学社会科学类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位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哲学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769篇,出版学术著作218部。学校出版的《财经论丛》和《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财经论丛》杂志是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学校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扩大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和优秀学生、特长学生转专业的比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国际交流,举办ACCA、CGA、中美合作班、中加合作班等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全面实施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近5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共获国际奖11项,国家级奖41项,省级奖984项。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浙江财经大学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正在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浙江财经大学 2021-02-01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9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09年6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浙江工业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由学校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5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入选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学校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009.92亩,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6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设有27个学院1个部。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药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会计硕士等12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40.77亿元。图书馆面积4.6万余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1080万余册,中外期刊53768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48人,其中专任教师2118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02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特支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浙江省特级专家8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截至2017年底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19159人;在读各类研究生9663人(博士研究生78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52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363人);成人教育学生15600余人;留学生1706人。 学校现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基地1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新型高校智库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4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11个、B类7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五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根据ESI 2018年5月数据统计);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获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1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21位教授被聘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精品课程5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个,省优势专业17个,省特色专业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MBA项目通过全球商学教育三大权威国际认证之一的AMBA认证。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在近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二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15项。学校先后有4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截至2016年底,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高校第10位。2017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5.8亿元。 学校坚持厚德健行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建校63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2003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三年在各类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国际级奖61项、国家级奖228项。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2017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6.22%,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98.69%,本科生出国升学率为27.73%。 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土耳其、瑞典、芬兰、奥地利、爱沙尼亚、马来西亚、泰国、加纳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近8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并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海外智力、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学校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共有来自100余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 学校深入推进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道路。现拥有6家全资校办企业、4家参股企业。其中,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入选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中勘协建筑设计分会工程总承包研究和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有浙江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杭州航海仪器有限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学校后勤顺应社会化改革潮流,组建后勤集团,模拟企业化运作,拥有全国高校百佳食堂,构建了适应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浙江工业大学理应勇挑重担,努力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区域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潮王路18号 邮政编码:310014 电话问询台:86-0571-88320114
浙江工业大学 2021-02-01
浙江海洋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是一所国家海洋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石油化工学校和舟山商业学校等学校(单位)相继并(进)入,2016年更为现名。60年来,学校数易校址、历经变迁,积淀形成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为我国东部特别是浙江省海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海洋特色日趋鲜明的办学之路。学校现有新城校区和定海校区2个校区,其中,主校区新城校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长峙岛,枕山环海,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两次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习近平在学校视察时,对学校坚持海岛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学校继续走艰苦奋斗之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办出特色,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李铁映、姜春云、赵洪祝、郝建秀、路甬祥、韩启德、周铁农、蒋树声、董建华、何厚铧、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视察学校或办学题词时,对学校发展寄予厚望。张德江、李强、夏宝龙、铁瑛、李泽民、李丰平、柴松岳等历任省领导多次视察指导学校工作,对学校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 学校总占地面积2608亩(其中海域使用面积720亩),校舍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8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超过4亿元。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继续教育及留学生教育,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设有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现有省一流学科A类2个、B类7个。拥有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数学、水利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农业、教育、旅游管理、药学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并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4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重点专业9个,省优势专业4个,省新兴特色专业8个。现设有10个学院,建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创新应用研究院、东海发展研究院3个跨学科科研机构,举办独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0785人;教职工1010人,其中专任教师72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0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87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143人。拥有双聘院士9人、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入选省“钱江学者”、省“151”人才工程等99人,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9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海洋精神、人文素养和合作竞争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教学成果曾获国家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学校是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试点高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共建)以及国内首个海岛野外生存教学实验基地,是海洋类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共建)。近5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性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50余项、省部级奖3210余项,其中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项、“累进创新专项奖”金奖1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学生获“2016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生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学生社会实践系列调查报告集《蓝色报告》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来信肯定。“海洋文化”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首批校园文化品牌。涌现出了党的十九大代表范群,“2010感动中国候选人物”钟杏菊,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张本,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徐君卓,“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赛芬,“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沈竑,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叶益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海潮,银泰集团创始人沈国军,勇救同事壮烈牺牲的“人民教师”王成海等一批优秀校友。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11项。近5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6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0项,到校科研经费年均超过1亿元。主持完成了我国首部海域基准价核定标准《海域基准价核定规程》、《海域价格评估规范》,完成世界首个石首鱼科鱼类--大黄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及鮸鱼、乌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2名教师连续列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十二五”以来,学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主持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奖68项,省部级奖中一等(特等)奖17项。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临港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建有西轩渔业科技岛,拥有供教学和科学考察用船舶2艘(“浙海科1号”、“浙渔科2号”),其中“浙海科1号”进入国家海洋科学考察船序列。出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设有国家海洋出版社浙江分社。中国水产学会渔文化研究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资源管理分会、浙江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学会、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等挂靠我校。 学校以社会服务为载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道路,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整体水平。近年来,重点实施深化产教融合工程,全面对接“智慧海洋”建设,与地方共建江海联运技术研发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等决策咨询机构,以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大学科技园、海洋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拥有国家级计量认证、海域使用论证、渔业船舶设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和浙江省海域评估、浙江省海域基准价核定等资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渔业、船员、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专业技能培训,设有全国渔业验船师培训基地、浙江省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培训中心等培训组织,每年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次,是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舟山市首批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与国(境)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与科研合作。多年来,定期举办“中国浙江国际海洋科技论坛”系列会议,倡议建立了环东海(中日韩)海洋科教合作机制。拥有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国(境)外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8个中外(境外)合作实验室、研究中心,与意大利比萨大学联合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浙江海洋大学比萨海洋研究生学院,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等高校开展6个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及3个双硕士项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双学士项目,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为浙江省首批国际化专业。设有俄罗斯对外俄语考试系统浙江考试点,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单位资格和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是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是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紧密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发展需要,坚持立足东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建成特色鲜明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海洋大学为战略任务;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协同创新,推进国际合作,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提升学生竞争力和教师影响力,努力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园区、海洋科技引智载体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为国家海洋事业培养具有深邃涵养、勇立潮头的海洋品格的一代英才。
浙江海洋大学 2021-02-01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2022-11-07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由同济大学、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举办,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 学校依托百年名校同济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设置专业。学校设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医学影像技术、汽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行政管理、英语、德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汽车服务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等30个专业(方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500余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职称与学历并重、教学经验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学校依托同济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已拥有一支由520余名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占20%、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5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超过60%。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应用型、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建立并实施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等三大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校将继承和发扬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坚持以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同济大学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实现师资力量共享、实践平台共享、图书资料共享、管理资源共享和校园文化共享,精心打造新的办学特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优秀工程师、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194 19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