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现由金华(校本部)、杭州(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兰溪3个校区,18个学院(含独立学院)组成。 浙江师范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质量、提升特色、提升效益”为主线,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弘扬“务实、求实、扎实”育人传统,实施“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努力建设特色浙师、和谐浙师、美丽浙师、活力浙师、幸福浙师,朝着“建设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办学概况(数据截至2018年8月)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自建校以来向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有21万奋战在教育系统,近一半浙江省在职特级教师和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毕业于我校。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稳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5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近3000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近2万人。 学科门类齐全,有71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国家级课程16门,国家级专业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8人。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28项、全国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项。建有浙江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卓越教师培养”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建成附属中学19所。学校立足浙中,深化与金华战略合作,积极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发挥作用。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学校与5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40余个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入选“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海外建有5所孔子学院,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国家汉办非洲孔子学院研修中心、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选拔培训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01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艺术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新兴应用学科发展迅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六大高等师范学堂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前后,杭州教育学院、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校相继并入,2007年学校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 百十年办学,弘文励教,青蓝相继,学校秉承“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精神,弘扬“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顺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指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系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地方实施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仓前、下沙、玉皇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98.9万平方米,有固定资产总值26.02亿元。学校下设18个学院、2个公共教学单位、1个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219人(不含独立学院),教职工近2241人,专任教师1510人。拥有共享院士、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高层次人才39人。 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2个,覆盖10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特色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十二五”和“十三五”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34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规划教材13部;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5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学校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获得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资格。有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8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6个。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部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7个,省部级创新团队9个,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2018年学校最新ESI国内综合排名位列第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省内高校前列,高水平论文数逐年上升,论文自然指数(NI)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内地高校百强,化学、临床医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为ESI排名前1%的学科。。 学校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拥有教育部批准的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办一所孔子学院。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是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工作院校。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承首任校长经亨颐先生提出的“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不断强化教师教育传统特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五大新兴应用型专业群,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稳居浙江省高校前列,在2014-2015学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中位列省属高校第三位,在2017年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位列教学研究类高校第一位。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6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奖数量名列省内高校前列。学校不仅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输送了一大批教育理念先进、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更涌现出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十三五”时期,学校上下团结一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朝着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努力!
杭州师范大学 2021-02-01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创校之初即为我省商业教育之先驱,也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门学校之一。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百余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商科办学传统,尤其是1998年从原商业部直属院校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以来,学校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法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建大学。 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名单。 学校拥有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7600余人,含本科生228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留学生近1800人,其中学历生1000余名。 学校下设工商管理学院(含浙商研究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含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商学院、杭州商学院(独立学院)、章乃器学院(创业学院)、MBA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含法语联盟)、继续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等25个学院。 学校确立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着力体现“大商科”人才培养特点。现设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食品)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试点、17个省级“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6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实施“大类招生”,2017年首次“新高考”大类招生计划全部一段线上完成。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自2008年我省开展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以来,学校稳居前5位。 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门类(覆盖25个招生领域),设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统计学进入A类学科,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学科进入B类,评估结果位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批高层次科学研究平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基地,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2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行业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1个浙江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同时还拥有6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6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果突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成立了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有关政策建议获国务院、商务部、外交部和省委省政府等领导的批示或采纳。学校统计学科团队研发的义乌小商品指数、中关村电子产品指数等10多个指数具有市场风向标地位。学校主办的浙商博物馆,成为展示浙商成就、传播浙商文化、弘扬浙商精神的重要窗口。 学校出版的《商业经济与管理》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ASS)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被评为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杂志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载来源期刊。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是浙江省3个高校出版社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23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10余人,博士生导师89人,正高职称300余人,副高职称700余人,博士81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 国家级“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 2016年学校获批为“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学校国际学生近1800人,分别来自全球100个国家地区,分布在全校17个学院39个专业,已有17个本科、25个硕士和10个博士专业实行全外语教学。与美、英、德、法、加、澳、新、日、韩等50多个国家的10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在东亚研究、食品安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有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国与中国商务、商务汉语等多个培训、合作项目。2004年起,学校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项目管理硕士(MPM)。浙江工商大学法语联盟是法国法语联盟在浙江省的唯一合作伙伴。学校与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已成为比利时最大的汉语培训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165.80万平方米,分为下沙校区、教工路校区和杭州商学院桐庐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亿元,教学用计算机8353台。图书馆纸质图书328余万册,数字资源90000GB。 浙江工商大学秉承“诚、毅、勤、朴”之校训,正在大力实施“创新强校,特色名校,融合发展,力争一流”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2021-02-01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 学校设下沙、文华和长安3个校区,占地2300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现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51个研究机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24000余人(其中独立学院学生9651人)。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6.4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亿元,建有专业实验室71个。图书馆建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库、财苑文库、浙商文库等自建特色库,纸质藏书233万余册,中外文现刊2035种,电子图书467万余册,电子期刊近3万种。 学校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和统计学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会计、金融、保险、税务和资产评估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浙江省重点学科,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设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省重点专业、6个省优势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课程,10部国家级教材、44部省级重点教材,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是全国首批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1326人,其中专任教师910人,正高职称155人、副高职称32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5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占师资总量的85%。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余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9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0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人。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浙江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省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等22人。 学校近年来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4项;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级项目378项,哲学社会科学类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位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哲学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769篇,出版学术著作218部。学校出版的《财经论丛》和《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财经论丛》杂志是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学校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扩大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和优秀学生、特长学生转专业的比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国际交流,举办ACCA、CGA、中美合作班、中加合作班等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全面实施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近5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共获国际奖11项,国家级奖41项,省级奖984项。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浙江财经大学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正在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浙江财经大学 2021-02-01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1932年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195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教育部领导,现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学校占地818亩,设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定路777号。截至2017年9月,学校有专职教师1043人,现有各类在校生20419人,其中全日制15159人。从学生分类看,本科生8041人,硕士生6053人,博士研究生1166,学历学位留学生826人。 百年来薪火相传,上财人铭记'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之校训,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学校正在为成为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愿景】 基于卓越的研究和教学,成为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使命】 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以“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为人才培养规格,促进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体格”全面发展。 探索真理,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致力于发挥多学科特别是财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崇尚学术自由,推动学术进步。 匡时济民,参与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发展。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用先进理论、思想和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发挥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作用。 传承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理念】 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立德树人、经世济国。 【战略】 坚持现代化战略。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坚持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建设为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坚持信息化战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持续提升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实现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
上海财经大学 2021-02-01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在63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大学使命,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培养了十余万名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在轨道交通行业就业,部分已成为了行业领军人物和核心技术骨干,在业内享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学校现有沙河口校区、旅顺口校区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8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4.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1亿元,馆藏文献资源总量为125.03万册,电子图书143.40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2700余种。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是辽宁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是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学科是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7个本科专业,10个五年制双专业,涵盖了工、管、文、理、经、法、艺等7个学科门类。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036人,其中,本科生1480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229人。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是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辽宁省车辆工程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2006年10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应用型转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等专业点3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以上本科精品类课程35门。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励554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38人,其中教授172人、副教授329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90%。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攀登学者、特聘教授、优秀专家15人,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千万层次人选83人,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创新人才33人,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19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7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学校是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发起成立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联盟”,牵头成立了“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连续挤压产业创新联盟”。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29个。2015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3项、省部级项目569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3项;国家授权专利1003件,其中发明专利220件;发表学术论文2701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411篇;出版学术专著107部。签订横向合同724项,合同额超2.14亿元。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80多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连交通大学远交大交通学院。开办本科教育项目3个,建有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两次获得优秀组织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千万培养工程”等两项成果被评为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2019年学校获评“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抓牢“一带一路”“交通强国”“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实施的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大力推进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五大战略”,凝聚发展力量,坚定不移地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大连交通大学 2021-02-01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是当时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学校1965年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1978年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2002年,省政府决定并经教育部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审时度势,更新办学理念与思想,坚持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运用级差地租原理,成功建设新校园,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发展空间瓶颈,创建享誉全国的异地资产置换的“沈师模式”;学校适时转变学校发展战略重心,实现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建设的重大转变,并通过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凝练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内涵式发展的新路。 学校占地面积1 228 282.7平方米,建筑面积942 220.78平方米。学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19 293人,硕士研究生2 917人,长短期留学生1 029人。现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师资及各类人才,为东北特别是辽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辽宁电化教育馆设在沈阳师范大学。学校现有26个二级学院和23个校属馆、部、中心、研究所及附属机构。拥有我国在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两所孔子学院——黎巴嫩贝鲁特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和约旦安曼TAG孔子学院。现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大科技平台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重点实验室11个、重点研究基地26个、创新团队1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2项。本科专业7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示范性)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创新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精品课程79门。学校是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单位,教育部首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是中国政府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首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基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基地、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拥有一支职称结构优化、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年龄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1人,专任本科教师136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2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49人。 目前,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建设“双一流”的奋斗目标为引领,以创新创业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与专业为核心,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优势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01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坐落在中国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是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学校、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是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基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基地,现已成为辽宁省最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教育中心。作为新中国诞生后首批建立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学校始建于1951年9月,初建时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4月,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和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连师范学院。1960年7月,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1983年12月,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68年来,学校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砥砺耕耘,自强不息,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合格人才。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为人师表”校训,秉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办学理念,在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积极致力于现代教师教育,着眼于学校的综合性、国际化的长远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不断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发展动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正向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迈进。学校现有教职工1866人,专任教师1160人。普通本科在校生13000余人,硕士、博士在校生近5700人。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30人、千人层次人选28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0人,辽宁特聘教授16人次,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70人次,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学名师20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25人次,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人选7人,大连市领军后备人才6人,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项目支持计划16人。学校校园现有两个校区(包括黄河路校区、西山湖校区),设有21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一级学科),其中有3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8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学校现有65个在招本科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示范性专业9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7个,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建设专业17个;国家级各类精品课程3门,省级各类精品课程34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省级精品教材7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获评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3项;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6项,基础教育成果奖2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奖2项,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奖5项。学校现有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生物制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批准共建)、海洋基因工程药物与天然活性产物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现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14个其他类型研究基地;10个省高校创新团队;另参与筹建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设有高校社科联、科协;创建了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科研项目1318项;出版专著926部;发表论文8879篇,其中被SCI收录845篇,被EI、ISTP、SSCI等收录410篇;获授权专利42项;获得各项科研成果奖励492项;签订“四技”合同71项。学校积极构建国际合作大平台,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合作建设国际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是我校专门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和华侨学生的二级学院,是中共中央统战部侨务事务局华文教育基地,是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和来华留学工作示范建设高校,每年接收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次,并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学校还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青少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高校物业管理先进单位、高校后勤信息与宣传先进单位、计划生育系统质量管理QC成果先进单位,教育部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普通话水平测试先进测试站。先后获评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辽宁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青团工作、依法治校工作、来华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党委、文明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2-01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药学学府。学校总占地面积143.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4.9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文化路)校区占地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9万平方米;铁西校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南校区(本溪高新区)占地面积12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3万平方米。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无涯学院、社科与文体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亦弘商学院11个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2558名(博士469、硕士2089)、本科生8151名、成人函授生5085名。学校荟萃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在1170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696名,其中教授123名,副教授237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务院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召集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9人,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人,获辽宁省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省攀登学者6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0人。 学校始终以医药及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突出药学学科优势、坚持药学教育主线,适度拓展本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药为主,跨医、工、理、管、经5个学科门类11个专业类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共设置21个本科专业,5个成人本专科专业。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6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5个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5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8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0名省级教学名师。获得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是国家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的院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药剂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获批辽宁省“双一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药学、中药学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学校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2018年3月ESI最新发布的数据,学校进入全国百强,排名第95位;在全球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排名1677位,进入世界前0.29%。3个学科稳定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药学与毒理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世界排名80位、国内第4位,是辽宁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我校6名教授再次入选2017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领域排名全国第一。我校主办的《亚洲药物制剂科学》(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简称AJPS)学术期刊,被SCIE数据库收录,是国内第一本被SCIE收录的药剂学学术期刊。《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和《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也已成为国家药学类核心期刊。 学校始终坚持“以药学为特色,注重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鼓励学科交叉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兼顾基础研究”的科技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科研方向,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成果推广三大科技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建有涵盖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完整技术链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工程技术中心58个,其中,辽宁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1个,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发改委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学校立足前沿科学和产业技术需求,深入开展协同协作、联合攻关,在多相脂质体、粉体学、中药质量化学模式识别、脑科学研究、“配体包埋式”主动靶向纳米粒等领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其中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在《自然》杂志子刊上发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向省内外医药企业转让新药证书137项,其中一类新药10个,为国家及区域医药行业、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科研人才的有效供给。牵头成立国家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辽宁省现代制药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省内成员单位近100家。本溪药物研究院先后接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专家和留学生的交流访问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际一些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8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新时期,沈阳药科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面向大健康领域,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交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药科大学发展目标,明确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职能,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及红色基因、红色传统为文化传承,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的沈阳药科大学洋溢着更加自信的新气象、奋力实现新作为! (更新于2018年4月)
沈阳药科大学 2021-02-01
西南民族大学
砥砺奋进,岁月流金。染青城峨眉之灵秀,汲工部武侯之神韵。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天府之国,位于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是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为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起步于国家需要、百业待兴之际,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历新玉沙街,迁武侯祠旁,建双流校区,67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己任,在探索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在追求中创新。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2015年10月,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学校; 2016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彰往考来,发扬踔厉。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有“三校区一基地”,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州红原县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00余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1人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8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先后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7人先后为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9人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人选,8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7人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人选,57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励精图治,笃行致远。学校有23个学院;有本科专业8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和“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七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有5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13个专业获批省级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9个双学位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二五”期间,获11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目前,馆藏图书资料8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4.9亿元,校园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 铸造品牌,彰显特色。学校科研能力较强,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省(部)级项目1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8000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10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有2个“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学校;国家部委、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四川省、中国生产力学会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等。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民族学与文化学”类权威期刊。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建校67年来,一批又一批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在17万各族各类毕业生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开放办学,多元融合。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弗吉尼亚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近40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十二五”期间,选派包括研究生在内的600余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2200余人次留学生,国别数达68个。学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56个民族师生员工情同手足、守望相助,营造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学校是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多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分获全国、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绘宏图开新卷,传薪火铸辉煌。学校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西南民大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西南民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凝练特色,积蓄优势,铸造品牌,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177 17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