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不孕不育症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在育龄期约有8%的夫妇因各种不同原因不能生育。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工业污染、大气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将逐年继续增高,每年约新增200万对患不孕症的夫妇。这已经成为关系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的社会问题,也是全世界各界关注的一个主要的医学热点。1978年,世界首例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 embryo transfer, IVF-ET,试管婴儿)的成功掀开了人类治疗不孕症的新纪元,此后又以IVF-ET为基础开发了多项衍生技术[如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胞浆置换等]。目前辅助生育技术已成为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手段之一。自1993年起,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李尚为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即开始进行胚胎着床和卵泡发育调控因素的基础研究,于1994年在著名杂志Endocrine Journal上发表论著2篇。1997年5月我院辅助生育技术正式应用于临床, 1997年获得四川省首例试管婴儿成功,1999年获得西南首例绝经妇女的赠卵试管婴儿成功,2002年获得四川省首例囊胚培养移植、首例胚胎冷冻及解冻移植、首例睾丸活检+ICSI、首例宫内减胎术成功。2002年率先在四川省开展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GD)的临床应用, 并获得一例妊娠流产。2003年又率先开展激光打孔辅助胚胎孵化技术,填补了四川省在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成为国内第一批、四川省首家获得卫生部IVF和ICSI准入的生殖医学中心。同时,本项目在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降低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临床各种相关方案和实验室的培养方法,并从基础研究方面探讨卵泡发育、胚胎着床的部分调节机制(免疫相关因素和生长因子等);对进行IVF-ET的患者夫妇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探讨女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IVF妊娠结局的影响和心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改善。使辅助生殖技术更能安全有效地为广大不孕症患者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了四川省甚至西部地区不孕症的诊治工作,并带动四川省及西部地区生殖医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发展,为地方辅助生殖技术及其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搭建一个研究平台。目前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至2007年,中心已完成近4000例的IVF及其各项衍生技术的临床治疗工作,临床妊娠率已由最初的25%上升到2007年的38.65%。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Medline收录9篇,SCI收录2篇,课题组发表论文共被引用102次,举办国际研讨会1次(2007年9月主办、国际绝育与生育协会协办“卵巢功能保护与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研讨会”),在全国首次提出“辅助生殖技术安全性”论题。2005年协助四川省卫生厅举办了四川省ART技术和管理学习班,为四川省ART技术的规范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参编书籍6本,培养博士生11名,硕士研究生15名。
四川大学 2016-04-29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围绕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现状,根据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从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两方面系统开展了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创制、可持续经营的养分机制及地力维护技术、插干造林技术、修枝技术体系、林分结构构建与调控及计算机经营模拟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等研究,优化组装出了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是一项关键技术集成的创新成果。 1)创制了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杨树人工林产量和木材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为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杨树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种质。特别是所创制的雄性不育泗杨1号新品种(良种),解决了杨树人工林“飘絮”等环境问题。 2)创新研发了特殊立地的土壤改良技术。首次针对退耕还林地等特殊立地,研究了不同覆盖植被种类的养分含量与养分释放规律,阐明了生物覆盖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提出有利于提高退耕还林地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的优化生物覆盖技术措施;首次探索了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脱水污泥在杨树人工林上的应用,证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的林地施用具有很大潜力;针对盐碱土杨树造林成活率低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杨树成林的有效措施。 3)针对杨树短轮伐期经营和纯林连作造成地力衰退的现象,系统研究了杨树人工林经营的养分调控机制,阐明了杨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凋落物种类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关系,揭示了多代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退化的原因,丰富了森林培育学理论,为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及地力维护技术提供了依据。 4)针对不同培育目标(特别是大径材培育),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2-3干大苗插干造林, 配合保水剂应用的造林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杨树修枝方法(年龄轮生枝法)技术体系;优化了南方型杨树优质大径材的林分结构构建和调控技术;筛选出了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杨树林地链式复合经营技术体系,实现了杨树人工林优质、丰产和高效之经营目标。 5)以南方型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研究与野外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集经营模拟、经济效益评价、优化决策于一体的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开发了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软件,为南方型杨树模式化定向培育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该成果机理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统一,体现出了技术含量高,又能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的技术特点。成果创制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获授权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件,申请发明专利1件;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共6项;出版著作2部,公开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收录25篇)。成果先后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稻茬小麦机播壮苗抗逆高产 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该成果 2016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成果集成了机械化条件下稻茬小麦机播壮苗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出稻茬小麦机播壮苗抗逆高产技术体系,并在技术地方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扬州大学 2021-04-14
名优茶加工技术升级与配套装备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首先提出了鲜叶的水冷保鲜技术、开发出水冷保鲜摊青机。创新名优茶做形理论及技术,提出“固形”理论,开发出固形设备,实现名茶的机械化做形;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关键的连接以及在制品回潮等设备,集成电子量化进料、温湿度监测与控制、水分在线检测系统,利用PLC控制系统,研建出主要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成套生产线,并制定配套的标准化技术。提出加工过程的清洁化生产技术,通过开发除尘除烟炉和名优茶加工除尘设备,实现了名优茶的清洁化加工。提出名优茶的脱氧保鲜技术,研制出高效脱氧保鲜剂,延长货架期。采用“高校-茶机厂-茶厂-政府”四位一体的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新模式普及新技术与新设备。 1、提出了鲜叶的水冷保鲜技术,保鲜时间由传统的8小时延长至15小时以上。 2、创新名优茶做形理论及技术,开发出固形设备,开发出关键的连接以及在制品回潮等设备,集成电子量化进料、温湿度监测与控制、水分在线检测系统,利用PLC控制系统,研建出主要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成套生产线,并制定配套的标准化技术。 3、首创适宜于名优茶初加工除尘的回风式除尘器,除尘效果显著。 4、研制出一种高效茶叶脱氧保鲜剂配方,能显著提高保鲜剂的脱氧能力,有效延缓名优绿茶贮藏中的氧化过程,保持名优绿茶品质。该技术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低阻测量
"专业测量低阻的发明仪器:可测最低阻值0.000001Ω;在实际应用中,还可测0.000001V的交流电压和0.000001A的交流电流。 "
厦门大学 2021-04-10
低冰镍
低冰镍是铜镍冶炼过程中的中间产品
广东金宇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10-29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 《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
为进一步规范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工程中心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陕西省科技进步条例》和《陕西省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法规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02-21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现启动2023年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申报工作。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3-08-07
关于开展2023年度青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动态管理,提升工程中心运行质量和效益,根据《青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青科发高新〔2023〕62号)要求,拟于近期组织开展2023年度青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核评价工作。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2023-08-14
农田循环生产配套关键机械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 ——苗期地膜回收技术和装备
成果简介: 本成果苗期地膜回收装备——1MSM-1000型玉米/棉花苗期地膜回收机,利用地膜在苗期比较完整、抗拉性较好的优势,能够完成我国超薄残膜(0.006~0.008mm)的回收,与作物收获后残膜回收相比,提高了地膜收净率,同时解决了收膜率与伤苗率之间的矛盾。该机具能够实现连续收膜作业,技术先进、作业效率高、价格低廉。创新点如下: 实现了在残膜收起的同时避免对幼苗的伤害;能很好地完成起膜、脱膜和抖土作业,在保证不伤苗、不伤膜的情况下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1 82 83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