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大功率高速电磁弹射技术
该成果应用于多功能高速列车运行模拟试验台模型车驱动系统(旨在研究列车在雨雪、地震、气压增减等复杂环境下高速会车时的性能),采用了多相直线无刷直流电机驱动技术,即模型车电磁弹射技术,通过该技术,动子推动220kg模型车在50米范围内可达到112m/s(403km/h),并在9米内动子制动停车,电机功率达到28.6MW。整个电磁弹射系统包括东西两线,每条线在线路上均包括牵引段、制动段,在设备上包括脉冲发电机飞轮储能系统、多相直线无刷直流电机定子、动子以及安装定子和模型车运动轨道的支撑架,另外还包括动子回收、动子保持机构等,运行过程通过过程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记录。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可控微球制剂
项目简介本课题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海藻酸钠作为载药材料,发明一种载药缓释系统,充分发挥海藻酸钠自膨胀、缓慢降解特性,维持局部血药浓度,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在血管栓塞治疗中,与传统的栓塞剂碘油相比,维持药效时间更长,栓塞确切有效。海藻酸钠微球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其安全、无毒、降解周期可控、无长期异物刺激以及介入部位疼痛轻微或无疼痛感等特点。该产品的颗粒表面带有一定的负电荷,使颗粒之间相斥,在储存和使用中不凝聚、不堵管,在体内膨胀并嵌顿在使用部位,定位性更好。为今后研究开发生物“多功能微球”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以可生物降解的海藻酸钠为主要材料包裹临床一线使用的抗癌药物多柔比星或柔红霉素,通过不同的装载药物的方法的对比,寻找出了最佳方法和条件,制备了具有缓释功能的多柔比星-海藻酸钠微球、柔红霉素-海藻酸钠微球。粒径和降解时间可控可调,药物/载体比高于50%,包封率最高达到 99.5%。项目团队 齐宪荣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药物技术创新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齐宪荣教授担任国家“外专千人”和“高端人才”计划评审专家,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北京市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等评审专家。 齐宪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递送系统、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齐宪荣教授获 2001 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应用范围 本研究以海藻酸钠微球为平台,可通过介入治疗学方法,治疗肝癌、肾癌等实体肿瘤,也可用于植入给药或肿瘤瘤周注射等治疗恶性肿瘤。项目阶段 临床前研究。知识产权已经获得相关专利授权。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北京大学 2021-04-11
可控微球制剂
本课题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海藻酸钠作为载药材料,发明一种载药缓释系统,充分发挥海藻酸钠自膨胀、缓慢降解特性,维持局部血药浓度,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在血管栓塞治疗中,与传统的栓塞剂碘油相比,维持药效时间更长,栓塞确切有效。 海藻酸钠微球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其安全、无毒、降解周期可控、无长期异物刺激以及介入部位疼痛轻微或无疼痛感等特点。该产品的颗粒表面带有一定的负电荷,使颗粒之间相斥,在储存和使用中不凝聚、不堵管,在体内膨胀并嵌顿在使用部位,定位性更好。为今后研究开发生物“多功能微球”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以可生物降解的海藻酸钠为主要材料包裹临床一线使用的抗癌药物多柔比星或柔红霉素,通过不同的装载药物的方法的对比,寻找出了最佳方法和条件,制备了具有缓释功能的多柔比星-海藻酸钠微球、柔红霉素-海藻酸钠微球。粒径和降解时间可控可调,药物/载体比高于50%,包封率最高达到99.5%。
北京大学 2021-02-01
生物粘附可控材料
设计了一类可功能化的(外场、构象、结构、特异性识别等)超分子聚合物新体系,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控制细胞粘附的目的。 建立了通过手性凝胶因子高密度排列来传递手性的方法,首次制备出了手性水凝胶。研究了细胞与手性水凝胶相互作用的规律,发现了左旋水凝胶促进细胞粘附、生长等现象
上海交通大学 2023-05-09
可控微球制剂
本课题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海藻酸钠作为载药材料,发明一种载药缓释系统,充分发挥海藻酸钠自膨胀、缓慢降解特性,维持局部血药浓度,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在血管栓塞治疗中,与传统的栓塞剂碘油相比,维持药效时间更长,栓塞确切有效。 海藻酸钠微球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其安全、无毒、降解周期可控、无长期异物刺激以及介入部位疼痛轻微或无疼痛感等特点。该产品的颗粒表面带有一定的负电荷,使颗粒之间相斥,在储存和使用中不凝聚、不堵管,在体内膨胀并嵌顿在使用部位,定位性更好。为今后研究开发生物“多功能微球”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以可生物降解的海藻酸钠为主要材料包裹临床一线使用的抗癌药物多柔比星或柔红霉素,通过不同的装载药物的方法的对比,寻找出了最佳方法和条件,制备了具有缓释功能的多柔比星-海藻酸钠微球、柔红霉素-海藻酸钠微球。粒径和降解时间可控可调,药物/载体比高于50%,包封率最高达到99.5%。
北京大学 2021-04-11
大长径比纳米探针可控制备技术及应用
提出研究了大长径比纳米探针可控制备方法。通过简单控制阈值电压以控制尖端生长液的量,确保尖端生长单根碳纳米管;通过将亲水处理后的硅探针放置于一定分散浓度的一维纳米材料溶液中进行组装,得到不同长径比的纳米探针。通过两种制备技术均可以得到曲率半径<10nm,长径比>70:1的碳纳米管探针。所制备的纳米探针具有刚度好和性能稳定等优势,可以代替原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4
54407海洋图书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矿井煤层自燃隐蔽火源红外成像探测技术
西安科技大学自 20057 年开始对 主要研究矿井煤层自燃隐蔽火源红外成像探测技术。针对煤层自燃火源位置隐蔽,难以确定的难题,采用热红外探测技术与热传导反演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煤层自燃高温区域的位置和火源温度。成果于 2008 年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三等奖。 该项目申请专利 2 项。该技术有效预防大面积采空区灾害事故,提高采空区密闭的安全可靠性。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技术
为满足武器装备领域精确制导、夜视枪瞄及单兵头盔系统等国防重点工程对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的急需,以打破国外垄断和封锁为目标,提出了以纳米氧化钒多层复合薄膜为敏感材料的单片集成微光腔低应力焦平面结构;突破了在高TCR下氧化钒薄膜的工艺兼容性、片内均匀性和片间重复性技术难题与低热导、小尺寸的微桥结构产生形变的瓶颈;实现了低噪声运算放大器,有效降低了器件的NETD和提高器件占空比的读出电路设计技术。实现了我国UIRFPA探测器的"从无到有、从设计制造到应用"两大跨越式发展。该成果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4
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
240-280nm范围电磁波谱段也称为日盲紫外波段。日盲紫外探测与成像为电子领域的尖端技术,被公认为国际军事制高点。同时,该技术在电网安全监测、医学成像、环境与生化检测等民生领域也有重要应用。由于日盲紫外技术的重要战略意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严密核心技术封锁,为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我国的日盲紫外探测与成像技术,就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开辟新的技术路径。 针对国家在日盲紫外探测及应用技术方面的
南京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719 7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