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XM-MN150泌尿内镜技能训练模型
XM-MN150泌尿内镜技能训练模型   功能特点: ■ XM-MN150泌尿内镜技能训练模型主要用于膀胱镜、输尿管镜的技能训练。 ■ 可练习的操作包括:膀胱镜(硬性、软性)检查、输尿管逆行插管及输尿管(硬性、软性)镜检查等。 ■ 配合超声、气压弹道、钬激光等多种能量方式,湿式模型(即可浸入液体环境的模型)还可用于膀胱镜、输尿管镜碎石、输尿管狭窄段内切开等多种操作。 ■ 通过训练可以让学员掌握膀胱镜进镜手法、输尿管逆行插管原则、半硬性输尿管镜进镜技巧等相关知识。 ■ 还可让学员掌握膀胱镜、输尿管镜碎石技巧、软性输尿管镜进镜的操作流程及肾盏探查顺序等。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基于高温水热强化的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
针对我国污泥高含砂、高含固等特点,对我国低有机质污泥尤其是高含固(TS>10%)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路线领域开展研究,从厌氧消化的可行性、物质流特征、微生物种群及强化调控、热/碱强化水解预处理技术、污泥/餐厨协同消化技术等方面,特别是加强在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物质流转化机制的研究工作,突破针对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提升厌氧降解率与产气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机理研究,为我国污泥高级厌氧消化研究提供支撑。 提出适用于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泥质特性的高温水热强化预处理技术,突破高温水热对污泥强化水解的作用机制与最佳反应条件,技术成果形成成套化装备,并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转化与运行优化;突破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的物质强化转化关键技术,对含固率、温控、搅拌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开发,技术成果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转化与运行优化。1.目标及意义 1)提出适应于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泥质特征的污泥高温水热强化预处理技术,并与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相耦合,形成基于高温水热强化的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实现技术成果的在长沙污泥厌氧消化工程中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阐明在污泥厌氧消化新技术中有机质在固-液-气相变体系中的物质流特征,基于有机质的定向转化,进一步对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新技术进行优化开发,进一步提升甲烷产率和降解率,为污泥厌氧消化的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基于对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物质流和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在技术层面,从“易降解物质定向转化”、“难降解单元分质活化”和“微生物分相调控”三方面入手,开发强化物质转化的水热、生物酸化等预处理新技术,确定关键技术单元组成、关键技术参数和条件;在工艺层面,从强化固相溶解-液相高速甲烷化入手,开发高效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开发适用于我国高含固污泥物料特点的厌氧消化技术与装备,提出可靠的搅拌和保温方案以及反应器构造等关键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集成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进一步提高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物质转化效率与资源化利用水平。1)预期的经济效益  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能力,增强污泥产期效率,降低污泥处理处置能耗。工程效益可望达到1亿元以上。2)预期的社会效益  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能力,增强对污泥的处理处置能力,有效缓解污泥处理处置压力,进一步提高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物质转化效率与资源化利用水平。
同济大学 2021-04-11
2019-nCov感染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分子机制研究
2020年1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及同济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在bioRxiv在线发表题为“The digestive system is a potential route of 2019-nCov infection: a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based on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s”的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剖析表达ACE2的细胞组成和比例,并探索2019-nCov感染在消化系统感染中的潜在途径,分析了肺,食道,胃,回肠和结肠单细胞转录组的数据集。 
海军军医大学 2021-04-10
便携式消化道PH值24小时动态监测仪
近年来对消化道疾病的研究表明,某些消化道疾病与消化道内消化液返流现象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诊断与病理研究工作中急需对返流现象进行动态监测。我们研制的PH值24小时动态监测采用国际标准,通过动态监测消化道内PH值来确定返流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并提供各项具有临床诊断和科研意义的相关数据。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愈来愈被重视,八十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一种VI型缓慢消化淀粉的超声辅助酸碱沉淀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超声辅助酸碱沉淀法制备VI型缓慢消化淀粉的方法。将普通玉米淀粉分散于0.01ml/L?KOH溶液中配成悬浊液,进行超声处理(30℃,200W,10min)使淀粉均匀分散,以加速糊化、提高其包合脂肪酸的能力。将悬浊液在沸水浴中糊化10min,冷却至60℃。将脂肪酸溶于60℃的KOH溶液中,与淀粉糊混合,用1.5mol/L的酒石酸调节pH至4.7,保温一定时间使淀粉与脂肪酸充分结合。将混合物离心,洗涤沉淀3次,冷冻干燥,得到产品。经测定,普通玉米淀粉-共轭亚油酸包合物产品的缓慢消化淀粉含量可达40.62%,且该缓慢消化淀粉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技术制备的缓慢消化淀粉产品为VI-型淀粉络合物。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循证评价及中枢机制研究
本项目在国家973计划项目等课题资助下,围绕针刺胃肠调节效应及其中枢机制,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研究对象,在客观评价针刺治疗FD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采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探讨针刺治疗FD的中枢机制;并从针刺得气、穴位配伍、机体状态和针刺疗程四个方面探讨针刺效应的影响因素及中枢机制,以期为证实针刺治疗FD的有效性和胃经穴位胃肠调节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客观阐释针刺治疗FD的科学内涵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为指导针灸临床选穴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经过12年的研究,项目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①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针刺治疗FD的有效性,明确了其治疗优势,肯定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客观存在;②在采用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明确FD患者的中枢病理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从多个层次阐释了针刺治疗FD的中枢机制;③从针刺得气、穴位配伍、针刺疗程、机体状态等角度发现了针刺治疗FD中枢整合的靶向性、网络性和动态性特征。 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52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34篇,总引用次数540次,国际针灸和胃肠领域研究同行在《BMJ》、《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Brain》等期刊上对项目研究给予了正面的评价,扩大了中国针灸研究的国际影响。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升针灸机理研究水平,推动针刺神经影像交叉学科的形成,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相长均具有积极的作用。项目培养了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成为了国际上针刺胃肠调节效应神经影像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力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1-05-10
一种促消化道粘膜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消化道粘膜修复的材料,它是由京尼平交联小肠黏膜下层制备而成,小肠黏膜下层经过京尼平交联后的交联指数为30%~100%。本发明还公开前述促消化道粘膜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本发明促消化道粘膜修复的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酸、抗胃蛋白酶降解性能,溶血性低,无细胞毒性,力学性能优良。
四川大学 2016-10-27
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原料:三七5-12份、白及6-15份、熟大黄6-15份、甘草6-15份、龙骨20-50份、牡蛎20-50份、山茱萸20-50份。取所述配比三七、白及,粉碎备用;取所述配比熟大黄、甘草、山茱萸混匀,加水煎煮1-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取所述配比龙骨、牡蛎,加水煎煮1-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B步的滤液合并,浓缩得清膏;取清膏,加入三七粉、白及粉,制剂即得。该药物制剂可更好保留药物有效成分,能有效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作用良好,市场前景广阔。该方法针对现有技术,将中药配方制成现代制剂,不仅服用方便,而且工艺科学合理。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1
直叶片变量泵定子内表面摩擦磨损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直叶片变量泵定子内表面摩擦磨损检测装置.目前没有模拟单作用变量叶片泵在正常工况下摩擦磨损的测试仪.本实用新型的直叶片与叶片导槽的底部槽道构成滑动副;直叶片的底面与定子内曲线轮廓模拟凸轮构成凸轮副;加载环底面与直叶片顶面之间设有弹簧;加载装置驱动加载环;压力传感器检测直叶片和弹簧之间的压力;速度传感器检测定子内曲线轮廓模拟凸轮转速;检测腔腔体经开关阀和检测通道连接消光式粒度仪和消光式颗粒计数器;消光式粒度仪检测液压油中金属颗粒的平均粒度,消光式颗粒计数器检测液压油中金属颗粒数目.本实用新型可靠模拟直叶片变量泵工作环境,并测量磨损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05-06
火灾实验炉内腔及试验构件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灾实验炉内腔及试验构件保护装置,包括设置在火灾实验炉中的四根竖直钢管,相邻的竖直钢管顶部之间连接有水平钢管,竖直钢管与水平钢管外均包裹有耐火岩棉,竖直钢管的底部通过可拆卸锚固节点连接在火灾实验炉的底面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造合理,在不影响实验效果前提下,能够有效的在火灾实验中对火灾实验炉内腔和试验构件起到保护作用,并且通过可拆卸锚固节点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可重复使用,当保护装置受损时,易于更换修复。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551 5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