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线电专家、经济专家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30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德育为首、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矢志国防、强国铸器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8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勇担强国建设新使命,持续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诚创造一流贡献,奋力建设一流大学,不断凝聚师生奋进力量,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各项关键办学指标创历史新高,向上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稳居“双一流”高校第一方阵前列,学校事业发展迈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当前,北理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2-01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6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7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是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3000余人,来华留学生全年总规模1200余人。 学校经过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构筑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观。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416万余册。设有26个学院,建有5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3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现有教职工5000余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130余人,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560余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本科专业102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各1个、教育部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 近五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1人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13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4人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人获“中国青年好网民”称号。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位列全国第四,在2018年度和2022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两次位列全国第一。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近十年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到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1/3。2023年7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我校就业工作。 百廿余年,风雨兼程,武汉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总思路和以特色创优势发展道路,围绕“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崇高大学理想,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2021-02-01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王泽山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学校成为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高校。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秉持“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弘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围绕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向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物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新能源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等21个专业学院,以及钱学森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新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个独立学院。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数学、一般社会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11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前1‰。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0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2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6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具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具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授予权;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以及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4000余名,留学生700余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领军人才集聚。具有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批权。现有教职工3600余人,专任教师24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700余人。 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加强科技创新,围绕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核心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2-01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原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举办方为西北工业大学。作为陕西省内首批经教育部评估考核达标的独立学院,于2020年3月转设更名为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在陕西省属于二批次录取高校,2020年新增专科招生层次。校园占地1035.14亩,校舍建筑面积26.63万平方米。学院依托西北工业大学雄厚的办学资源优势,坚持以工为主,经、管、文、艺协调发展,突出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学院下设7个二级学院,7个职能部门,6个教学及教学辅助单位,31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学生近9000人。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3.9%,博士学位比例占11.3%,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化水平较高。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2021-02-01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前身是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办学25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创新拉动、强队伍、调结构、重质量、细管理、特色突破”的治校方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育人目标,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国际化开放办学,努力建设国内同类一流院校。学院以稳步提升的教育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得教育部教师基金会、省市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多项表彰和奖励。 学院位于风光秀丽的哈尔滨市松花江畔大学城,校园总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校园内欧陆风情与韩日风格相结合的现代建筑,配套齐全的教学及生活设施,为在校的莘莘学子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学习与生活条件。 学院学科门类多样,教学质量优良,现设有机器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共7个二级学院,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六个学科门类27个本科专业,在校生9000余人。学生学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同时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证书。2018年,学院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内统一招生2461人。 鲜明的教育特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实际出发,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人人成才,为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实施“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创新精神。 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制定基于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家通用标准指导下,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试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学院与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各分院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校企合作基地,开展面对行业、企业的订单式培养。 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借鉴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用“慢”的精神陶铸职业信念,用“专”的信念提升职业能力,用“创”的理念助推职业化发展,用“德”的秉性重塑师生关系,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构建“五个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一个全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健全人格培养)+专业教育(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双创教育(驱动社会前进能力培养);一个完善的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思想引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一条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一套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识平台+专业模块+综合教育平台”的理论教学模式、“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能力”的多元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以赛促学、以赛辅学、以赛验学”的助学模式等。 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实行“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业主任教授、副教授为主体,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同时引进企业工程师开展教学,通过科研机构和企业,遴选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来院培训,委派教师赴企业实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另有外籍教师常年为我院承担部分外语教学任务,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院拥有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建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实验教学中心、语音实验教学中心、机器人创新创意实验教学中心、汽车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等10个实践教学中心及90余个实验场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与学院教育模式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预约进行自主创新实验或课外科技活动,为课内外科研活动提供了便利。 学院图书馆建筑简约典雅,馆藏丰富,纸质图书81万余册,各类报刊600余种,电子资源9500GB,拥有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和文献资料检索数据库。学院体育场馆设施齐全,建有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艺术体操馆、室内足球馆、室内轮滑馆、健身房等设施,建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占地1.5公顷的足球、排球、篮球、区域健身场地及冬季滑冰场地,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较高的教学质量 学院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2014年,学院提出实施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改革目标,构建了“应用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考研率连年大幅提升,2015年考研过线率27.5%;2016年考研过线率40.2%;2017年考研过线率51.1%;2018年考研过线率55%。2018年,我院与国外高校互派留学生60余人,考取公务员率及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连年大幅提升。学院以产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根本,全力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地域立足龙江、辐射全国,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院高度重视教研科研工作,以教研科研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近两年,学院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教研科研项目达70余项,在研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教材百余部,获得国家专利80余项。 优厚的奖励制度 学生入学后享有“奖、贷、勤、助”等国家和学院的各项相关资助政策,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国家一等助学金4000元/年;二等助学金3000元/年;三等助学金2000元/年;学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5000-8000元。学院设有勤工助学专门机构,每月可安排一定数量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有效资助。此外,学院还设有院奖学金等各类鼓励学生成长进步近10类集体和个人奖项。 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院始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文化育人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建立了远东大学生论坛,大学生艺术团、金融投资协会、文学社、武术社等20余个社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生存体验”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了广大同学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与动力,发掘个性特长,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自强自律,快乐成长。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2021-02-01
淮北理工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信息学院是2004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审批确认(教育部教发函[2004]7号)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坐落在集能源、工业、商贸和园林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校园依山而建,风景秀丽,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幽雅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学院依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学院现设有经济学、汉语言文学(师范)、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应用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电子商务、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1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工、经济、艺术等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35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0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143人。 学院2004年起面向全国招生,规划办学规模为8000人,现有在校生2400人。学院面向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新疆等21个省(市、区)招收四年制国家计划内本科生。学生毕业后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证书中学校名称填写“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信息学院”。 学生毕业并达到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信息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学士学位,颁发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信息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学生毕业后面向全国就业。 学院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充分利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雄厚师资力量,选聘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教师任教,继承并沿袭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多年形成的浓厚文化积淀和良好校风学风,为学生走向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 学院本着“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育人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努力探索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淮北理工学院 2021-02-01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国家部标码13400)是一所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颁发国家承认的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学历证书。学院以“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为教育理念,以理工为重点,坚持人文并行,实行“专业技能+岗位证书+学历证书”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形成建筑、机电、网络信息、汽车、经济管理、艺术、护理等学科并存的应用型大学教育体系。 学院占地面积约426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2188人。其中现代化图书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60余万册,报刊千余种。现有校内实验实训中心55个,校外实训基地208个。学院高级职称教师占24%,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29%,双师型教师占66%。 学院注重内涵建设的提升与发展,师资队伍配备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百花齐放,硬软件建设、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学院在2013年“第五届职业教育高峰论坛暨亚太地区职业院校合作论坛”上被评为“2013高职内涵建设优秀院校”;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普通高校就业示范院校”; 2015年河北日报举办的高校口碑榜大调查中,理工学院学院荣获专科组第一名;在石家庄市共青团委发布的驻石高校最美校园评选活动中,理工学院作为省市两级园林单位,凭借其优美的校园环境一举拿下第一名,获得驻石高校“最美校园”称号;2016年,理工学院荣获河北省教育厅年检“优秀”单位、河北省教育厅安全检查“优秀”单位的荣誉称号。 学院职能部门下设党群工作部、招生中心、校企合作与就业处、发展规划处、行政与人事处、教学与科研处、学生处、财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产运营处、图书馆,教学单位下设人居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互联网应用学院、健康管理学院、艺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开放教育学院共十大二级学院。学院拥有一支由百余名资深教授、研究生、国外留学生、外籍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有大批年轻教师在职攻读硕、博学位,一个以高层次、高学位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正在迅速形成。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作为现代职业教育践行者,以国际视野为背景,以“新的教育”、“新的机制”为指导思想,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实践“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通过有特色的持续教育运营,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格完整、学有专长、知行合一、实践为重”的应用型人才。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2021-02-01
专家报告荟萃㊲ | 温州理工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周文龙:“拆隔墙,推围墙,跨城墙”:建设高水平区域性应用型高校的温理工探索
温州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营经济的发祥地,目前正提速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全国标杆、新产业新经济高地、未来产业培育先行区。今天我报告的内容是温州理工学院关于建设高水平区域性应用型高校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3-04
光莆测温消毒防疫多功能站
产品详细介绍
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子站用液压压缩机
名称 参数 型号 CMP-25(2-20)-45X2-CNG 外形尺寸(mm) 4500x2300x2650 适用场合 加气子站 压缩介质 天然气 驱动型式 液压活塞式 防爆等级 Ex dII BT4 压缩级数 二级 进气压力(Mpa) 2—20.0 进气温度(℃) <45 最大排气压力(MPa) 27.5 排气温度(冷却后)(℃) ≤最高环境温度+10 排气量(Nm³/h) ≧2400@10MPa 日供气能力(Nm³/d) 20000 冷却方式 风冷 润滑方式 无油润滑 压缩气含油量(mg/m³) 无油 传动方式 电机驱动液压油泵 电机功率(KW) 45x2 总功率(KW) 100 电机转速(r.p.m) 1465 电机电压(V) 380V/50Hz 噪音 ≤75dB 控制方式器 PLC+触摸屏+软启动 安装方式 撬装式
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168 1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