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SF-1L双层玻璃反应釜
产品详细介绍SF-1L双层玻璃反应釜特点 1.双层玻璃反应釜电子调速、减速电机。电子调速,无电刷、无火花,安全稳定,可连续工作。 2.双层玻璃反应釜全套玻璃仪器采用GG17高硼硅玻璃生产,有良好的化学、物理性能。 3.双层玻璃反应釜玻璃夹层接口通上热油经过循环,可做加热反应,通上冷冻液可进行低温反应。 4.双层玻璃反应釜可在常温下反应,通上自来水即能快速将反映热量带走。 5.双层玻璃反应釜下放料口具法兰口和聚四氟阀门,容器内无死角,可拆卸便于固体物料出料。 6.双层玻璃反应釜五口反应器盖,特大口设计便于清洁,标准口插口可选择组装回流,蒸馏合成装置。三、SF-1L双层玻璃反应釜参数基本参数 型号  SF-1L 玻璃材质 GG-17 底板式主体支架 不锈钢 反应瓶容积 1L 夹层容量 0.5L 便插式进出油循环口 低进高出 釜盖瓶口数 五口 放料口离地 30mm 釜体反应温度 -80~200℃ 真空度 -0.098Mpa 搅拌转速 50-600rpm 搅拌轴径 ¢8mm 搅拌功率 120W 电压/频率 220V/50Hz
巩义市瑞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1-5L)双层玻璃反应釜
产品详细介绍双层玻璃反应釜   HEB-1L HEB-2L HEB-3L HEB-5L  HEB-10L HEB-20 HEB-30L HEB-50L 产品说明 双层玻璃反应器夹层内可通入不同的冷热循环液(热水、热油、冷冻液)。在全密封玻璃容器内,反应物在常压或是负压下进行搅拌反应。全透明的反应瓶可使反应过程一目了然,是现代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合成的理想试验、中试设备。 设计特点: 1、大口径一体化双层反应瓶,气密性好,强度高。 2、专业的PTFE密封盖,可在高真空高速下搅拌。 3、有三个用户机动使用的标准磨口。配有加料活塞,测温管和回流冷凝器。(特殊可定制) 4、大型设备(20L以上)有更多安全性,易操作性设计。 主要特点 1.采用GG17高硼硅玻璃材质,拥有优良物理、化学性能。 2.可选用常温、高温(200°C)及低温(-80°C)的反应条件进行实验。 3.可以选用在常压及负压试验条件工作,静止状态下负压可达0.095MPa以下。 4.数字显示搅拌速度,变频恒速搅拌系统,工作平稳。 5.四氟搅拌浆(搅拌叶),搅拌轴与反应釜之间的密封采用特种材料制成。 6.无死腔设计的防腐的放料阀门。 7.多功能反应釜玻璃夹层的制冷或加热溶液在反应完毕后,能彻底排除,不积液。 8.整体结构科学、新颖、实用、美观。 用途说明 该系列双层玻璃反应釜内层溶器放置反应物料同时可抽真空和调速搅拌使反应物料减压条件下,进行气化、蒸发对物料进行浓缩和提纯。夹层可导入冷冻液、水和高温液对物料进行升温、冷却或冻结。 该系列多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化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合成等实验及生产。该产品可与循环水多用真空泵、低温冷却液循环泵、循环油浴锅配套使用成为系统装置,或者用于中试生产。    
西安禾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众通双层多媒体讲台ZTDMT-04
产品详细介绍1、讲台选用精装冷轧钢板,采用先进工艺一次折弯组焊成型,边角园弧过度渡,缝隙结合均匀,具有散热、隔音、安全防盗、防蛀、防腐、防尘、防水等优点。2、造型设计以人为本,采用豪华内藏式铰链,面板采用轨道滑动开启设计不易损坏,两边或单边推开均可使用。开启后不占用学生空间。操作轻巧便捷,省力省心,解决了盖门沉重,女教师及年老教师使用困难的问题。3、控制面板、显示器面板均为可拆卸活动件,隔板位置可自行调整。方便日常维护保养。有足够的位置放置笔记本电脑、视频展示台等教学仪器。可以在讲台上一边演示实验,一边使用电脑和视频展示。4、采用撞击式移门锁,也可安装IC卡电磁锁,方便远程联网控制。关闭后台外无任何可拆卸螺钉。整体外形美观大方安全防盗。5、表面经酸洗、磷化、防腐、防锈处理后采用静电喷塑。正常使用情况下,讲台经久耐用光亮如新。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6、讲台内可放置教学终端、广播终端、中控装置、视频展示台、电脑主机、显示器(含液晶显示器)、UBS不间断电源、键盘、鼠标、DVD、功放、话筒等教学设备。此外还具备USB接口、220V万能转换插座、翻盖式粉笔储藏盒、内藏式储物小抽屉等人性化设计。7、外型尺寸:1400×700×900 mm
长沙众互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深水恒流变油基钻井液及其流变性调控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学号 惠翔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2020\2024 202031010333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蒲晓林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博导、教授 油气井工程 刘鹭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助理研究员 油气井工程 四、项目简介 深水钻井液技术作为深水油气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需解决深水复杂地层井壁失稳、低温流变性调控、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等技术问题。本项目基于聚合物流行调节剂的研制,制备一套深水用恒流变油基钻井液体系,以维持4~80℃条件下钻井液流变性变化幅度小于30%。深入分析油水比、乳化剂、有机土、润湿剂、加重剂等加量油基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规律,利用数学方法研究建立不同因素对流变性影响权重方程,为深水钻井液的设计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西南石油大学 2023-07-18
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一体化开发模拟实验系统
1 背景 天然气水合物是继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之后潜力巨大的接替能源,可分为成岩型和非成岩型两类,其中非成岩型占76.5%以上。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和试采工程以降压法为主,但如果采用降压法开采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水合物将无序分解且不可控,进而面临环境、装备、生产、工程以及地质等风险。为此,中国工程院周守为院士带领团队世界首创提出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技术,利用水合物采掘、碎化、海水引射流化、泥砂分离回填、浆体举升、平台深度分离再回填技术工艺,将非成岩不可控水合物藏转变为密闭管道内可控水合物藏,实现了“顺其自然、变害为利、变不可控为可控”的安全绿色开采。进而,团队针对海底浅表层水合物到中深层泥质粉砂水合物再到深部地层成岩型水合物以及下覆游离气的储层系统,在世界上首次创新提出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降压法一体化开发技术。 2 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一体化开发模拟实验系统 发明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一体化开发模拟实验方法及技术,研制成功全球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一体化开发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压力0~16MPa、温度-10~60℃、可视化),实现了1500m水深固态流化~降压法一体化开发全程模拟。实验系统包括:水合物大样品快速制备、破碎及浆体调制模块,水合物浆体高效管输与分离模块,实时图像捕捉、数据采集及安全控制自动化模块。 水合物大样品快速制备、高效破碎、浆体调制“三位一体”实验方法和技术,20h内可快速制备1062L水合物样品; 水合物浆体保真运移方法和技术; 水平段56m、垂直段30m分段组合、逐点加密、多次循环、多次降压、多次升温的水合物颗粒、泥砂、分解气、配制海水复杂浆体管输模拟实验方法和技术。 首次系统开展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降压法一体化开发实验,创新形成从浅表层水合物到中深层泥质粉砂水合物再到深部地层成岩型水合物以及下覆游离气的全链条、一体化开发理论。 2017年5月,全球首次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实施。 3 应用范围 依托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在全球首次系统开展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降压法一体化开发模拟实验,证明了固态流化~降压法一体化开发技术原理科学可行、开采工艺可行,为指导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油气一体化勘探开发、研制深海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发系列装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关键参数。 4 前景及经济社会效益 通过攻关为深海泥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提供方法与理论创新,为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降压法一体化高效开发评价提供重大实验系统,促进浅表层、中深层天然气水合物与下覆游离气一体化开发系列重大装备研制,推动集成该方法、理论、技术、装备成为我国引领世界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采的前沿技术。
西南石油大学 2021-05-10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深海微生物驱动碳氮循环耦合研究
浮游植物在表层获取光能固定CO2,形成颗粒有机碳(POC)往下沉降,在深海再矿化后生成铵(NH4+),从而为深海化能自养细菌/古菌提供了能量来源。因此,氨氧化古菌和亚硝氧化细菌所介导的两步硝化过程是实现光能传递到深海被利用的重要途径,是深海重要的供能过程,支撑了海洋“黑暗固碳”——不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化能自养固碳,为深海生物圈提供了“新”的有机质,同时积累硝氮。由于亚硝氧化菌群研究的长期滞后,氨氧化和亚硝氧化功能群在深海的协作关系始终不明了,因此国际上对深海硝化菌群支撑的碳(C)−氮(N)耦合机理(定性)的理解仍极为有限,对C−N计量学关系(定量)的准确估算仍是空白。 该研究工作结合多组学分析、生理学实验、现场原位速率及动力学观测和模拟,以及生态系统模型,阐释了氨氧化古菌和亚硝氧化细菌显著差异的代谢策略,及两步氧化过程耦合、硝化与黑暗固碳耦合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建立了硝化菌群支撑的C−N、物质与能量转换的计量学关系,量化了深海硝化过程对深海生物圈及全球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和影响。该工作为深海物质与能量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参数,对深入认识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 2021-02-01
深海微生物驱动碳氮循环耦合研究
项目成果/简介:浮游植物在表层获取光能固定CO2,形成颗粒有机碳(POC)往下沉降,在深海再矿化后生成铵(NH4+),从而为深海化能自养细菌/古菌提供了能量来源。因此,氨氧化古菌和亚硝氧化细菌所介导的两步硝化过程是实现光能传递到深海被利用的重要途径,是深海重要的供能过程,支撑了海洋“黑暗固碳”——不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化能自养固碳,为深海生物圈提供了“新”的有机质,同时积累硝氮。由于亚硝氧化菌群研究的长期滞后,氨氧化和亚硝氧化功能群在深海的协作关系始终不明了,因此国际上对深海硝化菌群支撑的碳(C)−氮(N)耦合机理(定性)的理解仍极为有限,对C−N计量学关系(定量)的准确估算仍是空白。 该研究工作结合多组学分析、生理学实验、现场原位速率及动力学观测和模拟,以及生态系统模型,阐释了氨氧化古菌和亚硝氧化细菌显著差异的代谢策略,及两步氧化过程耦合、硝化与黑暗固碳耦合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建立了硝化菌群支撑的C−N、物质与能量转换的计量学关系,量化了深海硝化过程对深海生物圈及全球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和影响。该工作为深海物质与能量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参数,对深入认识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 2021-04-10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5-09
一种喷水推进型深海滑翔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喷水推进型深海滑翔机,包括壳体、设置在 壳体外部的滑翔翼和尾鳍、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电池包、导航控制 中心、质心调节装置、浮力调节装置、喷水推进装置、卫星通讯天线、 抛载装置和观测仪器,壳体包括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耐压壳体分 为前段和后段,前段和后段均为圆柱状和曲线状的结合结构,非耐压 壳体设置于耐压壳体的前段和后段之间,且为圆柱状结构,滑翔翼固 定安装在非耐压壳体外部的两侧,用于为喷水推进型深海滑翔机提供 升力,尾鳍固定安装在耐压壳体后段的尾部,用于稳定航向,电池包用作质心调节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628 62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