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寒风沙环境轮轨磨损模拟实验装置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寒风沙环境轮轨磨损模拟实验装置,由轮轨滚动磨损试验台架及其辅助系统构成。低温腔风沙环境腔(4)通过送沙管(16)与风沙模拟控制机组相通;所述低温腔风沙环境腔(4)是由铜合金制成的双层腔体,具有上、下两部分,即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冷媒联接管(501)连接在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上冷媒管(5)将低温腔体机组制得的制冷剂输入到上腔体(401),下冷媒管(6)将下腔体(402)的冷媒输送回低温腔体机组。本发明装置能模拟高寒风沙环境,从而能准确、可靠的分析出温度、风沙条件、施加的载荷、试件的转速、滑差、冲角、摩擦扭矩、实验时间、实验后的形态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为研究轮轨磨损机制和减轻磨损的措施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移动设备技术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高寒风沙环境轮轨磨损模拟实验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寒风沙环境轮轨磨损模拟实验装置,由轮轨滚动磨损试验台架及其辅助系统构成。低温腔风沙环境腔(4)通过送沙管(16)与风沙模拟控制机组相通;所述低温腔风沙环境腔(4)是由铜合金制成的双层腔体,具有上、下两部分,即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冷媒联接管(501)连接在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上冷媒管(5)将低温腔体机组制得的制冷剂输入到上腔体(401),下冷媒管(6)将下腔体(402)的冷媒输送回低温腔体机组。本发明装置能模拟高寒风沙环境,从而能准确、可靠的分析出温度、风沙条件、施加的载荷、试件的转速、滑差、冲角、摩擦扭矩、实验时间、实验后的形态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为研究轮轨磨损机制和减轻磨损的措施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19
硫化物超级电容器的产业化开发
小试阶段/n超级电容器以其大容量、高功率、长寿命、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 越的性能,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传统的化学电池,并且具有比传统的化 学电池更加广泛的用途。该项目研制的硫化物超级电容器,其比容量可 达 1200-1400F/g,远高于目前市面上和研究报道的同类材料,同时具备 极好的循环性能、热稳定性和导电性。该技术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1)制备出了中空结构的大比表面积硫化物电极材料,具备 较高的比容量。(2)设计和构造了基于过渡金属硫化物中空纳米结构的 复合阵列,显著提高了电容器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掘锚支一体化快速掘进作业平台
项目成果/简介:本作业平台可以实现掘进头支护作业的完全机械化,改善掘进头工作面的支护状况,大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能满足一定的超前支护要求,能有效提高掘进面作业速度,充分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性,是改进目前掘进头支护作业工作方式的综合机械化成套作业设备。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1
掘锚支一体化快速掘进作业平台
本作业平台可以实现掘进头支护作业的完全机械化,改善掘进头 工作面的支护状况,大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能满足一定的超前支护 要求,能有效提高掘进面作业速度,充分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性, 是改进目前掘进头支护作业工作方式的综合机械化成套作业设备。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30
汽车、船舶尾气净化技术及一体化装置
高校科技成果尽在科转云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化工“三废”一体化深度净化技术
石化产业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分别位居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第1、第4和第5位,现有工艺针对废气、废水、废渣分别采用焚烧、生化等方法处理,存在投资大、能耗高、达标排放难等问题。本项目以“过程减量化、治理精准化”为理念,开发“废弃物”中资源化合物的回收技术、废气/废水催化氧化技术、废渣临氧裂解技术、低品位能量综合利用技术,形成化工“废气、废水、废渣”“一站式”净化的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并且环保装置与化工装置一体化运行,实现化工装置的“三废”零排放。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桨叶/叶片气动与噪声一体化分析设计
成果简介: 本成果通过对桨叶/叶片进行空气动力学和声学数值模拟分析,获得桨叶/叶片气动性能、载荷、噪声特性,评估复杂桨叶/叶片外形下的气动和噪声性能,并可结合优化设计理论对桨叶/叶片外形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性能更佳的桨叶/叶片气动外形。本成果可应用于风力机叶片、无人机螺旋桨、旋翼桨叶、常规螺旋桨等气动与噪声性能的一体化评估、分析设计,可减少桨叶/叶片风洞试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研究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是系统地研究和建立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拉通勘测设计全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产作业模式。所以,该系统应将使用各种勘察手段所采集的铁路线路及其相关的地形、地理、地质、水文等资料加工成数字化信息,通过接口界面进行信息处理并传输到工程数据库中。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必须覆盖各专业CAD终端,各专业在集成化设计环境中共享工程数据的信息,完成本专业设计,同时输出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设计成果,供后序专业应用。设计完成后,全部CAD设计电子文件通过网络直接归档,从而实现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随着各专业设计专家系统的建成与不断完善,再实现勘测设计智能化。在一体化新的作业模式下,勘测设计的全过程可以理解为对一般数字化信息流的采集、加工和扩充的过程。外业的勘测和勘探资料是这股数字化信息流的源头,各专业的设计工作是对信息流的加工和扩充。最终完成的数字化信息就是设计成果和归档资料。设计与管理所面向的不再是原来的书面资料和图纸,而是在工程数据库统一管理下,在网络的终端上有序受控流动的数字化信息流。所以,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从以非数字化为基础的现有作业模式向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的作业模式转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化需要建立新的勘测设计流程,研究解决新模式带来的一系列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关键问题。 1)勘测设计资料数字化是新的生产作业模式的基础,只有后道工序需用计算机处理的资料是数字化的资料,才能保证整个设计过程形成数字化的信息流。这就需要外业勘测时尽量利用各种测量仪器的数字化功能,使第一手资料即是数字化的形式,同时资料整理必须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才能获得满足内业设计要求的数字化勘测成果。为了实现外业数字化勘测,重点应研究以下问题:充分开发利用航测、全站仪及各种遥感设备的数字化功能;研究既有地图如何实现高精度、高清晰度扫描数字化处理;开发在勘测现场的铁路线路初步设计方案比选系统,改变外业队的作业方式,建立与数字化勘测相适应的装备水平、劳动组织、作业内容和管理制度。 2)建立工程数据库是新的生产作业模式的核心,新模式与原有模式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外业与内业之间、各专业这间需要共享的数据都要通过数据进行存取,所有的设计成果都由数据进行保存与管理。所以,如何开发一个符合铁路勘测设计行业特点、功能强大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重点。为此,需要研究与解决以下关键技术问题:做好标准化工作,制定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数据格式标准,规定每个专业的哪些数据需要进;如何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如何制定适应铁路勘测设计特点的数据结构。 3)建立铁路勘测设计集成化设计环境是新的生产作业模式的关键,新模式与原有模式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全部内业设计均在集成化设计环境中进行。设计集成化环境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工程数据为核心,设计流程管理为主线,各专业设计软件与程序数据库接口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集成应用体系。为此,需要研究与解决以下关键技术头题:建设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出一种适应各种软件和各种数据需求的专业设计软件与工程数据库的接口方案;开发设计流程管理系统,保证整个设计在受控,有序的条件下进行。从而实现完全消除专业间书面资料的往来传动,每个设计人员在自己的计算机站点上就可完成设计和前后工各种间的信息交换。 4)建成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是新的生产作业模式的重要内容,新模式与原有模式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全部电子设计文件采用光盘存储并由计算机管理。计算机档案管理可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直接检索、查询、浏览和下载电子档案文件,并为电子设计文件重复利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此,需要研究与解决以下关键技术问题。正确处理管理型软件与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所编的档案管理软件应满足行业的需要,适应各设计院在档案管理上存在种种差别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让各设计院改变档案管理方式来适应所编的软件;能浏览各种格式的电子文件,使软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5)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铁路勘测设计智能化的主要途径。传统CAD技术的特点是辅助设计人员进行计算与绘图,没有智能功能。总结国内外经验后,我们认为,以专家系统、智能CAD为主要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铁路设计中的应用是实现铁路勘测设计智能化的主要途径。铁路选线是带全局性的非常错综复杂的设计问题,一直以人工以验为主进行设计,只能对有限的方案进行研究,设计周期长,推荐方案往往不是最优的。所以,必须要研究铁路新线设计智能CAD系统,以提高设计质量。采用综合地质勘探方法来解决特定的工程地质问题被证明是行这有效的。由于综合地质勘探模式有几十种,采用哪一种模式来解决某一个具体工程地质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模糊的。采用的模式不适合,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要研究铁路地质综合勘探方法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以显著提高地质工作质量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体化与普适服务网络
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中心在深刻理解已有网络技术及其严重弊端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对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标识分组网络”的设计思路:将目前的多种媒体网络、多种服务模式通过“标识化”统一管理,抽象为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的体系结构,再基于“分组”的形式进行传输。“标识分组网络”既能继承分组传输的优势,又能有效解决现有网络的主要弊端,以开创下一代信息网络全新的发展局面。 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分离的一体化网络结构具有如下重要作用:保证各种接入网络及用户的移动性;保证用户的隐私性和安全性;保证网络的可控可管性。普适服务体系具有如下重要作用:支持网络服务与资源的统一处理、支持多连接多路径的高效传输协议设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