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8月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校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唯一的医学院校,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所“部委省”共建高校,全国首批开设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办学规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招生。现有17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31个,其中7个国家特色专业,10个广东省特色专业,6个广东省名牌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150人,研究生4898人,留学生1037人。本科生与研究生年度招生比例1.58:1,博士招生规模位列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2,在广东所有高校中排名第3。 学科建设: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医学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在全国独立医科院校中排名第二。拥有5个国家重点及培育学科,5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总体排名位居全省高校第3、全国第64。 人才培养:学校是国家13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独立医科院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试点高校,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1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近年来,本科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侯凡凡、夏照帆、孙颖浩3名两院院士。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临床医学通过率最高排名全国第4,中医学3次排名全国第1。2017年本科生获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同时在“创青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创业计划类金奖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广东省唯一一所连续五届获得金奖的高校。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团体总分位列医药类高校省内第1名,全国第3名,连续两届进入全国发起高校行列。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30人,其中院士3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3人,长江学者9人,国家杰青13人,国家特支计划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优青”6人。 科学研究:现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各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共73个;先后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7项,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第1。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打破广东高校10年来医学领域创新群体项目零的局面。2016年获国家自然基金218项,全国高校排名28位,2017年获国家自然基金241项,全国高校排名27位。2016发布的SCI论文收录排名位居全国高校55位。截至2017年6月,学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75件,位居全国独立医科院校首位。 医疗实力:现有11所直属附属医院,展开床位数10727张,年诊疗量达1100余万人次。拥有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60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2个广东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南方医院综合实力在复旦2016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位居第15名,其中“科研学术”实力位居全国第7名。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01
天津市职业大学
天津职业大学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开大学第二分校、天津大学化工分校,是全国最早举办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也是天津市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校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是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天津市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坚持“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秉承“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发扬“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立足天津、面向全国,积极投身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办好国内领先、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目前为“一校两区”办学格局,分主校区和海河园校区,建成建筑面积约420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3.11亿元(生均 1.8万元)。图书馆藏书近140万册,中外文期刊资料13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79个,资源总量约26T。 天津职业大学下设10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联合开设6个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现有在校生1.7万余人,其中专科生16000余人,应用型本科生900余人。自建校以来共培养毕业生110000余名,为天津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天津职业大学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56人(其中,专任教师565人,正高职称69人),拥有国家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优秀专业教学团队1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国家级烹饪大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6人,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天津市技术能手12人,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4人,全国师德标兵、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1人,天津市突出贡献技师1人。1名教师两破世界吉尼斯记录。 天津职业大学坚持教学立校,教学建设成绩斐然。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由我校教师主编的40种教材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装备制造类、旅游类示范专业单位,拥有中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10个、央财支持实训建设项目4个、天津市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5个,国家精品课程14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眼视光技术、酒店管理、包装技术与设计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 天津职业大学坚持科研强校,科研工作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建有全国职业院校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中心、天津市包装生产线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学生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等多个科技研发平台,拥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11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校企研发中心、校校基础研究基地若干个。教师获得各类纵向课题立项46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188项),横向课题立项164项(其中横向科研经费引进5000余万元)。学校自2009年起一直是天津市专利试点单位,专利授权120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项),2017年专利授权数位居天津市所有高校第4名。教师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61篇,人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天津职业大学坚持服务兴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先后建设“雄安新区培训基地”、“西南培训中心”、 “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西南)”、“蓟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等,与政府、行业企业开展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开发等多种合作;承担教育部任务定点帮扶云南红河、新疆和田职业院校,筹建天津职业大学威县分校等精准扶贫工作,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研开发等方面帮扶成效显著。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十二五”以来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6.8万余人次,各级各类鉴定5.2万人次,承担天津市“职业培训包”项目97个培训包的开发任务。 天津职业大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天津空港经济区建立区校企理事会,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天津市民政局、福老基金会等养老机构,创新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汽车专业教育集团等4个专业型职教集团,引企入校,林肯、百胜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校内建设技术培训中心,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参与滨海新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 天津职业大学充分利用区域与自身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有关院校建立友好校际关系,进行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和留学生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六大核心素养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通过构建“四三”工作模式,培育“新职百工”,打造新时代又红又专、既专且博的新工匠。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天津市特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项,2016、2017年学生获全国高职学生“劲牌阳光奖学金”特别奖。学生在国际、全国和天津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十二五”以来,共获国际比赛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国家级竞赛奖175项(其中一等奖70项)、省部级竞赛奖811项(其中一等奖175项)。学校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平均就业率达97%,始终保持在天津市高校前列。 天津职业大学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内修文化内涵、外树品牌形象,构建“天职小厨”融媒体平台,打造“天职工匠”“天职记忆”“天职循墨”文化系列,形成了鲜明的、具有“天职”特质的品牌文化。 天津职业大学全面贯彻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校级领导班子全职化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大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切实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与水平。 天津职业大学办学成绩显著。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天津市职业大学 2021-02-01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其前身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由始建于1985年的原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原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合并组建,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坐落在渤海之滨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隶属于天津市政府。 2013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海河教育园区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与我校师生亲切交流。2014年10月,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参加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期间,将我校学生亲手制作的“鲁班锁”作为国礼赠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大大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2008年6月、2013年6月及2017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技能大赛期间三次视察我校。2017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亲切会见学校有关领导。 学校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29.44万平方米,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场所259个,全校仪器设备两万余台套,其中大量是由德国、瑞士、西班牙引进的先进生产型设备,价值逾4亿元人民币,遵循“用最先进的设备培养最优秀的人才”实践教学的理念,打造各专业组群多层次“教学工厂”模式。 学校本科、高职和技工学历教育涵盖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与服务、交通技术与服务、软件与通信技术、新能源、经贸管理、文化创意与技术、应用语言等9大专业组群,现有本科专业14个,高职专业39个、中职专业2个。现有在校生近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8%,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年均超过2万人次。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82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43.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75.9%。每个专业组群均配备外籍专家和客座教授,现有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特聘教授10人,客座教授60余人,先后在学校工作过的百余名外籍专家中,有5名获国家友谊奖、7名获天津市海河友谊奖。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省市级教学名师4名、国家级技术能手3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学校作为唯一荣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大满贯的院校(杰出校长奖、杰出教师奖、优秀学校奖和理论研究奖),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开发全国性及国际化赛项13个。2012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90项、获得局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11项、授权专利365项,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192人次,获批省级科研平台“天津市智能装备运动控制系统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经过30余年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以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三大支柱的办学特色。在中德、中日、中西政府级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学校拓展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韩国、柬埔寨、泰国、印尼、古巴、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获批教育部“中德(天津)职教合作示范基地”,获批工信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培训基地试点示范”,获“国家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单位”称号,设立天津市首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西机电工程学院。学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成功实施大火箭、空客、天津航空、博世力士乐、大众变速器、弗兰德、菲尼克斯、GF、麦格纳、CSIP、森精机机床、NZWL、Schlote、中科曙光、海尔等20余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举办不同模式的订单班80余期,定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2000人。学校系统构建“政、产、学、研、资、用”六元协同的教育生态系统,获批科技部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与津南区政府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累计注册企业135家,入选中国青年报社评选的“2016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全国50强。 学校坚持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承德市建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设立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服务“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牵手香港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流高校,建设“双创平台”;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同成立军民融合与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研究院;服务精准扶贫战略,支援贵州毕节职业教育,招收新疆双语班学生,结对帮扶困难村。 学校秉承“崇实 求精 致良知”的校训和“海纳百川 敬业乐群”的中德精神,始终坚持聚焦工业发展需求,传承“科学严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致力于培养“政治过硬、技能精湛、诚实守信、理性平和”的高级技师、一线工程师、大国工匠。2017年,学校获批首届天津市文明校园,“天津市2017-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被市政府确定为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单位,明确建设目标“到2020年,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力争成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到2030年,力争成为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当前,学校正肩负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要使命,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2021-02-0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军都山南麓,北京校区校园占地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000余亩。学校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根据ESI 2018年5月更新的数据,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Chemistry(化学)、Engineering(工程学)、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和Geosciences(地球科学)。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了“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分别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676人、硕士研究生5620人、博士研究生1253人、留学生455人,在校生总数1.5万余人。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4人,其中教授239人,副教授374人,博士生导师28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千人计划” 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4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选拔、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两条快速成长通道,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室以及20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18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在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94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2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6项;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232项。国家级奖励数在2014年、2015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均排名第10,在2017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排名第7。 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先后与124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现有近76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建立了育才厅;与25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155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克拉玛依市联合建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与三大石油公司在京研究院联合建立北京工程师学院,着力实施本科卓越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迈出了新步伐。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7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了11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外高校、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入选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1-02-01
九江职业大学
◆ 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 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 江西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 江西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试点院校(江西二本批次)◆ 全国最佳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 全国双新人才计划培训基地◆ 国家“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项目实施高校◆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院校◆ 江西省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高等院校◆ 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九江职业大学(公办)九江职业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九江市人民政府,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30多年大专办学经验,招收高中起点应用型四年制本科班、三年制大专和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的综合性高校。学校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8人,占专任教师的3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20人,占专任教师的53.3%;双师素质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0.12%。目前在校生有16000余人。2015年九江职业大学濂溪新校区基本建成,实现了整体搬迁办学。濂溪新校区坐落在庐山北麓,靠江临湖,山水交融、环境优美,占地901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米。新校区本着“生态校园、文化校园、和谐校园”的设计原则,以“学校的公园、公园的学校”为设计理念,把学校当做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构筑一个山、水、建筑相融的绿色生态校园。学生宿舍为标准四人间公寓,网络、空调、独立卫生间一应俱全。学校正以现代化的建筑,园林化的环境,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浓郁的大学氛围迎接2019年学子的到来!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写春秋。学校正按照“技师培养基地,教师成长摇篮”的办学定位,秉承“学生第一、教师第一”的理念,以创建国家优质校为抓手,争创全国一流高职名校,努力达到应用型本科办学水平。同学们,选择了九江职业大学,就选择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功就业! 招生对象面向全国招收高考分数达到所在省(市、自治区)划定的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 助学政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坚持“从学生的每一节课、每一餐饭、每一瓶水的细节着手,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四个一”的人本举措。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学校构建了“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扶贫助困体系:特别优秀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奖学金(8000元/学年);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学年),国家助学金(一等4000元/学年、二等3000元/学年、三等2000元/学年);设立各类校级奖学金;对于家庭突遭变故的学生给予临时困难生活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在当地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学校也将安排勤工俭学岗位,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学费5000元/学年,住宿费800或1000元/学年(学生公寓空调四人间)。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大道88号(濂溪校区) 江西省九江市九瑞大道91号(鹤问湖校区)邮编:332000电话:0792-8375558、8377677、8189297传真:0792-8371775 QQ咨询:800087558、326302328、1176991226学校网址:www.jjvu.jx.cn
九江职业大学 2021-02-0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20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1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55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01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学校坐落在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合肥,承立德树人之使命,育精医报国之英才。学校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 学校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49年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作为安徽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始终指引我省高等医学教育建设与发展,是安徽省卫生健康体系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学校创立之初,胸怀仁心医民、精医报国梦想的郭琦元、张锡祺、汤蠡舟、余云岫、李祖蔚、胡定安、陈邦典、万昕等一大批医学教育家在校任教,著书立说、陶育良医、康民济世。93年来,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安医人,始终秉承“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精神,弘扬“厚德至善,博学济世”的校风、“崇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和“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涌现出以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朱仲丽、被称为“中国手”的于仲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服务“两弹一星”工程的蒋本沂,临床药理学开创者徐叔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校现有梅山路校区、翡翠路校区、东校区(在建)、巢湖校区、阜阳校区等5个校(院)区,校园占地面积2086亩,建筑面积73.8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6.63亿元。现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巢湖临床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人文医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18个直属教学机构,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四附属医院、省口腔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巢湖医院、附属阜阳医院等6所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 学校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3365人,其中正高564人,副高1467人。校本部教职工1322人,专任教师734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3%,其中正高职称119人,副高职称310人。荣获首批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 拥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称号200多人, 39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7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2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次担任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10余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称号。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3772 人,全日制研究生4342人,留学生421人,继续教育学生17331人。 学校医学及相关学科门类齐全,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设有临床医学(“5+3”一体化)等33个本科专业。拥有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建有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18个省级重点学科,25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等5个学科获安徽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药学学科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建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32个省部级科技平台。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1个安徽省高校智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6年保持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先后在《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73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8个国家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教研项目。2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学校编辑出版的具有CN刊号的医学学术期刊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12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3种,北大核心期刊4种。 校图书馆藏书136万册,是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为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医学分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方针,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展医工交叉创新研究,积极发展“新医科”。目前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弘扬安医精神,深化综合改革,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国内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征程。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2-01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于1979年以天津大学理工分校名义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996年,原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4年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学校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总占地面积159.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92万平方米。本科以上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现有专业学院17个,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体育教学部、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现有本科专业6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学科1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 学校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资源共享课2门,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8项、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1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7项、天津市级教学成果39项,国家级、市级规划教材18部,天津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天津市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14个。 注重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现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研究实验室1个、国家外专局教育部联合创新引智基地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7个、天津市工程中心9个、天津市人文社科基地2个及天津市智库1个。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图书馆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无线网络覆盖全馆,纸质藏书190余万册、电子图书250万种、电子期刊5万种,拥有Elsevier ScienceDirect、IEL、ACS、Wiley、SciFinder 、SCI、EI、CNKI等中外文高水平数据库70余个。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设备先进;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等设施配套齐全。 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出我国 首批项目管理硕士(MPM)。开展“2+2”、“3+1”等本科生、研究生合作交流项目32项。与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印度孟买大学和科特迪瓦博瓦尼大学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与波兰华沙维斯瓦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课堂。 天津理工大学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目标而继续奋斗!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2-01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又合并于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学校现有在校生16736人,其中本科生9319人,研究生6612人,留学生805人;教师968人,教学科研岗教师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导师201人、硕士生导师613人,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9.25%。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共18个教学单位。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设立国家治理研究院,作为学校科研发展与智库建设的总平台;设有诉讼法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证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法治政府研究院/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人权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质量评估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公司法与投资保护研究所等11个在编科研机构;设有资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制度学研究院、国家监察研究院、网络法学研究院、法治经济研究院、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国际法治研究院等10个新型研究机构;设有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参与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二批获得认定的2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牵头组建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共24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并列全国第一,政治学排名全国第八,社会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取得较好成绩。 学校先后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35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三百余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建成3所孔子学院。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学校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办成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2-01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 学校校本部设有10个学院、1个学部、1个研究中心和1所附属卫生学校,包括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国际学院、燕京医学院,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附属卫生学校。学校现有19所附属医院、21所临床医学院,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第十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医学院)、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康复医学院)、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潞河临床医学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还设有38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98人,其中研究生4388人,本科生5092人,高专高职生1968人,留学生650人;成教生3619人。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务人员42467人(校本部1538人,附属医院40929人),其中有院士7人;正高职称2315人,副高职称3715人;教授843人,副教授1238人;博士生导师673人,硕士生导师1113人。 学校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7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学科前1‰。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所有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设置的长学制专业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药学、临床药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21个。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14个专业。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目前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6个;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24名市级教学名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1项,市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34项、优秀奖1项。2015年,学校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学校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等。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学校“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首批北京高校创新中心。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285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381项),累计科研经费23.4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7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北京市科技奖3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8项、吴阶平系列医学药学奖6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项;获得专利授权553项。 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辅助设施,建有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中心实验室、信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临床检测中心、实验动物部、学报编辑部、中医研修学院及首都国医名师馆、校医院等平台。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学校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留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同时,学校通过多种渠道,选派师生出国出境学习、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 学校秉承“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牢记社会责任,把为健康中国健康北京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做贡献为己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人民满意的医生,做出能服务人民对健康美好需求的科研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首医人将进一步求真务实、齐心协力、自主创新、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1 62 63
  • ...
  • 176 17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