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郑州师范学院
郑州师范学院位于黄河之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省会郑州,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以及其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占地面积1060亩,校内实验实训室22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7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6亿多元,有附属中小学6所,馆藏纸质图书178.99万册,并建有千兆光纤接入、万兆双核心校园网。学校学科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专业48个,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并为人才搭建科学研究、施展才华的平台。目前具有教授及其他正高级人员105人,副教授和其他副高级人员255人,博士190人,硕士786人。学院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成立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研究院(天中智库)、河南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研究院、心理学(行为与认知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软件科学研究中心、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中心、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8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承担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训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河南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3项,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5个,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立项2项,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优秀课程2个,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我校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与美、英、加、俄、印、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韩国Hanbit精神康复医院三所机构共建行为与认知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被认定为郑州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联合成立区块链技术与网络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在加拿大、白俄罗斯、印度等3个国家成立有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心,承担了吉尔吉斯斯坦国安委高级执法官员研修班、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暑期语言文化修读等交流项目,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海外进修培训学习,组织多批次考察团到国(境)外交流访问;与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签署校际战略合作协议,就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L+M”硕士研究生、短期研修和互相派遣教师交流等项目展开全方位合作。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和“河南省教师教育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教育教学先进集体、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品牌高校”。2019年获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人民满意的高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最具国内就业竞争力的高校”和“2018年河南省招生答疑十佳高校”、2019年河南省十大高中生关注本科高校等荣誉称号。
郑州师范学院 2021-02-01
宁德师范学院
学校概况宁德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福安师范专科学 校,1978年复办时更名为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更名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教育部 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宁德师范学院,201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 估,2017年设立二级医学院,2018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福建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 园"荣誉称号。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1200余亩,设东侨、蕉城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85 万余册,电子图书93万多册,拥有cnki期刊数据库、外文数据库等中外电子资源和畲族文化、红色文化等 特色馆藏和地方志及地情文献资料。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9500余 人,设11个二级学院,36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8 个学科门类,入选省级重点学科2个、应用型学科4个、应用型专业群3个(含省级示范1个)、服务地方产 业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3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5个、产创融合实践示范 基地1个。近五年,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7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课程10H,省级教学团队3 个,省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项,省级“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1项,省级教 学成果奖9项,其中“学习《摆脱贫困》构建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荣获省级教学 成果特等奖。“畲族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闽东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分别入选省级传统文化教育示范 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学生社团“后山夜校”坚守志愿服务义务支教30多年,2018年被评为全国 优秀学生社团。村官助理志愿服务团荣获“强国杯” 201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等 奖。近五年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获奖9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300多项。学生参加第十六 届省运会大学生部田径比赛获体育组团体总分第2名、公体组团体总分第4名。毕业生年底就业率稳定在95% 以上。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全校在编教职工754人(含全职聘用24人),具有正高职称57人,副高职称198人,博士93人,硕士400人, 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1A,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4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4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1人省、高层次人才(ABC类)2 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省高校杰出青年 人才培养计划11人,宁德市优秀人才29人,第一批宁德市特支人才“百人计划” 4人,被评为宁德市各类专 家百余人。科学研究坚持科研兴校,重视产学研结合,紧接地气。建设了国家海洋局立项的“海西海洋特色生物种质资源 及生物制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教育部立项的“'数据中国'百校工程”、省经信委立项的“福建省新 能源汽车电机产业技术开发基地” “冶金新材料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省科技厅立项的“福建省特色药用 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特色生物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省教育厅 立项的“精准扶贫与反返贫研究中心”"闽东畲医畲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 16个,宁德师范学院毒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校内科研平台11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1
宁德师范学院 2021-02-01
长沙师范学院
长沙师范学院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前身为毛主席的老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教育事业奠基人徐特立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汇聚了杨昌济、朱剑凡、周谷城等学者名流,涌现了柳直荀、罗学瓒、陈章甫等20多位革命先烈,培养了以国歌词作者田汉、开国大将许光达、著名作家廖沫沙、长征女杰刘英等为杰出代表的大批栋梁之材和10万余名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优秀专业人才,凝练了以徐特立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为精髓的优良办学传统。作为全国最主要的徐特立纪念地和研究基地,学校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耀邦、李岚清、李铁映、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以题词、接见、视察等方式表达亲切关怀。办学条件:现有南(星沙)、北(安沙)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153.35亩,建筑面积40.0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27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9.56万册;校园环境优美,获评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学科专业:设置本科专业26个,涵盖了教育学、艺术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其中,省级应用特色学科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重点和特色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1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获评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平台建设:拥有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中国与幼儿体质促进研究基地、湖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湖南省幼教师资培训中心等一批学科平台,是全国学前教师专委会、湖南省学前教育学会理事长单位。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881人。其中,正高职称71人,副高职称182人,具有博士学位105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等大批优秀教师。人才培养:坚持面向湖南、辐射全国,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师资培养基地,湖南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主阵地”。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6000余名。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予以报道,誉为“长师”现象。科学研究:坚持科研促教学,学前教育研究在湖南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学校举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期刊,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全国学前教育领域惟一理论核心刊物,CSSCI来源期刊。社会服务: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长沙县、开福区等地方政府实施全面战略合作,与红黄蓝、三一众创等知名企业强强联手,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主持湖南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等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秉持“重培训质量、重社会效益、重教师提升”理念,精心实施幼师国培计划,被教育部遴选为幼师国培示范性综合改革培训基地、幼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单位。 文化传承与创新: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施“人生引领、文化滋养、艺术熏陶”育人工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后获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最佳教育机构入围奖”等荣誉,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视察学校之后曾欣然题词:“长师生活多姿多彩,长师学子多才多艺”。对外交流: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国际视野。上世纪80年代即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单位;近十年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外20余所高校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实施师资互派、学生暑期带薪实习、长短期留学等项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本着“厚德博学、特立笃行”的校训和“以人为本、胸怀天下、勤朴坚毅、与时俱进”的长师精神,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正朝着建设学前教育特色鲜明、全国有影响的应用型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的目标不断迈进。
长沙师范学院 2021-02-01
合肥师范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坐落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前身是安徽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2007年改建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是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单位、“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实施高校,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创业学院”立项单位。 学校现有锦绣、滨湖、三孝口三个校区,校园面积1294.75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3亿元,纸质图书112万册;专任教师769人,其中正高73人、副高20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二级教授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3人、省宣传文化领域青年英才1人、省教学名师14人、省级教坛新秀18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次(或4人)。 学校设有15个学院和4个公共课教学部,本科专业57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10个,全日制在校生15225人;省级重点学科1个、特色专业8个、精品课程13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4门;国家、省、校三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项、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省级示范实验(习)实训中心9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我省首个足球学院—合肥足球学院也设在我校。 学校建有中国南方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电子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魂芯DSP(数字信号处理)产业化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校级科研机构23个。近三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7项;发表学术论文1398篇;出版著作(教材)109部;获国家专利22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构建“一个全程、两方合作、三线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办学60多年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6万余名,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6万人次。近三年,我校学子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1000余项,周庆媛、朱金凤、段诗闻同学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朱金凤同学同时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招生录取分数线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茅;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校连续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学校承扬师范办学传统,打造服务安徽基础教育品牌。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专家单位;挂设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安徽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牵头组建“安徽基础教育发展联盟”;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建立“安徽教育中心”。 学校主动对接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文学艺术类学科专业群,着力培育生物化工类、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群。学校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安徽徽王集团等合作建设“魂芯”DSP实验室、PCB及SMT生产线、蓝莓深加工生产线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合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泉县、明光市、金寨县、砀山县、中体产业、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联宝电子等合作共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170余个。 学校积极推进国(境)外合作办学,与美国特洛伊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等合作开展“2+2”和“3+1”本科人才培养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索尔茨伯里大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等15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和教师互派;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共建刘铭传学院。 学校积极构建“行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每年暑期教师进百家企业、学生开办百所“行知学堂”的“双百计划”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挂设我校。学校是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第三、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坚定“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2-01
成都师范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学校前身系1955年创办的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65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探索师德养成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融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学校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初步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现有普通本科专业35个,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目前,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建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8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26个。2012年以来,建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5门;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教育综合改革项目4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级一流专业5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100项;近两届省政府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4项。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高水平教师不断涌现。学校现有教职工954人,其中博士127人、正高职称97人。有特聘教授、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有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和特级教师6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11人,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1人。科研工作成效显著,科研实力逐步增强。学校建有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省级研究中心、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建有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厅级研究中心,拥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和四川省心理学会挂靠单位。2012年以来,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16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4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80多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4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10余份。深化校地合作,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合作办学、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科学普及等,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成都、自贡、德阳、攀枝花等30多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发挥我校教师教育优势,服务基础教育成效显著,与温江、德阳等共建有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成都师范学院德阳高级中学;与中国联通、新华文轩、锐捷网络、四川百川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合作,共建研究与应用平台,紧密服务行业产业;发挥教师培训的传统优势,积极开展各类专项培训。2012年以来,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超过300项,项目县超过55个,培训班超过2000个,培训人数近9万人。成立“四川智慧教育联盟”,积极服务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联盟成员学校已达300余所。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对外办学初显成效。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扩大合作区域和范围,提高合作层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港台等国家及地区高校(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并开创学校留学生培养的先河。目前,学校来华留学生124名。近三年,共有141名本科生参加校际交流、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等出国(境)学习交流活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校现有温江校区、人民南路校区、白果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1100余亩,校本部在温江校区。校园建筑面积32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803.12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64万余册,电子数据库24个,数字资源12TB。学校建有万兆骨干校园网络。学校面向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四川的本科调档线居于省内同类学校前列。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均保持在95%以上。学校历经65年教师教育办学历程,风雨兼程服务四川基础教育发展,薪火相传铸就四川基础教育辉煌。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在基础教育、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的知名人士。目前,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60余人,任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5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回望历史,学校虽几经更名,但教师教育的中心地位稳固坚定,扎根巴蜀大地、根植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成都师范学院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
成都师范学院 2021-02-01
南昌师范学院
南昌师范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江西省中等师资进修学校,1956年更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创办江西教育学院,是江西省最早创办的八所本科高校之一,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1969年与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大学文科合并,先后成为井冈山大学、江西师范学院的组成部分,1979年恢复江西教育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省政府批准改制更名为南昌师范学院。现有昌北、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为613.8亩。 学校秉承“厚德修身、博学育人”的校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办学任务,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7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9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5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5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0人,兼任兄弟高校博士生导师1人,兼任硕士生导师20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熟悉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师资队伍。 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教育系)、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以及江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附属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江西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挂靠在我校。现有自主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25个,普通专科专业20个。有学前教育学、遗传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学前教育和旅游管理专业等2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英语教学法、招贴设计等2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及1个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1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管理学教学团队,1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地方鸡种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旅游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设立在我校。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立了“五青”(青蓝讲坛、青风学堂、青影艺堂、青烛讲堂、青雨润堂)校园文化品牌,形成了非常“6+1”的思政工作特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学生“学好、悟好、写好、讲好、演好、做好”,将灌输转为引导,由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变成多元,从而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教育部、团中央、省委教育工委、团省委等上级部门多次高度肯定学校举办的有关活动,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学校思政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师生作品分别获得2017年第三届IUP国际摄影展IUP荣誉丝带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梦第三届全国校园音乐艺术节”金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16年、2017年连续获得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国家级优秀服务团队,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比赛一等奖,江西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文化艺术交流系列活动金奖、江西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江西赛区)一等奖、省运会金牌等众多荣誉,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贡献。 学校注重以项目研究为平台,以完善科研机制为抓手,形成了培养(培训)与研究有机融合、互为促进的科研创新特色。学校设有生物技术研究所、教育管理研究所、中国书画研究所、书院研究中心、谱牒文化研究所、江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艺术嗓音研究中心等13个研究机构,江西省高校摄影学会、江西省谱牒研究会、江西省心理卫生协会等设在我校,在摄影教育、遗传学、教育学、谱牒学、书院文化、中国画、文艺理论等学科领域拥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傩舞、鄱湖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方面也形成了亮点,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学校正立足江西,面向基层,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坚持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贯通,着力打造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其他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全省基础教育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示范性培训基地,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为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南昌师范学院 2021-02-01
大庆师范学院
大庆师范学院坐落于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美誉的中国著名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市。学校创办55年来,秉承“自强不息,臻于至善”的校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庆70%的幼儿园园长,80%的基础教育骨干教师曾毕业于我校,学校也因此享有“大庆基础教育师资摇篮”的美誉,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6月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学校入选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2020年入选“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培育单位”。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的办学特色,被授予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培养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张丽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学校有13个学院,开设4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8大学科门类。英语、法学和学前教育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市场营销是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学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全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647人。2009年开始,与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十二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5项、一等奖188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的一些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合作领域涉及联合培养学生、互派教师、互派留学生、互派实习生、开展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学校建有11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理工类科研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大庆精神研究中心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省油田应用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油田应用化学实验室为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持续开采研发中心分中心、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大庆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设在学校。学校的大庆精神与龙江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入选黑龙江省第二批重点培育智库。“大庆油陶”列入黑龙江省“十三五 ”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向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努力奋进。
大庆师范学院 2021-02-01
绵阳师范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被誉为“蜀道明珠”的中国科技城、李白出生地——全国文明城市绵阳。 春秋更迭,爝火薪传。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学院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建校以来,学校积淀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育人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厚德、博学、笃行、弘毅”的校训,“弘文励教,止于至善”的教风,“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累计为国家培养了12万余优秀学子。 黄钟轻叩,九皋鸿渐。学校现有高新校区、游仙校区和丰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两千亩,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等服务设施。现有16个二级学院,5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覆盖9大学科门类。现有高级职称教师440人,博士128人,博、硕士生导师4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11人次,市级人才称号专家5人。现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等教育、成人本专科高等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7000余人。 弘文励教,止于至善。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教学型、地方型、应用型、师范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师范做强、艺体做精、应用转型”,按照“教师适应课程、课程适应专业、专业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的改革思路,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立项建设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项,省级“卓越计划”项目7项,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18门。近三年,学校完成各级质量工程、卓越工程、教学改革等项目906项,学生在四川省和国家级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39项。 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学校构建了创新教育优秀师资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建有中国科协创新工作室、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生承担各级科研、创新创业项目1599项,成功申报国家专利790项,学生在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国家、省和市级奖励2000余人次,获得“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自主创业项目100余项。 教研相长,服务地方。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着力打造“教育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三大品牌,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学校建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科普及基地12个,省级高水平研究团队2个。近三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8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22篇,其中SCI129篇,出版学术著作71部;开展校地合作与服务等项目100余项;积极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平武县、苍溪县开展教育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组织团队协助当地进行新村规划、产业扶贫等,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助推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近三年培训中小学教师达4万余人次。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着力培育校园文化,实施主题教育月、节庆日活动和“一院一品”建设。收集整理国家、省非遗项目名录近3000项,场馆教育模式获得全国优秀奖,“梦之声”合唱团多次赴省内外演出,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风采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形成了“博、雅、趣、活”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放办学,接轨国际。近年来,学校与德国、美国等国家、地区的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师资培养、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 弦歌颂雅,风华赓续。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历史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综合改革,推进转型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奋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大学。
绵阳师范学院 2021-02-01
内江师范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四川省内江市,这里风景如画、人文荟萃,涌现出了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杰出英才,素有“川中枢纽、成渝之心”“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美誉,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于1956年举办高等教育,2000年升本建院。在64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秉承“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践行“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团结奋进、负重自强”的内师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省属同类院校中办学条件优、学科门类齐、综合实力强,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普通本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的本科院校。学校在“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84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9中国大学评价》6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458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办学资源富集,学科门类齐全。学校现占地3122亩(含新校区已过户土地),有校舍62万平方米(含新校区已完成建设面积2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93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9亿元。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开设54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5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研究生19000余人。聚焦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3+2+3”学科建设,小学教育、水产养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5个专业被确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扎实推进振兴本科教育,深入实施“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13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6个;省级教改项目63项;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建设项目4个;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5门。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挑战杯”等国际国内、省部级以上赛事中获奖1000多人次,连续两次跻身“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300强(276名和298名)。学校坚持培养“三心三能三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2019中国大学本科生就业质量排行榜中位列第243位(居全省第7位)。坚持引培并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506人,其中专任教师1166人,正、副高级职称534人;硕、博士955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11人;内江市首批“三百计划”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13人,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聘请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2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坚持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现建有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峨眉武术”传承基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数据恢复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拥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省社科联高水平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近五年来,学校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6300余篇(件);出版专(编、译)著220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1项;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7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4项。服务地方有力,政产学研用全面深化。近五年,学校先后与隆昌市人民政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遂宁市教育局、自贡市教育和体育局、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等134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有实训实习基地251个;与内江高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地理信息测绘、北斗定位智慧医疗、矿产与工程地质3个博士工作站;建有BIM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工程、页岩气开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实验室等5个内江市工程实验室;5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学校多名教师进入内江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库、担任企业专门科技顾问;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深受基层用人单位青睐,有力促进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定点帮扶越西县大花乡深沟村、茂县东兴镇岭岗村等地,利用学校科教优势开展教育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选派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凉山支教”计划,持续实施越西县“免费学历提升”项目,近三年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上千人次。对外交流广泛,国际化水平提升。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及地区的3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和合作备忘录,开展各类校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近40个。专设“学生出国(境)研修奖学金”,首次派出33名国(境)研修奖学金学生赴外研修。留学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引智成效显著,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迈上新台阶。沱江黉门,弦歌铿锵。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速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奋力建设新时代“师范大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内江师范学院 2021-02-01
曲靖师范学院
曲靖师范学院地处我国第三大河珠江的发源地、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爨文化的故乡、“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曲靖市。学校2007年6月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云南省优质生源高校,2012年和2015年连续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为“全国文明单位”。 自2000年升本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级应用人才4万余人,赢得了“千里珠江,源头起航;园丁摇篮,桃李芬芳”的美好赞誉,已发展成为曲靖教育发展的龙头、合格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 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07年开办的“师范传习所”,1912年设置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56年更名为曲靖师范学校,1977年招收昆明师范学院曲靖普通(本科)班,1978年成立曲靖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4年建立曲靖教育学院。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曲靖师范学院。一代代曲师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熔铸形成了“苦乐交融育英才,百年树人铸精魂”的曲师精神。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000余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卓越人才、复合人才、拔尖艺体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历届校友中,涌现出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徐文烈将军、《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抗日名将王甲本;“全国三八红旗手”、党的十八大代表胡艳,“云南省教育风云人物”、“云南省百优校长”郭跨存,“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云南省教育风云人物”梁春林,“全国模范教师”徐瑞等大批优秀人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中的获奖人数逐年上升,获国家级奖项521项,获省级奖项1023项,获奖人数达1544人。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处于全省高校前列。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5年获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和省委宣传部、团省委、教育厅表彰。 办学基本条件不断改善。现有校本部、古城、环东三个校区,校园面积1399亩,校舍面积36.79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近180万册,电子图书资源量近9万GB;固定资产总值7.0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1亿元。2004年9月建成占地1153.15亩、集图书、体育、教育教学设备于一体、环境优美、充满浓郁现代大学气息的校本部。学校荣获省市“平安校园”、“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校设有18个教学单位,4个教辅机构,34个研究机构(含5个校级独立研究机构),建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形成了多学科发展格局。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1个云南省高原学科,并进入2017年硕士授权单位规划建设学校;3个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2个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已挂牌二类重点学科。设有全日制本科专业56个,23个高职高专专业,60个成人教育专业。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建有国家高等学校特色(重点)专业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重点)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云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支持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2个,云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设项目1个,云南省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项目2个,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个,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52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现有在职教职员工1071人,其中博士167人(含在读)。有专任教师757人,正高职称教师74人,副高职称教师22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到专任教师的39.10%,硕博教师占专任教师76.09%。专任教师中有58位受聘担任上海师大、云大、云师大等高校硕士生导师。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突、省贴等省内外知名专家、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教学名师共20人,云南省级名师工作室6个,长年聘任校外兼职教授104人,外籍教师8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符合本科教学要求、具有较高思想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有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示范区2个;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艺术基金项6项,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27项,出版专著、编著、艺术作品集和主编教材280部,公开发表论文83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776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成果奖82项,省部级以上各类教育教学奖111项,曲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2项,曲靖市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24项,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近五年,完成了“曲靖市主导产业培育研究”、“曲靖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等课题10余项,承担了“曲靖市经济发展蓝皮书”等专项课题,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以校友桂涛声为原型创作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歌剧《涛声依旧》、以及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排演的歌剧《年轻的脚步》,成功公演并获得好评,为艺术教学改革和协同创新创造了典型经验。成功举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丝路华彩——西南少数民族水彩艺术展》“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巡展,展示了西南地区的水彩艺术成果与我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成果。2017年11月, “曲师二爨培生字库”正式上线,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二爨书法。组建了7个独立研究机构、1个校政联合独立研究机构——曲靖市旅游发展研究院。 国际化办学逐步深入。成立了“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学院曲靖分院”,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三批华文教育基地,与泰国清迈大学、美国宾州曼斯菲尔德大学、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新西兰商学院和林肯大学等合作开展“2+2”、“3+1”、“3+1+1”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人才培养项目;近七年来与英、美、加、澳、新、法、爱尔兰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9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正式交流合作关系,签署交流合作协议36份,聘请英、美、加、泰等国外教83人次,招收长短期留学生682人,在泰国创建汉语国际教育培训推广中心1个,加入中教国际交流协会并启动了1+2+1中美人才培养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逐年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原学科建设、服务能力提升、领军人才引培、开放融合、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文化精品建设七项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办学模式全面转型,建成综合性强、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显著、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工科贡献突出、教师教育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并为最终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奠定良好基础。
曲靖师范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57 25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