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蚌埠医学院
学校简介1958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改变皖北地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决定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建创立蚌埠医学院。经过60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学校现为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坐落于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濒临千里淮河,傍依灵秀曹山,承山水涵养之灵气,传杏林济世之流芳。现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和淮上校区,占地面积1560余亩,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是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安徽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教授116人、副教授316人,硕士生导师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60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66人,省级教学团队7个;有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江淮名医等65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7人,聘请包括院士等知名学者24名担任特聘教授。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和实习基地。2所直属附属医院承担着皖北地区4000多万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服务范围辐射苏、鲁、豫、皖等区域。学校坚持“以医为本、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质为本”办学理念,现已拥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43名,硕士研究生1058名(含留学生16名);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新药Ⅰ期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10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3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44项;获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4项;获省部级科研奖项24项;发表各类论文4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近200部;公开出版发行《蚌埠医学院学报》《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中华全科医学》3种学术刊物。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法、德、日、澳、韩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术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年均总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近8%;连续7年晋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2013年获全国首届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2015年、2017年分获全国护理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2016年、2017年分获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一等奖和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涌现出“最美列车女孩”林雪、路边救助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老人的薛帅帅、冲下公交施救路边昏倒老人的计星胜、路遇伤者积极施救的周青、“最美列车教师”张静等众多见义勇为、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中央电视台曾多次专题报道我校师生的好人好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多名师生入选“安徽好人”。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蚌医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铸就了“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精诚为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凝练出“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校训,培养出六万余名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他们中既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陈孝平、王福生等四名院士为代表的医学科学领军人物,也有以“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刘晓林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基层、救死扶伤、深受群众信赖的临床业务骨干和医药卫生管理干部,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7月,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成“全国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新一届党委带领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奋发有为,为擘绘高水平医科大学美好画卷而不懈奋斗!
蚌埠医学院 2021-02-01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由两所1951年开始办学并保持良好声誉的原中央部委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合并组建,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学校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是重庆市重点支持的高水平新工科高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近20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7亿元。学校位于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是重庆建设科学城的智核所在,也是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腹地。学校东邻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有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配套。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4万多平方米,现有纸质图书191万余册,电子图书192万余册,并拥有大批数字化信息资源。学校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第一批重庆市文明校园。 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柔性引进的院士3人,高级职称610人,博士400余人,硕士及以上比例90%;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技术能手、重庆英才、巴渝学者、学术(产业)技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12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余人,留学生400余人。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100%,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数理与大数据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体育部、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化学等7个领域专业硕士点和学术硕士点,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安全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艺术设计等65个本科专业。其中,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是国家一流专业,油气储运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安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7个专业是重庆市一流专业。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6个市级特色专业。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育教学平台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4项。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有《液压传动技术》等国家级课程3门。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体育竞技舞蹈等竞赛中获得了400余项国家级奖励。2015年、2019年两次获得第9届、第14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冠军,2016年包揽第十届世界网络炼钢大赛中国大陆赛区前5名,连续获第44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银牌。 学校以工为主,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理、工、经、管、法、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有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工业发酵微生物、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纳微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稠油开采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工业过程在线分析与控制、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增值处理与清洁提取等3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社科研究中心2个,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以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10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授权专利1000余件,有近1000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等检索和收录。2012年以来,年科研经费均超过亿元。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70余项。其中,参与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及应用”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积极开展海内外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美国伯特利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芬兰哈格赫利尔应用科技大学、荷兰格罗宁根汉斯应用科技大学、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等60余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学校依托行业办学,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武钢铁、西南铝、重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3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协议。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遵循规律、依法治校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环境,先后为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节、体育文化节和民族传统文化系列、现代大学文化系列的“三节两系列”活动,以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红五月”主题系列活动、专业艺术院团进校园活动、学生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比赛、朗诵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等文化活动和大学生艺术团、管乐团等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是重庆市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坚持以“立德立人、求是求新、载文载道、为国为民”为办学宗旨,大力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的学校精神,紧扣“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确立了要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的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奋力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而不懈奋斗!
重庆科技学院 2021-02-01
柳州工学院
柳州工学院创建于2002年,前身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由柳州市政府与广西科技大学共同举办。2020年4月,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更名为“柳州工学院”。学院位于广西工业重镇、历史文化名城柳州市,校园占地面积1283.21亩,总投资逾13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42.54万平方米。拥有配套设施先进的教学与实验实训楼群,建设有基础实验中心、金工实习中心、各专业实验实训室、仿真实验实训中心等近170个实践教学平台,图书馆纸质馆藏书约99.87万册。学院建有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第一批广西高层次人才、自治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柳州市政府签约理论专家、柳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一批优秀教师,现有专任教师699人,其中约35%具有高级职称,50%具有研究生学历。学院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与设计系、外国语言文学系、食品与化学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数理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外国语言教学部、公共艺术教学部等8个教学系5个教学部,开设38个专业,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逾12000人。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全院8个系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及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国内100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在国内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十余项。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的赛车,多次代表中国大学生车队,参与国际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并获佳绩。在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级各类竞赛中,我院学生共获全国性奖项一百余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柳州工学院始终秉承的办学理念。学院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是广西首批4所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院之一。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授权专利430项,学院知识产权总数排名全区33所本科院校第10位、全区独立学院第1位。根据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名显示,学院综合实力由2014年的第91名跃升至2019年的第41名。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笃志勤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秉承“德为先、质为本、重应用、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开阔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5%以上,曾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校园”、“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当前,学院广大师生正凝心聚力谋发展,为把柳州工学院建成国内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柳州工学院 2021-02-01
梧州职业学院
梧州,东邻粤港澳,南接玉林,西连南宁,北邻桂林,素有“百年商埠”和“世界人造宝石之都”之美誉,是国务院全力打造的西江亿吨黄金水道中心城市、“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泛北部湾经济圈”交汇节点区域性枢纽城市。座落于这个快速发展城市中的梧州职业学院,和梧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充满着朝气和希望。 梧州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卫生系统优秀学校。学院位于广西梧州市区,毗邻玫瑰湖湿地生态公园,占地约600亩,规划用地1200亩,建设面积近50万平方米。学院融山水园林为一体,环境幽雅,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岭南文化底蕴,是莘莘学子求索科学知识、锻造职业技能的理想之地。 学院近年来先后投入7.1亿元完善校园基础设施,配备标准化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学术报告大厅、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风雨操场等,还有可容纳1.8万人的体育中心。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纸质图书藏量超过30万册,电子图书16万册。 学院现有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教育系、卫生职业教育部、公共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8个系部,设有医药卫生、机电、汽车、建筑、管理、经济、教育等专业门类共23个专业,打造了10个国家、自治区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拥有一支由著名专家学者、海外留学生、“双师型”教师组成、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及教师队伍。目前在校生13000多人。 学院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培养高级实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大胆开拓,锐意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秉持“把学校搬进园区,把课堂设在企业”的开门办学理念,牵头成立了梧州市机械职教集团、卫生职教集团、学前教育职教集团、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汽车技术、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建筑技术、文化艺术、商务贸易和医药卫生类等一大批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们打造了良好的技能训练平台。学院与区内和珠三角地区上百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及就业合作关系,广泛开展教学、科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既为学院开展产学结合和工学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就业保障。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注重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成立学生社团近50个,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学院多次参加广西区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和文艺展演,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师生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己任,在2015年举办的广西第十三届运动会期间,学院学生不但担纲主演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的大部分节目,并全程提供热情周到、彬彬有礼的志愿服务,受到梧州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今天,学院正以现代职业教育追梦人的豪迈姿态,凝心聚力,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海中奋力搏击,朝着建设在西江流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特色职业院校而努力奋进。
梧州职业学院 2021-02-01
成都医学院
学校从2000年开办本科专业,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校牵头的“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四川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临床医学、药学2个专业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资格,2016年以优良成绩成为省内首家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高校。 学校现有新都、天回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104.9亩。有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全日制在校生1.18余万人,继续教育学生2.42余万人。有二级教学院系11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5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四川省特色专业3个,四川省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有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有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共建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4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7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95人,其中高级职称28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含博士、博士后)545名。有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20余人。 学校已建成重点科研平台14个,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8个。2004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96项。主编出版科技学术著作26部,获授权专利35件。署名成都医学院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300余篇。青年教师的学术论文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Cell》发表。《成都医学院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2012-2016年,学校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获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形成了“立足区域,面向行业,突出应用,服务基层”的就业格局,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目前,学校正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按照医科大学的内涵标准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医学院校,为建设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四川省治蜀兴川,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成医力量。
成都医学院 2021-02-01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现名。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以师资拓优势,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经过70余年的积淀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 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6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院、艺术学院)、7系(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休闲体育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校共16个教学单位,有体育史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和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教学机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体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位列第五,居西部第一。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有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在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中,有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来源期刊。学校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还建有以体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2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71枚、银牌249枚、铜牌241枚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邮 编:610041 电 话:+86/028- 85092752 85098011 传 真:+86/028- 85092752 网 址: http://www.cdsu.edu.cn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2-01
榆林学院
榆林学院是榆林唯一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起始于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58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现占地840亩,校舍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设置有15个院系,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2566人。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1个、一流培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现有在职教职员工1004人,其中专任教师661人,正高职称81人(正教授79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副教授23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58人,博士学位141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和2名长江学者,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2人,三秦人才4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省级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硕士生导师33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培养了5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及陕西及周边省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近三年,在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0%。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642项,经费558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获得省厅以上科研成果奖励70余项。现有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级研究院、研究基地3个,校级科研机构17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产学研合作,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23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与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40余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4年,学校与榆林市政府以及省内13所高校、108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2018年8月更新)
榆林学院 2021-02-01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成立于1953年,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筹建,并由上海中学、上海工业学校、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部分师生组建而成。学校初时校名为上海电器制造学校,先后历经了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演进。学校1985年在全国首批试点举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200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院校。2004年,上海机电工业学校和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并入学校;同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学校明确提出“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产学研深层次、制度化合作,努力打造符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上海先进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需要,具有技术应用型本科内涵实质和行业大学属性特征的特色型高等院校,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及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基地、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职员工教育培训基地和体现装备制造业领域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研发基地。学校拥有临港、闵行两大校区,校园面积1147亩,现有全日制硕、本、专科在校生近12800余名。学校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打造技术应用型师资队伍,现拥有教职工1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为36.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40.3%,“双师型”教师比例近50%。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32.36万册,电子图书79.59万册。学校实行校院(部)二级管理体制,下设14个二级教学单位,并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李斌技师学院。学校致力于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知识精、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解决企业一线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38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有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是全国首批CDIO试点院校和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聚焦教学核心环节,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项。2018年,学校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获批1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学科建设紧密围绕聚焦服务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管理学、经济学为两翼,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为支撑的“面向社会、服务行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技术应用型学科体系,重点建设“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等学科。学校建有各级各类重点学科1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机械工程”为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电气工程”为上海市一流学科监测建设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学校长期紧贴先进制造业行业发展,致力于建设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学校“大锻件制造技术工程中心”被列入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大件热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被列入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临港集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密切合作。学校在长三角地区建有7个技术转移分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大力开展“三创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先后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优胜奖等奖项和荣誉。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良好社会声誉。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国际化办学发展战略,与16个国家(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20余所高校合作开展学分互认交流。学校开设3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国际化课程30多门,招收27个国家的2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交流。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始终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将致力于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开放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海电机学院 2021-02-01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创始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和1958年成立、1984年复建的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2002年6月经教育部和省市政府批准,两校合并筹建金陵科技学院,2005年3月正式成立。 学校有江宁、幕府、白下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江宁大学城。学校占地总面积101.64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64.6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4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近149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0000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50人。设有商学院、人文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网络安全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另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师学院、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南京软件研究院、体育部等7个其他教学科研单位。开设涉及经济学、文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门类的58个本科专业,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城乡规划学为“省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10个学科为“市重点学科”。会计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动画、会计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4个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会计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机械类、土木类、工商管理类、设计学类等4个专业类为省级重点专业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为省级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现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3个(含建设点)。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构建一支具有“双师双能”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46.52%。其中,正高级职称111人,双聘院士1人,聘请了国内外4位院士为学校荣誉(名誉)教授,另有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紫金人才计划”、南京市劳模等优秀人才。 学校秉承“厚德兴业”的校训,践行“三干三创”的校风(三干:肯干、能干、实干;三创:创新、创业、创造),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11项。5门慕课在教育部爱课程网上线,成为在教育部爱课程网上线慕课的首个非211高校。学校积极扶持师生创业实践,“金科创客汇”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三年来学校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0.6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以坚持发展科技为第一要务,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前瞻性新技术研发,以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全力提升科技研发和服务能力。近三年获得授权专利1600余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纵横向项目近900项,多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学校积极主动地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高起点、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政产学研合作,建设有江苏省信息分析工程实验室等市级以上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46个,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江苏省法律援助工程”“南京市企业家知识产权培训”“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等社会服务工作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学校荣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等奖项,农科教讲师团荣获2016年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境外高校先进办学理念,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开放思维、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自1995年起,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奥地利、荷兰、美国、英国以及台湾、澳门地区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现有教育部批准的中美园艺(生物技术)、中澳软件工程、中英通信工程、中英土木工程等4个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近年来,学校荣获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状”“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市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当前,学校紧紧围绕“聚焦特色新兴,聚力创业兴业”主题,按照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南京化战略、网络化战略”,为早日建成南京软件科技大学、迈向高水平新兴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金陵科技学院 2021-02-01
保险职业学院
保险职业学院创办于1986年,前身是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改制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专门从事保险教育的全日制公办高校。 央企办学,底蕴深厚 学院隶属于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教育业务由湖南省教育厅管理,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保险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制定副组长单位,保险事务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制定主持单位,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金融五四红旗单位,中国保监会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第一批“平安高校”建设单位。 师资精干,结构科学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222人。政治素养高,中共党员154人,占比69.4%;年龄结构合理,30——49岁教工177人,占比近80%;专业技能突出,高级职称60人、占比27%,中级职称117人、占比52.7%。 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保险系统劳动模范1名,全国金融系统优秀团干部2名,湖南省专业建设与评估咨询专家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5名,中国保险业金牌讲师2名。学院还聘请了150余名行业高管、专家教授担任特聘专家和兼职教授。近年来,学院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百项,有6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科研成果80%以上直接服务于保险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特色育人,德技双修 学院在校学生近4000人,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设了6个全日制学历教学系(院、部),12个精品专业,7个专业方向。 学院教学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保险学概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保险原理与实务》,省级特色专业“保险实务”,省级精品专业“营销与策划”,省级精品课程《财产保险》等。 学院创建订单育人机制,与中国人寿、吉祥人寿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订单学生占学院学生总数的30%。 学院创建引企入校机制,引进国寿电商长沙(区域)分公司落户学院,并与多家公司共建了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形成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育人生产合一“五合一”特色育人模式。 学院创立德技双修机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金融保险行业企业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教育,培养了湖南省道德模范、雷锋式优秀大学生、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毕明哲,“湖南省雷锋式大学生”苟罗安,共青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张博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近三年来,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表现优异,获省级以上奖项近60项。
保险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2 53 54
  • ...
  • 257 25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