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87年的湖北省税务学校,2004年5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国税务系统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确认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国家税务总局指定的“湖北省税务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全国税务系统廉政教育基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校园)”。 学院秉承“尚德 求知 强能 经世”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47人,其中专任教师196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59人,“双师型”教师121人,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94人。同时,学院还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和能工巧匠共71人担任兼职教师,其中楚天技能名师8人。 学院始终将安全稳定工作放在第一位,多次被评为省级平安校园。校园洁净、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完备,被省教育厅评为花园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初步完成,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学生当亲人,注重正确引导、系统教育,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被评为全省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先进单位。 学院拥有会计电算化、办税服务厅、物流模拟沙盘、计算机网络等20多个校内实训室。2017年,学院投入近千万元,采用现代云计算技术,把企业搬进校园,建成了省内一流的大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税务、金融、房地产、ERP沙盘于一体,构建完全仿真的企业岗位环境,实现学生“上课即上班、毕业即就业”。 学院形成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有会计、审计、投资与理财、互联网金融、税务、资产评估与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政府采购与管理、物流管理、网络营销、酒店管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技术、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22个专业,在校学生近5000人。学院税务、资产评估与管理、投资与理财等3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华润新龙物流实习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学院被省商务厅、省教育厅共同认定为第二批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计算机信息管理)。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中国最专业、最全面并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学院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率高达91%,位列全省同类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 学院狠抓学生技能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连续4年(2014-2017年)累计获得省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3项,团体二等奖5项,团体三等奖7项,个人二等奖4项,个人三等奖2项。学院会计专业代表队连续3年(2014-2016年)蝉联省级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赛项团体一等奖,并于2016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赛项二等奖。 学院坚持开放融合、合作办学的思路,牵头组建省内第一个财税类职业教育集团——湖北财税职业教育集团,现已有70多家理事单位,涵盖了省内知名的财经院校、行业企业。学院上联本科,下联中职,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昌首义学院、武汉工业科技学校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畅通学生上升渠道。学院扎实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工作,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毕业生先后前往波兰格但斯克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国外高校留学深造。 学院坚持“普教培训两翼齐飞”的发展理念,发挥行业优势,服务税收管理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税务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得到全国税务系统的一致肯定,年培训量突破7万人天。学院建成湖北地税网络学校,以“推进网络培训,服务税收工作”为宗旨,满足全省地税系统税务干部、高职学生和纳税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积极探索“远程教育+移动终端”模式和“直播+培训”模式,实现教育培训的数字化、网络化,为提升税务干部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优质平台。 跨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践行新思想,实现新作为。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奋勇赶超,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全国一流、华中地区最大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和财税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而不懈奋斗!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以久负盛名的湖北省团校为基础建立,湖北省团校的前身是1951年建立的中共中央中南局团校,办学历史悠久。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是一所共青团湖北省委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大专院校,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青年职业学院已成为全国共青团系统骨干高等学校,是我省青年干部培养基地和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定点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我省唯一颁发“双毕业证”(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省团校)高等学校。(部分经过考核获得湖北省团校毕业证书的学生,既是专业人才,也具备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基本技能。) 2014年,省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团省委配套2500万元,在湖北青年职业学院建设湖北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共青团湖北省委已在学院建成了湖北青年公益组织孵化器,从而使学院成为我省唯一一所为青年学子创业梦想提供“双孵化”支撑(企业孵化和社会组织孵化)的创业型高等学校。学院还建有湖北省青少年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课程,协助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工商企业。在高职院校中,创业特色的办学优势十分明显。 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 自开办高职教育以来,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1万多人。 学院设有信息工程系、商贸系、旅游与乘务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艺术设计系、公共课部等6个院系部,并针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现状,建有光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现开设16个专业,,30多个特色专业方向,形成了社会工作、信息技术、艺术传媒、建筑工程、商务旅游等五大专业群,其中有2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广告与会展专业、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2个国家实训基地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1个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专业、2个省级实训基地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6个楚天技能名师领衔建设校级重点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广告与会展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1个“黄鹤英才”专家领衔建设并与重点大学联合专本硕连读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学院建立了青年干部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湖北省青少年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省人社厅职业资格证考点、全国首批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等教辅机构,青年干部培训、社会青年培训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人数年均约1万多人。 学校教学设备齐全,现有固定资产35,730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馆藏图书13.7万册。拥有一批现代化实习实训中心、和“校中厂”,建设有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网络与信息安全实训基地),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中旅集团实训基地)、31个校内实践基地,其中10个“校中厂”。与华为、中国电信、烽火科技、新八建设集团、上海通用、武汉地铁集团等50余家优质企业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开设20多个订单培养高薪就业班,设有50余家校外优质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和3个“校中厂”。 师资队伍 学生是学校第一主体,教师则是第一主导。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以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专家、楚天技能名师、校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引领,以校内专业带头人、负责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为中坚,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型、开放式的教学团队。 学校聘有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专家2名,拥有教育部专家1名、正教授2名、“黄鹤英才”专家1名、共青团中央表彰的优秀教师3名、8名“楚天技能名师”、“双师素质”教师31人、30余名优秀兼职教师。建立了50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将一批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学校坚持以“以素质为本”,聘请李敬一、吴天祥、尹北琛、徐本禹等10多位著名特色素质导师,全力打造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第一主体的办学思想,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 “青”字号特色素质教育,使学生既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又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在校生入党比例高于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步快、成长快、成才快,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学校以“阳光朝气、厚德专能”为校训,推广职业教育领域最先进的“学生主体、具体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确保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教风、学风,风清气正。爱国、爱校、尚德、尚能成为全校师生的普遍价值追求。 根据国内最权威的教育评价机构麦可思的调研,我校毕业生培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半年后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一年后8%的学生进入高收入大学毕业生行列。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在全省排第十五名,创业比例排第十名。近两年5%的在校生获得省以上教学竞赛大奖,远高于一般高等学校,80%以上毕业生在国家大城市就业,远高于一般高等学校。 才俊辈出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省团校是全省青年之家、成才高地。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无数青年学子,曾在这里挥洒青春、奋发学习,一批批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辉煌。他们之中,既有一批像万绍芬(原江西省委书记)、陈万波(湖北省移民局副局长)、吴烨(浠水县委书记)等一样的党政干部,也有一大批像王光杰(深圳姓名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哲军(武汉军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一样的创业成功人士,更有无数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可谓群星灿烂,辉映荆楚。 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今天的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正通过整合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的比较优势、加大校园建设力度等战略性措施,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塑造优良的学校形象,努力把学校办成理念先进、内涵丰富、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更大贡献。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2010年由省政府批准,2011年5月教育部审批备案。学院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一所集体育职业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于一体的体育高职学院。 学院师资队伍分为文化基础课教师、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师和术科教师三类,配备科学合理。创建初期,有专任教师95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51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74人,研究生学历15人,双师型教师45人。 学院学制三年,开设运动训练、体育服务与管理、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教育等五个专业,涵盖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体育业务工作的主要职业岗位。四年内,学院达到国家规定的在校生2000人的办学规模,以适应学生报读要求和社会用人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学院实行学分制管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着眼于有用、实效,根据运动员从小从事运动训练,独立性、专业性较强,文化基础、体育理论较差等特点,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安排基础必修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3:3:4。总课时控制在2000以内,总学分控制在110—120。 学院与省优秀运动队,省市县体育企业、体校、彩票和运动场馆等建立实习、培训基地,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同时积极与武汉体院、江汉大学、湖北二师等院校联系,积极与体育先进、发达国家的有关院校联系,建立合作关系,畅通“专升本”继续教育通道,拓展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交流渠道。 学院目标:四年后跨入《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5所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体育技能实用型高职院校。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与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一校两牌,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之称的黄石市,校园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交通便捷,是治学成才的理想园地。 学校占地820余亩,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建有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汽车实训基地、国家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中心、会计考试中心、电气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大楼等143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25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在职教职工34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6人,博士、硕士146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电子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经贸与信息学院和电子商务学院以及公共课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等8个院部,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管理等30个专业。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2个,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4个,湖北省重点专业4个,湖北省特色专业4个,湖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9个。 学校坚持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高适应”的特色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校全面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台,与北京海天集团、黄石东贝集团、沪士电子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与26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与深圳华为科技集团、人本集团、富土康科技集团等三十余家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人才培养协议。长期以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好,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就业待遇高,毕业生一年后的月收入在全省56所高职院中排名第二(数据由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指标2014年度报告提供)。50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共培养了5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弦颂相继,载誉启航。踏上新的征程,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将立足黄石、面向湖北,坚持走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道路,用明德的厚度光大传统,用厚能的底气迎接未来,用笃学的气质夯实基础,用创新的精神铸就辉煌,向规模适中、特色鲜明、协调发展、服务能力强的优质高职学院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是我国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后定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作为我国最早开办的艺术专科院校之一,我校是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在9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秉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崇德、笃学、敏行、致美”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目前,学校拥有藏龙岛和昙华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00余亩,各学历层次在校生8000余人。 学校共设有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雕塑系、设计系、服装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水彩画系、美术学系、动画学院等12个院系,及视觉艺术基础部、公共课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 学校现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国画、书法学、绘画、公共艺术、雕塑、视觉传达设计、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环境设计、风景园林、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史论、艺术设计学、美术学、艺术教育、文化产业管理21个本科专业,33个专业方向,且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与其他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作为全国首批32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16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湖北产业教授”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主讲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另聘请海内外138名知名专家、艺术家担任我校客座(兼职)教授或高层次讲学人选;设有湖北省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IFA时尚艺术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楚美术及中国南方先秦美术形态研究中心、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等五个省级研究中心,下设9个研究所,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2门,并建有湖北省省级“质量工程”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共49项。此外,昙华林艺术区被授予“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学校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著名中外艺术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和特约讲师,每年选派教师出国作学术访问和研修,并与国外部分艺术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2-01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工、文、理、艺、经、管、法和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0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4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2012年、2016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占地面积1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文体和后勤服务设施,门类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学生公寓均配有空调和开水、热水供应设施。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6万平米,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级图书馆,各类藏书600余万册。学校建有安全通畅的校园网络、智慧快捷的校务平台。学校设有17个学院,有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股份公司、湖北省农机工程研究设计院和湖北省农机鉴定站等省级科研院所,办有1个独立学院。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在读研究生共63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10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1%以上。现有国家级人才25人、省级专家165人。学校先后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了兼职教授358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4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0项,湖北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湖北省品牌专业8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及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24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0个,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评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湖北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含重点2个)、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6个(含示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湖北省各类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门。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绿色工业发展和传统工业绿色化的战略需求,大力实施以绿色工业为主导的“135+”学科发展战略。现有1个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5个湖北省特色学科、4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37个湖北省有关项目设岗学科;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5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7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6个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平台、28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2012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50多部;发表SCI论文1100余篇、EI论文1700多篇;获授权专利20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4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级一等奖22项。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技,与4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长期合作,科技服务湖北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受到央视《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的关注和专题报道。学校主办、承办有《中国机械工程》《湖北农机化》《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等科技期刊。其中,《中国机械工程》入选EI源刊目录,连续12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百强科技期刊”。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了“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学生为本,教师至上,自由发展,国际视野”的治学思想,凝练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健全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近五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优异、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100余项,在“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结构设计竞赛等国家级重大竞赛中均获有最高奖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第73名。体育赛事获得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十六强、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超级组男子单打冠军和女子单打冠军。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创意集市、省级众创空间,并入选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先后涌现出“全国创业英雄十强人物”“全国创业英雄百强人物”等成功创业典型。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是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捷克、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哈萨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13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办有本、硕、博不同层次的联合办学项目10余项,合作项目学生1300余人。学校大力开展来华留学教育,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现有在校国际学生900余名。常任外籍专家、教师50余名。先后成立“中英菲利普斯亲水胶体研究中心”、“中英联合超快激光加工研究中心”、“中法岩土力学与混凝土材料联合研究中心”、“中德生物医药中心”等20余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中心)。学校是唯一获国家外专局授权开设“TEFL in China”外籍教师执业资格培训项目的中南地区高校。2017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细胞调控与分子药物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为湖北省首家获批的省属高校。2018年,学校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获批全省首个省级国际化发展示范学院。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湖北工业大学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该学院是我校与美国底特律大学以“4+0”双学位模式开办的工科类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也是具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及“青年骨干教师”等公派出国交流、研修项目合作资格的高校。学校多次获得各类表彰,被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美誉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外事(侨务)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省委先进党委中心组”“省属高校‘五好’领导班子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等荣誉称号。当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扎根湖北大地办大学,坚持“以本为本”和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回归”,深度对接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扎根湖北、服务湖北,立足工业、融入产业,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上形成特色,奋力建成人民满意的、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2-01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校是我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湖北省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省属高校;还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江城武汉,占地总面积1610亩,建筑总面积51万平方米。昙华林校区历史人文底蕴浓厚,古朴典雅,书香氤氲;黄家湖校区现代化功能齐全,大气磅礴,秀美庄严。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9.7万册、电子图书134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1159人,其中专任教师68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27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6人。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弘扬“求真求实 精勤博极”的时珍精神,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为办学理念,秉承“勤奋求实 发掘创新”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办学类型较为丰富,涵盖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学校现有3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校现有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优势学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优势学科群;建有5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专科。拥有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学校建有老年病中药新产品、针灸治未病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5个省级和武汉市重点实验室及中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学校是全国十大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肝病基地”、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也是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1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4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湖北中医大师8人,湖北中医名师14人,湖北省中青年名医6人;武汉中医大师4人,武汉中医名师4人,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医4人;形成了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为核心,以省级名师、名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代表的优秀人才队伍。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个层次;在校港澳台生及留学生规模位居湖北省省属高校前列;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7所大学、医疗机构和专业团体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有“一带一路”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中国)马(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连续两届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连续七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参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进入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发布,共600名学校,我校位列第204位。 六十载倍道兼程,沐雨经霜;六十载凝心聚力,弦歌不辍;六十载秉烛师道,桃李芬芳。今天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扎根荆楚大地,面向行业,辐射全国,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加快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等方面积极作出新贡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规划占地2002亩,校舍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襟江带湖,含山蓄水,绿茵广场、曲径小道、花坛公园、楼台亭榭、形象雕塑、书画走廊等自然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映成辉,风光宜人,环境优美,曾被评为“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单位”“湖北省文明校园”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是读书治学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设有20个教学科研单位,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0个本科专业。建有1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专业,8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公开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工作站)。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65人,教授124人,副教授30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0人,硕士学位的543人。教师中有“楚天学者”“彩虹学者”“磁湖学者”等特聘教授56人,湖北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6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1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5人。图书馆藏书283.76万册(含电子期刊),图书馆实现了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开通了校园网,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省级“校园网信息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十佳优秀网站”。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影视中心(湖师大礼堂)、标准塑胶运动场、综合体育训练馆和网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场馆,现代化游泳馆等项目已列入建设规划。大学生创业基地是湖北省首批示范基地和孵化示范基地。学校音乐学院教学大楼和实践基地──“湖师大剧院”位于校内青山湖风景区,是黄石市现代化标志性建筑,被誉为“水上莲花”,是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黄石地区的主场馆,其教学设施和功能在全国高校处于一流水平。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近1000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省部级及其他科研平台19个。教师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000余篇。学校被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和“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等国家40多所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长期坚持聘请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海外留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派遣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深造。目前学校已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在北爱尔兰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8所孔子课堂和1个武术中心。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格局良好。学校有学生社团57个,建有国内外各类实习基地近350个,其中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基地7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天地。学校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就业,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湖北省‘三支一扶’先进单位”。建校46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余万人,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扎根在湖北省基础教育第一线。学校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培养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快内涵建设,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省属一流、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为我国师范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湖北师范大学 2021-02-01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市,距武汉市区50公里,乘孝汉城铁至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8分钟、至汉口28分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43年创办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历经孝感师范学校、孝感大学、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孝感师范专科学校、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1986年与湖北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为华中农学院孝感分院)合并,1999年建设部南方城乡建设学校(又名孝感市建筑工程学校)整体并入,2000年3月更名为孝感学院,2011 年12月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 学校秉承“严以治学、诚以立身”的校训,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已成为涵盖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0大学科门类的应用型大学,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建设高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首批湖北省 2011计划高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首批“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首届“湖北省文明校园”。 学校校园占地1748亩,建筑面积7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3亿元,馆藏图书252万册。设有18个教学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828人,其中研究生学位677人、高级职务356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3个、教学团队3个,楚天学者14人,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26人;聘请10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荣誉)教授。《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中华孝文化研究”为教育部名栏。 学校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优先发展工学,打造农学、理学比较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建有新型生物质基材料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教育学、植物学等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2个。本科专业66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入选 “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2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6个,入选“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3个。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3个。现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精品课程20门。近5年,我校荣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5项;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科技)竞赛中获奖近600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广告艺术、智能汽车、数据挖掘、大学英语等重大竞赛中屡获全国最高奖;学生考研上线率18%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75年来,共为社会培养13万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 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3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湖北省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实习基地1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其他湖北省创新基地4个。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3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7项,授权专利415件。学校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居全国高校第228位。大力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与孝感市等地方政府开展校地合作共建,积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学校开放办学全方位推进,合作育人成效显著。加强校校合作,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湖北大学全程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一大批大型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共建了260个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 ,建成国家和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5个。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英美等国10余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面向10余个国家招收留学生,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分别联合举办土木工程、金融工程本科国际合作教育办学项目,教师出国培训研修、学生海外游学交流日益频繁。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朝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有影响的新型工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湖北工程学院 2021-02-01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于2002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是湖北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2183亩,校舍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校园绿水环绕,林木葱茏,四季花开,百鸟竞唱,疏朗别致,生机盎然。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协同、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发展思路,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聚焦聚力发展学术生产力、聚焦聚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聚焦聚力“三全育人”“五个思政”、 聚焦聚力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学习经历,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以下简称“三有三实”人才)。学科专业体系渐趋完善、优势初显。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建有现代服务业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设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6个。学校开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开设本科专业57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金融、会计、财税、法律、物流、旅游等学科专业比较优势明显。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学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办学声誉。现有在校本科生15699人、研究生503人。在湖北本科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2012年招生以来有五年“,报录比”居全省高校第一。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引育并重、聚才兴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03人,其中教授128人、副教授39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0.15%,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学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学者5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5人、楚天学者24人、湖北产业教授4人。近年来,学校加强对台引才引智工作,已有全职台湾教师40名,得到国家和省对台工作机构和台湾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我校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是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科研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应用研究为重点,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在区域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碳排放权交易、现代物流、水资源保护及立法等领域构建平台、培育成果,建成了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委省政府改革智库2个。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科研机构12个。现正在与荆州市、黄冈市等7个地市开展战略合作。近5年,承担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0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6项,36份研究报告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合作办学模式多元、开放共融。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先后与美、英、法、德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40多所著名大学或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师生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和保荐硕士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开展“六个共同”多元化深度合作,分别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农银长江学院、中百藏龙学院、冷链物流研究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149个,建成国家级实践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5个,创新了校政行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今天,学校正以崭新的姿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
湖北经济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9 1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