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工、文、理、艺、经、管、法和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0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4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2012年、2016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占地面积1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文体和后勤服务设施,门类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学生公寓均配有空调和开水、热水供应设施。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6万平米,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级图书馆,各类藏书600余万册。学校建有安全通畅的校园网络、智慧快捷的校务平台。学校设有17个学院,有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股份公司、湖北省农机工程研究设计院和湖北省农机鉴定站等省级科研院所,办有1个独立学院。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在读研究生共63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10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1%以上。现有国家级人才25人、省级专家165人。学校先后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了兼职教授358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4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0项,湖北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湖北省品牌专业8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及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24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0个,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评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湖北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含重点2个)、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6个(含示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湖北省各类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门。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绿色工业发展和传统工业绿色化的战略需求,大力实施以绿色工业为主导的“135+”学科发展战略。现有1个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5个湖北省特色学科、4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37个湖北省有关项目设岗学科;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5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7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6个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平台、28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2012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50多部;发表SCI论文1100余篇、EI论文1700多篇;获授权专利20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4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级一等奖22项。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技,与4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长期合作,科技服务湖北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受到央视《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的关注和专题报道。学校主办、承办有《中国机械工程》《湖北农机化》《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等科技期刊。其中,《中国机械工程》入选EI源刊目录,连续12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百强科技期刊”。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了“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学生为本,教师至上,自由发展,国际视野”的治学思想,凝练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健全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近五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优异、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100余项,在“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结构设计竞赛等国家级重大竞赛中均获有最高奖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第73名。体育赛事获得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十六强、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超级组男子单打冠军和女子单打冠军。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创意集市、省级众创空间,并入选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先后涌现出“全国创业英雄十强人物”“全国创业英雄百强人物”等成功创业典型。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是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捷克、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哈萨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13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办有本、硕、博不同层次的联合办学项目10余项,合作项目学生1300余人。学校大力开展来华留学教育,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现有在校国际学生900余名。常任外籍专家、教师50余名。先后成立“中英菲利普斯亲水胶体研究中心”、“中英联合超快激光加工研究中心”、“中法岩土力学与混凝土材料联合研究中心”、“中德生物医药中心”等20余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中心)。学校是唯一获国家外专局授权开设“TEFL in China”外籍教师执业资格培训项目的中南地区高校。2017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细胞调控与分子药物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为湖北省首家获批的省属高校。2018年,学校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获批全省首个省级国际化发展示范学院。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湖北工业大学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该学院是我校与美国底特律大学以“4+0”双学位模式开办的工科类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也是具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及“青年骨干教师”等公派出国交流、研修项目合作资格的高校。学校多次获得各类表彰,被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美誉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外事(侨务)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省委先进党委中心组”“省属高校‘五好’领导班子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等荣誉称号。当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扎根湖北大地办大学,坚持“以本为本”和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回归”,深度对接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扎根湖北、服务湖北,立足工业、融入产业,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上形成特色,奋力建成人民满意的、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2-01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校是我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湖北省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省属高校;还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江城武汉,占地总面积1610亩,建筑总面积51万平方米。昙华林校区历史人文底蕴浓厚,古朴典雅,书香氤氲;黄家湖校区现代化功能齐全,大气磅礴,秀美庄严。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9.7万册、电子图书134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1159人,其中专任教师68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27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6人。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弘扬“求真求实 精勤博极”的时珍精神,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为办学理念,秉承“勤奋求实 发掘创新”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办学类型较为丰富,涵盖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学校现有3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校现有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优势学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优势学科群;建有5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专科。拥有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学校建有老年病中药新产品、针灸治未病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5个省级和武汉市重点实验室及中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学校是全国十大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肝病基地”、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也是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1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4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湖北中医大师8人,湖北中医名师14人,湖北省中青年名医6人;武汉中医大师4人,武汉中医名师4人,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医4人;形成了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为核心,以省级名师、名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代表的优秀人才队伍。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个层次;在校港澳台生及留学生规模位居湖北省省属高校前列;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7所大学、医疗机构和专业团体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有“一带一路”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中国)马(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连续两届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连续七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参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进入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发布,共600名学校,我校位列第204位。 六十载倍道兼程,沐雨经霜;六十载凝心聚力,弦歌不辍;六十载秉烛师道,桃李芬芳。今天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扎根荆楚大地,面向行业,辐射全国,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加快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等方面积极作出新贡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规划占地2002亩,校舍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襟江带湖,含山蓄水,绿茵广场、曲径小道、花坛公园、楼台亭榭、形象雕塑、书画走廊等自然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映成辉,风光宜人,环境优美,曾被评为“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单位”“湖北省文明校园”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是读书治学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设有20个教学科研单位,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0个本科专业。建有1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专业,8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公开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工作站)。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65人,教授124人,副教授30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0人,硕士学位的543人。教师中有“楚天学者”“彩虹学者”“磁湖学者”等特聘教授56人,湖北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6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1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5人。图书馆藏书283.76万册(含电子期刊),图书馆实现了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开通了校园网,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省级“校园网信息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十佳优秀网站”。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影视中心(湖师大礼堂)、标准塑胶运动场、综合体育训练馆和网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场馆,现代化游泳馆等项目已列入建设规划。大学生创业基地是湖北省首批示范基地和孵化示范基地。学校音乐学院教学大楼和实践基地──“湖师大剧院”位于校内青山湖风景区,是黄石市现代化标志性建筑,被誉为“水上莲花”,是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黄石地区的主场馆,其教学设施和功能在全国高校处于一流水平。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近1000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省部级及其他科研平台19个。教师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000余篇。学校被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和“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等国家40多所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长期坚持聘请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海外留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派遣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深造。目前学校已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在北爱尔兰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8所孔子课堂和1个武术中心。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格局良好。学校有学生社团57个,建有国内外各类实习基地近350个,其中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基地7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天地。学校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就业,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湖北省‘三支一扶’先进单位”。建校46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余万人,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扎根在湖北省基础教育第一线。学校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培养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快内涵建设,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省属一流、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为我国师范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湖北师范大学 2021-02-01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甘肃中医药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成立于1978年,前身为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成为甘肃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学校以医学教育为主,涵盖医、理、工、经、管、教、文7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和培养留学生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和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院校。学校概况学校开设29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其中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西医临床医学2个本科专业属国内率先设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3个本科专业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药物制剂、中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藏医学、医学影像学7个本科专业为省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自199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具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5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所有二级学科及专业学位领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573人,其中本科生10838人,专科生1571人,硕士研究生1029人,博士研究生73人,留学生62人。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原则,致力于推进学生、教师的研究、管理等多方面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着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先后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法国和匈牙利等国设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并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乌克兰巴卡莫列茨国立医科大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协议。2017年7月,学校成功申报并获批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甘肃工作基地丝绸之路中医药发展研究院工作站,学校将以此为桥梁,加强与海外科技团体的联系,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的平台。在“引进来”的同时,学校积极鼓励教职员工“走出去”,派遣专业教师赴吉尔吉斯、摩尔多瓦等国家开展中医针灸、中医药文化、中医疼痛相关诊疗技术高级培训班,让参训学员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现已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乌克兰、摩尔多瓦、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教学条件学校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了五里铺校区、和平校区、定西校区、甘南校区为布局的“一校四区”办学格局,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验、实习等教学条件。学校和平校区于2017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050余亩。学校拥有建有有5个功能室、6个实验室、23个实训室和1个人体解剖标本馆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五里铺校区、和平校区实验用房面积多达6600㎡、63000㎡,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学校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管理的纸质图书总量达70万余册,外文图书近3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累计达4万余册,纸质现刊456种;购置电子图书74万余种,电子报纸250余种,电子期刊18772种;馆藏古籍图书3.4499万册(其中线装古籍2.3797万册,古籍特藏1.0702万册)。学校建有省内领先、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拥有SimMom模拟妇产病人、SimMan全功能模拟人、腰椎穿刺虚拟训练系统、全无线遥控超级综合模拟人、眼底镜虚拟训练系统、耳道镜虚拟训练系统、智能化心肺复苏综合训练系统、组合型智能化心肺听诊诊疗系统、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MicroSin医学模拟培训系统、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平台、西医临床思维训练平台等教学设备2000余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分层次、多模块、既与理论课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的校内实训教学条件。学校现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共128所,其中临床教学基地75所(含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实习医院64所)、非临床教学基地53所(含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药企业、经营公司、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地遍布甘肃全省和青海、宁夏、陕西、广东、天津、上海等地。师资队伍学校校本部现有教职工892人,其中专任教师758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48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6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6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科学研究 学校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工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与研究中心7个。学校是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地道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坚持以西北地区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甘肃道地药材、地方中医药文献挖掘整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作为重点研究领域,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渗透,本硕博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中药鉴定学等14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等7个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方剂学等9个学科被评为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和其它科研课题13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50余部,获得科技进步奖200余项。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中药生药实验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授予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敦煌中医药馆、人体标本馆被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拥有院内制剂122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毕业生就业建校40余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合格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扎根陇原、服务西部,已成为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的骨干力量,为保障地方人民群众健康、医疗卫生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培养的首批博士研究生于2017年顺利毕业,标志着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构建完整地人才培养体系上迈向了新台阶。近年来,学校的就业率不断提高,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与就业稳定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社会认可度也不断提升。结语回顾过去,我们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甘肃中医药大学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多文化交融共处的战略眼光,着眼于全球医药资源共享和合作,借力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勇攀医学高峰,全面建设综合实力较强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积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使之与现代医学相互配合,更好服务各国民众健康,为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甘肃中医药大学,投身于医药卫生事业,共同书写岐黄传承的瑰丽诗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甘肃政法大学
甘肃政法学院是甘肃省属的唯一一所政法类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属本科政法院校之一。学校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1984年组建为甘肃政法学院,正式开办普通高等教育。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07年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开办国际生教育,同年被确定为甘肃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院校、全国第二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成员,是我国重要的政法类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兰州安宁校区和兰州新区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66.59亩。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202人,硕士研究生884人。教职工836人,其中专任教师620人,高级职称教师40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561人,其中博士196人(含在读68人),聘请兼职、客座教授282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8人。 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34个本科专业。拥有法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特色专业;法学学科为甘肃省优势学科,证据科学、工商管理2个学科为甘肃省特色学科;法学、工商管理、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学校建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省级智库1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主办出版《甘肃政法学院学报》《西部法学评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学校定期举办“陇籍法学家论坛”“证据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学术会议”“丝路法学大讲堂”等届次化、品牌化学术会议,校园学术氛围浓厚。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哈萨克斯坦法律大学等国外高校及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建立了互派留学生、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等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培育“丝路法学”,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组建了丝路法学院,积极开展丝绸之路国别政治与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 学校立足甘肃,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自建校以来,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7万余人。涌现出“中国十大法治人物”“全国优秀律师”——张志伟、“全国优秀公诉人”——柳小惠、“全国十大边防卫士”——李阳、勇斗毒贩不幸壮烈牺牲的边防武警代表——杨军刚烈士、“全国优秀律师”潘江、全国武术冠军丁慧茹等先进典型。学校是“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预征入伍先进集体”,是“省级文明单位”“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校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教工之家”,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甘肃政法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秉承“崇法致公,笃学善行”的校训精神,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积极以“政法类、区域性、应用型”为路径,确立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提升和强化学校在西部、特别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中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努力提升和强化学校在国家边疆治理的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研究中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努力提升和强化在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丝绸之路西向发展的实用人才培养和国别法治比较研究中存在和发展的理由。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法治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甘肃政法大学 2021-02-01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位于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现有龙昆南、桂林洋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100亩,是省部共建高校、海南省重点大学,是中宣部批准的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高校,是卓越师资、高级专门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建校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18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高级人才,被誉为“琼岛名校,教师摇篮”。办学历史悠久。1949年秋正式创建国立海南师范学院,是海南第一所公办高校。学校前身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琼台书院;1952年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更名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恢复海南师范学院建制;1999年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师范学院;2007年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培养体系完善。现有23个学院(其中本科教学学院21个),65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完整的本、硕、博及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现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招生,在校学生2万余人。师资力量较强。现有专任教师99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6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8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等10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1个,院士工作站5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6个。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是全国首批中宣部与校共建新闻学院、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五年来,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是海南省获得最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校;学生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获得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国家级一等奖46项,连续三届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大学生创业作品得到李克强总理点赞。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海南省唯一送选参评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学校。学校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资格,学生就业率92%以上,多年保持海南公办高校第一。科研水平较高。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22项,获海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课题等省级项目立项295项。获省部级奖励42项,其中一等奖7项,贝勒龟类保护国际奖1项。服务地方扎实。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海南基础教育。“双五百”人才工程,为海南培训师资十万余人次,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肯定。实施“海南省乡村教师支持服务计划”“卓越教师培养专项计划”,为海南乡村小学培养“留得住、干得好”一专多能师资792人,培养中学教师6000多人。突出学科特色,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在数据科学与智慧教育,定点精准扶贫,热带药用资源化学研究与应用,热带动植物资源研究和保护,激光技术与应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开放办学有力。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市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有海南唯一的来琼留学生预科学院,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等73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等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等13所大学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项目合作。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还充分利用国家汉办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菲律宾研究中心“三块牌子”积极扩大海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校园文化活跃。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思路,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大学生艺术展等活动中获金奖等国家级一等奖20项。“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师德标兵”林明祥、“时代骄子”张九精等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师生向善、向美、向上,彰显了海师人良好精神风貌。培兰育蕙、硕果累累。漫步在四季如春的校园,纵情奔跑在运动场上,晨读在椰林树下,畅游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这就是魅力海师!在新的历史时期,全体海师人,不忘初心,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培养更多优秀师资和高素质实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海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建校以来,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办学层次较为齐全,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中医药高等院校。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学校2004年被批准为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07年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16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认证,获评贵州省“文明校园”。2018年11月,原“贵阳中医学院”被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林城贵阳,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现有本科以上在校学生15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千余人。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骨伤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体育健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教学部、研究生院、苗医药学院、中医养生学院等15个直属院(部);有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10个研究所;有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近600人,获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近80%,有博士生导师(兼职)36名。拥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4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国家级知名专家近50人;有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贵州省省管专家、省名中医、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层次创新型“百”“千”层次人才等省部级知名专家80余人,2019年我校周英博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有国医大师工作室(站)5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团队15个。学校现有23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1个。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有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2个。近五年获省级一流建设项目2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共5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全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09部,其中主编33部,副主编98部。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更达到95%以上。学校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2014-2018年);承担科研项目1668项(2014-2018年),其中国家级项目131项(2014-2018年),2017、2018、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三年进入全国中医药高校和科研机构前十强;获得专利授权135项;出版专著218部;发表论文4178篇,其中核心期刊932篇,SCI收录164篇。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1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我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国务院防艾办、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在历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奖数量及层次均居贵州高校前列;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在“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慧医谷杯”2019年第二届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在贵州省医药类院校“临床医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涌现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学生”,以及“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和创新创业团队。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校具备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资格,开展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互换生项目;先后与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开展中韩联合义诊服务;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学校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贵州中医药大学紧紧抓住贵州医疗卫生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和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宝贵机遇,积极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贵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需要,集中精力抓建设,凝聚人心谋发展。学校实现从扩大办学规模、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到注重学科、专业、科研等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贵州中医药大学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正在为把学校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民族医药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西安工业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是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60多年来,学校践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弘扬“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注重学生军工品格的锤炼,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输送了11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800余人,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本科生约1.8万余人。 学校现有14个教学单位,有“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20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学校有5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 目前,学校有5个学科获批国家国防特色学科,7个学科列入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5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数位于省属高水平大学前列。6个专业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12个专业列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和培育计划;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个。学校2009年和2014年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10年,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学校连续8年获陕西省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奖,为陕西唯一获奖高校。2012年成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改革试点院校”,2016年成为“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017年成为“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长期以来学校注重平台和团队建设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1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基地17个,拥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在光学先进制造、特种加工、高性能轻质合金新材料、兵器测试与控制技术等学科具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学校目前承担着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军兵种装备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及省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项目千余项。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在国家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2017年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并列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高校试点单位。 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30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陕西省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2人,“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有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4人、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人、“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青年科技新星5人、省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5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 “十二五”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2011年,学校成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2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同年,学校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资质。2013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获批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2015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资格。2016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2017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以优异成绩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现场审查。 (更新于2018年9月,资料来源: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 编辑:党委宣传部)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01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信息产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始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陕西和甘肃两省邮电人员训练班及随后的西安邮电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安邮电学院,是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的唯一邮电通信类普通高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安邮电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2000年划转到陕西省,由陕西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 学校是陕西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全国首批试办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高校、西北地区唯一承担亚太电信组织和东盟培训任务的高校。被教育部授予“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被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称号。校党委被中共陕西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委高教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称号。 学校坐落在西安市南郊文化区,占地1500余亩,设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现有在校学生180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4亿元,图书馆藏书167余万册。设有研究生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现代邮政学院(物流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字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物联网与两化融合研究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8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20个省部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2016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邮政局签约,共建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学校现有46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136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5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二三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人才项目和荣誉获得者60余人次。有双聘院士6人,客座教授130余人。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截至2017年11月,获批国家级教学立项项目9项,省级教学立项项目91项,省级教改立项3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省级教学名师11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和省级教学团队14个。学校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西邮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2017年获批陕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科技部“众创空间”、国家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省委高教工委首批“陕西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省科技厅首批“陕西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团省委“全省第二批省级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省中小企业局“首批陕西省中小企业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信息产业方向)”,在省内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探索出“企业对接定制培养”、“3+1创新教育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为主干,将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作为研究重点,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移动通信、图像处理、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经济等研究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虎符TePA”成为在信息安全基础共性技术领域我国提交并获通过的第一个国际标准。研发的GPU芯片已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为陕西省“十三五”重大产业化项目。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0余项;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5000余篇,其中,被SCI、EI 收录论文30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00余项,出版教材、著作等400余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校企合作。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40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英、德、法等国多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培养协议。与美国IBM、英特尔、美国思科公司、红帽公司、优科无线公司、国家仪器、德州仪器、阿尔特拉、甲骨文、德国西门子、印度塔塔公司,和国内的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烽火通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通信服务、京东、用友软件等通信、邮政、电商、软件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建校60多年来,学校人才辈出,遍及华夏,为国家培养了8万多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大多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华为、中兴、大唐、爱立信、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企业或高校、研究机构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国防生毕业后成为我军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邮电报》《陕西日报》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多次宣传学校办学成就。 学校在“爱国、求是、奋进”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西邮精神引领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 2021-02-01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学类院校。一、基本情况学校北校区坐落于古都咸阳,南校区位于西咸新区西咸大道,总占地面积796675.3平方米。现有各类在校生近1.5万名,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3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二、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04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83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43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4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59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三五”人才23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百人计划”、“特支计划”人才15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5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三、人才培养六十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国家培育了8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现开设27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中医、中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82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88人,本科生12334人,留学生115人。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近五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4项,特等奖1项。 四、科学研究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陕西省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与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点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 五、医疗服务 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40年,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产业、文化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医院之一。医院拥有医疗、教学、科研、文化各级平台42个,有脑病科、肿瘤科、骨伤科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学、专科37个。是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第一批优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近年来,医院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优势,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向着健康型、智慧型、人文型现代化中医院不断迈进。第二附属医院建于1973年1月,前身为“陕西省第二纺织医院”,2008年整建制划转至我校。医院有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项目23个。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三批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推拿专业区域诊疗中心(培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单位、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医院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部爱婴医院”、“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陕西省首批百姓放心医院”、“陕西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诚信医院”、“咸阳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医院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专业人才优势,着力将医院建设成为国内综合能力过硬,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服务水平一流集医、教、研、健康管理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大学附属医院和区域诊疗中心。六、科技产业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旬邑、子洲、佳县、柞水、镇巴、洛南等二十余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步长制药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学校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对全省60个县中药资源进行了普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学校指导建立了20多个以“秦药”为特色的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学校研发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七、对外交流学校是中国最早有条件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是中国最具有中医药文化底蕴特色的高等院校,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现有来自15个国家在校留学生121人。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赞比亚、哥伦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八、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文化铸校”战略,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坚持发扬延安精神,学习邵小利英烈风范,发挥大师楷模作用,积极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一是发挥红色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公寓、进学生头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国青年报》曾深度报道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绩。二是发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优势,加强传统医德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关工作受到全国行业院校和省内兄弟院校一致好评。三是发挥以“精诚仁朴”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作用,积极探索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培养了一代代无私奉献、埋头苦干、服务社会的中医药大学生。《中国教育报》深度报道学校文化育人工作成绩。四是发挥网络育人作用,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我校新媒体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二。五是发挥“文艺百花奖”汇演、大学生辩论赛、田径运动会等传统文体活动,以及精彩纷呈的学生社团活动优势,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烘托莘莘学子的青春热情,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成长舞台。学校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获评中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校2012年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2016年荣获陕西省高校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单位”,近三年连续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0 51 52
  • ...
  • 181 18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