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卫星导航欺骗干扰防御技术及应用
1. 痛点问题 卫星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通信、电力、金融、航空、航天等领域。欺骗干扰通过播发虚假导航信号,轻则使用户无法导航定位,重则可使用户输出干扰方希望的导航定位结果,严重威胁着导航系统的安全应用。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卫星导航接收设备尚未考虑欺骗干扰问题,这就使得当前设备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鉴于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广泛,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迫切需要解决该安全隐患。 2. 解决方案 本技术成果针对欺骗干扰信号特点,提出了一种较为系统的欺骗信号检测、识别、抑制及欺骗源定位方法:首先,利用欺骗干扰设备成本较低、信号稳定性较差的特点,进行单星信号异常检测;然后,利用欺骗信号间内在相关性进行多星信号一致性检测;随后,从导航定位解算的角度进行残差异常检测;最后,利用多个终端数据进行欺骗干扰源反向定位,彻底清除欺骗干扰源。 本项目成果形成的欺骗干扰防御技术,可以集成到现有卫星导航终端中,为其提供信号异常检测功能,提高终端安全防护能力;也可单独形成设备,为用户提供导航安全解决方案。 合作需求 寻求交通、通信、金融、电力、航空航天等卫星导航定位授时领域企业合作。
清华大学 2022-01-04
电磁辐射对线缆干扰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电磁辐射对线缆干扰的测试方法及装置,公开了一种电磁辐射对线缆干扰的测试方法和装置,其技术要点是:使用信号发生器、支架、天线、屏蔽腔体、接地板、负载组和导线搭建电磁辐射对线缆干扰测试装置,测量线缆附近空间电场强度,用电磁仿真软件建立线缆耦合模型,提取出线缆周围的电场强度与耦合进入线缆终端负载的输入电压和电流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该关系可以得到外界电磁环境耦合进入线缆终端负载的输入电压和电流响应。采用这样的方法和装置,通过仿真计算和测量相结合有效的解决了在内部空间狭小且线缆密集的情形下测试线缆上的干扰信号的难题,有效解决了线缆上元件干扰和空间辐射干扰的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19
技术需求:寻求抗电磁干扰无线通讯技术
由于测量精度、响应速度和稳定可靠度是设备的重要指标,所以抵抗外界环境能力是直接影响产品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司监测设备及监控系统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进行相互联系,物联网中应用广泛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例如ZigBee、NFC、超宽频、DECT等在传输信号过程中都会受到电磁波的干扰,公司需要通信模块及结构设计进行改进优化,提高抵抗不同频率、不同强度、不同极化方向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三合云(江西)科技有限公司 2021-11-02
人体测温红外设备
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红外测温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红外测温技术一直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工程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由华中科技大学孵化的企业(华中数控)进行产业化。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就开发了人体测温红外热像仪,国家发改委立项支持该校建立了体温检测设备应急生产线,并且学校还参与了人体测温国家标准的制定。目前,已有2000多台套人体测温红外设备应用于海关、机场、车站等重要场所。在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2年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疫情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备已累计生产了一千多台,在武汉、广东、重庆、河南、北京等多地投入使用。其中,卓尔公益基金会与华中数控共同向武汉市、湖北省各地市州、及全国各地捐赠了一百多台人体测温红外设备。这些设备已安装在武汉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天河机场、全国支援武汉医疗队集中居住的宾馆等重要场所。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0
人体测温红外设备
人体测温红外热像仪测温速度快,只需0.3秒完成测温;测温精度高,测温精度优于±0.3℃;测温距离远,达6—8米,在机场、高铁、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应用场景中,对人流速度没有影响,且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概率。并且该设备利用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被测目标,大大降低了误报率。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远程监控报警,建立了体温监控大数据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0
新型红外测温仪
太原理工大学微纳系统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新型红外测温仪正式组装完成,经实地检测,该设备与正在使用的普通测温枪相比,不仅性能稳定、数据精准,而且能有效克服低温环境下无法正常使用的缺陷。太原理工大学微纳系统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高端微纳生物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结合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拥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并在红外传感测温系统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他们研制的便携式ABI检测仪曾获得“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全国二等奖。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院长、微纳系统研究中心负责人桑胜波带领科研团队投入紧张的产品研发工作中,从确定仪器方案和元器件型号,再到设计和完善电路与控制程序,经过两周的连续攻关,终于完成了两个测温仪样机的焊接、测试和调试组装。新型红外测温仪研制成功后,桑胜波团队又投入到了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人体生理特征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中。该监测系统可实现对隔离人员体温、心率、血氧、血压等基本体征数据的无线在线医学观察和分析判断,有效避免医护人员与可疑人群或患者直接接触引起交叉感染。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4-10
红外测温传感器
江苏大学瞄准解决当前新型冠状病毒防治问题,发挥工科特色,以工支医,围绕快速检测方法研制疫苗抗体和 临床药物筛选研发等问题尽快产出实际有效的科研成果。 江苏大学材料学院乔冠军教授团队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传感器全套核心技术,实现了红外测温传感器的产品研发和批量试制,合作企业已提供数十万件红外测温探头,其探测率、灵敏度、响应时间等关键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更远距离、更快速、更高精度探测体温,目前已接到200余万件新订单,正在加快组织和提高产能,应用于本次2019-nCoV疫情防控工作。红外测温传感器查看原文
江苏大学 2021-04-10
高温红外辐射节能涂料
本项目采用系列化新型氧化物红外陶瓷+低成本制备技技术,其关键技术特点在于:1.涂层消泡技术;2.涂层抗热震技术;3.小孔格子砖涂覆技术;4.涂料抗高温烧蚀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4-10
红外通信辅助驾驶装置
项目概况     红外通信辅助驾驶装置主要包括嵌入式微处理器、红外通信模块、车速采样/转换电路、液晶显示电路。红外通信模块和周围车辆的红外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传输,掌握周围车辆的数量、车型、方位和速度信息,并用图形显示出来。当存在危险时,语言提示。本项目有效地克服驾驶员的视线局限性,帮助驾驶员更全面地掌握周围车辆运行情况,以增加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本项目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主要特点     1.全天候工作。在雾天、雨天和夜间等恶劣环境下行车,由于视距缩短、能见度低、视线模糊,驾驶员很难观察周围车辆运行情况,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这种雾天、雨天和夜间恶劣环境对红外通信没有任何影响,驾驶员可以通过液晶显示器轻松掌握周围车辆的数量、车型、方位和速度信息,增加驾行车安全。 2.反应灵敏,语言提示。通过通信信息,确切地掌握周围车辆情况,由微处理器分析安全状况,语言提示比驾驶员根据经验和感觉来驾驶操作要更安全,反应更快。    3. 直观显示,符合习惯。红外线直线传播,符合驾驶员视觉习惯,同时图形显示,显而易见。   技术指标     红外通信辅助驾驶装置主要包括嵌入式微处理器、红外通信模块、车速采样/转换电路、液晶显示电路,如图1所示。6个红外通信模块分别安装在车辆的不同方位,其中车头红外通信模块安装在车辆的头部,车左前侧红外通信模块安装在车辆的左前侧,车左后侧红外通信模块安装在车辆的左后侧,车尾红外通信模块安装在车辆的尾部, 车右前侧红外通信模块安装在车辆的右前侧,车右后侧红外通信模块安装在车辆的右后侧,并且6个红外通信模块安装在同一水平面上,如图2所示。要求红外通信距离在9m以上,在车辆正常运行时,不停发送查询信息,一旦接收到来自周围车辆的确认信息,再发送速度信息;同样,一旦接收到周围车辆发送的查询信息,就发送确认信息,再接受周围车辆发送的速度信息;嵌入式微处理器根据车辆相对的方位信息确定周围车辆的位置,再根据周围车辆速度与自身速度的比较,确定自身车辆是否存在危险,并用图形方式显示周围车辆运行情况。   市场前景     安全是交通运输的永恒主题,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是实现我国交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交通运输安全技术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车辆的被动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和交通需求增长迅速,交通事故发生率和伤亡人数居高不下,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10余年居世界第一,已经进入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时期。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7193起,造成29866人死亡、128336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本项目具有硬件电路简单、成本低廉、编程方便、通信可靠性高的特点,完全能减小交通事故发生率,不仅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而且具有保障交通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高红外热辐射材料
年产 5 万平方米的高红外辐射材料生产设备开发与产品生产项 目,采用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法制备高红外辐射材料,并通过掺杂提 高材料的机械强度,进而完善和优化高红外辐射管材和板材的的制备 工艺和设备,所得产品可广泛用于工业各种加热炉设备与干燥设备。项目特色: 1)高红外辐射材料生产工艺简单,生产烧结时间明显缩短,相 比传统工艺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2)产品材料其在 8~14 μm 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可以达到 0.91 以 上,属于高红外辐射材料。同时,膨润土的掺杂提高了铁氧体材料烧 结后的机械强度,使其可达到各类产品的制作要求。在国际上处在领 先水平; 3)产品形式多样,应用空间广阔。开发了高红外管材、高红外 涂料以及高红外辐射板的制备工艺,实现了产品形式多样化。高红外 热辐射材料为粉末状材料,故可将其制作成多种产品,并广泛用于工 业加热与干燥领域,以实现能源合理、高效的转化和利用。 市场应用前景: 我国各类加热炉诸如电炉,烧煤炉,燃气炉等数量十分巨大,外 表面热辐射损失在 10-20%,本产品应用炉壁和内顶部可以有效红外 线吸收和反辐射,减低向外部环境额热辐射损失。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市场需求巨大,应用空间巨大。 对一般加热炉来说,节能效率可达到 10-20%,通过节电、节煤和节气等实现减排污染物 SO2,NOx 和 CO2 环境效益十分明显。投资 500 万元(有厂房 500 平方米) 
南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81 8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