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SC-387深色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仪(管式炉法)
仪器概述 本仪器是根据GB/T 387《深色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管式炉法)》的标准要求设计制造的。适用于测定润滑油、原油、石油焦和石蜡等产品中的硫含量。仪器采用AI智能温控仪,温度控制更精确,调节更灵活,控制系统由单片机实现,使试验过程自动化,减轻了试验的工作强度。 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AC220V±5% 50Hz 2、加热功率:小于3000W 3、控制温度:900~950℃ 4、行程时间:在25~65min内任意设定 5、热电偶:分度号 K 6、电炉行程:160mm 7、控制方式:交流伺服电机 8、行走方式:点动式 9、外形尺寸:635×350×465mm 10、工作条件:常压,相对湿度小于85%,环境温度为15~30℃ 性能特点 仪器是由触摸屏控制系统、试验过程控制系统、电动机驱动控制系统、空气流量调节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组成。   1、仪器采用镶嵌式工业触摸屏控制,灵敏、直观、方便、对实时数据一目了然。 2、高清触摸屏实时显示当前各种试验参数,具有温度、速度、燃烧时间和炉体移动自动校正功能。 3、采用负压气路系统,各接口多用磨口连接,装卸方便,不漏气。 4、石英双管同时运行,共用空气净化系统,流量分别控制。 5、伺服电机驱动控制系统使加热电炉运行平稳,同时具有快进、快退等功能。 6、仪器内置超温保持系统,安全可靠。 网址链接 http://www.csscyq.com/proshow.asp?id=738  
长沙思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2
一种多轴数控机床转台几何误差六位置辨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轴数控机床转台几何误差六位置辨识方法,包括:根据机床结构和转台位置,确定球杆仪在转台坐标系上的六个安装位置;结合球杆仪测量方向以及转台几何误差对机床精度影响模型,建立球杆仪读数与转台几何误差之间的关系;根据球杆仪详细坐标和测量方向齐次向量建立转台的六个集成误差表达式;根据转台垂直度误差和位置偏差的性质,分离得到转台十项几何误差的辨识公式;建立球杆仪安装误差对球杆仪读数影响模型;安装球杆仪,转动转台得到各个安装位置处球杆仪读数;对球杆仪读数进行拟合,得到剔除安装误差后的球杆仪数据;利用十项几何误差辨识公式计算得到转台所有的几何误差。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辨识精度高,系统性好。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用于加工大直径薄壁盘类零件的数控双面车床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加工大直径薄壁盘类零件的数控双面车 床,其包括主传动系统、进给系统、床身和伺服电机,主传动系统上 设置有用于安装夹具体的中空结构的主轴,并且其与伺服电机相连; 夹具体用于夹持待加工零件,其包括夹具基体和压板;进给系统设有 两组,对称设置在主轴的两侧,其包括 x 向、z 向运动组件和刀架,所 述 x 向运动组件沿主轴的径向安装在床身上;所述 z 向运动组件沿主 轴的轴向安装在 x 向运动组件上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加工大直径薄壁盘类零件的数控双面车床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五轴数控精密刀具磨床、刀具研发软件及刀具一体化研制
成果瞄准国外对刀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及装备的封锁,以及国内该领域的空白,采用自主研制的整体立铣刀通用数学建模理论及磨削算法,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出我国自己的整体立铣刀设计与制造软件、数控系统、五轴数控精密刀具磨床以及国产化刀具,该项成果已经获得2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目前已经开发出刀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正在开发数控系统,后期开发出五轴数控机密磨床装备,项目整体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有望实现产业化。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基于多层次监控和三级加工自优化的可重构数控系统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该成果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内容涉及数控技术创新与自主数控系统及其产业化应用,是在已完成天津市数控系统技术重点攻关项目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化研究取得的。实施期限为 5 年,自 2006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2 月。该成果针对复杂数控装备的集成监控、可重构数控系统流水线架构和三级加工自优化与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1)针对数控系统内多任务调度及实时并行化执行的特点,提出基于可重构的数控流水线架构。该架构由数控主控流水线线程、驱动程序和数控微代码实时执行单元构成数控流水线体系,可实现软件乃至于硬件的多重可重构。 (2)针对数控系统因功能集成造成的核心运动控制实时性差、结构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多层次集成监控数控的系统架构。该监控系统架构通过底层数控系统监控层、监控管理层、远程诊断监控层进行分级式地故障分析与诊断,实现数控装备的监控与维护。 (3)提出一种具有三级加工自优化功能的智能控制方法,实现通过数控系统对数控机床的智能控制。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该成果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研究基于可重构、多层次集成监控和三级加工自优化的数控流水线架构,并开发了全新的 2-6 轴联动控制可重构数控系统,已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软件著作权,并发表重要论文 12 篇。经专家组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鉴于该成果的独特技术特征及数控产业的国家需求和巨大市场潜力,依托该成果的“天大精益数字化制造产业园”项目已于 2011 年在天津海河科技园区奠基建设,占地面积 100 亩,可实现年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规模。 应用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 技术转化条件: 该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运作,并推广到福建威诺数控、鑫菱机床厂、威海东云数控机床、天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合作方式及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面议
天津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 SVG 技术实现数控机床面板操作可视化仿真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数控机床远程监控相关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基于SVG技术实现数控机床面板操作可视化仿真的方法,包括:为机床面板元件制作对应的SVG面板图元;对SVG面板文件执行动画效果的封装和集成处理,并使其包含有多个接口函数;将包含有接口函数的SVG面板文件存放于仿真数据库中,同时向该数据库中传输及存放机床实时加工数据;从仿真数据库中提取SVG面板文件和实时加工数据,并且将实时加工数据设定为SVG面板文件接口函数的参数,由此使得实时加工状态在SVG面板文件上得以获得真实反映。通过本发明,能够以便于操控、高精度和高响应的方式实现对数控机床整体面板的可视化仿真效果,同时具备平台兼容性好、数据传输效率高和可维护性强等优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电磁炉和无线供电果蔬机(豆浆机)二合一新产品
在不改变电磁炉各种功能的情况下,将电磁炉的加热线圈作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发射线圈,在其控制电路中加入无线通信接收电路,在其软件程序中植入无线供电子程序;通过配置、多目标优化设计果蔬机(豆浆机)的接收线圈及其屏蔽层结构参数、设计接收电路及其谐振补偿网络,并在接收端电路中加入无线通信发射电路。这样当果蔬机(豆浆机)放置在电磁炉盘上时,通过无线通信识别,电磁炉就可以向果蔬机(豆浆机)进行无线供电了。 该项目已取得发明专利5项,其中4项涉及硬件电路及其控制,1项涉及采样方法。另外有5项公开的发明专利申请,3项涉及硬件电路及控制,2项涉及磁耦合器的优化设计。通过科技查新报告,说明该项目具有多项创新、填补国内空白,属于首创发明。 本项目具体创新工作如下: 1)把电磁炉和果蔬机(豆浆机)无线传能有机结合、把无线接收线圈及其屏蔽层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 2)无线接收电路及其谐振补偿网络参数的优化设计 3)对二合一新产品中所使用的磁耦合器做了结构上的创新,在显著提升系统整体性能的同时,实现了磁耦合器的轻量化和小型化。 样机实测主要技术指标 输入:220V/50Hz交流电 电磁炉输出功率:300-2100W 额定无线传能功率:600W(前期) 无线传输距离:18mm 无线传输效率:91.6% 功率因数:>0.94
青岛大学 2021-05-10
四自由度缠绕机
该设备具有主轴、小车、伸臂、导丝头旋转四个自由度,用于实现弯管、锥形变径管、气瓶、压力容器、组合回转体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壳体快速、高效、优质成型。该设备配备完善的参数化人机交互及控制系统,协同实现等悬纱长度及包络形式可控,导避免出现扭纱现象,解决了传统缠绕机生产制品单一、效率低且制品质量差等缺点;通过控制器及控制系统的改进提高缠绕机整体控制精度,实现了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快速、高效缠绕成型。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5-04
无泵喷射式制冷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泵喷射式制冷机,包括:发生器、第一喷射器、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三通阀、第一储液罐和第一单向阀,第一喷射器依次与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串联构成回路;三通阀依次与第一储液罐、单向阀、发生器串联构成回路;发生器与第一喷射器之间设有连通的管路;冷凝器与三通阀之间设有连通的管路。本发明突破传统思路的束缚,利用三通阀的切换实现了从低压的冷凝器向高压的发生器输送流体,取代了传统循环中的循环泵,提出一种无泵喷射式制冷机,另外利用本发明可用于改进各种现有喷射式制冷机。
浙江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5 126 127
  • ...
  • 221 2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