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低浓度硫化氢和恶臭性混合物有害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
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它的存在严重地威胁人身健康,浓度越高,对人体危害越大,当达到1000 mg/m3时,数秒钟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麻痹而死亡[2-6]。我国对环境大气、车间空气中H2S的浓度也已有严格规定:居民区环境大气中H2S的最高浓度不得超过0.01 mg/m3;车间工作地点空气中H2S最高浓度不得超过10 mg/m3。尤其是地处低洼地带的集输站,通风不好,挥发气体不宜扩散,很容易发生中毒事件,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 原油是多种物质的混和成份,多为烃类。主要分布于地层中的孔隙和裂缝中。目前在石油中所含有众多硫化物中,H2S所占的比例较大,其它含硫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也可能转化为H2S。原油成分中多为烃类物质,在其中H2S溶解能力比较强,地层中的H2S也就溶解在原油中或是在原油中形成。随着原油的不断开采,H2S也就随着原油被遗弃带出了地层。一般情况下,在不含水的原油中H2S几乎不会析出,但是在油井酸化增产作业过程中以及生产工艺的要求加入了水,使H2S渐渐析出,当原油输送到联合站在储运的过程中会产生硫化氢气体逸出,通过储油罐顶的呼吸阀、取样孔等位置排入大气。因此,对石油工业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原油储运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控制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已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一种快速检测柑橘采后防腐保鲜液中抑霉唑浓度的方法
研发阶段/n一种快速检测柑橘采后防腐保鲜液中抑霉唑浓度的方法。  成果简介:抑霉唑是柑橘等水果采后防腐保鲜处理中常用的化学药剂,但生产中无法在使用过程中对药剂的有效浓度实时快速检测,对保鲜效果和保鲜剂使用缺乏科学定量。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检测柑橘采后防腐保鲜液中抑霉唑浓度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快速、低成本,而且简单、易操作,适合在产区、企业推广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检测使用常规药剂和滴定分析,检测方法安全,成本低廉,结果可靠。这是首次运用滴定方法来检测柑橘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上杀菌体系中抑霉唑的含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微生物——植物联合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处理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
针对我国油田区域土壤不同浓度、不同原油物性、不同土壤环境的石油污染,开发物理化学—生物耦合技术以及微生物—植物联合生态修复的分类集成技术,并建立相应的示范工程。在着重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的同时,尝试建立油田区污染土壤的修复理论体系、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设油田区典型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示范工程,同时为在我国大面积开展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引领作用的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油田区污染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1、筛选出的高效石油降解菌与筛
南开大学 2021-04-14
紫外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研究及产业化
针对高浓度难降解废液处理的难点问题,开发了绿色、高效、降解彻底的紫外催化湿式氧化工艺。现阶段,该技术已应用于高浓度危险有机废液、垃圾渗滤液、油墨废水、电镀废水、印染废水等有机废水的处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锅炉燃烧火焰中的气相碱金属浓度的在线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接采用火焰发射光谱分析来在线检测锅炉火焰中气相碱金属浓度的方法,首先选择要测量碱金属的特征谱线,然后构建特征谱线辐射强度关于火焰温度、气相碱金属浓度的拟合模型,再次通过实验标定确定拟合系数,最后由便携式光纤光谱仪测量火焰对象的辐射光谱,得到火焰温度和碱金属特征谱线辐射强度,代入建立的已知拟合系数的拟合模型计算得到火焰中气相碱金属的浓度。本发明能够简便、准确的在线检测炉内燃烧火焰中气相碱金属的浓度,并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碱金属含量,设备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工业现场测量。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通过调控合金界面结构和化学成分实现超高耐磨性能的新策略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任富增课题组提出通过调控合金界面结构和化学成分实现超高耐磨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上。该研究成果对服役于极端环境的新型高强耐磨合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将有助于开拓多主元合金在耐磨损领域的应用,对设计用于严苛环境的高强度、耐磨损、热稳定合金具有一定意义,且为拓展界面相工程在多主元高熵合金领域的应用挖掘了潜在研究方向。本研究中开发出的TiMoNb合金除可用于高温耐磨材料之外,其高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使其在牙科、骨科等医用植入材料领域亦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1
常压烟气中二氧化碳大规模吸附捕集成套技术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造成的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向人类敲响了警 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以二氧化碳 (CO2) 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迅速增加。由于我国 煤炭能源占总能源70%,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需求量越来越大,CO2排放量逐年上 升,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因此我国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中遭受的压 力将会越来越大,妥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非化石能源体系完整建立前,CO2捕集和封存的技术 (CCS) 具有减少成本及增加实现 温室气体减排灵活性的潜力。针对燃煤电厂、钢铁冶金、水泥建材和石油化工等大型工业常压 烟气的巨大烟气流量和流速,提高了大规模CO2捕集系统运行的费用和技术难度,现有的分离 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无论是将CO2进行封存还是资源化利用,高效、低能耗的CO2捕集分离 技术是目前的主要瓶颈。吸附法因其设备简单、能耗低、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低腐蚀性、过 程放大规律简单等因素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捕集分离CO2气体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应用的重要 备选技术之一。 燃煤电厂、钢铁冶金、水泥建材和石油化工等主要工业烟道气中CO2的大规模、低成本 捕集需要通过多种手段的创新和集成才能完成,涉及新型高效吸附材料开发、循环吸附/脱附 工艺优化、吸附设备设计、捕集过程与烟道气除湿除杂质过程及后续压缩液化利用或者封存过 程的系统集成优化、工厂低品位余热的合理利用。 华东理工大学对吸附法捕集CO2关键技术展开了系统研究,通过国际合作引进欧洲先进的 吸附捕集技术,建立循环吸附/脱吸过程的数学模型,开发两级多塔循环吸附捕集CO2工艺模 拟优化软件包。已设计和建设年处理量20万标米的常压烟道气CO2吸附捕集中试示范装置,捕 集能耗比现有技术能耗下降20%以上,形成成套自主的CO2吸附捕集技术,为国家CO2减排计 划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基于非均相类 Fenton 联合脱除烟气中 SO2、NO 和 Hg 的系统及 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均相类 Fenton 技术联合脱除烟气中 SO2、NO 和 Hg 的系统及方法,属烟气污染物控制领域,主要用于解决电厂烟气中 SO2、NO 和 Hg 的问题。包括反应塔身、喷淋装置、催化剂床层、双氧水填料塔、反应液分离塔和循环泵;燃煤烟气经电除尘器后引入反应塔由下而上流过催化剂表面,H2O2 溶液由循环泵通过喷淋装置流经催化剂层,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分解反应产生<sup>.</sup>OH,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无色透明的高浓度二氧化钛胶体溶液(LS-P05型)
经过五年的研发实验,重点实验室合成了一种高浓度、全透明,无色无味的二氧化钛(TiO2)胶体水分散液,命名为P05型。该科研成果有以下技术特性:1. 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显示,P05型TiO2粒径为1.05nm。由于粒径小、分布窄,完全没有颜色效应。市场上同类产品都是白色或者白色半透明的状态。2. P05型TiO2浓度5~10%,虽然浓度高,但任意调节PH值都不沉淀、不团聚,无色无味,保质期5年以上。同类产品,大多只有在强酸性环境下才能保持稳定,调节PH值就会团聚沉淀。3. 光催化活性高,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处于领先地位;   将本品用水稀释10倍,制成TiO2浓度为0.5%的工作液。取10毫升,滴入1滴(0.03克)甲基橙饱和溶液,阳光照射下,10秒钟全部分解脱色,反复滴加反应速度不变。国内外对比产品,同等条件下,都需要15分钟到4小时才能完成这个光催化反应过程。光催化效率差异非常大,这个高活性得益于P05型的小粒径特性。4. 分散体系稳定性非常高;   升温100℃、冷冻25℃,恢复室温后,无沉淀,无团聚,光催化活性稳定不变。5. 配方适应性强;    耐硬水,适应任意PH值环境,不沉淀,不团聚。与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乳液及乳化蜡配伍性能良好,赋予配方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辽宁大学 2021-04-11
一种将高浓度四氧化二氮废气转化为钾肥的氧化吸收方法
一种将氮氧化物 NOx(N2O4,NO2,NO)转化为硝酸钾化肥的方法。本方法采用 H2O+H2O2 氧化吸收和氢氧化钾中和法,尾气浓度达到 200 mg/m3 的国家排放标准,吸收液中亚硝酸盐含量<0.5 ppm 的国家排放标准。硝酸钾的销售收入和处理成本持平。适合生产和使用硝酸的化工企业,或产生氮氧化物的场合。
兰州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