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冷库用热泵型溶液除湿抑霜技术及装备
结霜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冷库中,霜层的存在会降低冷库运行效率并增加其能耗。逆循环融霜、电加热融霜等传统融霜手段被应用在冷库除霜中,这些手段一方面会增加冷库能耗,另一方面会导致库温的波动从而影响冷库内产品质量。 本技术将热泵系统与溶液循环耦合,采用低温低浓度溶液为除湿工质,利用热泵冷凝热驱动溶液再生,实现一种在冷库工况下无需额外能耗的深度除湿干燥技术,降低冷库运行能耗。 本技术可将冷库中空气露点降低到-10oC以下,单位能耗除湿量可高达6 (kg/(kW·h))。相比传统融霜手段,无库温波动。
东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利用生活污水废热的热泵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利用生活污水废热的热泵系统,包括有热水集水箱、附置于化粪池外壁的外壁换热管道以及化粪池内部的污水侧换热器,中介进水管道一端分支连接有污水侧换热器、外壁换热管道的进口,中介出水管道一端分支连接有污水侧换热器、外壁换热管道的出口,中介出水管道、中介进水管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污水源热泵机组的蒸发器,热水集水箱通过生活热水使用管道与生活热水器具相连接,热水集水箱通过生活水进入管道、生活水出口管道与污水源热泵机组相连接,生活水从生活水进入管道进入污水源热泵机组,经过污水源热泵机组的冷凝器换热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埋地换热器地源热泵供热(水)制冷空调技术
项目研究的背景及用途:该项目利用地球表层中较恒定的温度以及储存于地下土壤层中可再生的低品位热能,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热量实现了从温度低的介质传递到温度高的介质的转移(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可以满足用户全年供暖、制冷空调以及生活热水的需求,从全年的角度,能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循环回用,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是最有希望在供热制冷空调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技术。地源热泵可以应用在各种建筑物中(独立住宅、集中住宅、学校、工厂、办公楼等商业/公用建筑),可以供暖、供暖+供热水、供暖+制冷空调、供暖+供热水+制冷空调,还可以用于道路融雪、除冰和体育场草坪加热。市场应用范围广泛,国内市场潜力很大。 技术原理及流程:该项目实施可以采用集成埋地换热器、热泵机组、控制系统与建筑末端设备等,从而完成系统工程为目标。因此,其技术核心在于优化各子系统,重点解决地下蓄放热关键技术。成果水平及主要技术指标:该项目经专家鉴定,技术水平为世界先进水平。 市场分析及效益预测:我国的建筑市场巨大,1995~2000 年,每年全国城市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 2.4 亿 m2,其中上海每年新建约 1500 万 m2,北京约1000 万 m2,天津约 600 万 m2,大连约 260 万 m2。2000~2010 年,每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 3.4 亿 m2。这为地源热泵的工程开发应用奠定了极好的市场条件。地源热泵的经济效益可在 3~6 年中从节能中偿还投资,因为与电加热相比可节省三分之二的电能,与燃油锅炉相比亦可节省二分之一的运行费用。而且地源热泵可以大幅度减少常规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消除燃料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每年完成该方面地源热泵工程 50 项,可实现总产值 5000 万元以上,年净利润 1000 万元。
天津大学 2021-04-11
多热源热泵及其智能控制技术的产品开发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成果背景:由于建筑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热泵作为一种通过消耗少量高品位能量,把热量从低温处传输到高温处的装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热泵通过使用清洁的冷热源如太阳能、土壤能、空气能等,能够同时实现制冷、制热、提供生活用热水。这种复合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方案,来实现洁净能源系统的三联供功能。 系统主要用途:多热源热泵系统是指以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等为热源的热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集/散热系统、空气源集/散热系统、埋地盘管集/散热系统(含室内蓄热体)、水源热泵系统、房间热力系统、控制系统。本方案利用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将太阳能源、空气源和地源热三者有机结合,通过水源热泵机组实现向建筑物供热、供冷和提供生活热水。太阳能集/散热器的利用可弥补地源热泵因埋地管束多而导致的投资过大的缺点,同时减少地下环境受到过度的热污染,而少量地源和蓄热系统的使用可弥补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受气候条件影响大的缺点,使系统即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在高能效状态下工作。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可以设计为基本工作模式,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设计,组合成适合当地地理及气象特点的系统。系统采用全新的智能控制技术,采集实时的系统参数,提高温度调节的准确性,使系统始终维持在高效状态下工作。通过将太阳能源、空气源集/散热器做成外围护结构的一部分,实现新能源与建筑结构的完美结合。结合三步节能建筑技术的普及推广,本技术产品的目标是实现空调和采暖方面的一次投资和日常费用仅为传统空调+暖气方案的 50%。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夏季: 系统处于制冷工况,需要把从室内吸收的热量转移到室外,太阳能散热器、空气源散热器、埋地换热器分别提供冷源,此外,在房间内有相变蓄能材料,晚上积蓄冷量,减轻热泵系统在白天的热负荷。由于空调系统在夏季并不处于常开状态,如果空调不处于制冷状态时,使系统处于制热工况,关闭室内热力系统,并且打开阀 V4 和 V6,关闭阀 V5,此时系统成为太阳能热泵式热水器,可以提供稳定的热水。两种工况的切换通过实时测量的室内温度和热水箱温度等参数,由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判断。 冬季: 系统处于制热工况,太阳能集热器和埋地换热器作为热源给建筑供热,同时供生活热水。当热水箱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关闭阀 V4 和 V6,打开阀 V5。此外,在房间内有相变蓄能材料,白天积蓄冷量,减轻热泵系统在夜晚的工作负荷。三个热源可以任意两个之间并联工作,也可以分别工作,要依具体的工作状况,包括环境温度、室内温度、热源温度等状况而定。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该技术已申请专利,并通过小试鉴定。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应用前景分析: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建筑节能与热泵系统的有机结合,对空调行业进一步向绿色能源的发展,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三步节能的尽快实现,客观上也促进了新能源的普及推广。 效益预测:下面以天津地区为例对本系统的一次投资成本及运行费用进行说明,将本系统与单冷空调+暖气、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比较。建筑面积 150m2,采暖天数 125 天,制冷天数 120 天,每天制冷 10 小时,平均运行负荷按 70%计,电费 0.41 元/度以三步节能后的指标计,供暖负荷取 36W/m2,总供暖热负荷为 5400W/m2,制冷负荷 72W/m2,总的制冷负荷为 10800W/m2。 第一种方案采用单冷空调+集中供暖,集中供暖中室外采暖的投资为 85 元/m2,室内的费用为 25 元/m2,总的费用为 110 元/m2,天津地区的暖气费用为15 元/(m2 年),设制冷系数为 2.5。 第二种方案完全采用地源热泵,冬季单位钻孔长的取热率为 30W/m,夏季的放热率为 50W/m,约需 210m 的钻孔长,管长和施工总费用取 90 元/m。 第三种方案完全采用空气源热泵,冬季采用电辅助加热的时间为全部取暖时间的一半,冬季制热,夏季制冷系数为 2.5,冬季制热系数取为 2。 第四种方案为本项目系统,太阳能集热板取 17m2,地源热泵系统的冬季负荷为 1500W,夏季负荷为 2500W,地源热泵约占总负荷的 25%,夏季性能系数取为 4,冬季的性能系数取为 3。 应用领域:建筑节能;新型热泵、空调系统;制冷、供暖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建筑。 技术转化条件(包括:原料、设备、厂房面积的要求及投资规模):热泵、空调及控制系统。 设备:机械加工及系统安装设备。 厂房面积:1000m2 以上。 投资规模:600 万以上。 合作方式及条件: 合作方式:技术入股、合资经营。 条件:对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感兴趣且致力于该技术的推广实施。 
天津大学 2021-04-11
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热泵综合供能系统
成果来源于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该技术将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热泵供热技术有机结合,研发了一体化的高性能太阳能光伏/集热装置,收集热能的同时有效降低光伏组件温度,光电效率可相对提高10[[%]];基于热泵技术对太阳能、空气热能进行高效捕集与复合利用,为建筑提供全年热水与采暖,能效比达4.0以上。 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ZL 200810020840.9等多项发明专利),实现了太阳能热电联供及与空气热能的多能互补,应用前景广阔。曾获江苏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东南大学 2021-04-11
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建筑供能系统
一、 项目简介近年来,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成为供热空调系统的新宠,各地争相建设。但是,一些地源热泵系统项目由于存在设计考虑不周、施工偷工减料及运行精细化不够等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项目运行不理想或失败的案例。尤其是,地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系统需要保持土壤的冷热平衡问题没有引起设计和运行人员的注意。北方地区,在全年的建筑用能上,常常出现用热量远大于用冷量的情况,在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补助热源的设计,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特别实时监测地下温度场的平衡。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系统(HSGSHPS),由地源热泵系统(GSHPS)和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系统(SAGSHPS)组成,可以为建筑供冷、供热及供热水,既解决了夏季空调能耗远低于冬季供热能耗建筑单纯使用地源热泵时出现的地温不平衡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如下优点:两个子系统热负荷分配灵活可调,适应负荷计算的不确定性;非供热季太阳能通过跨季节储存与土壤中,既减少了太阳能集热器的需求面积,又可以提高土壤温度,进而提高地源热泵机组COP;太阳能冬季直接供热效率高,提高整个系统供热的COP。本项目的特点是因地制宜根据建筑负荷需要和建筑所在地地质和太阳能资源情况,对供热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的平稳运行并使系统初投资和运行成本最低。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本项目技术已在小型别墅建筑和中型办公建筑进行示范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基本达到成熟。三、 技术指标(包括鉴定、知识产权专利、获奖等情况)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天津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完成,获得验收,现有发明专利一项: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建筑供能系统(专利号:201110146044.1)。四、 市场前景(应用领域、市场分析等)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区处于找不到热源的状态,城市集中供热不能到达,燃煤锅炉不允许新建,燃气锅炉供热运行费用太高且燃气气源紧张,传统的供热方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太阳能耦合地源热泵系统以可再生能源为热源,消耗部分电能可获得3-5倍热量为建筑供热,同时,可以实现建筑的制冷空调,室内舒适度高,运行费用低。本项目技术适用于农村小型建筑、别墅以及中型办公建筑或住宅,应用前景很好。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资金需求、场地规模、人员等需求)以260 m2的别墅建筑为例,建筑供热负荷约15 – 20 kW,供冷负荷约为18 – 25 kW,需配置一台地源热泵机组,太阳能集热器25 – 40 m2,室内布置风机盘管4 – 6台,室外钻孔4 – 5口,孔深110 m。 系统投资10 – 15万元, 系统供暖运行费用15 – 18 元/m2。以5000 m2的办公建筑为例,建筑热负荷约为260kW,冷负荷为360kW。室内末端采用风机盘管,采用地源热泵与太阳能跨季节储热辅助地源热泵系统耦合形式,系统总投资约为300万元,系统运行供暖费用8 – 10元/m2。六、 生产设备本项目所涉及的设备均可通过外购途径获得,企业无需投入相关生产设备。七、 效益分析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形式为用户提供能源服务,或者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等形式,对该供热空调系统进行推广,比传统的集中供热节省运行费用30-50%。八、 合作方式专利转让、技术入股均可,面议。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包括电子邮箱)联系人:王恩宇电话:1380217895Email: enyuwang@163.com十、 高清成果图片3-4张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热泵综合供能系统
成果来源于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该技术将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热泵供热技术有机结合,研发了一体化的高性能太阳能光伏/集热装置,收集热能的同时有效降低光伏组件温度,光电效率可相对提高10%;基于热泵技术对太阳能、空气热能进行高效捕集与复合利用,为建筑提供全年热水与采暖,能效比达4.0以上。 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ZL 200810020840.9等多项发明专利),实现了太阳能热电联供及与空气热能的多能互补,应用前景广阔。曾获江苏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东南大学 2021-04-13
移动式热泵流化床谷物干燥技术与装备
热泵流化床谷物干燥设备是以高效、节能、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热泵作为供热装置,与具有气-固接触面积大、传热传质速率高、便于机械化连续操作等优点的流化床技术相结合的谷物干燥设备。移动式热泵流化床谷物干燥设备,适合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现状,使用该产品,和机械化收割相结合,可大大提高收获质量,提高粮食入库率,降低天气对收得率的影响,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大大提高干燥设备的利用率。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工业热泵技术在浓缩工业废液上的应用研究
针对工业废液传统处理方法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实际处理需求,设计了一个预处理系统蒸发浓缩工业废液,减 少废液的日处理量,提高处理效率。系统采用封闭式设计,废液在装置内进行低 温传质、载气萃取,将水分和废液产生浓缩分离,运行过程中除分离液外,不产 生任何的废物排放;采用特殊工艺,装置内部冷、热能量平衡,能源利用效率高; 装置高度自控,无需人员值守,可实现远程操控;机组节能环保,无废气排放, 无二次污染,对环境非常友好;以蒸馏获得的凝结水可直接回收利用;投资小, 运行成本低;功耗低,效能高;常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小型热泵型蓄能空调水蓄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设计了小型热泵型蓄能空 调装置并进行试验,显著提高了机组 COP 及运行性能,填补了国内小型蓄能空调 机组的理论研究加强了设备研发、技术创新,以适应社会各个层面的节能需要。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