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多电机驱动系统新型离散滑模跟踪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电机驱动系统新型离散滑模跟踪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属于多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依据特征建模理论,建立针对位置跟踪控制的多电机驱动系统特征模型,该模型比常规动力学模型阶次更低且参数更少;采用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对特征模型参数进行在线辨识,并投影到参数范围集合;设计一种多幂次二阶滑模面,以加快跟踪误差在不同误差带内的收敛速度;设计多电机驱动系统新型离散滑模跟踪控制方法,实现高精度跟踪控制,同时减小滑模抖振。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一种含双馈风电机组的电力系统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双馈风电机组励磁调节特性的电力系统 故障电流值计算方法,包括 S1 建立双馈风电机组受励磁调节特性影响 的等效受控电流源模型;S2 建立电力系统的正序阻抗矩阵、负序阻抗 矩阵和零序阻抗矩阵; S3建立不同故障类型下的故障点边界条件方程; S4 进行迭代计算获得双馈风电机组的受控电流源值; S5 根据双馈风电 机组的受控电流源值、以阻抗矩阵表征的电网节点电压方程以及故障 点边界条件方程获得当前迭代计算时各节点的各序电压值,并计算实 际节点的电压值;S6 获得当前迭代计算的节点实际电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低成本、高性能的新颖热电化合物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将寻找清洁、高效、经济的新型能源材料推向研究前沿。热电材料是一类能利用热电效应,直接将热能(包括太阳能、地热、工业余热等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材料,由于热电转换技术便捷、环保等优势,在车载冰箱、深空探测器电源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而探索发现低成本、高丰度、低毒性的高效热电材料,是该领域基础研究的重点,是一项面临巨大挑战的研究工作。 吴立明2004年发明了独特且安全的固相合成方法——硼硫化法(J. Am. Chem. Soc. 2004, 126, 4676-4681.),近期,课题组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一种新的四方相α-CsCu5Se3,并实现宏量合成。该材料拥有前所未见的独特晶体结构:Cs+由类中国结形状的Cu8Se8结构单元构筑的三维无限扩展结构,其中镶嵌Cs+金属阳离子。α-CsCu5Se3热稳定性好,表现出典型晶态固体的热传输行为,并遵循Umklapp散射机制,这与具有类液态的热传导行为的二元化合物Cu2-xSe完全不同。晶体学及热传输性能研究表明α-CsCu5Se3指出了一个有效抑制Cu+液体传输行为特征的方法。与吴立明老师2016年发现的高性能热电材料CsAg5Te3(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1431–11436)相比,α-CsCu5Se3的晶体单胞体积减小了30%,导致材料具有更强的原子间d轨道重叠作用,从而显著降低有效质量(m*),这使得α-CsCu5Se3相比于CsAg5Te3实现了功率因子200%的增长,达到8.17 μW/cm/K2,是目前报道的碱金属富铜硫属化合物中最高值;同时,理论研究表明,由于结构中的Cu–Se软化学键和Cs+ 离子扰动作用,该材料具有很低的热导率。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该化合物的本征热电优值ZT达到1.03(980 K)。进一步通过Sb掺杂优化热电性能的研究发现:Sb3+的孤对电子能够增大材料的晶格非谐性,有效增强Umklapp型散射,从而降低声子速度,使得α-Cs(Cu0.96Sb0.04)5Se3的晶格热导率进一步降低至0.40 W/m/K,热电优值ZTmax提升到1.30。该工作系统深入研究了α-CsCu5Se3体系结构和热电相关性能的关系,为低成本,高丰度,高性能硫属化合物材料的设计探索研究迈出重要的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方钴矿 CoSb3系热电材料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一种方钴矿系热电材料的合成方法采用钴、锑、铁、镍、锡的氯化盐或硝酸 盐作原料,在内衬聚四氟乙烯的高压釜中于 140-190o C 进行反应,经过滤洗涤后进行热 处理最终制得所需产物,因此本发明方法具有原料便宜易得、设备简单、合成温度低、 工艺简单易于实现控制、产物粒度细、纯度高等优点。为制备高效热电转换器件提供优 质材料。
同济大学 2021-04-11
低成本、高性能的新颖热电化合物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将寻找清洁、高效、经济的新型能源材料推向研究前沿。热电材料是一类能利用热电效应,直接将热能(包括太阳能、地热、工业余热等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材料,由于热电转换技术便捷、环保等优势,在车载冰箱、深空探测器电源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而探索发现低成本、高丰度、低毒性的高效热电材料,是该领域基础研究的重点,是一项面临巨大挑战的研究工作。 吴立明2004年发明了独特且安全的固相合成方法——硼硫化法(J. Am. Chem. Soc. 2004, 126, 4676-4681.),近期,课题组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一种新的四方相α-CsCu5Se3,并实现宏量合成。该材料拥有前所未见的独特晶体结构:Cs+由类中国结形状的Cu8Se8结构单元构筑的三维无限扩展结构,其中镶嵌Cs+金属阳离子。α-CsCu5Se3热稳定性好,表现出典型晶态固体的热传输行为,并遵循Umklapp散射机制,这与具有类液态的热传导行为的二元化合物Cu2-xSe完全不同。晶体学及热传输性能研究表明α-CsCu5Se3指出了一个有效抑制Cu+液体传输行为特征的方法。与吴立明老师2016年发现的高性能热电材料CsAg5Te3(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1431–11436)相比,α-CsCu5Se3的晶体单胞体积减小了30%,导致材料具有更强的原子间d轨道重叠作用,从而显著降低有效质量(m*),这使得α-CsCu5Se3相比于CsAg5Te3实现了功率因子200%的增长,达到8.17 μW/cm/K2,是目前报道的碱金属富铜硫属化合物中最高值;同时,理论研究表明,由于结构中的Cu–Se软化学键和Cs+ 离子扰动作用,该材料具有很低的热导率。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该化合物的本征热电优值ZT达到1.03(980 K)。进一步通过Sb掺杂优化热电性能的研究发现:Sb3+的孤对电子能够增大材料的晶格非谐性,有效增强Umklapp型散射,从而降低声子速度,使得α-Cs(Cu0.96Sb0.04)5Se3的晶格热导率进一步降低至0.40 W/m/K,热电优值ZTmax提升到1.30。该工作系统深入研究了α-CsCu5Se3体系结构和热电相关性能的关系,为低成本,高丰度,高性能硫属化合物材料的设计探索研究迈出重要的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异质复合结构对n型BiAgSeS材料热电性能的显著强化
 在可再生能源日益短缺及温室效应日趋恶劣的严峻形势下,Seebeck效应作为一种新的能源转化方式,可以有效地将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废热和不能被太阳能电池有效吸收的红外波段转化为亟需的电能,故而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衡量热电材料能量转化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其品质因子ZT(=S2σT/κ),如何提高材料的品质因子是热电科研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于本征的纳米析出相以及价键非简谐性(bond anharmonicity)的存在, BiAgSeS具有非常低的本征热导率κ;然而,因其过低的载流子迁移率极大地限制了其功率因子S2σ。何佳清教授课题组巧妙地将在二维薄膜中广泛运用的调制掺杂(modulation doping)技术推广到三维块体BiAgSeS材料中,使用具有不同载流子浓度的异质晶粒构建三维复合结构,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该材料中的载流子迁移率,使得功率因子S2σ相对于均匀掺杂的对照样品提升了约87%,进而显著地提升了BiAgSeS材料的热电转化效率。文章结合了透射电子显微术和理论计算对在n型BiAgSeS三维块体复合材料中运用调制掺杂改进载流子迁移率的物理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该工作对调制掺杂技术在三维块体热电材料中的广泛运用颇具启发意义。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碳材料蒸发发电的热电转换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材料蒸发发电的热电转换装置,该装 置包括壳体、绝热层、导水结构、循环工质、蒸发发电层和电极;其 中,壳体与上密封结构、下密封结构一起构成密闭腔体,密闭腔体的 顶端作为冷端,底端作为热端;循环工质与蒸发发电层设置在腔体内, 循环工质与蒸发发电层接触;蒸发发电层竖直设置,两个电极分别设 置在蒸发发电层的上下端面;下端面的电极与密闭腔体的热端之间存 在间隙;导水结构位于密闭腔体内,用于引导冷凝后的循环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生物质燃气锅炉的气-活性炭联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PM2.5雾霾等空气污染频频发生,为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国内很多地区限制使用燃煤工业锅炉,这为生物质锅炉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煤基活性炭原料(优质无烟煤和不粘煤)资源的不断减少及其不可再生性,造成了原料供应不足、生产成本提高的局面。本课题针对目前燃煤锅炉污染大、能耗高以及传统活性炭制备技术粗放、成本高的问题,开发一种新型生物燃气-活性炭联产技术,以木屑、木片、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生物质燃料,通过高温气化转化为生物质可燃气,同时将所得生物质炭渣改性为具有高吸附性能的粒状或粉状活性炭,并将此气炭联产技术应用于实际燃煤锅炉改造,开发出融节能、减排及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为一体的绿色生产技术。该技术不仅能排除生物质本身的缺陷, 扩大了农林废弃物的利用途径,而且生成了应用广泛、价值高的活性炭,做到了变废为宝,使得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的工业化、大规模、高效率利用成为可能。目前针对本课题已在实验室进行了初步的小试研究,在利用农林废弃物产生生物燃气的同时制得了生物炭,如下图所示。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实际。
同济大学 2021-04-11
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世界首创的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该技术为南京林业大学周建斌教授团队于2002年在世界首创的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技术,采用自主专利的气化多联产装置将农林生物质在不需要外加能源,也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品、添加剂、催化剂的条件下同时生产气、固、液三相产物并分别进行高值化利用。产出的生物质可燃气、生物质炭、生物质提取液,在工业、农业和民用设置方面均有广泛用途。 创新提出了林农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肥、热的理念,攻克了其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解决了传统生物质气化、生物质炭等行业长期存在的产品单一、废水废渣污染(世界性难题)等问题,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各1项。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电动车系统的建模、分析与先进控制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电动车辆由于其具备很多优势如环保节能、零污染和能量来源途径广泛等优点而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电动车本身是一个受多源干扰影响的非线性系统,传统的控制方法(如PI控制)已经不能满足电动车在高性能场合的需求。面向电动车控制系统,我们已经拥有一整套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方案。我们的成果是,利用时变干扰观测器技术对受外界环境变化、负载变化和模型误差等因素引起的时变干扰进行实时精确估计,从而进行精确补偿,消除干扰对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可以与滑模控制或其他先进控制方法相结合,设计和实现基于时变干扰观测器的复合控制方案。目前已受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技术成熟,解决方案尤其适合基于位置传感器/无位置传感器的模型参数不匹配、受大时变干扰影响和有高效率需求的电动独轮车、两轮车和四轮车等电动车辆应用场合。
东南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1 52 53
  • ...
  • 633 63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