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带有自动切断燃气灶气源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自动切断燃气灶气源的装置,包括燃气表1、连通管2、燃气电磁阀3、电源4、压电陶瓷点火器5、燃气灶头6、点火针7、热电偶8、导体拨片9、燃气灶开关10、接头11、燃气软管12;所述连通管两端通过接头11连接燃气表1和燃气软管12,所述燃气软管接头前装有燃气电磁阀3,燃气电磁阀连接灶头开关10和电源4,燃气软管另一端连接燃气灶头6,所述燃气灶头上装有点火针和热电偶,点火针和热电偶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压电陶瓷点火器和燃气开关。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方便实用、可批量生产等优点,同时与熄火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焦炉煤气、通风瓦斯等低热值燃气的 CLC 利用
与利用其它常规转化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主要具备以下技术优势及创新: (1) 利用 CLC 技术实现了低热值可燃气体的资源化利用。避免了随意燃烧放 空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地利用低热值可燃气体的反应热,实现其资源化利用。 (2) 利用 CLC 技术实现了低热值可燃气体的高效利用。在 CLC 中,燃料和空气的燃烧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减小了燃料与空气直接接触的传统燃烧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效率。此外,我们所搭建的 CLC装置为全球首台加压的双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该装置的加压特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可燃性气体的转化速率,增大气体的处理量,减少反应器的体积,还有利于CO2 压缩成本,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 (3) 利用 CLC 技术实现了低热值可燃气体的清洁利用。由于燃料和空气没有接触,而且反应器的温度比传统燃烧方式下的低,因而在空气反应器中没有热力型和快速型 NOx 的生成;而在燃料反应器中,由于燃料没有与空气接触,进行的是无焰“燃烧”,因而可以抑制燃料型 NOx 的生成。总之,采用 CLC 技术时可以避免各类 NOx 的生成,因此,利用 CLC 技术实现了低热值可燃气体的高效、清洁利用。 (4) 利用 CLC 技术实现了低热值可燃气体的 CO2 的内分离。用上述传统 CO2捕集技术进行 CO2 捕集时,会造成极大的能量损失,同时使系统效率降低 7-13%,而利用 CLC 技术进行低热值可燃气体转化时,可以在无任何能量损耗的情况下实现 CO2 的内分离,因此,利用 CLC 技术进行低热值的可燃气体转化,对于实现我国碳减排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以 CLC 技术为核心的低热值燃气的能量转化利用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环境友好性,可以有效地利用低热值燃气的反应热,实现废气的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对实现我国“节能优先”的能源战略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基于文丘利管的低NOx燃气燃烧器
本发明所述文丘利管低NOx燃气燃烧器适用于各种工业炉窑设备,燃烧火焰极为稳定,并且调节比(燃烧器最大负荷与最小负荷之比)可达10:1,在不采用其它额外技术措施的条件下,燃烧器的NOx排放水平能达到15~20 ppmv,烟气无需进行净化处理即可直接排放。市场预测:国内城市中燃煤工业锅炉(20余万台)将被燃气锅炉所取代,而燃气锅炉则存在NOx排放超标的问题。本发明所述文丘利管低NOx燃气燃烧器应用于这些燃气工业锅炉,可极大地降低烟气中的NOx生成量,可使烟气直接排放,因而不仅可有效地减轻环境污染,而且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投资效益分析:本发明所述的文丘利管低NOx燃烧的设计、加工制作及安装调试成本较低,一般机械加工企业即可进行加工制作,无需特别的加工制作设备投入,无投资风险,经济环保效益高。
长沙理工大学 2021-04-1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入口烟道结构优化
对余热锅炉入口段的流场进行两维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研究,得出了不同入口段结构对应的出口速度分布;根据出口速度的均匀性,确定了入口段最佳结构;并对两维和三维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实际的烟道结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一种新型能量自给式燃气热水器
项目简介 本成果属于燃气热水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将部分热能通过光电池转化为电能,实 现整个燃气热水器的能量自给,不再需要外接电源,并采用了新型燃烧和换热主体装置 的家用燃气热水器。 性能指标 262 (1) 整体效率不低于改进前的原类型燃气热水器。 (2)光电池产生的电能通过变频器将其储存并使用,无须交流电源。 适用范围、市场前景 适用范围:没有电力供给的地区和 失去电力供应的特殊时间(如地震后); 目前燃气热水器使用的所有场合。 市场前景:进一步拓展燃气热
江苏大学 2021-04-14
集约型生物质热解气化燃气净化装置
该装置包括综合吸收塔和综合分离塔,综合吸收塔包括下部的水冷却塔和上部的碱喷淋塔,综合分离塔包括下部的气液分离塔和上部的吸附塔,二塔合一,将二个塔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塔上实现,节约了成本,使生物质可燃气净化装置实现小型化和集约化,并能达到较高的净化效果,减少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采用碱液喷淋、多层过滤网以及拉西环吸附等多级可再生循环净化工艺,提升了净化效果,能有效去除燃气中粉尘颗粒物和SOx,NOx等酸性气体;采用醋液焦油池回收燃气中大部分焦油和木醋液等附加值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冷却塔的热交换器利用气化气的高温可提供生活热水,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的综合利用效率。 市场预期:该装置的“二塔合一、二塔联合”设计使可燃气净化装置小型化和集约化,制作成本较低,占地面积小;同时醋液焦油池可回收可用资源,能产生附加的经济效益,可广泛用于生物质资源丰富但资金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小型气化站等,可实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此外,装置可根据燃气不同的净化处理量要求调整装置的大小,也可更换不同吸附剂来满足不同的净化需求,可实现多种净化用途。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6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特种冷凝式燃气锅炉及冷凝式换热器设计技术
高校科技成果尽在科转云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氢能应用路线——一种微型燃气轮机技术
1. 痛点问题 “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亟待调整。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伏、氢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推广,使得分布式能源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窗口期。以微型燃气轮机(单机功率25~300KW,简称“微燃机”)为核心装备的分布式能源技术和储氢调峰技术,将掀起“电源小型分散化”的技术革新热潮,成为21世纪能源技术革命的主流。 目前,微燃机在我国天然气分布式发电市场已有应用,但整机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微燃机在产品性能、质量体系等方面尚未成熟,难以实现产业化及商业推广。研发高效、稳定、长寿命的微型燃气轮机面临空气动压轴承技术、高效紧凑式回热器技术、离心压缩叶轮与向心涡轮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本项成果针对微燃机关键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可以解决微燃机国产化的难题。 2. 解决方案 本项成果覆盖了微燃机研发的多项关键技术,核心包括: 1)ODT_SCPL软件V1.0(软件著作权) 2)一种适用光学诊断的预混气体旋流燃烧试验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申请) 3)空气动压轴承技术(非专利技术) 4)高效紧凑式回热器技术(非专利技术) 5)微燃机离心压缩叶轮与向心涡轮技术(非专利技术) 基于本项成果研制的微型燃气轮机,其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30kW微燃机为例,发电效率达22%,热电联供综合效率80%,具有极高的可靠性、超长使用寿命、低维护成本和超低排放,能适用多种应用场景。 合作需求 (1)场地需求:200平米办公场地,1000平米试验场地用于微燃机的部件研发测试和整机试验测试。 (2)团队需求:初期拟组建一支包含10人左右的技术研发核心团队和10名左右具有燃气轮机设计制造经验的工程师团队。 (3)寻找应用场景:由于微型燃气轮机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应用较少,需寻找和挖掘微型燃气轮机应用场景,比如:有独立供电或冷热电需求的学校、商超、医院、数据中心等,有掺氢/纯氢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需求的分布式能源场景,有汽车增程/辅电需求的汽车制造商,以及有野外用电需求的野战部队等。
清华大学 2022-03-22
生物质大规模气化生产高品质富氢燃气技术
针对性地解决了生物质气化转化效率低、焦油、粉尘污染等问题。开发了较空气气化、氧气气化等技术具有明显优势的生物质氧气—水蒸气联合气化装置及工艺, 大幅促进了氢气、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整个系统实现了高品质富氢燃气大规模生产、余热利用、基于焦油完全转化利用的污染物零排放。特点优势:燃气热值与城市煤气基本相当。焦油完全转化为可燃气体利用,零排放。生物质处理能力可放大至几百至上万吨日处理量。
扬州大学 2021-04-14
用于冷却生物质可燃气体并提取木醋液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冷却生物质可燃气体并提取木醋液的装置,包括有矩形的封闭容器,容器内设有多道冷却管排,多道冷却管排在容器内形成在水平方向呈蛇形的气体通道,容器下侧壁设有与冷却管排连通的冷却水入口,容器上侧壁设有与冷却管排连通的冷却水出口,容器上侧壁还设有与气体通道连通的可燃气入口、可燃气出口,容器底部还设有与气体通道连通的木醋液提取口。本实用新型使温度较高的生物质可燃气体大面积接触冷却面,可实现快速冷却、析出和分离,木醋液提取率高。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539 5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