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吸附-等离子体同步烟气脱硫脱硝回收硫酸技术(APDSNSR)
研究历程:“吸附-等离子体同步烟气脱硫脱硝回收硫酸技术(APDSNSR)”系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基础上,经七年研究、开发,完成了烟气NOx/SOx 同步脱除及其回收硫酸的机理与方法研究、工程化技术基础和工业试验研究(连续48小时运行试验和累计运行600小时以上)。
东南大学 2021-04-10
撞击流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新技术
可以量产/n撞击流(Impinging streams, IS)是一种较新颖的技术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两股等量两相流沿同轴相向流动,并在中点处撞击。其结果是在两根加速管之间造成一个高度湍动的撞击区,大大地强化了传质过程。。采用撞击流气液反应器(ZL200620095838.4),钠钙双碱法(有条件企业也可采用氨法)脱除尾气(烟气)中的SO2,在国际上属先进的、具有创新性的脱硫技术。示范工程表明,含SO2高达2000mg/m3的气体经撞击流气液反应器脱硫后,排出的尾气中SO2含量降至100mg/m3以下,完全能达到国家《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132-2010)的要求。。传统的塔式湿法脱硫装置存在需内装填料,或需设备尺寸大的缺点。撞击流气液反应器充分利用了本身具有良好的微观混合、可大大强化传递过程的特点,因而使其结构简单,设备尺寸小,可节省设备初投资。。撞击流气液反应器,由于在导气管内装有压力漩涡喷嘴(亦是自有专利技术,ZL00230305.1),可将脱硫液分散成几十微米的液滴,可大大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再加上其良好的微观混合和强化传质,因而可大大降低液气比(仅为0.35-0.50 L/m3左右;相比之下传统的塔式湿法脱硫装置液气比高达2~3L/m3),一般塔式湿法脱硫装置设备阻力约为1200~2000Pa,撞击流气液反应器的气相阻力约为300~500Pa,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支持额度:。500。万元。承接单位:。湖北省。项目进展:。撞击流(Impinging streams, IS)是一种较新颖的技术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两股等量两相流沿同轴相向流动,并在中点处撞击。其结果是在两根加速管之间造成一个高度湍动的撞击区,大大地强化了传质过程。采用撞击流气液反应器(ZL200620095838.4),钠钙双碱法(有条件企业也可采用氨法)脱除尾气(烟气)中的SO2,在国际上属先进的、具有创新性的脱硫技术。示范工程表明,含SO2高达2000mg/m3的气体经撞击流气液反应器脱硫后,排出的尾气中SO2含量降至100mg/m3以下,完全能达到国家《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132-2010)的要求。传统的塔式湿法脱硫装置存在需内装填料,或需设备尺寸大的缺点。撞击流气液反应器充分利用了本身具有良好的微观混合、可大大强化传递过程的特点,因而使其结构简单,设备尺寸小,可节省设备初投资。撞击流气液反应器,由于在导气管内装有压力漩涡喷嘴(亦是自有专利技术,ZL00230305.1),可将脱硫液分散成几十微米的液滴,可大大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再加上其良好的微观混合和强化传质,因而可大大降低液气比(仅为0.35-0.50 L/m3左右;相比之下传统的塔式湿法脱硫装置液气比高达2~3L/m3),一般塔式湿法脱硫装置设备阻力约为1200~2000Pa,撞击流气液反应器的气相阻力约为300~500Pa,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项目基本内容:。钠碱吸收剂反应活性高、吸收速度快,在液气比一定的情况下,脱硫达到较高的脱硫效率;吸收剂的再生和脱硫渣的沉淀发生在反应器外,大大降低了反应器和管道内的结垢机会,避免了反应器内堵塞和磨损;石灰作再生剂(实际消耗物),安全可靠,来源广泛,价格低;操作简便,系统可长期稳定运行。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余热干燥废木材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余热干燥废木材的设备。废木材含水率高会增加燃烧的成本,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尾部烟气经常由于温度偏高,影响了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对炉后电除尘的安全运行也构成威胁,因此采取余热干燥势在必行。将烟气余热收集,根据小时产量湿物料的需要,采用烟气直接加热干燥废木材的形式,达到要求。设备包括:刮板上料机、分流阀门、止风阀、旋风除尘器、空气预热器、省煤器、引风机、布袋除尘器、异长径比回转圆筒干燥机、全自动控制柜、输出烘干物料封闭传输带、烟气温度检测仪。希望能对各大企业有所帮助,为大规模的废木材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厂或者供热公司回收余热工艺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蓄热室低温烟气余热利用的溶液再生装置
(专利号:ZL 201210503880.5)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蓄热室低温烟气余热利用的溶液再生装置,属于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溶液再生器、蓄热室、浓溶液槽、蓄热体、过滤器、阀门,该装置利用蓄热换热技术回收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低温烟气余热,并将其用于加热空气,升温后的空气与溶液直接接触传热传质,使溶液再生,再生后的浓溶液可用于工业窑炉的鼓风脱湿或空调新风除湿。本发明采用蓄热室回收低温烟气余热,节约能源、热回收效率高,使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下吸式固定床连续生物质气化及无水除焦系统
本系统是针对现有固定床气化与净化系统存在的连续运行性差、产气量小、 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研发的,国内首创。系统创新性地采用主动式氧量分层供 入技术、滚动式炉排结构等实现气化过程的优化调控及连续稳定运行,采用基 于可再生循环溶剂作为焦油去除工质,集成冷凝、萃取、吸收和吹脱气提等工 艺技术,实现对生物质焦油的高效低成本脱除净化,避免了二次污染的产生。
山东大学 2021-04-13
四氯化钛清洁生产及精制除钒综合利用工艺
“四氯化钛泥浆的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工艺”:含 TiCl4 约 50%的泥浆,经该工艺处理 TiCl4 得到回收,泥中残含 TiCl4 不大于 5%,不增加明显的二次污染;投资少效益高。“四氯化钛精制除钒的清洁生产及综合利用工艺”:精制质量、效率及回收率高于铜丝球法,精制成本明显低于铜丝球法,酸水及烟雾污染不高于铝粉法或有机物法,含钒渣浆便于回收利用;可利用现有铜丝球除钒设备并经少量整改而逐步实施并迅速推广;投资少效益高。“高纯 TiCl4 的深度精制及贮存工艺”:适宜与上
江苏大学 2021-04-14
下吸式固定床连续生物质气化及无水除焦系统
本系统是针对现有固定床气化与净化系统存在的连续运行性差、产气量小、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研发的,国内首创。系统创新性地采用主动式氧量分层供入技术、滚动式炉排结构等实现气化过程的优化调控及连续稳定运行,采用基于可再生循环溶剂作为焦油去除工质,集成冷凝、萃取、吸收和吹脱气提等工艺技术,实现对生物质焦油的高效低成本脱除净化,避免了二次污染的产生。获得2011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系统已先后在全国13个省市实现推广400余处,并成为三大军区13个师旅级单位指定产品,累计实现
山东大学 2021-04-14
废碱渣循环流化床高效烟气脱硫应用技术的研制
目前,我国火电厂所采用的烟气脱硫装置许多从国外引进,如:日本三菱重工、挪威 ABB、德国 Lurgi 等,不仅造价昂贵(投资几百万至几千万美元之间),而且运行费用很高。还有一些电厂采用国内研发的湿法烟气脱硫净化技术,虽然造价较国外引进低一些,但仍然存在运行费用高,脱硫效率低等问题。 纯碱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废弃碱渣是制碱工业产生的主要废弃物之一。我国每年利用氨碱法生产纯碱约 300 多万吨,年产生废液 3000 多万 m3,废碱渣近 300 万吨。大部分氨碱厂的氨碱废液废渣靠筑坝堆存,天津碱厂在 70 年生产过程中已积存碱渣 1500 万吨,占地 3.5km2,造成渣山周围地区地上地下的严重污染。 利用废碱渣作为脱硫剂,采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净化技术,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脱硫效率不降低的条件下降低了烟气脱硫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实现废弃物的转化消纳、减少了石灰石开采对环境的冲击。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01
脱硫废水零排放与烟气脱重金属协同耦合技术
脱硫废水零排放和烟气脱重金属是燃烧烟气治理的两个新的热点方向。本技术将脱硫废水零排放与烟气脱重金属两个工艺过程相结合,通过协同作用,实现两者的有机耦合。本技术在将脱硫废水经过浓缩处理,喷洒到煤场或除尘器前的烟道中,通过高温蒸发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同时利用废水干燥后的卤化物,促进烟气中汞、砷等重金属的价态转化,从而更容易实现在后续烟气净化设施中的同步脱除。
东南大学 2021-04-11
脱硫废水零排放与烟气脱重金属协同耦合技术
脱硫废水零排放和烟气脱重金属是燃烧烟气治理的两个新的热点方向。本技术将脱硫废水零排放与烟气脱重金属两个工艺过程相结合,通过协同作用,实现两者的有机耦合。 本技术在将脱硫废水经过浓缩处理,喷洒到煤场或除尘器前的烟道中,通过高温蒸发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同时利用废水干燥后的卤化物,促进烟气中汞、砷等重金属的价态转化,从而更容易实现在后续烟气净化设施中的同步脱除。
东南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2 23 24
  • ...
  • 648 6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