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多氯化物废物的处理方法和处理设备(产品)
成果简介:多氯化物废物是生产氯代烃的副产物,氯碱工业是基础化工,产量大,产生的多氯化物废物也较多。多氯化物废物是氯化物蒸馏残液,是纯 的有机多氯化物的混合物,难溶于水,不燃烧,比水中重。有刺鼻的气味, 较大的挥发性,毒性大,诱发癌症,污染环境;大气中的氯化物还破坏臭氧 层。该处理技术和处理设备能够快速有效地降解多氯化物,使其转化为有价 值的工业材料,不产生二次污染物。该技术填补国内和国际空白,能够高效 地处理多氯化物废物,具有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 项目来源:合作开发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东北财经大学刘凌冰:课程虚拟教研室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高等教育经管学科数字化资源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6-12
高等教育经管学科数字化资源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嘉宾演讲资料分享
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系列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6-07
煤系固废铝资源利用成套技术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国和消费国,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多,而且仍处于高速增长中。但我国铝土矿储量仅占世界3%,按现有铝工业发展速度静态计算,我国铝土矿资源将只能用10年。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不仅是重要的燃料,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炭开采的副产物煤矸石约占其排放量占煤炭开采量的10%~25%,目前我国煤矸石堆积量约30亿吨;煤燃烧利用的必然产物粉煤灰,占原煤质量的15%~40%。目前我国粉煤灰堆贮量已超过29亿吨,而且每年以超过3亿吨的量继续产生。煤气化、液化等产生的煤化工灰渣在我国年排放约4000万吨,未来40年我国将产生煤化工灰渣100~250亿吨。由于地质构造原因,我国的煤系固废中氧化铝含量较高,具有回收利用铝资源的巨大潜力。本项目采用界面活化方法诱导产生铝硅酸盐结构缺陷,在少量助剂协同作用下激发配位体大量重组而最终提高煤化工灰渣反应活性,并以工业大量副产稀盐酸或硫酸为浸取剂,获取多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伴随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与环境保护日趋严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缓解资源供给瓶颈、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是废物资源化科技创新的准则。本项目的开发成功可有效地解决煤化工灰渣的规模化处置和资源化难题,提供新型铝资源,并将形成能源、资源、化工、冶金、环保新型循环产业链,带动我国新型煤化工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升级。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技术
面向快速、高效的矿产资源探测的国家需求,集成空间数据挖掘与案例推理技术,充分利用海量的地质空间数据,解决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智能化区域成矿预测系统和三维矿产资源预测系统,为各地质矿产单位进行找矿勘探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平台。主要功能、特色: ? 建立了不确定性地质空间数据挖掘算法模型、成矿案例推理模型,提高了区域成矿预测的效率、精度和智能性; ? 综合不确定性地质空间数据挖掘、成矿案例推理和证据权模型,建立了混合推理策略与方法,得到更为客观的综合预测结果; ? 基于COM架构,开发了“区域成矿预测信息系统”和“三维矿产资源预测系统”,包括地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模型预测、专题制图等功能; ? 发展了三种高光谱矿物填图方法:权重光谱角制图法、耦合整体光谱匹配和局部光谱匹配的高光谱矿物信息提取方法、特征参数拟合方法; ? 完成了区域成矿预测的数学地质方法扩展与应用,包括证据权模型、扩展证据权模型和逻辑斯谛回归模型,为地质空间数据挖掘和成矿案例推理提供图层选择及参数化的理论依据和对比验证对象; ? 以我国西部典型成矿带——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为例,进行上述各类算法模型的区域成矿预测实验,并进行了野外调查与验证。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该课题成果已申请发明国家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系统2个;出版专著1部《多源地质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区域成矿预测》;发表或录用论文15篇,其中SCI期刊论文5篇,EI期刊论文4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创办的云南省地矿局职工大学。2001年4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复〔2001〕83号”文批准,教育部正式备案,学校改制更名为“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实现了由成人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由面向地质系统办学向国土资源大行业和社会需求办学的跨越式转变,是云南省首批成立的全日制高职院校之一,也是云南省屈指可数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超过30年的高职院校之一。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学院现有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区、小板桥校区、武定校区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27亩,各类建筑总面积约10.54万平方米,形成总资产约8000余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及标本1550.16万元;图书馆馆藏文献193861册,其中图书180807册,期刊9308种,报纸及其他资料3517种。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行业特点鲜明的资源类高职院校。学院独特的发展历程,造就了深厚的行业背景。三十年来,学院依托云南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始终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和国土资源的办学特色,已成为云南省国土资源类高等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学院现有8个教学系(部),16个专业,专业设置以国土资源类和地质类专业为主,专业的工科性和技术应用性极强。目前已形成了5大专业群,即涵盖了地质矿产勘查单位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勘查单位主要技术工作领域的两个地质类专业群;基本配套、初步涵盖矿山采矿生产主要技术领域的采矿专业群;涵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技术领域的国土资源类专业群;涵盖珠宝玉石企业所需的鉴定、设计、加工、营销主要技术领域的专业群;较为配套的矿山机电专业群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我院的地质类学历教育规模较大,地质类专业设置最为齐全。 学院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结合“大地质”、“大国土”行业需求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现有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院努力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参与地矿局、国土厅等上级部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08年,学院教师争取到横向科研课题10项,结题验收省教育厅基金科研项目3项,院级重点课程建设研究项目6项,经费475万余元。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勇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高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学院的职责和使命。秉承“明德尚能、学以致用”的校训,我院广大学生养成了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和层次对口率均保持在95%以上。2004年以来,学院连续五年被教育厅评为“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学院努力构建“2+1”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运用工学交替、任务和项目驱动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增强他们对工作岗位的实际感受,提高专业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学院建有实验室34个,校内实训基地4个(其中1个为省级示范基地),校外实训基地18个。2008年,学院获得 “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 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咨询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结合承担地质矿产调查、评价、技术咨询、矿山开发、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旅游及珠宝玉石产业发展等相关领域工作,大部分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参加生产项目实习实训或顶岗实习,实现了人才培养效益、社会服务效益、科学研究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发展前景广阔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矿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已日益显著,而资源的探明与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至关重要的就是专业人才。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必然需要更多的资源类专业技术人才,这就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学院一贯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思路,努力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国土资源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路子,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初步统计,全省国土系统、地矿系统30%以上的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毕业于我院。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改革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培养、引进的方式,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248人,专任教师159人,其中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7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37人;聘用校外兼职教师47人。已逐步形成了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职业教育意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较高,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较好的师资队伍,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在2008年度云南省首次省级教学团队评选中,我院地质矿产教研室获得全省3个高职高专“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之一。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学院的综合实力已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是云南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的两所院校之一。当前,学院共有学生3473人(其中,全日制学生3426人;成人学生473人,按有关比例折算为47人)。为适应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地质类专业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拟在阳宗海西南岸新昆石公路旁新征土地1000亩,用于扩建校园。经过2008年的努力,现已完成首批征地手续。为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学院已经制定规划,“十二五”期间,学院在校生人数将达到12000人。 三十年来,学院分分合合、几番曲折的风雨历程,历练了“国土人”渗透在血脉中的“艰苦奋斗、负重奋进、勇于奉献”的地矿精神,已经形成学院的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成为学院发展的精神支柱。近年,学院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为学院完成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学院先后获得了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院校”、省政府“云南地质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地矿局“五好班子”、教育厅“高校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以及“昆明市园林单位”、“省级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始建于1978年,始终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发展共命运。42年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团结进取、勇于创新,孕育和积淀了矢志不渝的智匠精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优良的校风学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现已基本形成了理、工、文、艺相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42年来培养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为国土资源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区位优势:学校坐落在国家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是“世界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通用航空之都”、“测绘之都”和“设计之都”。这里是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永久举办地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举办地。学校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园区,1.4万余家企业环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学校紧邻武汉环城和汉洪高速,武汉地铁16号线职教园站离学校大门仅百米之遥,实现了与天河机场、武汉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各大汽车站以及武汉各大商圈、景区无缝对接,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生态环境:学校毗邻武汉欧洲风情小镇、恒大现代都市田园综合基地,风景秀丽的马影河流经校园,校园规划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越,是湖北省“园林式校园”。这里绿树成萌、草木葱茏、四季花开,“杏园”、“樱园”、“梅园”、“水杉园”、“镜湖”……园湖掩映。学校是武汉市“文明高校”、“平安高校”、“卫生高校”,建筑楼群鳞次栉比,整齐的教学楼、整洁的学生公寓、宽敞的运动场、现代化的体育馆、明亮卫生的学生食堂、覆盖全院的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文化:学校始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明德、修业、砺志、笃行”的校训,“求实、进取、开拓、创新”的校风,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激励和鞭策着全院师生在新时代不断前行。学校着力构建“十大(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体系,努力形成“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丰富和推动学院校园文化活动,“领航人生”工程、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校园红歌会、读书活动月、道德讲堂、职业教育活动周……逐渐成为学校文化品牌,师生健康、向上、诚信、友爱、坚韧、奉献。学校拥有大学生健美操舞队、大学生艺术团、教职工合唱团等40多个师生社团组织,近年来,以学校健美操舞队为代表的多支文体队伍和专业技能团队,在各类国家级大赛中斩获大奖20余项,捷报频传。综合实力:学校占地面积636亩,总建筑面积34.3万平方米,现设有6个二级学院,51个高职专业方向,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是湖北省立项建设的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学校目前建有2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拥有一批治学严谨、业务精湛、朝气蓬勃、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46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5人,“双师型”教师12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楚天技能名师7人,省级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2个。就业创业:学校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创新为灵魂。大力推动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带动、顶岗实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多年来与近千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就业合作关系,与数百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订单,在国内诸多领域的知名大中型企业中建有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逐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及武汉城市圈为主的重点就业区域。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学校毕业生以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供不应求。助学体系:学校建有“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学费减免、勤工俭学、特困捐助、医疗保险”八位一体的资助帮扶体系,让每一个有激情有才华的学子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追逐梦想。学校高度重视专本衔接工作,与多所省属本科院校达成意向合作协议,近五年来,学生全日制普通专升本升学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同时,学校与中国地质大学等重点大学合作开设专本套读,学生主修我校实用技能型专业知识,在校期间可套读重点高校本科课程,同期获得双学历,符合条件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学校还与韩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毕业生可升入相关大学就读本科及研究生。各种提升渠道,助力学子在学业上展翅腾飞。步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发展,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省内知名、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砥砺奋进。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2021-02-01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技术
面向快速、高效的矿产资源探测的国家需求,集成空间数据挖掘与案例推理技术,充分利用海量的地质空间数据,解决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智能化区域成矿预测系统和三维矿产资源预测系统,为各地质矿产单位进行找矿勘探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平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普通类招生代码:1366 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代码:1465 海外本科直通车招生代码:1799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6年,她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扬州,总占地750亩,建筑面积26万平米,主校区位于扬州城南风景秀丽的高旻寺景区,校园建筑古雅,花草芬芳,绿树成荫。行走其间,移步换景,或见湖光潋滟,亦闻书声朗朗,云水相融,人文荟萃,呈天人合一之境。 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天人合一”、“面向人人”和“君子不器”的绿色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逐渐形成和凝练了绿色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科学、园林园艺、医学、经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语、人文科学和基础课部等9个系部,现有在校生10000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近4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0多人,“333工程”人才、“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名,杨叔子院士、宁津生院士、程顺和院士和著名古建筑学家阮仪三教授、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丁玖教授等专家学者担任我院名誉教授,并常来我院讲学。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工程”成效显著,一批省部级教改试点专业、特色专业、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脱颖而出,拥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省级重点高职实训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5个,校内实训中心9个(实训分室189个),校外实训基地150个,图书馆藏书和期刊资料丰富,大学生创业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素质拓展资源完善。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学院注重依托行业和企业,强化技能训练,重视实践磨练,校园文化活动多姿多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风浓郁,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在高级别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创意大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实用英语口语和写作、大学生ITAT等大赛中屡获殊荣。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学院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交流和项目合作,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和模式,开发专业与课程。鼓励在校学生提高学历层次,“专转本”录取率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院与本科院校开通了“专接本”,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可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毕业后一年成绩合格能取得相应院校本科文凭。建立海外本科直通车专业3个,国际合作办学专业2个。 学院有完善的助学体系,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国家和政府奖助学金额度大,受助面宽,多家企业在我院设立奖学金。所有在籍学生均享受扬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校内普惠门诊,经济困难学生都可通过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等途径获得资助,完成学业。 半个世纪以来,学院面向区域经济,先后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输送了2万多名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目前,学院正凭借扬州悠远的历史积淀和醇厚的人文底蕴,以积极的姿态,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把我院创建成特色鲜明、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示范型高职院校。 热忱欢迎有志学子报考我院。 ●主要荣誉 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等次 ? 江苏省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工作优秀等次 ? 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 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 ? 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江苏省平安校园、文明食堂、文明宿舍 ? 全国节水型先进高校、江苏节水型先进高校 ? 党委中心组学习先进集体 ? 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 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学生风采 2009年 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 三等奖 全国高职高专艺术毕业设计作品展 铜奖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一等奖 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一等奖 第七届江苏省室内装饰设计大赛 优秀奖 江苏省测量技能大赛 三等奖 江苏省第六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比赛 优胜奖 2010年 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 二等奖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总决赛)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特等奖 江苏省第七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比赛 一等奖 全国高职高专艺术毕业设计作品展 优秀奖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大赛 团体优胜奖 全国软件技术比赛(总决赛)二等奖 “天华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 优秀奖 江苏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 一等奖 首届全国高等职业测绘类专业技能大赛 三等奖 ●学院奖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8000元/生?年 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年 国家助学金2000-4000元/生?年 扬州福彩助学金2000元/生?年 联环药业集团奖学金1000元/生?年 邗建集团奖学金1000-1500元/生?年 邗建集团助学金1000元/生?年 温商助学金2500元、生?年 扬州西园奖学金2000元/生?年 新伟锦江奖学金2000元/生?年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经教育部备案、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其前身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原国家重点中专兰州气象学校(始建于1951年)和隶属于甘肃省煤炭工业局的甘肃煤炭职工大学(始建于1984年)。学院是一所以气象、采矿、安全、地质、冶金、水利、测绘、信息、珠宝等专业群为主要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建校以来,资环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深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了甘肃高职教育的“资环模式”,学院的办学历程成为甘肃高职教育敢为人先和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2011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2年,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1所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4年,荣获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6年,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双一流”大学项目建设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7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为省部共建院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优质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单位。2018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院校。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秉承“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办学精神,凝炼形成了“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品质至上”的校训、“求真务实”的校风、“立德树人”的教风和“知行合一”的学风。目前,正努力朝着建设充满活力、内涵丰富、设施完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迈进,力争建成“和谐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特色校园、创新校园、示范校园”。 设有安全工程系、地质工程系、气象系、机电工程系、水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冶金工程系、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环境与化工系、民族工艺系、财经商贸系、基础部(体育艺术教学部)、安全监管监察学院、图文信息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16个教学及附属单位,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宣传部(统战部)、监察室、审计处、教务处(教师工作部)、招生工作处、就业工作处、计划财务处、科技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后勤管理处、基建处、保卫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产业管理处、教学督导室、工会等19个党政群团机构。 学院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起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省级教学名师5人,1名教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劳模,6名教师获省级园丁奖,1名教师获全省“三八”红旗手称号,7名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在90%以上。2011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2014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 学院主要面向全国气象、民航、煤炭、地质、安全、冶金、水利、化工、珠宝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就业主体单位为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排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2012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称号。普通高职在校生130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2000余人。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服务导向,重视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组建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中小企业发展。现设有具备国家二级安全培训资质的安全监管监察学院,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人才精准服务平台、甘肃省大学生海外就业服务中心、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分市场、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甘肃分院、兴陇兰州牛肉拉面国际商学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国家安监总局宣教中心甘肃安全宣教培训基地、甘肃省公务员培训基地、甘肃省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社会服务机构,每年为社会、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培训10000余人次。 (数据截至2018年11月)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108 10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