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多功能组合式测量中心关键技术及应用
(1)技术创新性和领先性 多功能组合式测量中心除可实现齿轮、齿轮加工刀具、曲轴、凸轮轴等复杂零部件的各类精度控制项目的综合测量与分析,还可用于曲线曲面数字样板的比对、未知参数工件精确测绘与反求以及复杂工作型线与型面加工反调技术。在该测量中心数据处理算法中引入微分包络原理完成工件被加工曲线曲面加工模型的建立,并基于加工装备的加工运动关系,以及刀具的几何形式,根据实测曲线曲面误差分布,计算实测工件优化加工调整或修正参数,实现工件型线型面的最佳加工。 (2)技术成熟度 本项目完成了产业化应用研究,通过对多功能组合式检测技术与设备的研制,并延伸设计出了不同规格、不同结构形式的一系列高精密检测设备。 (3)市场及效益分析 直至目前,该类设备与技术在齿轮测量领域的应用已累积销售近120余台套,用户分布在汽车、摩托车工业、矿山机械等行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0余万。多功能组合式测量中心的研制将为相关制造型企业产品性能的提升提供有效地技术与手段,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精密转型的不断推进,必将具有非常良好地推广前景与应用价值。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分析技术及应用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破坏了钢的连续性,是钢产生裂纹破坏的祸根。一般把粒径大于 50μm夹杂物称为大型夹杂物。这种夹杂物占钢中夹杂总量的 1%,但对钢质量危害最大。如何把大型夹杂物从钢中捕捉并从钢中分离出来,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原冶金部科技司于1982 年下达“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的研究课题。大样电解是用于分析钢中大于 50μm 非金属氧化物的一种方法。本方法是由电解、淘洗、还原、磁选、分离、照相、分级等部分组成。主要设备包括:钢样电解、碳化物分离、还原设备、显微照相及分级等系统。技术特点:1、电解试样大,捕捉钢中夹杂物效率高;2、采用较低成本的电解液;3、电解槽结构便于处理阳极泥;4、采用物理方法分离碳化物,操作简便,效率稳定,夹杂物回收率高;5、采用还原好磁选方法来分离夹杂物。1985 年通过冶金部鉴定,鉴定认为:本方法在电解液、电解槽结构、淘洗设备等方面均有特色,与国外(日本)同类型分析设备相当,填补了我国的空白,1999 年获国家冶金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分析技术及应用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破坏了钢的连续性,是钢产生裂纹破坏的祸根。一般把粒径大于50μm夹杂物称为大型夹杂物。这种夹杂物占钢中夹杂总量的1%,但对钢质量危害最大。如何把大型夹杂物从钢中捕捉并从钢中分离出来,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原冶金部科技司于1982年下达“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的研究课题。大样电解是用于分析钢中大于50μm非金属氧化物的一种方法。本方法是由电解、淘洗、还原、磁选、分离、照相、分级等部分组成。主要设备包括:钢样电解、碳化物分离、还原设备、显微照相及分级等系统。技术特点:1、电解试样大,捕捉钢中夹杂物效率高;2、采用较低成本的电解液;3、电解槽结构便于处理阳极泥;4、采用物理方法分离碳化物,操作简便,效率稳定,夹杂物回收率高;5、采用还原好磁选方法来分离夹杂物。 1985年通过冶金部鉴定,鉴定认为:本方法在电解液、电解槽结构、淘洗设备等方面均有特色,与国外(日本)同类型分析设备相当,填补了我国的空白,1999年获国家冶金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应用范围:该设备主要用于分析钢包精炼、连铸中间包、铸坯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通过分析研究各阶段钢中夹杂物来源,提出有针对性措施,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无抗饲料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
已有样品/n本成果主要应用于饲料工业或者养殖业领域。本项目围绕仔猪抗生素替代品营养生理功能及其调控开展系列研究,系统研究了功能性氨基酸、核苷酸和植物提取物从母猪到仔猪、生长肥育猪氨基酸的营养功能,阐明了功能性氨基酸、核苷酸对孕体发育和繁殖障碍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揭示了其在猪肠道中的高效利用规律,阐明了其调控肠道功能、营养素沉积分配和繁殖生理的作用机制;合理配以中草药调控养分营养代谢,研制出可提高生猪生产性能,改善肉质和机体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通过抗生素的替代系列技术集成在企业进行新产品优化,提高了猪对饲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柑橘介类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
本项目对柑橘介类天敌资源进行了广泛调查,对重要天敌进行了发掘。I:感研究了日本方头甲不同饲养 方法,分析评价了马铃薯连续饲养桑盾蛤的可行性,找到了抑制马铃薯发芽的技术,研究了桑盾蛤和日本方 头甲接种方法,明确了桑盾蛤和日本方头甲繁殖的最适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研发出了日本方头甲包装运 输和种源保存的方法。最终找到了通过马铃薯一桑盾蛤一日本方头甲的途径规模化饲养天敌的关键技术。评 价了室内饲养天敌对介壳虫的控制效果,建立了日本方头甲田间释放技术体系。真正实现了害虫天敌产业 化。通过室内反复配方筛选、工艺研究和田间试验,研制出以苦参和烟草为主,川乌和半夏等多种杀虫植物 经科学配方和特殊工艺萃取而成的高效广谱杀虫剂,在此基础上,系统评价了该产品对多种介壳虫的控制效 果及对天敌的安全性,0.5%苦参碱•烟碱水剂生产技术成功转让重庆东方农药厂并登记生产。该产品是国内 第一个登记用于防治柑橘介壳虫的植物源农药,先后获重庆市重点新产品,重庆高新科技产品,国家星火科 技产品。本项目成果生产的天敌产品一日本方头甲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柑橘蛤类害虫,而且对控制桃、梨、李 和樱桃等果树的介壳虫也具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自2000年以来,在柑橘和桃产区推广应用日本方头甲 70余万亩,新增利润24220.5万元。自2003年来,生产销售植物源杀虫剂一果圣1200余吨,满足了 180万亩 柑橘生产对植物源农药的需要,新增加利润12600余万元。本项目丰富了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内容和昆虫规 模化人工饲养理论。对我国天敌昆虫大规模人工饲养和植物源农药创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降低果品 中农药残留,保障市民食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各产区绿色果品生产。
西南大学 2021-04-13
坡面地质动力灾害柔性防护结构理论、技术及应用
本项目发展了柔性防护系统性能设计与提升技术,建立了“力平衡+”设计方法,开发了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设计软件,发展了多元化的防护产品技术,与欧洲现有技术相比,最大防护性能提升4.5倍。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柔性防护结构在坡面地质灾害作用下将经历大滑移、大变形等运动特征,在力学上属于强冲击作用下高度非线性动力问题,理论求解难度大。团队系统研究了坡面地质动力灾害柔性防护结构理论、技术及应用,取得了下列创新性成果:构建了防护网系统的多柔体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发展了柔性防护系统非连续动力学计算理论,可实现多元化柔性防护系统产品的性能精确预测与解析:研究了柔性防护系统关键结构部件的环境腐蚀损伤力学行为及系统性能劣化评价方法,揭示了网片累积损伤演化规律,为柔性防护系统动力损伤后的剩余承载力评价 系统运维阶段的生命评估、可靠性评价提供基础;构建了多场、多尺度、多介质耦合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对泥石流、水石流、碎屑流柔性拦截动力学过程模拟;提出了综合“空间+时间”的4D柔性防护理论。 发展了柔性防护系统性能设计与提升技术,建立了“力平衡+”设计方法,开发了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设计软件,发展了多元化的防护产品技术,与欧洲现有技术相比,最大防护性能提升4.5倍。 研发了成套柔性防护结构足尺冲击试验装备,在试验能力、试验尺度、试验精度等三个方面实现全面超越;建立了标准化试验测试技术与方法,包括部件及系统试验与性能评价方法;提出了差异化设防目标和系统设计分级准则,相关成果入编两部行业标准,建立起覆盖产品、检验试验及工程建设全链条的柔性防护技术国家标准体系,相比欧洲目前的产品技术标准领先1代;开展了多项标尺性试验,累计试验次数超过300次,是欧洲该领域标志性试验的3倍,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试验数据,与欧洲70年的技术发展相比,支撑了中国在该领域十年内实现理论、技术与产品研发的弯道超车。
西南交通大学 2022-09-13
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
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是国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预制体研制的重要基地,依靠自主研发形成了系列碳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工艺先进可靠,装备自主可控,相关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一、项目分类 促成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关键性、标志性事件或人物 二、成果简介 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是国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预制体研制的重要基地,依靠自主研发形成了系列碳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工艺先进可靠,装备自主可控,相关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研制的碳/碳复合材料具有耐烧蚀、抗热震、高比强度、高温性能稳定、耐磨性能优良等特点。
上海大学 2022-08-16
特高频局部放电在线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背景:局部放电监测是保障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基 础性设备,也是提升电网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关键装备。目前 局部放电设备大多依赖进口,价格高昂;国产设备在可靠性、 准确性、稳定性等方面远不能满足技术需要。因工业现场局 部放电的特高频、强噪声、高衰减等特点,目前的国产设备 设备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局部放电监 测关键技术仍属于“卡脖子”技术,为实现技术突破、形成 自主品牌、为企业降本增效亟需关键技术突破与科研攻关。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最小放电量监测不大于 3PC, 检测通道不小于 10 通道,单传感器覆盖检测范围不小于 10 米。2.检测带宽不小于 3000MHz,现场噪声识别率 99%以上。 3.局部放电监测准确度 100%。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1.具有先进的测控技术及仪器方 案,承担过运行状态监测与安全诊断国家级项目及省级以上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所在团队长期从事运行状态监控与安 全诊断方面研究。3.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或高级工程师职称, 合作方需为国内或区域重点大学,技术方案成熟可靠稳定有 创新思维,不涉及知识产权侵犯。 
青岛民邦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2021-09-09
特种表面冲击强化抗应力腐蚀与疲劳技术及应用
应力腐蚀和疲劳是石化、化工、电力等行业核心装备最危险的失效形式,每年造成经济损失仅石化和化工等行业就高达数百亿元。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可靠的抗应力腐蚀和疲劳失效的表面处理技术成为保障石化、化工、电力等行业长周期安全运行的重大需求。项目以历经十余年攻关和实践,突破了特种表面冲击强化抗应力腐蚀和疲劳失效的关键核心技术。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 15 件,发表学术论文 67 篇。 主要创新点包括:1.创新提出了表面冲击强化结构的残余应力场和微观组织变化的预测方法。突破了焊接与表面冲击两个强非线性过程的残余应力场直接耦合模拟技术;首次发现了冲击中心区域存在“残余应力坑”特征;实现了材料动态响应及微观组织演化过程的仿真,揭示了表面冲击压应力层晶粒纳米化机制,为表面冲击强化工艺制定以及应力腐蚀和疲劳寿命评价提供关键参数。2.建立了材料表层应力腐蚀及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预测模型,实现了表面冲击强化后构件应力腐蚀和疲劳寿命的科学预测。揭示了表面冲击强化技术提高材料抗应力腐蚀、抗疲劳的理论机制。突破了精确制定局部发生应力腐蚀和疲劳损伤装备维修策略的瓶颈,奠定了表面冲击强化抗应力腐蚀和疲劳定量寿命评价的理论基础。3.发明了基于玻璃、超声、激光的三种表面冲击强化抗应力腐蚀和疲劳技术。研制了超声、玻璃、激光表面冲击强化装置,提出了表面冲击处理后微试样性能评价方法,构建了冲击工艺—微观结构—强化效果协同评价体系,解决了石化、化工、电力等领域关键装备的抗应力腐蚀和疲劳失效防治的难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
发明了白酒特征风味强化新技术,稳定了白酒中的特征风味。首次鉴定出产生白酒不良风味的微生物,发明了不良风味消除新技术,降低白酒中不良风味物的浓度。形成了发酵—风味微生物组合纯种制曲新技术。实现了原酒品质鉴别与基酒组合过程的科学定量控制。
江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7 28 29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