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呼吸慢病患者物联网管理平台
呼吸慢病患者物联网管理平台,主要是对患者的个人身体检测数据进行采集、主要是手环、听诊器、体温计的数据采集,医生对患者的听诊音频进行审核分析,并给出诊断报告;以及心肺音数据的切片标记。和呼吸慢病患者可视化分析,利用可视化工具提供丰富的图表展示,提高结果的可读性。
广州联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1-11-01
呼吸慢病患者物联网管理平台
呼吸慢病患者物联网管理平台,主要是对患者的个人身体检测数据进行采集、主要是手环、听诊器、体温计的数据采集,医生对患者的听诊音频进行审核分析,并给出诊断报告;以及心肺音数据的切片标记。和呼吸慢病患者可视化分析,利用可视化工具提供丰富的图表展示,提高结果的可读性。
广州联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1-11-01
一级反渗透设备(带物联网功能)
根据用户需求订制工艺,工艺段分预处理、单级反渗透、电子级混床等。全自动运行、自动正反洗,水质在线监测,液位及压力等在线显示,系统模块化一体化设计,产水量范围0.5T/H---500...T/H
湖南中沃水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08
二级反渗透设备(带物联网功能)
根据用户需求订制工艺,工艺段分预处理、单级反渗透、二级反渗透、EDI电除盐、电子级混床等。全自动运行自动正反洗,水质在线监测,液位及压力等在线显示,系统模块化一体化设计,产水量范围0.5T/H---500...T/H
湖南中沃水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08
3D物联网行业应用项目实验
将“构想性、沉浸化、强交互”的独特模式,结合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行业场景,应用于项目实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扩展思维。
新大陆教育 2022-06-23
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健康数据智能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深圳大学与中兴网信长期保持深入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新模式,通过在健康大数据领域的持续研究与实践应用,为国家健康医疗战略、医学实践及全民健康管理提供大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在《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健康数据智能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中兴网信将深圳大学科研成果进行转换,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健康数据平台,通过便携式智能医疗终端、移动互联端以及大数据云平台,紧密联结患者与医生、医院,有效地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通过多维健康数据分析,有效地保障了高危人群健康。项目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健康数据平台,通过便携式智能医疗终端、移动互联端以及大数据云平台,紧密联结患者与医生、医院,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通过多维健康数据分析,有效保障高危人群健康。相关技术内容包括基于协同感知技术的智能移动医疗终端及协同滤波研究、基于移动网络切分优化理论的网络优化及安全研究、基于多维异构医疗大数据的分析诊断云平台构建、应用系统开发及成果产业化。
深圳大学 2021-04-10
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健康数据智能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深圳大学与中兴网信长期保持深入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新模式,通过在健康大数据领域的持续研究与实践应用,为国家健康医疗战略、医学实践及全民健康管理提供大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在《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健康数据智能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中兴网信将深圳大学科研成果进行转换,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健康数据平台,通过便携式智能医疗终端、移动互联端以及大数据云平台,紧密联结患者与医生、医院,有效地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通过多维健康数据分析,有效地保障了高危人群健康。项目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健康数据平台,通过便携式智能医疗终端、移动互联端以及大数据云平台,紧密联结患者与医生、医院,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通过多维健康数据分析,有效保障高危人群健康。相关技术内容包括基于协同感知技术的智能移动医疗终端及协同滤波研究、基于移动网络切分优化理论的网络优化及安全研究、基于多维异构医疗大数据的分析诊断云平台构建、应用系统开发及成果产业化。项目共发表高水平论文56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3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获广东省创新创业金博奖、全国创客大赛冠军等奖项。目前项目理论成果与专利技术已应用转化,2016-2018年项目收入6.9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6.31亿元。授权中兴的产品在广东、山西等全国13个省市应用推广,同时在东南亚、非盟等“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推广使用;研发的云伴妇幼平台,2014年起在广东、江西等100多家省市各级医院使用。疫情期间,项目保障慢性病、妇幼等众多高危人群的健康,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深圳大学 2021-04-10
文物古建筑及古树名木物联网智能无损检测技术
作为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及古树名木受到各级政府的重点保 护,定期勘查和分析文物古建筑及古树名木健康状况成为文物保护必不可少的重 要环节。对园林古建筑及古树名木进行无损检测可直接为养护管理服务,也可为 建立其健康档案提供依据,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项目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林木应力波无损检测仪,开发了 相应的断层成像软件;提出了结合物联网、应力波、微钻阻力、探地雷达等多种 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无损检测方案。项目组拥有美国产的 TRU 树木雷达探测仪、德 国产的 PICUS 三维断层成像检测仪和 Resistgraph 微钻阻力仪、美国产的 SOC710VP® 便携式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等先进林木检测仪器。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古 树名木、进口原木、城市行道树、文物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健康监测或质量分级。 该项目成果获得了 2015 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 年 3 月 17 日,中央 电视台科教频道为本项目成果制作了 1 小时的专题节目。 技术指标: (1)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文物古建筑、古树名木养护等信息的远程智能监 控与管理; (2)利用基于连续波阵面展开及曲线路径跟踪的图像反演算法,提高林木 应力波断层成像精度; (3)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木材性能退化分析评估方法,准确分析木材的纤维 素、木质素含量以及结晶度和聚合度; (4)建立雷达电磁波介电常数与木材含水量、纤维方向角之间的关系模型, 准确分析古树名木内部结构及根系分布情况。效益分析: 我国几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古典建筑及古树名木众多,极具保护价值。本项目 的研究成果将为园林古建筑及古树名木保护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信息化水平,降 低人力成本,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应用情况: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北京天安门管委会、浙江省林业厅、杭州天目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无锡市园林局、扬州市园林局、杭州市园文局、杭州灵隐寺、丽水 市林业局、湖州市林业局、余杭区林业局、上海建工集团、浙江德升木业有限公 司等单位实际应用,成效显著。典型应用案例包括北京天安门朝房检测、北京宋 庆龄故居检测、杭州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健康检测、扬州瘦西湖公园古树 检测、扬州个园及何园景区古树检测、无锡梅园古树检测、杭州城市行道树检测 等文物保护项目。 授权专利: 基于单层线性网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验证方法 CN201010290813.0 基于应力波技术的木材无损检测系统 CN201120310446.6
江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HART仪表分析平台
成果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HART仪表分析平台,包括上位机和通过无线网关与上位机通讯的多个HART无线适配器;所述HART无线适配器通过HART总线与HART仪表一一对应连接,同时与物联网中网络节点无线通讯,所述HART无线适配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HART处理器、串口自供电电源转换电路、人机交互接口模块、存储器、调制解调模块、ZIGBEE收发模块、GSM收发模块、隔离电路、防雷模块。本实用新型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ZIGBEE/GSM信号实现现场多个HART仪表的实时监控,能耗低、抗干扰性能好。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HART无线适配器采用无源供电模式,有效节能。市场前景分析:本实用新型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ZIGBEE/GSM信号实现现场多个HART仪表的实时监控,能耗低、抗干扰性能好。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HART无线适配器采用无源供电模式,有效节能。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成都大学 2021-04-10
基于物联网的热水器远程控制设备
成果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物联网的热水器远程控制设备,其包括远程控制端和分别通过物联网与热水器和远程控制端进行通信的被控执行端;远程控制端包括控制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的Flash存储单元、语音采集模块、输入模块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被控执行端包括控制模块、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及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流量传感器、信息安全识别模块、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信息安全识别模块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连接。市场前景分析: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物联网的热水器远程控制设备,其包括远程控制端和分别通过物联网与热水器和远程控制端进行通信的被控执行端;远程控制端包括控制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的Flash存储单元、语音采集模块、输入模块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被控执行端包括控制模块、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及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流量传感器、信息安全识别模块、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信息安全识别模块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连接。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成都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794 79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